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有两种:一种讲给亲近的朋友和邻居听,另一种只爱在火车上讲给邻座乘客听。这些故事是第二种:关于儿子问我而我无法回答的问题;关于我爸;关于我爸生病时我在脸中央留的胡子;关于永远填不满的强烈欲望,以及那场打不完的、已成为我儿子童年风景的仗。接下来这两百多页,你将与我同坐火车,我将在最后一页下车,也许此生不再相见。但我希望这七年的旅程,从我儿出生开始到我父辞世为止的这段旅程,能让你也感动。」-艾加・凯磊

第一年从作者儿子出生的那天开始写起....那天除了作者儿子的出生,同时在医院外发生恐怖攻击....这个开头深深地引起我的好奇翻阅,如果是一个真实故事,那可真是精采可期,但我真的希望它只是一个故事,因为我不喜欢战争、害怕恐怖攻击,我想大多数的人都是。

这本书拆成了七年,七个章节,从作者的儿子出生,到作者的父亲过世。书中的每一篇都很短,但在那有限的字数中,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常常翻完某页以后,总觉得好像还藏著些什么,心里有种「作者应该还有话要说。」的感受,我被迫又回去重新阅读这个章节,才又对这些故事的背后多了解了一点,但因为文化的落差以及自己本身知识的局限,往往还是带著无法深刻了解的遗憾阅读。

书中除了用一篇篇故事带到以色列与国际间的关系,国家内的情况、宗教、在这些关系中对孩子的教育(像是孩子三岁就在讨论要不要从军?)等等。同时因为作者自己是犹太人,也提到几次犹太人被迫害的历史背景,这世界上的屠杀迫害或者攻击仿佛是没有停止的一天。这些实际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事情透过不同作者用书写的方式传递出来,却很常被当成是一个个故事就带过,人类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教训,是否还更加变本加厉?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甚么观点的人,对于国际情势也了解不多,直说是井底之蛙,但当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却让我对犹太人的背景、以色列的历史,都想了解更多。

 

乐观或幽默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选择

书中提到的话题是重的,但作者的笔调是轻的。看著看著会笑,但也会有点鼻酸。身在台湾的我们很难感受到那种不时遇到空袭、随时要开战的现实。很喜欢书中的一段,作者一家三口开车突然遇到空袭警报,整条路上的人都必须下车躲在车边,为了安抚儿子的情绪,他们在车边玩起「夹三明治」的游戏,一家三口紧紧的挤在一起。这个趣味的游戏让孩子度过那不安的几分钟,淡化了那些恐惧。小孩不懂,或许到长大后孩子才可以理解在那种环境之下,要能乐观及幽默并不真的那么容易。也让我想到安妮的日记中,在集中营的安妮,她不是都不了解也不是都不绝望,只是她尽力保持幽默、选择乐观。

 

练习思考,但不是想太多

很多事情常常浅移默化在我们生活中,太频繁,频繁到我们不觉得奇怪。书中有一断讲到angry birds这个游戏,作者的母亲看著孙子在玩这个游戏,她就问孩子「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有什么好玩的吗?」,孩子说「因为这些猪偷了东西,所以鸟就要攻击他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这只是个游戏,有那么严重吗?但作者的母亲提到这些鸟的行为跟自杀炸弹客有何不同?而且他们攻击炸了猪一家人,那些家人是无辜的。不要说angry birds,其实大多数的游戏都是如此,攻击、杀戮不会停止,这世界教我们攻击他人换来成功,却没有一个游戏教我们和平互助,会带来全世界共同的成功。

第一次读这位以色列作者艾加・凯磊的做本,在书的最后他提到自己被媒体标签为「反以色列」的作家,因为他的作品中常常有意无意间的批判了以色列这个国家。但他本人对这个称号是有意见的,太多时候我们急著帮别人上标签,好像就跟筛选咖啡豆一样,一旦分类后,优劣或者立场一出来,事情就好处理多了,但有没有可能是我们就是太容易随便定义立场,所以简单的事情反而被搞得很复杂?太多事情根本没有思考过所谓的正反,并不是对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观点,就可以轻易地套上「反」的标签。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感受到的是作者并不是讨厌以色列,甚至是对这国家有一定程度的爱,也由于有爱,对于现况及问题无法只是眼睁睁的看著,所以透过他的专长,写作,让这些现况可以被反映、被理解。也让我反过来想到台湾,常常一件事情有那么多的意见跟声音,但我相信大多数的人还是爱台湾的,因为真正的厌恶或讨厌,是连一个言词都是多余的。

作者让我知道为什么要说故事?
因为即便现实支离破碎,人可以透过故事让它逐渐拼凑成形,成为心中美好的样子,这是艾加・凯磊厉害的地方。

 

https://www.facebook.com/CrossingArabWorld/videos/624680461256072/?fref=t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