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晉朝或者說西晉現今來說評價低劣除了司馬家得國不正之外,跟八王之亂導致的五胡亂華也有一定關係。

那麼假定,如果晉朝後期也塑造了一個不遜於漢唐的盛世的話,是否司馬家的評價會比今天高一些?


司馬家的評價很低,

一是得國不正。身為曹魏臣子,卻篡奪了曹家的政權。但這並不新鮮,前有王莽篡漢,曹操、曹丕篡漢;後有劉宋篡奪東晉,楊隋篡奪北周,後梁篡奪唐朝,後周篡奪後漢,趙宋篡奪後周等情況。篡奪前朝政權的很多,評價也參差不齊,所以第一個原因並不佔造成評分低主要方面。

二是因為治國無方,出現八王之亂、永嘉之亂,最後導致五胡亂華,開啟三百年大分裂的亂世。在歷史上篡奪了前朝政權中,歷史評價不錯的篡權君主政權,一般都是勵精圖治,統治區域內吏治清明、經濟發展、人們安樂,與前朝相比要較好一些;如曹丕、劉裕、楊堅、柴榮、趙匡胤等;歷史評價較差的篡權君主政權一般都是治國無方、軍政腐敗、人民困苦,比前朝還差;如王莽、朱溫等;所以原因二才是導致評分的主要方面。

司馬家得國固然不正,但這是有前有先例,後有來者,用不著深究。如果非要深究,就會出現法理危機,篡奪君主政權是為亂臣賊子,那麼商湯、周武、曹丕、劉裕、楊堅、李淵、柴榮、趙匡胤都是以下犯上的亂臣。因此,後世史學家一般都或迴避、或不深究、或找理由。因此,篡權不重要,重要的是篡權之後,新君主能夠做什麼。

如果,司馬炎登在統一全國後,繼續厲行節儉,虛心納諫,用人唯賢,在託付後事的時候能夠選用賢子繼承皇位,任用德才兼備的大臣、外戚和司馬宗室並使他們同心同德、共同輔政,那麼應該能夠避免八王之亂這樣的大亂局,使西晉的國祚應該能夠延長一兩百年,後世對其的評價絕對會大有改觀。

可惜這是如果。

司馬炎一統全國後,開始熱衷於安逸享樂,以致荒淫無度,君臣賽富,最後導致吏治腐敗、土地兼并嚴重、百姓生活困苦,導致王朝統治出現危機。

在立太子一事上,為了自己私慾,堅持立著名的傻瓜皇帝司馬衷,先後疏離張華、衛瓘等大臣,排斥叔父司馬駿、弟弟司馬攸,閑放楊珧、楊濟等外戚,造成人心離散,以致出現無人可託付後事的情況。

在託付後事上,任用庸人楊俊、無能司馬亮共同輔政,並給予兄弟、兒子重兵護衛洛陽的權力和地盤,為後面的大動亂埋下禍根。

後面的,大家都知道了。

司馬炎死後沒幾年,八王之亂爆發,為爭奪皇權,司馬家兄弟、叔伯之間領兵自相殘殺,還引胡族兵助陣,直接將整個晉朝徹底整垮,最後引發胡族入侵,為三百年的大亂世打開了大門。

有這樣的「豐功偉績」,如何讓後世對司馬家評價高得起來?


如果我考個滿分,那我是不是學霸?

你怎麼不問,假如我不是學霸,我怎麼考高分?


天下統一後大量資源可以從軍政方面轉向民生,百姓休養生息,是可以創造出一段時間的所謂「盛世」。這是標準流程,不獨一家。

而司馬家犒賞忠狗,對世家拚命讓渡政治與經濟特權,上層腐化墮落鬥富,下層餓郛流民奔竄,民眾起義(這在曹魏時期可是沒有的),即使沒有後來的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開局即有衰敗之象的大一統獨此一家,那歷史評價也是墊底的。


當然,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楊堅,趙翼說過「古來得天下之易,未如有隋文帝者。」楊堅得天下比司馬家還要簡單還要無恥,但又怎樣,只要乾的比前任好,不說是歷史的進步,也是天下人的福音。

為什麼總有人抨擊趙匡胤篡了孤兒寡母的位,還不是因為他乾的不如柴榮。


看看楊堅就知道了,手段更無恥,結局更殘酷,但是開皇之治了。於是洗地之人絡繹不絕。

所以如果真能不遜漢唐,篡個曹魏算啥。

哪怕只是大體維持穩定一兩百年,也不會落到現在這個評價,畢竟趙匡胤也算是大體好評了。

所以沒那金剛鑽別攬那瓷器活,司馬家要是不篡,這鍋不就歸曹魏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