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是汉人自己作的。

汉朝的时候,一汉当五胡,是最基本的兵力配置。一直到三国时期,胡人都是逐鹿天下的诸侯们的炮灰而已。直到杀到了三国末期,中原人口十不存一,这才轮到胡人登场。

其实历代都差不多,汉人王朝不自己作死,一般都没胡人什么事,在边境打打秋风而已,一直等到汉人自己作死自己。


原因很多,比如胡汉人口消涨,比如晋室内争等。但有一个原因很重要,就是组织结构的溃败。

从战国至两汉,中原政权争胜于四方蛮夷的一大优势,就是逐渐深化的中央集权结构。这种组织形式可以聚集海量的人力资源与物资供应,进行由上至下的政令贯彻,执行标准化的军事行动,其动员力与组织力远胜部落化的蛮夷政权。

而从三国以降,中原社会的组织结构,越来越呈现宗族化、庄园化、分散化的特征。集权组织形式随之衰落。西汉时,朝令屠强宗如猪狗;东汉时,郡首以杀一二大族立威;由魏至晋,「罪不加著姓」,晋武帝甚至要广封宗室诸王来抗衡世家的权力。

正是这种家族化的组织形态,在战争动员力上,落后于部落聚居形态的蛮族。往往「胡以同种为伍,一令群应」,而晋人一方则「宗姓各噫,散不知其所归」。

中原各处之「乞活军」,江北分散之流民帅,都是这种宗族化的分散组织结构的演绎。他们以族姓为单位,小规模争斗具有极强战斗力,而大规模征战却一盘散沙,无法与部落化的胡族军事力量抗衡。


统治阶层的丑恶人性的集体暴露,却是广大百姓的生灵涂炭,是汉人的近乎灭顶之灾。贾南风的罪恶勾当,引发司马八王的互相残杀。可这些又追溯到司马炎的神奇操作:立了个白痴太子。可继续往上追溯,司马篡魏,曹氏代汉…… 真正的根本原因恐怕只有天知道。五胡乱华时多少女性汉人被奸淫被当做双脚羊被吃掉!是汉人猪狗不如的时代,据说北方的汉人最低时期只有200万,(这肯定不是很准确,但也不会差太多)。都不忍去细想。(虽说那个时代没有民族这个概念,但血缘上应该都是现代人的祖先。)五胡乱华,汉人压制胡人,胡人杀汉人,恐怖的「灭胡令」,根本原因,是文明的滞后,还是是文化的缺陷?谁能告诉我?这是直到今天都需要去反思的!


谢邀;这个题目很大,只能说说我自己的想法,五胡乱华只是世界性的北方蛮族入侵的一部分,如果光从中国史来看,似乎是汉族统治集团的腐朽和内讧造成的,三国混战、司马氏内战等等,给人一种偶然发生可以避免的印象,本题下的很多答案就是这种观点,但从世界史来看,其实是必然的,是农耕文明和游牧社会(我不认为游牧是一种文明)互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符合逻辑的结果,在那个时代遭受入侵的不光有东亚,西端的罗马、中间的波斯印度都被入侵了,也就是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整个文明地带都沦陷了,虽然具体程度不一样,所以这是一股不可逆的时代潮流,区别只在于如果你不那么堕落,那被搞的可能轻一点,(而中国就是那个被搞得最轻的,没死。)把一个大历史归结为几个统治者的的荒淫无道,是传统儒家最擅长的,也是传统儒家那种千年不变的思维体系唯一能得出的结论,这就像把晚清的落后挨打总结为几个满清统治者冥顽不灵一样,而丝毫不考虑满清一朝帝后的整体素质和责任心和道德感已经高于中外历史的大多数王朝了,包括当时欧洲很多王朝(多说一句,很多人不理解建州为何能以区区数万之兵灭明建清,简单,八旗勋贵们是当时中国唯一真正信奉和·坚持儒家正统价值观的军事集团,是最政治正确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你换蒙古试试,漠南漠北漠西加一块也不行,南明再烂也能抗住),所以与统治者个体关系不大,时也运也,满清的挨打,反映的是中国文明的落后,更是西方文明对中国文明的碾压,五胡乱华也是如此,司马氏有罪不假,但换了曹家加武则天也一样,从东到西的文明世界都一样,,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积重难返,原有社会秩序道德秩序解体,上层腐败,下层贫困,阶层固化,都预示著周期到了,大乱将生,不破不立,重新打造新的秩序格局,于是就是阶级冲突(黄巾大起义),统治集团内战(三国、八王,三家归晋只是中场休息)等等等等,不多说历史课本上都有,但光这样就五胡乱华了?,当然不是,如果五胡自身不行,乱华也不可能发生,中国将按照自己的方向走下去,但是,以五胡为代表的游牧人很强大,欧亚大陆北部的游牧社会经过1000年的发展,不论是人口数量、军事技术、社会组织、意识形态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发生质变的临界点,在这个凛冬将至的关键节点上,整个文明世界遭受冲击甚至征服已经是大概率事件了,就等一个机会而已。总之五胡乱华的发生不光是汉文明自身出了问题,更是游牧社会力量大发展的结果,那种认为司马氏清正廉明就能避免的观点我认为是片面的,反映的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轻视,说的好像只要我们自己不出问题谁也不能把我们怎么样,真不是这样。


不专业纯属个人想法

首先 胡五乱华的隐患在三国时期就存在了。那时候为了打仗。三家都会去用外族的人打仗

然后应该是八王之乱吧 彻底耗尽了晋朝国力 重点是这帮孙子一个个只顾自己丝毫不管国家兴亡

还有什么大概就是enmmmm命吧


和当前欧洲难民问题相类似。


根本原因在于力量的此消彼长。

东汉以来的外族政权与其他的割据政权一样,都是军阀割据势力,在这一点上其实是共通的,之所以刘渊这样的少数民族领袖会以汉为名义割据,说明其在目的与作风上上与汉族军阀别无二致。

当汉族军阀的战争摧毁了西晋的基础国力,少数民族政权作为新的一批割据势力得以崛起。

五胡乱华的隐患在东汉末期就已经非常严重了,由于公元元年到公元600年以来地球气候进入小冰期,这个时期北方民族内迁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东汉衰落以来,外族势力与地方军阀便都已成为了西北与北部严重的边疆隐患。

但问题在于,由于历史的机缘巧合,五胡乱华并未在东汉末期与三国时期发生,虽然实际上东汉与三国时期的胡人势力也一度非常强势。

东汉末期羌乱频频发生与檀石槐短暂统一鲜卑后对汉朝的侵略都是东汉末期的重要外患。

不过即使如此,汉王朝末期的实力仍然可以控制好自己的边疆问题。无论是汉桓帝时期的羌族起义还是汉灵帝时期的东羌作乱,基本上都得到了平定,虽然多次败于鲜卑,但檀石槐死后鲜卑各部再次分裂,南匈奴也基本上可以被控制。

所以东汉末期虽然边疆问题日益突出,但还是能够保证不被外部力量彻底冲击。

从这里可以看到,东汉以来外族内迁与外族入侵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了,在军事实力上也足够对汉军形成局部优势,但无论是鲜卑、匈奴、羌族,几乎都没有形成一个非常长时间统一的政权,所以汉王朝还能够应对。

东汉天下大乱之后,西北与北方的少数民族也作为一方势力参与到了乱世争霸当中。

羌族与西凉军阀关系密切,乌桓与袁绍政权联合,南匈奴也一度作为独立的势力参与到乱世战争当中,北方的鲜卑在轲比能时期再度统一并与曹魏进行战争。

曹魏时期开始大力整顿民族问题,在政治手段上支持民族内迁,比如曹操扶持南匈奴右贤王政权而后实行匈奴五部内迁政策,形成了「并州胡」等靠近统治核心区但完全被掌控的外族群体。

另外曹魏在军事手段上也有效稳定了北方局面,比如曹操北上讨伐袁氏残余时消灭了与袁氏同盟的乌桓。当曹魏稳定黄河流域后,鲜卑也再次出现了统一,于是在218到235年曹魏对鲜卑一直处于战争状态,直到轲比能被刺杀之后鲜卑再次瓦解。

从曹魏时期的西北与北方的军政活动也能看出这个时期的「胡人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但在正确的军政手段的运用下,并未出现局势完全无法掌控的局面。

.但问题在西晋时期最终爆发,由于司马家族依靠大量士族势力夺取曹魏政权,从曹操到曹睿以来的压制士族政策倾向彻底破产,造成了王朝的内部分裂,同时彻底冲击了原有秩序。

西晋时期对地方政策彻底失控,为了压制地方士族,于是乎司马炎除了保守执政之外,大量分封子弟,后来便发生了八王之乱,其中299年到306年的动乱彻底摧毁了西晋的国力。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的实力大幅削弱,使得曹魏时期尚能稳定的民族问题彻底恶化。

八王之乱刚刚落下帷幕,刘伯根与王弥等叛民起义领袖便已成为大患,晋怀帝永嘉二便发生了王弥对洛阳的进犯。

由于八王之乱与北方鲜卑的入侵,原先的内附匈奴也已大量参与到乱世当中。公元304年刘渊依靠左部帅的兵马与在匈奴人当中的威望称帝建立前赵政权(当时国号为汉),其麾下还有石勒这样的日后后赵皇帝,同年西部的氐族首领李雄占据成都并建立成汉。

随著王弥投靠刘渊,以刘渊为首的外族政权彻底崛起,而西晋的国力已经大幅衰弱。

西部的羌族与氐族,山西与河北等地的匈奴与羯族,乃至更北方的鲜卑,都涌现了强势的根据力量。

310年刘渊死后其子刘聪夺权即位,311年前赵大军攻入洛阳。

此后司马邺在长安称帝后凭借凉州豪族的支持勉强在关中维持,最终也在316年被攻灭,中原地区被外族政权所占据。


有人说根源是西汉,东汉到三国是延续,到西晋彻底爆发,司马家的内斗祸害华夏

我觉得很正确。三国百年乱战导致汉族人口锐减,西晋统一时人口才1400w,军队更少,结果司马家又有十几年的内斗,导致军队和人民进一步减少,从而引发了五胡乱华


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的一张图,个人认为是最根本的原因(不可抗力)之一。

温度降低,草场被破坏导致游牧民族南下讨生活,汉人政权如果不是统一王朝且武力爆表,通常都会很难受。


贾南风是个超级大坑货,当然司马炎本身就够坑的了,司马衷更是难得,这三人凑在一起,导演了五胡乱华的惨剧,司马昭是真不如让司马攸上位了,司马炎这个人怎么说,非得维护司马衷太子之位,不过贾南风他爹好像当初是杀害高贵乡公的凶手之一,呵呵,风水轮流转


根本原因还是司马炎没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王朝!一是导致内乱发生,二是外族趁虚而入!纵观历史,当中央王朝衰弱时,必然导致外族入侵!比如,唐朝安史之乱,宋朝金兵入侵,明末女真入侵,清末八国联军侵华!


汉族自东汉末年以来的长期混战导致自身实力大大削弱


掌控权利的世家集体堕落!

九品中正制的无耻机制!

司马家的神奇基因!


中原的堕落到了极点。参考施展的《枢纽》


北方人口过多,游牧民族大量南下冲击农耕民族!没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也会发生,可能会晚一点!东汉羌乱时已经有苗头了!五胡乱华同时代蛮族对罗马帝国的冲击!之后维京冲击北欧!中国北方民族历史上其他时代不断南侵等等历史事件,蛮族人口过多都占很大因素!帝国强盛时能抵抗,衰落时被冲垮!古代战争中野蛮(尤其是游牧民族)战胜文明是很常见的!


我觉得五胡乱华根本原因在内斗;朝廷分文武两班各占势力,互相敌对造成意见难以调和。当皇帝在下达诏书时需要斟酌厉害关系,平衡文武两班大臣的矛盾,如果这个皇帝软弱的话决策肯定就是文班或武将一方势力所出的。文班不带兵搞行政可以,但无兵权的文班肯定低武将一头,朝廷政变历来都是武将成功多数(文班待不下去或改朝换代就换老板而已,对性命威胁较小)。五胡乱华很重要一点,在当时的朝廷内部文班武将对胡人缺乏正确的认识,自来汉人多自傲瞧不起蛮夷之邦(大意了)。古代好像除了武将大都没有国家意识,不管谁来统治只要有工作有饭吃就为谁效力。


首先没有「五胡乱华」,其次纯粹汉人自己作,最后可以看看石勒的发迹史。


没钱。


不跟八国联军一样嘛!内部弱了,自然会遭到外部的侵袭!


1.长年累月的内战。

2.羌族之类的少数民族没有汉化。

3.羯族等外来人种没有像中国再早一点时的民族政策一样灭绝掉(当时中国政权弱,可能也已经没有这个实力了),而是当作雇佣兵使用,埋下了祸根。


一开始的心态是天下当有德者居之,后来被带偏了。


西晋内乱,权臣皇族自己杀得七零八落,五胡乱华,华乱五胡,这几百年对于汉族和各个游牧民族都是沉重的灾难


两方面吧,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剧减 北方经常出现百里无人的景象 无论从可动员的兵力和城乡百姓基数上都给了五胡乱华空间

二方面,门阀时代粉墨登场的门阀其实有点类似于寡头政治 带来的明显结果就是互相掣肘 执行力弱 对百姓的压榨更上一层楼 上层门阀即缺少对国家负责的态度 又缺少对百姓的道德底线 内部矛盾的激化也给五胡带了的机会

其实五胡战斗力和动员力 甚至主观意向都不特别强烈 与后期蒙元和满清都无法相比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