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晋朝或者说西晋现今来说评价低劣除了司马家得国不正之外,跟八王之乱导致的五胡乱华也有一定关系。

那么假定,如果晋朝后期也塑造了一个不逊于汉唐的盛世的话,是否司马家的评价会比今天高一些?


司马家的评价很低,

一是得国不正。身为曹魏臣子,却篡夺了曹家的政权。但这并不新鲜,前有王莽篡汉,曹操、曹丕篡汉;后有刘宋篡夺东晋,杨隋篡夺北周,后梁篡夺唐朝,后周篡夺后汉,赵宋篡夺后周等情况。篡夺前朝政权的很多,评价也参差不齐,所以第一个原因并不占造成评分低主要方面。

二是因为治国无方,出现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最后导致五胡乱华,开启三百年大分裂的乱世。在历史上篡夺了前朝政权中,历史评价不错的篡权君主政权,一般都是励精图治,统治区域内吏治清明、经济发展、人们安乐,与前朝相比要较好一些;如曹丕、刘裕、杨坚、柴荣、赵匡胤等;历史评价较差的篡权君主政权一般都是治国无方、军政腐败、人民困苦,比前朝还差;如王莽、朱温等;所以原因二才是导致评分的主要方面。

司马家得国固然不正,但这是有前有先例,后有来者,用不著深究。如果非要深究,就会出现法理危机,篡夺君主政权是为乱臣贼子,那么商汤、周武、曹丕、刘裕、杨坚、李渊、柴荣、赵匡胤都是以下犯上的乱臣。因此,后世史学家一般都或回避、或不深究、或找理由。因此,篡权不重要,重要的是篡权之后,新君主能够做什么。

如果,司马炎登在统一全国后,继续厉行节俭,虚心纳谏,用人唯贤,在托付后事的时候能够选用贤子继承皇位,任用德才兼备的大臣、外戚和司马宗室并使他们同心同德、共同辅政,那么应该能够避免八王之乱这样的大乱局,使西晋的国祚应该能够延长一两百年,后世对其的评价绝对会大有改观。

可惜这是如果。

司马炎一统全国后,开始热衷于安逸享乐,以致荒淫无度,君臣赛富,最后导致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生活困苦,导致王朝统治出现危机。

在立太子一事上,为了自己私欲,坚持立著名的傻瓜皇帝司马衷,先后疏离张华、卫瓘等大臣,排斥叔父司马骏、弟弟司马攸,闲放杨珧、杨济等外戚,造成人心离散,以致出现无人可托付后事的情况。

在托付后事上,任用庸人杨俊、无能司马亮共同辅政,并给予兄弟、儿子重兵护卫洛阳的权力和地盘,为后面的大动乱埋下祸根。

后面的,大家都知道了。

司马炎死后没几年,八王之乱爆发,为争夺皇权,司马家兄弟、叔伯之间领兵自相残杀,还引胡族兵助阵,直接将整个晋朝彻底整垮,最后引发胡族入侵,为三百年的大乱世打开了大门。

有这样的「丰功伟绩」,如何让后世对司马家评价高得起来?


如果我考个满分,那我是不是学霸?

你怎么不问,假如我不是学霸,我怎么考高分?


天下统一后大量资源可以从军政方面转向民生,百姓休养生息,是可以创造出一段时间的所谓「盛世」。这是标准流程,不独一家。

而司马家犒赏忠狗,对世家拚命让渡政治与经济特权,上层腐化堕落斗富,下层饿郛流民奔窜,民众起义(这在曹魏时期可是没有的),即使没有后来的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开局即有衰败之象的大一统独此一家,那历史评价也是垫底的。


当然,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杨坚,赵翼说过「古来得天下之易,未如有隋文帝者。」杨坚得天下比司马家还要简单还要无耻,但又怎样,只要干的比前任好,不说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天下人的福音。

为什么总有人抨击赵匡胤篡了孤儿寡母的位,还不是因为他干的不如柴荣。


看看杨坚就知道了,手段更无耻,结局更残酷,但是开皇之治了。于是洗地之人络绎不绝。

所以如果真能不逊汉唐,篡个曹魏算啥。

哪怕只是大体维持稳定一两百年,也不会落到现在这个评价,毕竟赵匡胤也算是大体好评了。

所以没那金刚钻别揽那瓷器活,司马家要是不篡,这锅不就归曹魏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