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动力取向治疗?◢


拜影剧所赐,多数人对心理治疗的印象是病人躺在贵妃椅上讲话,戴眼镜的治疗师坐在躺椅边的另张椅子上书写。给人一种神秘、古典和不安的感觉。


事实上,心理动力取向多是来谈者和治疗师面对面谈话,治疗师在谈话时间会全神贯注,用「心」感受来谈者的内在情绪、冲突、思考和人际互动,以及来谈者带给自己的感觉。


这相当需要治疗师同时运用理智与情感,把以上「珍贵讯息」组织起来,化成语言,一点一滴的传递给来谈者(俗称分析),让其逐步的看见、感觉到原先「被自己藏起来」的内心世界,这个疗效的关键,不是治疗师用「给建议」产生的(书店畅销书和搜寻网站,即可提供丰富的建议)。


为甚么要说「被自己藏起来」呢?


因为,这是人为了自我保护,试图减少焦虑、痛苦的心理机制。像是:想要扩展店面的雇主,无视职员超时工作,用「我是为你好,要帮你成长」的话,回应职员的抱怨,试图掩盖内心无法永续经营的恐惧。


人,往往不自觉的藏、掩盖和包装内心的焦虑、冲突。起初,这些是调适压力的智慧,但过度繁复使用,反而深信包装过后的表象才是真的,阻碍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甚至演变出精神症状,像是焦虑症、忧郁症、强迫症等...


想像一下,当原先用来自我保护的包装,治疗师分析的话语会带给来谈者什么样的影响?


普遍来讲,对来谈者而言,是个复杂又挣扎的心路历程。譬如:我要脱掉那个包装我焦虑的外衣吗?我要怎么脱?我不脱会怎样?我脱了治疗师会怎么看没有包装的我?我又会怎么看那个没有包装的我?


这些疑问是令人不舒服、不安的,让人忍不住想逃(结束治疗)或是坚持否认(另个包装),即便治疗师已经伸出手,准备承接著你。


这段历程需要来来回回几次,有时候,好像前进了几步却又退一步,让人挫折,让人心烦。直到来谈者在关键时刻,不仰赖治疗师情况下,逐渐稳定的自我发现、接纳和有意识、选择性的包装。


从开始到结束关系的旅途,来谈者不是只经验到苦痛,也会感受到逐渐豁然开朗、轻松与自由的感觉。


在这边想到了恰克与飞鸟的 On your mark ,似乎生动的描绘出抽象的治疗历程...还有治疗关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U7VaVgGBP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