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人、恩人这种概念,只适用于常人。三国时的张绣就是曹操的仇人,宛城之战让曹操的儿子曹昂死于非命,曹昂是曹操心目中最理想的接班人。

就冲著这一点,张绣绝对是曹操的仇人,而且这个冤雠在我们一般人看来是不能化解的。但面对张绣的投诚,曹操选择了摒弃前嫌,于是张绣成为了曹操手下得力的干将。

有仇有恩都是过往,成大事者的眼光永远望向远方,只有看淡恩仇才能容下天下之事,这是成就伟业者必备的心胸。

封雍齿安群臣之心

刘邦的仇人是雍齿,故事还要从刘邦一统天下之后开始说起。刘邦分封功臣,汉初三杰都得到了应有的封赏,曹参、周勃等人也纷纷加官进爵,但还有很多人没有得到封赏,于是他们三两成群的聚集在一起交头接耳。

刘邦便问留侯张良:「他们在干什么?」张良说道:「他们因为没有得到封赏,又曾被陛下斥责,因此他们交头接耳、相互勾连,准备造反!」刘邦大惊,问道:「这可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张良并没有直接回答刘邦的问题,而是先问道:「陛下最恨的人是谁?」刘邦想了一会儿说:「是雍齿,我对他很信任,但他三番两次的因为眼前利益而背叛我,因为他多有功劳,所以我才不好把他怎么办。」张良说道:「您赶快封雍齿为侯,大家见雍齿都能封侯,自然不会担心陛下把他们怎么样,也就没有人会再去造反了。」刘邦大笑道:「子房所言极是!」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刘邦便封雍齿为侯。这下手下那些提心吊胆的将军们都说:「连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还担心什么呢?」

张良的智慧,刘邦的心胸,化解了大汉潜在的危机。

杀丁公驱奸佞之人

说到恩公,应该是季布的舅父丁公。彭城之战中,刘邦率领的几十万大军被项羽打得大败,项羽手下将领丁公率军追击刘邦,即将生擒刘邦时,刘邦说出了经典的名句:「英雄何必为难英雄!」于是丁公放过了刘邦。

项羽死后,丁公认为自己对刘邦有救命之恩,又见到自己的侄子季布,被刘邦所宽恕并委以重任,便认为自己可以得到同样的待遇,于是主动来到汉营向刘邦投诚。不料,刘邦立即左右将丁公推出斩首,并说道:「像你这种吃里扒外、背主求荣、对主不忠的人,才是导致项羽失败的罪魁祸首。我如果收留你,便是让天下背信弃义之人,找到了理由和借口。因此,就算我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也要将你这种见风使舵、见利忘义的小人绳之以法。」在刘邦眼里恩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聚拢天下人心,控制百官群臣、制衡诸侯,以保证自己大汉江山帝业永固,这就是王者的心胸和智慧。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个人观点是这样的,刘邦之所以重用仇人杀救命恩人只因一个原因,那就是刘邦看中的是为人要忠心,忠诚!同时刘邦草民出生,一介布衣,能混到如此地位实属不易!如果他身边的存在过对主子不忠的事就必须要杀掉,以防以后对自己不忠!

刘邦这个人性格特点就是这样,生性多疑,总是怕自己身边的人对自己不忠,或者功高盖主对自己的皇权造成威胁!下面就举例子说明刘邦的性格:

一:刘邦和楚王韩信

韩信有「战神」之称,可以说是刘邦的开国元勋了,如果没有韩信这位军事奇才,刘邦早就被项羽所灭!韩信一次次的化险为夷,为刘邦打了胜仗,拯救过刘邦很多次。后来韩信被刘邦的皇后吕后设计杀害。其实韩信就是因为功劳太大,威望如日中天,刘邦就慢慢的对他起了戒心。而韩信也确实不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自古以来功高盖主都会自己不利,没办法,韩信成了刘邦的心病,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二:刘邦与梁王彭越

这位功臣说实在的死的太惨了,他被刘邦剁成了肉酱!公元前196年,梁王彭越的部下劝彭越同将领夏侯陈豨一同谋反,其实彭越只是犹豫并没有答应,彭越还是相当忠心的!但刘邦知道这个消息后,不分青红皂白将他逮捕并处死,刘邦杀了彭越之后将他的尸体剁成肉酱,让诸位功臣进行品尝,其目的就是为了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刘邦就是疑心太重了,刘邦草民出生,如今混到这个地位,他容不得任何人对他不忠!

三:刘邦与项羽手下大将季布

接下来讲讲刘邦的敌人季布。季布曾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部下,多次击败甚至差点要了刘邦的小命。项羽兵败自刎后自然刘邦不会放过他,而且悬赏千金捉拿他!后来在夏侯婴的劝说下,刘邦就放过了他,不仅没有杀他还给了他一官半职!刘邦之所以听劝没有杀季布就是因为季布是个为人仗义,信守诺言、忠心耿耿之人。当时楚国人中流传的「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就是对季布的赞美。「一诺千金」这个成语也是从这儿来的。可想而知,如此忠心之人如果为自己效力刘邦肯定相当放心!所以刘邦就没有为难他曾经的敌人季布!

刘邦杀功臣重用仇人确实让后世之人为之唾弃,虽然站在刘邦角度考虑问题他这么做也有他自己的道理,但有一点就是不对--疑心太重,不明辨是非,乱杀人!

大家还有什么高见,欢迎留言!


这件事情的起因要从彭城之战开始说起了……

秦朝末年,原六国势力反叛。经年,秦灭。项羽军事实力最为强大,分封天下诸侯,自封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就此埋下了祸根。

汉王刘邦,入住汉中之后励精图治。汉二年,刘邦趁霸王攻打齐国期间,率诸侯联军五十六万一路过关斩将攻下彭城。项羽亲率三万精兵攻打刘邦,大败刘邦。

项羽派季布和丁公追击刘邦,刘邦狼狈而逃。

季布对刘邦穷追不舍,一路穷追不舍,逼的刘邦几次把儿女踹下车去。而丁公追击刘邦,架不住刘邦的诉求和许的好处放过了刘邦。

在刘邦称帝之后,重用季布而杀死丁公。

以前是诸侯,需要广结善缘。现在当皇帝了,自然是喜欢忠臣而不喜欢墙头草了。今天,丁公能背叛项羽,明天就能背叛我刘邦。

现在社会也是,都是喜欢忠厚之人而不喜欢墙头草几边倒。


楼主说的仇人 我猜应该是雍齿吧? 因为刘邦深知仁义二字对于天下人心的重要性 仁义在口 仁义在形 他要做给天下人看 他是个仁义宽和之君 另外雍齿并无多少功劳 军中也无威望 所以难成气候 对刘邦不会造成威胁。

而实际的威胁是那些陪他打天下的功臣 他们军中有威望 实际威胁到刘邦的统治 飞鸟尽良弓藏 这是帝王中央集权保持核心地位的一贯做法(极少有帝王不这么干) 帝王之所以成为帝王 实则因为他们前期性格胆小 但心是野的 所以懂得明哲保身 所以和他一起成长起来的功臣能力未必比他差 而帝王也明白这一点 所以杀了那帮人 帝王就是资格最老的 就能成为绝对核心。

有参考意义的话 希望能给个优质回答 感谢~


我一直很佩服刘邦,他不仅突破了自己,更是突破了世俗,都说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而刘邦却恰恰第一个成功突破自己,使得自己从一个草根一跃而就成为主宰天下之王。

李宗吾所写的《厚黑学》里面就详细的说了刘邦的厚黑理论,我们很多人都会被电视剧里面的一些情节给错误的判断,认为当皇帝就得心慈仁义,特别是《琅琊榜》中的梁武帝萧衍为世人所唾弃,然而事实上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却只有在梁武帝时期最为旺盛,梁武帝却在晚年命运悲惨,被困饿死而终;他的帝位被傀儡皇帝萧纲及萧栋继承,到后面的梁元帝萧绎(梁武帝的第七子)才能够使得南梁有一点和平,也是整个南梁王朝的末代皇帝。根据历史《琅琊榜》中的靖王萧景琰也就是梁元帝萧绎,他虽然有傲气却没有了实力,最终导致南梁的灭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

萧统,昭明太子,即《琅琊榜》中已故祁王萧景禹,他举止大方,爱好佛学。因蜡鹅厌祝一事,父子产生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英年早逝,谥号昭明,葬于安宁陵,后世称为"昭明太子"。其孙子萧栋当上皇帝尊称萧统为「昭明皇帝」,最终萧栋也被梁元帝派人沉水中杀死,看看好人皇帝最终的下场。

举了一个列子可能十分的啰嗦,但我想说明的是,在政治斗争中一味的投机取巧就会失去民心而难得天下,可是一味的仁慈贤良也未必就有好的结果,天下皇位就只有一个,谁也不是生下来背上刻了字就当皇帝,有能者居之。

纵观中国历史,借用伟人的诗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他们之中哪一个不是还有很多不完美之处被后世念叨,秦皇的残暴、汉武的穷兵、唐宗的弑兄、宋祖的兵变、成吉思汗的扩张,还有后面明太祖的诛功臣、明成祖的靖难,康熙的灭鳌拜、平三藩……

我并不是在揭露我国历史的丑陋,这是现实,我们需要正确面对,楼主说「刘邦称帝后为何重用仇人反而杀了救命恩人」?仇人有雍齿、季布,结果一个是什邡侯,一个在惠帝时期的中郎将,他们俩个却在封侯拜将之后对刘邦忠心不二。恩人有丁公、韩信、卢绾以及其他七位异姓王。丁公即丁固初时为楚将,在刘邦彭城大败而逃时放了他,在项羽失败后去投靠刘邦却被刘邦羞辱之后杀死,试问一个对「主公」不忠心的人有谁会要?韩信是刘邦的兵马大元帅,汉初三杰,却在刘邦最困难之际伸手要权,即使他是为了躲避刘邦的猜疑,却恰得其反让刘邦对他有了戒心,最终在长乐宫被吕雉所杀;卢绾是刘邦同乡好友,却是他所有同乡好友中第一个封王的,并不是他的才能有多么的出众,在封为燕王后又与陈稀私通给刚安定的天下带来战乱,最终被刘邦所灭,客死异乡,白马之盟以后刘邦发出「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的誓言,可见刘邦有多么的痛恨他,也因此刘邦觉得为了稳固汉王朝就只能依靠自己的亲戚宗族。

如果说刘邦是无情无义之人,也很说不过去,曾今作为他的替身死去的小伙伴纪信却在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一直惦记著,一直派人寻找他的家人及好友,对于他的其他同乡伙伴也都是封侯拜相了的,萧何为汉初第一宰相,樊哙为大将军……他的父亲在他没有当皇帝的时候常说他不如二哥有能力,最终被尊为太上皇;二哥刘喜被封为「代王」给予多大的希望(边疆之地,不是最信任的人,谁敢乱用);连最不想封候的大哥之子刘信也被封为「刮羹候」……

所以我觉得想要有成绩的人,不仅仅需要「得道」,还需要「拒绝」。秦始皇不「收天下之兵」也许他每次出巡都要清街了,否则暗杀他的人太多了;汉武帝不穷兵,也许我们民族就不叫「汉族」了;唐太宗不玄武之变,就没有贞观之治,国外也没有那么多的「唐人街」,宋太祖赵匡胤不陈桥兵变,五代十国之乱将会成为下一个「春秋战国」;成吉思汗铁木真不对外扩张,也就没有了中国后世的影响力,也不能加快结束了南宋末年的政治格局,更不能建立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当政的大一统王朝;朱元璋不诛杀功臣,估计朱允炆死的更惨,明王朝两代而亡;朱棣不靖难就没有永乐大帝,没有永乐大典,更没有郑和下西洋;康熙不灭鳌拜、不平三番,那他就只能是一个傀儡皇帝,清王朝又能走多远?

「成王败寇」不假,但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人无完人,我们需要用正确的眼光看待这些人,看他们带给人民的利益有多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