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多方投资等灵机一动的观点或许有道理,但绝对和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三人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早孤,从父(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公元187年(东汉中平四年),诸葛瑾、诸葛亮任职泰山郡丞的父亲诸葛珪病故,三年前母亲章氏离世,叔父诸葛玄带著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以及两个姐妹,前往庐江一带暂避谋生。这时,年仅19岁的诸葛瑾主动辞别大家,独自前去江东寻求发展。后来,靠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进入了东吴的核心圈层。

以此来看,诸葛瑾进入东吴应是偶然为之,并无什么谋划投资的想法。

诸葛亮16岁时候,叔父诸葛玄死于荆州(另一说被豫章太守朱皓所杀)。由于叔父和荆州牧刘表关系颇有交情,因而为诸葛亮、诸葛均俩兄弟在南阳隆中谋得数亩良田用以度日。因此,曹魏一方文武辱骂诸葛亮时,喜欢说「诸葛村夫」。但是,直到诸葛玄死,也一直没有提到诸葛诞之名。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请(三顾茅庐)诸葛亮时,诸葛亮已有27岁。但是,从诸葛玄死后到诸葛亮投入刘备麾下,期间长达10年之久。根据诸葛诞的经历来看,他至少比诸葛亮小10多岁。也就是说,在诸葛亮投效刘备的前10年中,诸葛诞也只有10多岁,诸葛亮完全有机会投靠曹操。但是,他为什么没有投靠,或许理由很多,但绝对和诸葛诞这个「堂弟」没有半分钱的关系,更不存在多方投资的谋划。

如果,诸葛家族真想多方投资,为何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要跟在他的身边呢?作为大家族的司马懿八兄弟,即:「司马八达」,又为何全部投靠在曹操的麾下?难道他们不懂多方投资的道理吗?显然,所谓的「多方投资」或「分散投资」或「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说法,是后世一些人灵机一动想出来的吧。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志·诸葛瑾传》以及《三国志·诸葛诞传》的记载中,都没有提到诸葛诞是诸葛瑾、诸葛亮的堂弟,只是说三人都是诸葛丰的后人。如果以此来算,从西汉的诸葛丰时期,再东汉末年,长达近300多年,其后人分支不知有多少。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侄子诸葛恪兴兵东关之时,叔叔诸葛诞奉命督诸军前去征讨,反被侄子大败。但是,在这期间,依旧没有资料显示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是比较亲近的三兄弟。

《世说新语》记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该史料之所以说,「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无疑是参照《三国志》的记载之说,三人均为诸葛丰之后。

因此,可以断定,诸葛瑾和诸葛亮是亲兄弟自不必多说,而诸葛诞也应该和这两个所谓的兄长并不认识,因此也就不会去投靠「两位兄长」,又何来多方投资之说。

此外,令人感到非常奇怪的是,竟然找不到诸葛诞父母的记载。由此可以断定,他的父母在当时绝对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最多也就是个朝廷的「一般公务员」身份,因此他才有了接触曹操高层的机会,最终靠著自己的努力,爬到了曹魏政权的管理高层「征东大将军」,高平侯,封邑三千五百户。

所以,关于「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分别在吴蜀魏三国做官,是多方投资」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图片来源网路


多方投资是不假,关键诸葛家三兄弟的名声都非常好。威望也非常高,没人会拿这个说事情。

多方下注

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总是不安全的,尤其是古代动不动就喜欢株连三族。三国时期像诸葛家这样下注的,真的很常见。

比如说荀彧的兄弟荀谌(没人知道是哥哥还是弟弟),是袁绍手下的谋主,在官渡之战中为其出谋划策。

司马家同样如此,在魏国立嫡之争里面,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支持的就是曹植。无论谁赢了,司马家都是长盛不衰。

而且,诸葛家这三个人也是亲疏远近的区别的。诸葛亮和诸葛瑾是亲兄弟,诸葛诞就离得有点远了,妥妥的出五服了。前两个可以说是多方投资,诸葛诞那个完全就是正常现象。

名声很好

诸葛诞和另外两兄弟关系不是太亲密,也不会有人脑子想不开在这个上面去构陷他。可诸葛亮和诸葛瑾就亲密过头了。

时不时的就有书信往来,诸葛瑾的一个儿子还过继给了诸葛亮。按道理来说一个通敌罪是跑不掉的,可偏偏就啥事也没有。

因为诸葛家这三兄弟的名声都非常好,都是当时的道德模范。

诸葛亮就不去说他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家都知道。诸葛瑾直言擅谏的同时,还是孙权的贴心小棉袄。关键是诸葛诞就离谱了,忠义无双(拿命搏的),天下找不到在这个上面名声比他好的人。

印证结果,真的有用

诸葛瑾在诸葛恪这代被株了三族,不过之前过继给诸葛亮的那个儿子逃过了一劫。诸葛亮的亲儿子在绵竹战死了,后代也不知所踪。

至于诸葛诞,那就牛了。再次向我们演绎了多方投资的好处。他本人和司马氏是死仇,但是他的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他的曾外孙司马睿,是东晋的开国皇帝(服气不)。所以他的后代过的也还算滋润。

PS:最后吐槽一下——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有所谓的诸葛亮后人,但是拿著从宋代以后编修的假的不能再假的族谱真的是漏洞百出。平时在新闻里看到这些上蹿下跳的人就烦。

喜欢就关注呗。。。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首先说一下三人的关系,诸葛瑾和诸葛亮是亲生兄弟,诸葛诞是他们两个的堂弟。再说他们三人分别效命于吴蜀魏,是三兄弟商量好的还是单纯的巧合?我个人分析认为是商量好的,说是多方投资也无不可。原因如下

先说诸葛瑾,年龄上要比诸葛亮大7岁,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平均寿命应该也才40左右,所以差7岁就显得差很多,也要成熟很多,早年间诸葛瑾是躲避战乱来到了江东,和鲁肃认识后被推荐给了孙权,直到公元200年诸葛瑾才正式谋了个职位,所以这个家族最早出山的是诸葛瑾。

那时候诸葛亮还在茅庐里悠哉「等著」他的伯乐出现,为什么是双引号的等著,因为到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才三顾茅庐拜访,也就是说从他哥正式当官到他出山中间隔了7年,这7年难道诸葛亮就真的是甘心在茅庐里过著与世无争的生活吗,肯定不是的,诸葛亮本身才华横溢,这样一个一身本事的人怎么不想有所发挥到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折腾一番呢,但是他哥哥已经在东吴担当了要职,他要是去投靠应该也会被收容,但我想卧龙名号的荣誉感也不容许他寄人篱下,其实放到现代也是一样,你说你和你家亲戚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固然有个伴儿,但是长久来看绝对是弊大于利的,所以诸葛家族的人都这么聪明怎么可能想不透这个道理呢,所以他们俩兄弟应该至少是心照不宣的,"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的道理他们比谁都明白!

这7年间东吴不想去,魏国那边说白了也没诸葛亮什么空间,人家程昱,荀彧哪个也不比他差,去了魏国说不定还不如东吴,所以诸葛亮索性就先闷著了,等到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这就相当于一个面试,面试也是双向的,诸葛亮也在考察刘备,被叫卧龙的总不能比自己的"虎哥哥"比下去,所以他跟刘备也是本著"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想法吧。于是诸葛亮成为了蜀国军师。

他们的堂弟诸葛诞那就更晚了,出生就213年了,这时候大哥诸葛瑾已经是东吴重要人物了,二哥诸葛亮更是蜀国的二把手了,这位小堂弟干脆就直奔魏国,到曹魏后期也是赫赫有名的将领官至征东大将军!

所以从诸葛三兄弟的履历时间线来看,他们三人分别效力吴蜀魏三国是有著「分散投资,互相照应」的初衷的,并且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最重要的观念第一是光宗耀祖,第二是家族血脉延续,这样分别投靠至少能让家族血脉延续的几率更大,分别效力也更能让诸葛家族渗透的地域更加广泛,诸葛家族可谓计之深远!


诸葛瑾、诸葛两、诸葛诞他们分别在吴、蜀、魏做官,与其说是诸葛家族的多方投资,不如说面对乱世家族繁衍生息不得不为之的无奈之举。

在古代宗族观念很强,宗族内部利益联系也是非常紧密,一个宗族内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在古代政治斗争中,往往以宗族为纽带,建立了有著强大向心力的利益集团。比如曹操起兵时,就以自己本家曹氏和夏侯氏为基础班底,像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这些曹魏主要将领,或者是曹操从弟,或者是曹操同族兄弟。正是因为同族是政治上的有力臂助,在政治斗争失败后,同族也就成为了打击对象,就有了夷三族,后来甚至有夷五族、九族,到明朝明成祖诛杀方孝孺时,甚至把门生算做一族,诛十族。因此,一旦在政治斗争中失利,就意味著整族要被杀。

诸葛亮三兄弟分仕蜀、吴、魏三国,而且都是位居高官,这样不论那家胜出,诸葛一族都能有一条活路,或者说那一家在政治斗争中失败,遭受灭族,其他国家的宗族兄弟仍然能够保存。比如,孙权曾让诸葛瑾劝诸葛亮归顺时,诸葛瑾曾说,正如自己不会背叛吴国那样,诸葛亮也不会背叛蜀国。我们不管诸葛瑾这么做,是不是家族授意,但此举确实让诸葛瑾一家逃过灭顶之灾。在诸葛瑾死后,他的儿子诸葛恪在吴国政变中被杀,并被灭族。诸葛瑾面临无后的危险。但是早年诸葛亮因为无子,诸葛瑾就把自己二儿子送到蜀国,过继给诸葛亮。正因如此才为诸葛瑾保存了仅有的血脉,等到吴国为诸葛恪平反后,诸葛瑾的二儿子才回到吴国,延续诸葛瑾的血脉。还有魏国的诸葛诞在司马懿夺权后,也被灭了三族。从 很难想像他们三兄弟如果在一方为官,其中任何一人的失败,就会导致家族的覆灭。从以后的发生的情况看,他们的策略无疑是成功的,诸葛家族在晋朝仍有位居高官的。


诸葛兄弟分别为魏蜀吴效力,谈不上多方投资。战乱年代,有时之士总要找一个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诸葛三兄弟,看魏蜀吴曹刘孙还是有些作为,于是,投奔而去。此后,便是各为其主了。可以说,三兄弟还是很有眼光的。


不是多方投资.古人的观念还是非常了不起的.

家事国事分开论.

应该是在舌战群儒那一集.诸葛瑾劝说诸葛亮投靠东吴.诸葛亮不愿意.然后回过头来劝说哥哥保重身体.这一别不知道此生还能不能相见.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各自为主.而且还在心里保持著那一份亲情.很是不容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