这个问题太大,牵扯面太广,我只能简约回答主要就是一个顶层设计的问题。

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就一直改革。先是百里奚,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施政措施,使得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在秦孝公时代,又重用商鞅,制定了《商君法》。使得秦国有法可依。后来商鞅被车裂,但他制定的法律却一点都没有更改,一直延续了下来。

从秦穆公到秦始皇,大约近500年的时间,虽然秦国有过小的波折,但没有大的变化,没有伤筋动骨,政策的连续性贯彻的非常好。

反观赵国就差远去了。当年赵魏韩三家篡权,均分了晋,进入战国七雄时代。尤其是赵国,继承了不安分的传统,不时的「变换大王旗」。先是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后来的君王也是今天这个当权,明天那个执政。虽说赵国有两个名将,但下场呢?廉颇老死在楚国,李牧被诱杀,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

读历史给我们今天的人一个启示,国家要强大,首要一点就是要保持稳定,稳定,稳定!重要的话说三遍。

第二,就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要不然,朝令夕改,也会让人无所适从,阻碍正常发展的。


首先在顶层设计和目标管理上不一样。秦赵两国历史上,由于秦国商鞅变法后,打破贵族世袭制度,以耕战为中心,建立军功爵制度和来民政策,极大的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力,并一直延续法制,从秦孝公到秦始皇150多年间,虽然商鞅车裂,但法律制度基本保留并沿袭。同时秦国其后各个时期一直奔著统一天下的目标和方向前进。赵国则不然,虽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实力强大,但仅限于军事力量,并没有调动全国百姓的力量,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上都没有保障,综合国力没有秦国强大,赵国也没有统一天下的目标和方向,多数时间只求自保和安逸度日。

其次,秦国的君王由于秦孝公之后都是坚持法家思想,从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到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人才辈出,内部没有较大的分裂和失误。反观赵国,最有实力的赵武灵王年纪轻轻提前退位,因为继承人问题最后沙丘宫变中活活饿死。其后君王多数平庸,难有作为。

再次,就是战略战术上,秦国向西打败戎狄,并吞巴蜀后实力大增,加上都江堰和郑国渠的修建,土地人口粮食和兵源都不断增加,随著统一战争疆域的扩大,秦国实力越来越强,并且秦国重用各国人才,最早的百里奚,到商鞅、张仪、甘茂、范雎,李斯和蒙恬家族等都不是秦国人,却都能受到重用,加上白起、王剪等本国人才。而且秦国还借助东方六国之间的矛盾巧妙实施了连横和远交近攻的政策,让其综合实力不断壮大。赵国虽然也曾吞并中山国,但与燕国和东胡、楼烦、匈奴之间的冲突,一直牵动赵国分心和消耗国力,其战略战术上也是没有有效的方法打败并吞这些国家,加上赵国与魏国和齐国关系时好时坏,政策上缺乏延续性,随著新王的喜好与国家利益上的差别,朝令夕改。任用人才上力度也不如秦国,特别是在长平之战关键时期,听信谣言用人不当,加上秦国收买当朝权贵,不断分化瓦解,虽有廉颇、李牧、赵奢等名将,但很难一直信任和重用,最后结果蔺相如、赵胜去世,廉颇逃亡他国,李牧被诛杀,赵奢孤独终老。补充一点,苏秦也不在秦国为相。

总之,在缺乏一整套法律制度和综合国力,君王昏庸以及人才和其它战略战术的有效配合下,靠几个有限的人才做不到力挽狂澜,赵国是独木难支,秦赵之间的天平终于在长平之战这个关键时刻后倒向秦国一边。


四大名将廉颇,李牧,白起,王翦,秦赵的确各半,但是题主所说的苏秦不是秦相。

战国七雄在列国时代都有过变法图强的举措,秦国能成为最强,不是因为秦国有什么独创的高级的制度,只不过是秦国的变法很彻底,真正的调动了民众的力量。

国家的强盛,制度是首要的,有了好的制度,自然就使有才能的人有机会施展,同时将相再有才能,他们的功业也得靠强大的国力支撑。毛主席说过「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原动力」,秦国强大的国力就来自于群众基础。

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就是在绝对实力面前,技巧是左右不了局势的!


确实,从这方面说,可谓平分秋色!

纵使在纵横国力方面那也是与秦国相差无几。但是长平一战,赵国失去角逐天下的资格。

既然这些硬实力都相差无几,那么差别在哪呢,举个例子说吧。

就如下象棋一样,开始都是一样的将帅兵卒。但是有输有赢是必然!差距就在对弈之人,对棋子的运筹帷幄了。

同样秦赵之争也一样,秦国从秦献公到秦昭襄王,这四代君主没有一个善茬,可以说尽是霸主,而赵国除了赵武灵王之外就没什么能让人记得君主了,就这么一个还死的窝囊。所以说赵国输在君王,输在皇室的气度精神。显然没有气吞天下的霸气,所以给了相同的条件,赵国也只能败北。


春秋时期的秦国算是强国之一,尤其是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秦国虽然在战国初期弱小,经常受到魏国的进攻,损人失地。但也正是这激起了秦国从上到下知耻而后勇的抱负。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从军事到国体、农业,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商鞅让秦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能做到令行禁止、严法峻刑的国家。可怕的这些国策在后面的历代君王执政时期没有大的反复,制度的保证成为国家一直强大的基石。同时广揽天下人才,文如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吕不韦、尉缭、李斯……武如白起、王翦、司马错、蒙恬、王龁、蒙骜、王贲、李信、蒙武、章邯……人才层出不穷,国策的稳定,长久的积累而厚积薄发,终于等到秦始皇做到了一统天下。

反观赵国,战国初期才立国,国家地处三战之地,没有什么高山河流做为屏障,国家经常面临邻国的威胁。所以赵国要幸存发展壮大,必须强大军力。在赵武灵王在位期,这种改革达到顶峰,「胡服骑射」使赵国迅速成为一个军事强国。但赵国的改革更多侧重于军事,未涉及农业生产和国体。竟然出现了赵武灵王被饿死的悲剧。虽然赵国也涌现了许多的良相名将,如肥义、楼缓、蔺相如、虞卿、赵胜、赵奢、廉颇、李牧等等,在不同的君王时期结局也不同。中流砥柱的一个廉颇被逼出走客死他乡、一个李牧被昏君赵王迁逼迫自杀。赵国除了赵武灵王时期有做为外,其他君主都是泛泛之辈,也许认为躺在赵武灵王打下的基础上可以吃老本,没有远大的抱负。赵国的强盛是一时的,强国政策没有延续性,所以越到后面和秦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以致最后被灭。


秦,勤改革,求稳定,权力集中狠抓中央权力的落实,能让百姓过稳定有希望的日子,这也是我们现在过的日子,民心稳国运盛,而赵则反道而行,就和现在的伊拉克述力亚一样,朝不保夕,不灭就奇葩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