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国通篇皇帝被废是事实;手足相残不是该时期独有的现象,甚至相比其他历史时期都不算严重;至于说被灭族,皇族被灭族的情况的确很多,比起其他历史时期密度大得多了,但是普通家族的存活率却并不低。因此题主的问题就不严谨,用知乎体来说,就是「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五胡十六国是汉族中央政权退出中原南迁、北方少数民族军事入主中原的一个时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入主中原的异族军事贵族们对于中原地区的占领其实并不彻底。地方上的地主豪强们一方面继续垄断著整个社会的教育和学习资源以及舆论宣传的话语权,并以此为基础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强化原有的社会秩序;一方面以保境安民为口号,开始建立相对独立的类似民兵武装,保卫一方太平;此外,汉魏以来地主们长期延续的土地兼并也没有停止,豪强们控制的土地不断变大。拥有独立军事武装、独有的内部统治秩序、掌握著几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这些豪强们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个独立王国。

在这种情况下,士族集团的影响力和对国家的掌控力不断加强,而皇权力量在这一时期却被弱化到几乎形同虚设的地步,因此刚刚结束战乱的南北朝末期至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士族阶级势力的巅峰期,而五胡十六国就是这一集团势力的高速发展期。

在一个皇权虚弱、地方豪强势力强硬的社会环境里,几个士族豪强联手即可改朝换代的事情并不奇怪。都改朝换代了,旧朝皇帝留著总归是个隐患,甚至到后来旧朝的整个皇族都是隐患,所以皇帝被废、皇族被灭在这一时期很常见,掌控不了局面的皇族天生就是要被灭的。


东汉之后,儒学逐渐衰微,五胡的暴力理论逐渐流行,晋朝的开创者司马家族属于尊儒家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阻止五胡乱华,后来是中原大乱,衣冠南渡,东晋属于儒家大族政权,宋齐梁属于北人南渡的中层力量建立的政权,而到了陈则属于南方本土人建立的政权,南朝方面逐渐丢弃儒教北方十六国,信仰更加薄弱,前秦虽有一阵尊儒汉化,但是民族融合时间完全不够,最终肥水之战,北方又一次抛弃儒学,这一趋势直到孝文帝改革才有所好转,但是孝文帝改革走的太极端,得罪了不少鲜卑贵族,导致中国统一推迟了将近一百年,所以,执政基础,必须有合适的理论思想!


这个问题,观察到了魏晋南北朝这段特殊时期的一个表象。

分析原因,暂时想到这几点: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这两种矛盾都可能让人对杀人、奴役人跨过同情心的障碍,更何况两者叠加。胡人把汉人当两脚羊,汉人有杀胡令。依附人口极多,人权状况极差。

由于各种矛盾尖锐,政权非常不稳,南北都是,哪怕统一北方的北魏,也是如此。敌国,地方豪强,军阀,宗室,权臣,起义军,每一个都可能拉皇帝下马。有些皇帝就是实力派篡权上位的,各种猜忌,各种杀戮。皇帝和大臣的关系不稳定,就会有猜忌。宋文帝刘义隆算是比较安定的时期,也杀了不少大臣和宗室。石虎更是悲剧。父杀子,子杀父,这是一个高潮。人性经不起考验的时代。

政权不稳,无力建构成熟完善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应该是最主要的因素。残暴不是强大的表现,而是混乱的表现,是潜在敌人太多的表现,是没有办法用制度手段解决问题的表现。至于为何无力构建,那就涉及到更基础的经济和阶级力量问题,主要是豪强地主自汉失控以后就掌控了政权,使权力分散化,中央集权受到遏制。

至于少数民族文化落后、礼崩乐坏之类的,也许有关,但应该不大。一是残暴南北都有,北方政权更加不稳,也更加残暴。二是礼崩乐坏是政权不稳的一个表现。

这种余波,甚至到了隋唐,杨广有杀父嫌疑,坐稳暴君之名,李世民有杀兄逼父之实,整个李唐一代,君位继承风波不断。


大家都是靠武力得到的天下,异族强者为尊,进入中原后,虽然汉化但是骨子里没有变。你看看康熙中期以前。


都说是五胡了,权利面前人人红眼,立法制度这么健全的汉人政权都难免出现手足相残,更何况是弱肉强食、崇尚暴力的胡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者一旦出现势弱的迹象,周围的狼就要伺机而动了。而那个战乱的年代每个势力都有自己的武装,道德上没约束,武力更没约束,不打个头破血流才怪。

从这点上来看孔子的礼乐制度就知道其高明了,老人家早就看透了,在生产力这么低下的情况下诸侯国的武力扩张你是控制不住的,特别是边疆诸侯,你不让他发展武力就被蛮夷戎狄给灭了,武力太强又威胁中央权力,怎么办,只能靠道德靠制度来约束,大家各守本分,谁也别想著往上爬。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孔子不受待见的原因,那些诸侯王每天想著就是怎么抢地盘,你让我守本分,那我还玩什么呀。可是你这么想你下面的人也这么想,最后就是诸侯乱搞,士大夫也乱搞,打成一锅粥。

五胡乱华的政权比战国各政权还要野蛮,那可不下手就更狠吗?


因为是乱世


很简单呀,没有大佬镇得住场子呀,你看现代这几十年来是爆发了许多局部战争,许多国家也爆发了内战,可是如果没有美帝这样级别的大佬镇场子,现在怕是在打第五次世界大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