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宁前往果洛,一路上感受最多的就是一个个急弯和一座座大山。当车终于跨过最后一个弯道,城镇点缀着草原,草原拥抱着城镇,眼前豁然开朗,我们来到了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

问及当地的干部群众草原上最美的地方在哪里?他们会一口回答:在学校,因为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优美的环境在学校;最一流的基础设施在学校;最高处飘扬的国旗也在学校。

玛沁县地处青南地区,各学校间比较分散,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6所,在校生8626人,专任教师511人。近年来,玛沁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在地方财力相对拮据的情况下,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理念,切实加大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辖区办学条件,学校布局趋于合理,师资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潜力不断提升。到2018年,全县义务教育项目建设中累计投入各项建设经费近7亿元,建设面积50012.6平方米,落实各项教育惠民政策达9983.383万元。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历史性、根本性、全局性的变化。

时光流逝,以玛沁县第二民族小学为例,这座学校拥有太多的记忆。从以前一片空地上的几间土房,到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标准化的操场。再走进教室,孩子们看着课件上的内容,表情专注而又认真……从硬件设施全面提升,到软件实力逐年增强,这所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持续发力,教育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没有教室,帐篷当教室;缺少教师,干部中选、群众中找。”这些是1957年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建政初期教育工作的真实写照。

现如今,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课桌椅、亮丽的塑胶操场、现代化的多功能教室……这些过去城里学校才有的“高大上”的教育教学设施,如今也被“搬”到了玛沁县的普通学校里。

来到玛沁县第二民族小学,独具特色的学校建筑让人眼前一亮,大楼里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食堂、教学楼、办公楼等分布在各个楼中。

“土院子,土房子,里面坐着土孩子。以前的玛沁县第二民族小学全部都是土坯房。冬天窗户用塑料布遮挡,外面大风呼啸,里面师生瑟瑟发抖。坑坑洼洼的地面,需要捡石头垫桌凳维持平稳。劣质墨汁涂刷而成的木制黑板,粉笔书写后,没多久又要再次刷黑才能用。”说起学校以前的样子,2001年进校的加羊措老师满是感慨,以前牧区教育条件不好,上学的观念还没有根植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很多孩子要么跟着长辈去牧羊,要么在家里闲玩。

岁月如梭,综合实验楼、室内体育场、橡胶跑道……一个个项目相继落地实施,人们印象中的那个二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加羊措老师便是亲眼目睹这一切变化的人之一。加羊措讲起学校的变化,越来越激动:“以前教室的门窗关不严实,每天早上桌凳上一层土。取暖都是在教室里生个炉子,有时候没有煤,周末就一起去草原上捡牛粪。最怕的还是雨雪天气,老师学生个个一身泥。来之不易才倍感珍惜。正是因为一路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所以,当第一栋教学楼拔地而起时,所有人无不欢呼雀跃。”

教导处主任邓银双也回想起以前的情形说:“那时候没有教学挂图,老师们都是自己做,然后再展示给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自制简单的教具、挂图、小黑板、小卡片、木教鞭都已尘封在记忆匣子里了。

校长王治民介绍,近年来,学校努力为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持续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教育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先进教学仪器引进来了,各类图书资料充实了,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了。如今,焕然一新的学校出现在大家视野的同时,学校的软实力也在不断提升和转变。

优质教学,教育软实力强力推进

在玛沁县二小,随着教学楼、实验楼一座座拔地而起,学校的硬件设施逐渐完善,那么师资力量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教育教学的软实力。面对教材的不断更新,就要求老师们也要与时俱进。课件、电脑、多媒体教学……新东西也让老师们应接不暇。

王冶民说:“以前教学,一张嘴、一根粉笔,就是一堂课,现在可不行了,想把学生教好,老师自己就得先学习,先进步。出于这种目的,学校把提高教学质量摆在了第一位。”也因此,一场针对老师们的大考缓缓拉开序幕。

集体备课,彼此出谋划策;相互听课,彼此查漏补缺。特别是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老师们出去学习了很多次。回来后,开展模拟课堂、优质课、诊断课,让老师们迅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师许长芸说:“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培训多了。刚到学校那几年,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并不多,可渐渐地,通过国培、省培、对口支援等平台,一系列针对教师的培训渐渐多了起来。

外出学习培训让我们能较快地掌握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更快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我们教师教学的软实力也和大楼一样,不断提升。”

在玛沁县,当地人都知道二小的生源90%以上都是外来务工的子女。这也成为了二小的特别之处。校长王治民介绍,小学一般是不设有食堂的,这外来务工子女一般都是贫困家庭,忙于生计对子女的照顾不够,学校一半的学生是回族、撒拉族,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学校想方设法,设立了食堂,学生每月只需要交160元。

也因此,教学质量上去了,学生学习环境更好了,学校的整体实力也在全县名列前茅。

多元发展,教书育人彰显特色“昔日书声在马背,今朝活力在校园”,用这句话来形容如今的二小再贴切不过了。2018年才来学校的计算机教师朱超深有体会。他说:“除了教学,更应该挖掘学生们的潜力,就拿手工制作来说,几个塑料瓶盖拼在一起,就能完成一幅作品,让孩子们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而小组合作,加强他们直接的沟通与交流,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培养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可能比死读书更好。学校的兴趣班规模不大,但课程设置可不少,美术、机器人训练班等,到如今,已经有12个兴趣班了,这已经成为了玛沁县第二民族小学一大亮点。”

朱超是一名计算机教师,他带的兴趣班就是机器人训练班。这个兴趣班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班,包含了计算机编程、工程学、数学、力学等学科知识。虽然很难,但是吸引了不少学生,也改变了不少学生。

让朱超印象深刻的学生马鑫,这位老师说起来滔滔不绝。朱超介绍,9岁的马鑫是外来务工子女,家里条件不好,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这个学生很机灵,第一次来机器人教室就很好奇地问个不停,虽然不敢上手,但在老师的演示下,马鑫爱上了这个兴趣班,因为需要很多知识的支撑,马鑫立志要学更多知识,后来他的各项成绩提升很快,得到了老师们的夸赞。如今,马鑫的逻辑思维、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明显提升。朱超说:“这才是兴趣班的真正作用,让学生爱上上学。”

学生加谢太也让很多老师赞不绝口,而改变加谢太的也正是这些“兴趣班”。朱超介绍,加谢太是个很内向的孩子,一开始也没什么爱好,一天都不说几句话。但自从参加了机器人训练班后,开始动手了,问的问题也多了,自然而然和老师同学的交流也多了,并且每次实验失败后,他都会说一句“失败是成功之母”。加谢太潜移默化的变化,让所有老师都替他高兴。

内容丰富的“兴趣班”,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如今的玛沁县二小,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列为常态化系列教育活动之中,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的特色文化墙,展示着该校师生的风采。学校融入了绿色环保、国学经典等内容的校园文化墙,“层层有主题,各个有特色”的楼道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班级文化,让校园内的每面墙壁都会说话,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和普及化,营造书香氛围,让学生感受读书之美。

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走出二小,回望这所一路走来,艰辛却又充满收获的学校。感受当下,这里书声琅琅,成为草原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今,玛沁县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在打造教育品牌、教育精品,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同时,学校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首位,把德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针对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积极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不断提升民族地区教学质量……展望未来,玛沁草原上教育之花必将常开常新。(作者:张浩)

作者:张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