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心理動力取向治療?◢


拜影劇所賜,多數人對心理治療的印象是病人躺在貴妃椅上講話,戴眼鏡的治療師坐在躺椅邊的另張椅子上書寫。給人一種神祕、古典和不安的感覺。


事實上,心理動力取向多是來談者和治療師面對面談話,治療師在談話時間會全神貫注,用「心」感受來談者的內在情緒、衝突、思考和人際互動,以及來談者帶給自己的感覺。


這相當需要治療師同時運用理智與情感,把以上「珍貴訊息」組織起來,化成語言,一點一滴的傳遞給來談者(俗稱分析),讓其逐步的看見、感覺到原先「被自己藏起來」的內心世界,這個療效的關鍵,不是治療師用「給建議」產生的(書店暢銷書和搜尋網站,即可提供豐富的建議)。


為甚麼要說「被自己藏起來」呢?


因為,這是人為了自我保護,試圖減少焦慮、痛苦的心理機制。像是:想要擴展店面的僱主,無視職員超時工作,用「我是為你好,要幫你成長」的話,回應職員的抱怨,試圖掩蓋內心無法永續經營的恐懼。


人,往往不自覺的藏、掩蓋和包裝內心的焦慮、衝突。起初,這些是調適壓力的智慧,但過度繁複使用,反而深信包裝過後的表象纔是真的,阻礙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甚至演變出精神症狀,像是焦慮症、憂鬱症、強迫症等...


想像一下,當原先用來自我保護的包裝,治療師分析的話語會帶給來談者什麼樣的影響?


普遍來講,對來談者而言,是個複雜又掙扎的心路歷程。譬如:我要脫掉那個包裝我焦慮的外衣嗎?我要怎麼脫?我不脫會怎樣?我脫了治療師會怎麼看沒有包裝的我?我又會怎麼看那個沒有包裝的我?


這些疑問是令人不舒服、不安的,讓人忍不住想逃(結束治療)或是堅持否認(另個包裝),即便治療師已經伸出手,準備承接著你。


這段歷程需要來來回回幾次,有時候,好像前進了幾步卻又退一步,讓人挫折,讓人心煩。直到來談者在關鍵時刻,不仰賴治療師情況下,逐漸穩定的自我發現、接納和有意識、選擇性的包裝。


從開始到結束關係的旅途,來談者不是隻經驗到苦痛,也會感受到逐漸豁然開朗、輕鬆與自由的感覺。


在這邊想到了恰克與飛鳥的 On your mark ,似乎生動的描繪出抽象的治療歷程...還有治療關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U7VaVgGBPU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