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都不少啊。

從220年曹丕代漢立魏,到589年隋滅陳統一南北,總共369年,可比大多數王朝時間要久,當然會有很多歷史事件、人物(就是故事)。

唐· 歷代帝王圖· 晉武帝司馬炎

只是這段歷史歷來不被大眾所熟知罷了。

原因其一,混亂:東漢末年開始紛爭,到天下三國鼎力,再到西晉統一,又是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隨後北方呼啦啦地起來十幾個政權,南方東晉苟延殘喘後又是一輪政權更換。這就給知識普及帶來了難度,單單是記住十六國的國號、創建者及相互關係就很麻煩。也正是因為政權頻繁更替,這幾百年時間裡,充滿了混亂、殺戮、血腥、陰暗,民眾生活真真正正是水深火熱。

國人總是習慣去頌揚太平盛世,恢弘強大的歷史,又有多少人喜歡看那些讓人不舒服的歷史呢?例如有唐一代,都知道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但是安史之亂以來的唐後期歷史有多少人了解呢?

原因其二,民族問題:魏晉南北朝是歷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事情,胡漢紛爭,相互屠殺,雖然結果是胡漢融合,但是過程太血腥了。在民族問題成為政治正確的今天,混亂就給宣傳和解讀帶來了難題,稍有不慎便會引發民族矛盾,不利於當下的民族和諧環境,建國後上層就在刻意迴避魏晉南北朝混亂的歷史,學術研究可以,宣傳是不行的,民眾當然也不太會接觸到相關的故事,同理,五代十國同樣是歷史宣傳的隱晦地帶。

按照常理,越是亂世越是出英雄,這樣的故事越是小說,影視劇喜歡的歷史,但偏偏南北朝是個例外,就算要寫成故事也得用架空歷史背景才處理,熱劇《琅琊榜》背景不就是這段時間的南朝么。

就像題主所說三國時期那麼多故事,主要還是《三國志》,尤其是小說《三國演義》流通普及程度很高啊,要是南北朝的故事有通俗小說巨著傳播效果加持,故事肯定就會變多啦。

其實個人如果願意去了解,還是可以讀到很多魏晉南北朝故事的。其實這段歷史產生很多的成語啊,稍微列舉一些:

勢如破竹、迎刃而解

「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晉書·杜預傳》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滅蜀後,大將杜預率軍南下征孫吳。長江水勢暴漲,有人建議司馬炎退兵,等到冬天再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趁現在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不久,杜預率領大軍攻佔吳都建業,吳國滅亡,三國時代終結。

何不食肉糜?

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對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類也。《晉書·惠帝紀》

晉惠帝司馬衷痴呆無能,天下災荒,餓殍遍野,大臣上奏朝廷,晉惠帝卻問左右沒有糧食充饑,為什麼不喝肉粥呢?

狗尾續貂

奴卒廝役亦加以爵位。每朝會,貂蟬盈坐,時人為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晉書·趙王倫傳》

晉趙王司馬倫,在皇帝司馬炎去世後不久,發動政變自己稱帝。為籠絡朝臣,他大肆封賞。當時的禮儀,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裝飾的帽子,但是由於封賞的官員太多,貂尾都不夠用,只好用狗尾來代替,人們就編了兩句民謠:「貂不足,狗尾續。」諷刺朝廷。

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

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晉書·苻堅載記》

晉將謝玄等以精銳八千涉水進擊,秦兵大敗。堅眾奔潰,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勝計,淝水為之不流。餘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帥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飢凍,死者十七八。《晉書·謝玄傳》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晉書·苻堅載記》

前秦國主苻堅單單是因為「淝水之戰」的故事身上就有三個成語了。其他如,劉淵,冉閔,謝玄,石勒,蕭衍,桓溫,慕容垂,拓跋宏,爾朱榮,侯莫陳崇,宇文泰等等這些一時梟雄身上故事還是很多的,缺小說和通俗故事來演繹他們。

其他比如,洛陽紙貴,才高八斗,入木三分,東床快婿,枕戈待旦,聞雞起舞,東山再起都是這個時期的故事演變而來。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獨尊的地位下降,思想上其實也呈現出多元化。同時,佛道二教也是在這個時期大量發展,並滲透到政治、經濟、生活習俗當中,並且與儒學相互影響。

鳩摩羅什在涼州與儒生融合後的佛教,才由前秦苻堅帶入中原廣泛傳播開來。

佛像石窟,現在著名的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等都是在北朝時期開鑿成型。道教的神學理論、組織制度也是在這個時期確立。基本上是北方崇佛,南方重道,可以說當時統治階層開始嘗試了政治融合宗教的治國試驗,結果就是政教合一在中國這片土地不可行。

文學上還有《孔雀東南飛》(南朝),《木蘭詩》(北朝),還有這時期的《樂府詩集》,也都是這個時期的故事寫照。

如果題主對書法有興趣,就知道魏晉南北朝其實是書法藝術的形成事情,王羲之就不用多說了吧,號稱書聖。而且現在學書法的人很多都要臨摹魏碑,那就是北朝北魏時期的碑刻啊,魏碑在楷書發展形成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還有顧愷之在繪畫上的成就也是強啊。對了,南朝的祖沖之已經將圓周率數值精準道小數點後七位數字。

魏晉南北朝末期的發展走向,直接催生了隋唐帝國這樣一個盛世的誕生,其實歷史存在感還是很強的,只是看你怎麼去關注了。


不是留下的故事少,而是有名到讓你看到的少

首先,魏晉南北朝不算是盛世,特別是晉朝有名的黑暗,所以不在主流宣傳範圍內

其次,魏晉南北朝跟五代十國一樣,混亂不堪,歷史駁雜,自成一家,整理起來繁瑣複雜,所以除了專門研究人士,很少去看

最後一點,在我們普遍的教育生涯範圍內,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性貢獻不夠突出,文學性成就足夠典型但又不屬於正確的教育觀之內的,其他方面的成就又被其他朝代的光輝所掩蓋:

比如說,你要說亂世,春秋戰國不亂嗎?可是人家是奴隸制到封建制的大過渡時期,也是第一次中國的大一統的奠基,奠定了後代千年的傳承,而且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都足夠輝煌的成就,唯一能與之媲美的大概只有文藝復興;五代十國不亂嗎?但是五代十國夾在兩代盛世之間,歷史性過渡很難讓人去忽略它,還有一個南唐後主李煜,簡直可以稱得上五代十國最出名的人之一

再比如說,你說文學性成就,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我想大概印象大家都有,處於一种放盪不羈愛自由的階段(哈哈哈,讓我先笑一會兒),竹林七賢幾個,連《滕王閣序》都「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了,你覺得作為宣揚積極向上樂觀人生的主流文化,會將它們列為主流宣傳之一嗎?

至於其他成就的說,我沒有具體研究過,只是在查資料的時候稍微對政治方面有些了解,魏晉南北朝主要是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官場黑暗,皇帝無權,統治血腥(想起了我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蘭陵王……),對此的教訓大概就是促成了科舉制的形成和三省六部制的確立(注意我的用詞)

真的想了解的話,有時間可以去搜搜看書,你會了解到很多的,書籍目錄我就不贅述了,網上一搜全部都有,最推薦的應該是陳寅恪先生的講演錄,有各種版本的,另外要是能接受文言文的,我更推薦晉書,這是我二十四史里最喜歡的一本,之一

——————————————

我特意又去搜了一下,對於以上「文學作品不在正確的教育觀之內」的言論不夠嚴謹表示道歉,我主要是在於表達詩詞歌賦這些作品上的,但是在大範圍的文學作品上,書法是魏晉南北朝極大的成就,我的目光局限了,書法上,最有名的譬如王羲之,王獻之,還有奠定派的鐘繇,衛覬等等,都是千古流傳的書法大家


魏晉南北朝壓縮了十幾二十個朝代

每個朝代國家都有史書記錄,怎麼能說留下的故事少呢?

科技,文化,建築,習俗等等,都有著作描述

只是這個朝代,關係複雜,人物如走馬觀花般,你方唱罷我登台,大家難以記住

還有一點,這個朝代是底層人民起來掀翻儒族倡導的「種姓制度」的大時代

所以很多精彩事物也被當權者貶低,各朝並不提倡,歌頌這個朝代的述說

以上兩點,導致了這個朝代的黯淡。

但這個朝代,十分有魅力,我也正在寫魏晉南北朝系列,本著「格」史致知的求問思路

求各文都帶有自己的思考,更有論據,帶你領略這段歷史。

打算分胡漢兩條線進行講述

目前正在寫北方諸胡的系列,已有幾篇,如感興趣,可以看看,值不值得關注~


歷史貌似也是一個市場化的或者說根據大家偏好有關。而在很長一段時間,盛世中或者具有標杆性(或被標杆化)的歷史會通過民間的娛樂形式比如戲劇、說書、電影、電視流傳下來。魏晉南北朝這段歷史處於熱門時段「三國」之後,本身三國的劇情已經飽滿(當中很多故事是從其他時代搬過去的),其故事性足夠大眾的某種獵奇需求。再加上魏晉南北朝會變得冗雜,況且這段歷史本身分裂比較嚴重,要能理清並非易事。大家對於這一時段的歷史可能更加關注在另人「血脈噴張」的冉閔殺胡這種比較有震撼性的碎片事件。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魏晉南北朝故事也不少啊,

只說兩個,三國演義,世說新語

故事很少?


主要是南北朝的故事太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