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政權的存在時間為什麼只有短短25年左右? 政權的更替為什麼會那麼頻繁?北周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寫在前面。

自問自答倒沒有什麼,可以當成是讀書讀出了感想又不想寫文章專欄。只不過這個回答,真是一言難盡。既然問的是如何評價北周,就應該把北周政權放到它的歷史前後環境里去,去看它自身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外交,它的制度包括官制、財政、律法、禮樂等對後世的影響,它存在的歷史價值和意義,以及北周與其前身北魏末年爾朱天光入關前就已經相當獨立的關隴地區和宇文泰治下的西魏的聯繫,對後世隋唐產生的影響。

至於具體歷史的事件,應該是用來佐證評價結論的而不是當成如何評價的內容的。評價北周繞不開宇文護沒問題,但關注重點應該是宇文護執政期間的政策對北周政權的影響,如內部宇文泰嫡系集團分裂、打壓北鎮元老、集中皇權於宗室、柱國系統泛化之類,對外與北齊的戰爭,與吐谷渾、突厥的外交政策。至於宇文護是怎麼被殺的,勸太后戒酒被背刺,真的有提的價值嗎?至於楊堅,只有在評價北周統治基礎窄化、統治集團中關隴本土豪族勢力提升時才有出場的意義。

打個比方,就像是要回答如何評價西晉這個問題,先大幅度介紹下司馬師,再大篇幅描述下劉淵和石勒,並對比下冉閔,就是這種既視感。


下面正式答題。

首先,北周是結束南北朝混亂分裂的先聲,是胡漢民族矛盾終於雜糅融合新局面的答案,是矯正魏晉以來浮華思想文風的轉折。

自西晉司馬倫篡位引起三王起兵後,中原就處於長時間的分裂局面。永嘉之亂後,雖然有後趙、前秦的短暫統一,但很快就再次崩潰。北魏的長時間統一也並未抓住機會統一全國,鍾離之戰成就了韋睿之名。接著六鎮亂起、關隴起義,爾朱榮崛起,河陰之下,衣冠塗地。爾朱家族覆滅後,高歡宇文泰雙雄對峙,兩魏分裂。宇文泰抓住侯景之亂的時機,吞併西川和荊襄,佔據河東、關中、隴右以及長江上游荊、雍、梁諸州,這是他給北周留下的豐厚遺產。至北周武帝時,北齊政局在多次政變中已經一片混亂,宇文邕趁勢出兵伐齊,順利滅掉北齊,重新統一了北方。北周武帝滅齊,結束了自爾朱榮崛起之後北方近半個世紀的分裂局面,再加上宇文泰時代已經佔有的長江上游諸州,已經呈現一統天下之勢。經歷侯景之亂元氣大損的南朝再無力與北方對抗,以江為界的南陳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了。然後,北周武帝死了,又過了兩年,北周宣帝也死了。九個月後,楊堅稱帝,改國號為隋,北周滅亡。九年後,南陳滅亡,南北重新統一。

經過孝文帝的漢化,拓拔十姓、鮮卑八姓全面門閥士族化,與崔盧王鄭李一起建立起了新的膏粱華腴秩序,水乳交融於一體。雖然胡漢融合已經是歷史的大勢所趨,但士族化與文武分途帶來的階級矛盾,卻最終激化導致了六鎮之亂的爆發,六鎮鮮卑和鮮卑化的漢人與中原漢人和漢化的鮮卑人的衝突矛盾以另一種形式表現出來。最終的結果是讓鮮卑化的漢人高歡站在了歷史的節點上。高歡出自漢人高門渤海高氏,起家自六鎮之一的懷朔鎮底層,本來可以居中調和鮮卑勛貴與漢人高門的關係,然而北齊皇室卻選擇了在兩者之間走鋼絲,先利用漢人士族打壓鮮卑勛貴,在鮮卑勛貴全面反撲後又不甘心妥協於勛貴,扶持恩倖拉攏漢人高門與之對抗。結果斛律光死、祖珽廢,周師入鄴,北齊滅亡。但北周的情況不同,這實際上得益於宇文泰時期的邙山慘敗,以武川鎮人為首宇文泰集團實力大損,在高歡強大的軍事壓力下被迫主動融合胡漢以求生存。北魏時期關隴地區的漢人豪族僅弘農楊氏一家能算是進入了北魏的權力核心,而且是以武功見長。關隴豪族地位不但不如崔盧,甚至還在封高之下,所以關隴豪族也有躋身於權力核心的慾望。因此與宇文泰一拍即合,最終形成了融合胡漢的關隴集團。北周建立後,宇文護對北鎮元老勢力的打壓,和關隴集團本身的士族化,在提升北周皇權的同時促使了漢人豪族勢力顯著提升,行政領域本來在西魏時就是被漢人士族與漢化的鮮卑士族佔據,到了北周則進一步擴大到了軍權。雖然北周的統治基礎一再窄化,軍隊高層始終由宇文氏宗室近戚控制,但漢人豪族在中層、下層積蓄了大量力量。同時六府長官、軍政高層中則有扶風竇氏、武功蘇氏、京兆韋氏、弘農楊氏、隴西李氏等關隴豪族已經躋身權力核心。至楊堅篡位,就獲得了大量關隴集團成員支持,鮮卑還是漢人的標籤早就不是決定他們向背立場的因素了。楊堅本人即同時具有武川鎮武人與關隴本土豪族的二重身份。

隋文帝代周時,為什麼鮮卑人當時沒有強烈的反抗呢??

www.zhihu.com圖標

魏晉以來玄學漸盛,浮華之風盛行,逮於江左,遂成風俗。自孝文和宣武時期,受當時潮流影響,留守北方的高門也沾染了江左的浮華氣息。但關隴地區則相對落後,保留了漢代以來的儒學傳統。北周初建時,先王之舊章、往聖之遺訓,掃地盡矣。於是宇文泰大力推崇儒學,蘇綽制《大誥》以改前代思想文風。宇文泰本人雅好經術,孝閔帝、明帝、武帝皆精通儒學,在歷代君主的大力弘揚下,促使經學普及,在思想上也加速了關隴集團的士族化。魏晉以來偏向個人自由、思想解放的文風在逐步蛻化為山水遊戲消遣之後,其內在對社會的反思關懷一直在流失,孝文帝改革大力學習南朝,讓河洛士人也逐漸趨向華靡。至北周重新重視儒學,用儒學積極入世的思想以轉折。雖然沒能徹底扭轉歷史的慣性,但轉折還是出現了。


其次,北周的官制完備了後世的六部體系、明確了散官加官體系,完善了西魏創製的府兵制二十四軍。其餘禮樂、律法、財政等制度與西魏一脈相承,並無創製。

北周官制上的最大貢獻是完備了六部體系。隋唐建立的三省六部制體系沿襲至清末,取代了秦漢以來是三公九卿制。後漢以來尚書台外擴為尚書省,逐步侵蝕了三公權力,成為了實際權力中心。曹魏設中書省分尚書省的掌管機要、草擬詔書之權,西晉則置門下省隨駕顧問、參預決策。三省後來在明清事實上俱廢,但六部一直保留下來,其前身即北周六官制。宇文泰在蘇綽、盧辯的倡導下,托古改制,廢除了秦漢以來的制度,仿照周禮改革官制,希望藉此整合關隴地區豪強和壓制北鎮元老勛貴。其六官制即天官大冢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馬、秋官大思寇、冬官大司空,以六府卿為權力核心,實際處理朝廷各項政務,將原來的三省與不斷擴大的尚書省下三十餘曹重新整合、併攏,收歸於六府之中。宇文泰於西魏恭帝三年開始改革,但直至宇文泰死後孝閔帝建立北周后才正式施行。這種開歷史倒車的行為很快就完蛋了,楊堅篡位後即恢復了三省制,但六官製得以保存,成為了尚書省下的六部。天官即吏部、地官即戶部、春官即禮部、夏官即兵部、秋官即刑部、冬官即工部。

(註:雖然各部、曹出現的時間淵源有的要遠比六官制更早,但形成嚴密整體的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實質上是嚴絲合縫對應北周六官制的,至於與原來爭議不斷的周禮中描述的六官大概是沒有任何關係的了)

北周時柱國體系泛化,這是宇文護為維持自己權臣專權而收買人心的結果。其結果衍生出了上柱國、上大將軍等虛銜,把原本權望皆重的八柱國體系搞垮了。

散官加官體系:同樣是官制改革的一部分,被隋唐之後世所沿用,北周把散官加官體系完備化並形成了文武加官秩序。升驃騎大將軍者,一定加散官開府儀同三司,加官侍中;拜車騎大將軍者,一定加散官儀同三司,加官散騎常侍。驃騎將軍者同時獲右光祿大夫,車騎將軍者同時獲左光祿大夫。至唐時,散官體系徹底和職事官分離,以散品計俸祿,而不是如秦漢以官職計俸祿了。


獨立大事件:北周武帝滅佛

不談滅佛對北周減輕負擔、富國強民的政治經濟收益獲得了平齊資本,只看滅佛對後世的影響。北周武帝不但在關隴滅佛,在平齊後也大規模滅佛,大概強制還俗了數百萬的僧尼,其數量之龐大,足以影響後世。另外一個可能是徹底抹除了佛教可能發展為國教的可能,繼而又斷絕了中國形成政教合一神權國家的可能性。不過這種歷史線發展的可能性我個人覺得在儒學思想影響深刻的中國可能性不大。


以上。


近日看《資治通鑒》,發一感慨,北周王室被屠戮殆盡,若說一報還一報,我覺得還是還了逞突厥之威,滅族投奔自己的柔然末代可汗部族這件事。古語說殺俘不祥,對於勢窮投奔來的第三方,恐怕比俘虜身份還尊貴些(勉強算客了),突厥固然要滅族柔然,然而北周還是有說詞回護的。至於後來用柔然人頭和突厥討價還價和親的事情,就更加是冷酷無情的實用主義了,連突厥可汗自己都「慘然良久」,恐怕他自己也沒想到北周朝堂比自己還狠;反過來也證明,當初突厥朝堂自己也知道要求滅族柔然是提了一個坐地起價的要求,等待北周討價還價(比如北周可說只誅柔然可汗家族,其他族人為奴為婢,或者幼童不殺,然後索要土地美女財寶這種),沒想到北周不僅同意,還更狠地提出了讓突厥把柔然上下老小拉到長安城門外公開處刑(突厥游牧民族直腸子,應該是直接懵了,結果就是喪失了下一回合聯齊還是聯周的戰略主動)。試想,如果突厥柔然最後一戰是突厥完全俘虜了柔然殘部,他會真的滅族柔然嗎,恐怕也是誅殺可汗家族,其他族人吸收利用這種,畢竟上至冒頓單于,下至成吉思汗,草原上爭霸都是這樣做的。我對柔然沒啥太好的印象,但是不得不說北周朝堂這一波有點超出底線。

所以北周政權的底色就是冷酷無情的實用主義(中性描述的)吧。討滅齊陳我還沒看到,但是前面的以齊制齊(偽納侯景攻齊)、以梁制梁(納襄陽蕭攻江陵蕭)、以陳制陳(高祖朝納陳昌,文帝朝釋陳昌)都能看出來這一點。

以此立,以此滅,宜矣。


@伶濛 大佬已經說得很通徹了,我就做點文學化的描述吧。

以六鎮胡漢軍人之剽悍簡樸,去魏晉士林門閥之矯飾腐朽。

因緣巧合,交融胡漢,雄主奠基,明君繼業,紹加威德,四海將服。可惜天命不予,金甌未全,被強臣竊位,最終國覆族滅(幾乎)。

但北周是一扇大門,是一扇脫離東漢末年以來天下紛亂擱置的血火地獄的大門,推開他,就是隋唐盛世。


這麼說吧,漢魏晉的漢和隋唐的漢是不一樣的。而北周就是孕育隋唐的胚胎。不是所有漢化就是好,也不是所有鮮卑化都是壞,剛健質樸的六鎮武人,河北豪族的李波小妹,比南朝的高門大族更代表未來。


謝邀

不想說,因為我是黑獺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