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參加完理想ONE發布會後,公路飛行收集了7位車企產品經理

給出的反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

公路飛行員:媒體未必解讀充分,車企產品經理是這麼看理想智造ONE的?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隨後我把文章發給了李想

,作為汽車圈人人皆知的創業明星,他很平易近人,關於ONE的增程混動設計邏輯聊了很多,最後也邀請我們當面去體驗一下試製車。

很遺憾,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能體驗上。

直到4月10號,理想邀請媒體參觀工廠並試乘,也正是這一趟,讓我對理想ONE還有這家公司有了不一樣的認知,想從市場和產品角度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1、我找到了四個賣點

對於99%的車企來說,董事長/CEO更多是扮演管理企業、制定大方向的角色。像是產品定義這樣的具體工作,不會參與太多,那是產品經理操心的事。不只是傳統車企,就算是小鵬、威馬、拜騰這樣的新造車也一樣。

至於剩下的1%車企 ?

聰明人可能已經明白我要表達什麼了。對的,理想ONE背後真正的產品經理其實就是李想自己。

親手創辦了汽車之家、每天收集無數中國用戶的真實想法,我猜李想對於自己定義產品的能力一定是自信心爆棚。即便他從來沒直接表達過這一點,不少人應該也能感受得到。

李想怎麼定義ONE的賣點?他們官網上寫的非常清楚:

續航、豪華中大型SUV、智能交互體驗、安全

注意到了嗎?他們最先強調的是:大於800km的綜合續航里程。

我知道的是:多數行業人士很反感這樣的說法,包括之前理想發布會上,和電車比續航,和油車比加速的宣傳策略。但站在用戶的角度看,這招確實直接擊中了一些人的里程焦慮痛點。

初來乍到的新車企,要想奠定好公共傳播基調,一定要提煉出自己最核心的賣點。理想的團隊很高明:你別管我是加油還是充電,反正綜合續航達到了800km,就是要不斷向用戶灌輸結果導向,多數用戶其實沒空去操心具體技術原理。

續航之後,第二個賣點就是「豪華大型SUV」。乍一看不起眼,但千萬別輕視「豪華」兩個字,中國用戶對品牌有多在乎,看看家裡的三叔、二舅有多迷BBA就知道了。

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在Global Premium 與Non-Premium Brand之外,WEY硬是搞了個不倫不類的「中國豪華SUV品牌」。

反例則是:寶馬從來不會天天把豪華品牌掛在官網顯擺個不停。即便是這樣,放眼全球,只要BMW出現,沒人會否定它的品牌價值。

你說理想ONE只靠產品力,不打算走品牌路線,至少我不信。不僅強調自己是「豪華大型SUV」,還要拉上寶馬X5、特斯拉Model X作對比。比的不只是能耗,也是為了讓ONE和這些品牌捆綁在一起,最後再輸出給外界這樣的印象。

第三個賣點是智能交互體驗,即便傳統車企也開始在這個領域轉身,但這個環節依然是新造車最能製造差異化體驗的部分。理想給出的答案是:四屏車機+L2自動輔助駕駛。

至於最後強調的「安全性」,一家新品牌、一項小眾的動力總成方案,外界對於產品安全性還有增程器可靠性一定少不了質疑。站在市場營銷的角度,想要讓第一批用戶買單,安全性必須放在賣點裡。另外,理想ONE在公開場合一直強調增程器是德爾福參與標定的,而不會把東安掛在嘴邊,也是出於這點原因。

以上4條是理想ONE提煉出的核心賣點,細心的朋友還可以關注下,特斯拉的官網最先提的一定是他們3.4s的百公里加速。理想ONE則不會,因為它的這項數據為6.5s,所以被放在了後面和6缸3.0T發動機對標。

細微之處,能看出李想對於市場營銷與傳播技巧是怎麼思考的。

我們可以從智能化水平、加速性能、續航里程三個維度去比較一下理想ONE的位置,就用象限圖來表達:

智能化水平、續航里程是長板,加速性能居中,理想ONE走了條和其他產品不一樣的路線。

2、躲不開的增程動力系統

說一千道一萬,一輛汽車上最核心的部分還是要看動力總成,這也是理想ONE和其他新造車區別最大的環節:他們選擇走REEV增程混動路線。

簡單講下增程混動的工作邏輯:

正常工況下,增程器發出的電力優先驅動行駛電機。一旦滿足動力前提,增程器發出的電力可以一邊驅動車輛,一邊將多餘電能儲存給電池組。急加速時,再由電池和增程器共同輸出電力驅動車輛。

優點呢,主要就是兩點:

1、市區短途出行的話,可以只充電不加油,拿來當純電動車開。ONE上用了一套40.5kWh的Pack(可用容量37.2kWh),純電續航里程180km。

2、電量消耗到一定容量時,可以選擇不充電,完全靠加油來使用。這麼一來,算是解決了里程焦慮的痛點,ONE的綜合續航最高能達到800km。

因為始終是由電動機負責驅動車輛,又可以選擇加油/充電,所以可以將增程混動總結為「電動車的駕駛體驗,汽油車的使用習慣」。

既然說的這麼好,之前各大車企應該早把增程混動系統發揚光大啊,怎麼也輪不到理想來出這個風頭。

這也就涉及到了REEV的缺點問題:

1、NVH差,寶馬i3之前做過一款增程版車型,增程器用的是兩缸摩托車發動機,增程狀態下的NVH表現沒比拖拉機好多少。

2、虧電狀態下的高速加速能力堪憂,這點連李想自己都願意承認。他和我吐槽了i3增程版的技術策略,純電模式下,電池SOC可以直接用到0,不會做任何保留。再加上增程器在峰值轉速下的電機輸出功率只有18kW,直接導致高速狀態下的加速能力幾乎沒有。

3、高速路況下,增程器玩命工作,油耗甚至要比同級別汽油車還高。

以上缺點,相信以理想團隊肯定比我更懂,他們怎麼解決?

首先是NVH,ONE的增程器用的是東安1.2T 3缸發動機,理想給增程器做了一套液壓減震固定。為了對比,實際試乘時,他們特意安排了雷克薩斯RX450h 還有沃爾沃XC90換乘。

我要承認的是:ONE的NVH表現確實優於這兩款車,而且當天試乘的ONE還處於試裝車階段,正式SOP後的表現應該還會更好。

純電模式下,乘坐表現就是一台純電動車。急加速狀態下,增程器介入帶來的雜訊和震動也很輕微,NVH表現確實超出了預期。

至於增程系統的工作邏輯,李想之前告訴過我:他們給ONE設定了一條策略:增程模式啟動前,始終保留部分電量,永遠不存在虧電。一旦電量低於20%,增程器除了驅動電機之外,還要馬上給電池充電至20%。

他們計算過,ONE保持120km/h行駛時,只用35kW的功率就夠了,1.2T的增程器負責輸出這部分輕輕鬆鬆。真正消耗功率的部分是急加速工況,電池會做出補充。

再簡單點說就是:只要還有油,電池就可以和增程器一起配合,輸出200kW以上驅動功率。

非要挑出毛病,那也有。持續輸出高功率的話,我相信這套增程器也會面臨虧電狀態。不過李想給我舉過一個例子:就算是Model 3持續輸出60kW的功率,跑個100多公里也會歇菜。

我的理解是:一定要用1%的使用場景來反駁一件事,沒有任何意義,任何電動車都撐不住。

事實是:沒人會始終保持在急加速工況,這也是理想敢在ONE上用增程動力系統的一個前提判斷。

最後一點是高速能耗:汽車之家的實測數據是9L/百公里(只用油不用電),每個人的衡量標準不一樣,不多說,大家自行體會。

3、四塊屏幕,兩套系統

四屏車機部分直接先說結論:

1、相比於某些新造車的「中控大屏PPT,全液晶儀錶工程機」,理想ONE的四屏車機是我目前看到的邏輯最完善、完成度最高的作品。

2、軟體迭代速度遠超汽車硬體,等到ONE在Q4交付時,其他新造車還有各大傳統車企也會大幅進步,ONE還能有多少優勢不好說。

ONE上的四塊屏幕兩兩劃分:全液晶儀錶和車輛控制屏涉及到了整車控制層面,用的是Linux系統,處理器選的是德州儀器J6。中控屏還有副駕屏幕主要是用在娛樂、服務方面,底層操作系統是Android Automotive,處理器選的是高通驍龍820A。

試製車上簡單體驗了20分鐘,簡單說下體驗:

全液晶儀錶左側為功能區域,娛樂/導航可以切換,左下方顯示駕駛模式。中間和右側區域分別是ADAS信息和車輛核心數據信息,儀錶屏的重點是沒有二級菜單,不需要切換。

下方控制屏主要是車輛控制功能,具體功能有:空調、座椅加熱/通風、中控鎖、駕駛模式設定等等。實際駕駛時,這部分功能多數都是盲操/半盲操,所以ONE在這設計了一套多指模糊操作。學習成本不高,識別率也還不錯,至少以我本人的使用習慣來說,替換實體按鈕沒問題。

中控+副駕駛娛樂屏可以看做是車上的內容中心,中控屏左側是icon圖標,放在了主駕一側,包括Home鍵、音樂、FM、整車設置、360影像等功能。右側則是卡片式UI,相當於左側icon的二級菜單,功能變換它也跟著切換。

另外,我在中控屏上還看到了下拉式菜單,UI和iPhone基本沒多大區別,大家可以在圖片里感受一下,一台底層架構是Android的「蘋果」車機。

來常州工廠試乘前,一位傳統車企的朋友特意囑咐我,他們特別想知道ONE上的副駕駛視頻播放會不會影響到主駕。

理想的產品經理告訴我:他們認為影響不大,況且ONE上有一套單獨給副駕娛樂屏使用的藍牙耳機。另外,我在現場了解到:除了P檔模式外,副駕娛樂屏播放的視頻還可以與中控屏直接切換,主駕還有後排也能看到。

插句題外話,ONE的四屏車機之所以完成度高,我認為背後有兩項因素支撐:

一是交付時間確實晚於一些新造車勢力,後發再沒有優勢實在說不過去了。

二就是最近討論的「996話題」,ONE的車機研發工作應該都是在國內完成的,加班加點趕工是常事。要是放在國外的研發中心來做,5點下班的工作節奏不跳票才怪。

4、32.8萬的定價,動了誰的蛋糕?

價格放在最後說,確實是因為ONE的定價策略很有侵略性,32.8萬的最終定價足以看出李想要搏命的心態。沒錯,這點他很誠實,無論是在社交網路還是發布會上,反覆都在講一句話:我們只剩一次出牌的機會了。

30-40萬的SUV都有誰?咱們可以先分析一下:

(除ES6外其他車型給出都是補貼後價格,公平起見,按照2019年補貼標準,ES6在MSRP基礎上扣除3萬元)

關於ONE的潛在競品,很難一下給出答案,燃油車、純電動車、PHEV都在備選範圍內。可以用價格帶的形式簡單分析下:橫軸代表車長,縱軸代表MSRP(廠商指導價)。

不過能看出的是,32.8萬的定價策略+超5米的外形尺寸,算是最大限度為ONE贏得了一定的市場空間。總有人一直質疑李斌、李想為什麼開始都要造一台5米長的大型SUV,而不是一台Sedan?

事實上,一家新造車要想以概率最大的方式活下去,絕對不會和朗逸、凱美瑞硬拼刺刀,那種策略無異於自殺。找到一個被傳統車企忽略的細分市場,努力深耕下去,說不定還有機會闖出一片天。

別看ONE在宣傳口徑上和寶馬X5對標,但相信我,ONE的定價假如真是40萬的話,不用說X5,就連寶馬X3都會搶走不少潛在用戶。千萬不要低估BBA的萬有引力,要知道賓士GLC上個月可是賣了13000多輛,注意是單月銷量。

新玩家在市場定位上要是和傳統車企靠得太近,肯定占不到什麼便宜,理想ONE在定價時應該也是充分考慮了這一點。

最後,我就想知道ONE到底能不能成?

理想ONE的產品負責人告訴我,目前的試製車處於PPV階段(Production Process Validation,產品及工藝驗證)。

按照傳統車企的開發流程推算,接下來還要分別經歷PP(Pre-Pilot,預試生產)、P(Pilot,試生產),然後才是SOP(Start Of Production,正式量產),整個過程一般花費6-8個月的時間。

以現在4月的時間節點計算,正式交付應該在10-12月完成,正好是理想官方給出的Q4。

說了這麼多,其實大家最關心的還是一個話題:理想ONE到底能不能成。

其實和之前失敗的SEV一樣,李想選擇做REEV增程混動同樣是一場賭博,賭的是什麼?

我認為有兩點,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答案:

1、傳統燃油車和純電動車之外,混動車的目標用戶人群能有多少?

2、燃油車時代(ICE)在向純電動車時代(BEV)轉變,PHEV、REEV這樣的混動車型更像是過渡方案,問題是這個過渡窗口期能有多長?

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很多技術咖已經準備給我上課,但我想表達的是:

其實沒那麼容易,就連BYD都不敢隨意下結論,所以才同時推出了唐燃油版、PHEV、純電版三款車型。

理想到底有沒有賭對,別急著下定論,日後自見分曉。


結尾打個小廣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