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朱元璋并不是最高指挥者,而是第三把手,左副元帅,但是他却是部队里边实际上的一把手!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支队伍就是朱元璋、徐达等24人脱离郭子兴的时候创立的,因为朱元璋名义上属于郭子兴,所以郭子兴一直是部队的都元帅,不过这个都元帅的位置是朱元璋再次捧上去的,郭子兴在濠州党争失败的时候势力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后来他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看到老领导兼丈人来的时候把名誉首领的位置让了出去,但是军队一直都看看捏在朱元璋的手里,也就是说郭子兴其实是有名无权的。

郭子兴死后,小明王没有直接任命朱元璋成为都元帅,而是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叙为都元帅,任命郭子兴的妻弟为右副元帅,而朱元璋在其后为左副元帅。

小明王的这个安排不可谓不毒辣,能者下放,庸者上放,想搞平衡术,这可彻底把朱元璋给得罪了,为日后朱元璋除掉小明王埋下了伏笔。

小明王其实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工具,但是却不甘于平凡,而又不从实际出发,想玩弄权术获得天下,真是太天真了,不记得当初项羽杀义帝的历史了。


郭子兴死后,按照职位来讲,朱元璋并非是军队中的最高指挥者,可是,从这支军队的实际控制权来讲,最高指挥者却是朱元璋。那么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给大家仔细讲讲。

郭子兴病故后,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而朱元璋被封为左副元帅(在右副元帅之下)。也就是说,郭子兴去世后,按照职位来讲,朱元璋只是军中的第三把手。

可是,为什么说这支部队的实际控制权却不在郭天叙的手中,而一直在朱元璋手中呢?因为这支部队是朱元璋拉扯起来的,他一直掌握著这支部队的实际控制权,我给大家仔细讲讲经过吧。

朱元璋参加红巾军时,投靠了濠州的郭子兴。在郭子兴手下,他充分发挥了军事才能,得到了郭子兴的重用,并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姑娘。可是,当时濠州城中,朱元璋看不惯郭子兴与孙德崖等几个元帅的明争暗斗,知道跟著他们没有什么出息,于是带领了24个猛人,自己创业去了。

朱元璋率领24猛人,一路上打定远,下滁州,声势日盛。而这个时候,郭子兴却在濠州城中遭到孙德崖等人的排挤,实在混不下去,率领手下部队一万多人来到滁州找朱元璋。没有想到朱元璋不但热情接待,而且还主动让出了帅位,这让郭子兴父子非常感动。

后来,郭子兴因为看著孙德崖从自己眼皮底下逃走了,一直耿耿于怀,竟一病不起,没过几月,一命呜呼了。

从这个经历来看,不难发现这支部队是朱元璋自己率领24猛人逐渐拉扯起来的,他在军中有著很高的威望。郭子兴病故后,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而朱元璋被封为左副元帅(在右副元帅之下),只是军中的第三把手,但是却牢牢把握著这支部队的实际控制权。


郭子兴在临死前学三国的刘备弄了个临终托孤。而托孤的对象却是他的上门女婿朱元璋。他的托孤分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针对朱元璋说的,大致意思就是说朱元璋要好好辅佐他的两个子郭天叙、郭天爵,把革命的事业发扬光大下去。而如果两个儿子不是当元帅的料子,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你就把他们废黜了,你自己当元帅。

朱元璋当然这话里藏话,于是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定会全心全意地辅佐两位公子的,不敢有半点非分之心,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二层意思是针对郭天叙、郭天爵这两个儿子说的。要他们俩把朱元璋当亲兄弟对待,不能有半点怠慢。郭天叙、郭天爵对此当然也是答应不迭。

由此,可以看出,郭子兴死后,继承帅位的是他的两个儿子。但朱元璋常年带兵征征战,兵权实际上握在朱元璋手上。

郭天叙、郭天爵对此觉得拥有精兵良将的朱元璋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威胁啊!千方百计想要除去朱元璋。

想毒杀、暗杀朱元璋,结果都没有成功。

后来,郭氏兄弟索性搬出了小明王来对付朱元璋。

小明王的真实姓名韩林儿,他是元末最早起义的元首韩山童的儿子,韩山童被杀后,刘福通扶持他的儿子韩林儿为皇帝,号称小明王。

郭氏兄弟亲自去拜访了小明王一趟,从他手里讨到了一纸「任命书」:封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就这样,把朱元璋在军中是第三把交椅「固定化」。

也正是因为郭氏兄弟的「不相容」,和朱元璋的紧张关系渐渐处于公开状态,最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最后聪明的朱元璋假借元军之手除去了郭氏兄弟,他得已摆脱桎梏,成为义军真正意义上的元帅。最后通过自己的打拚,终成开国之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