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蔺相如,就会想起「将相和」与「负荆请罪」的故事来。而「怒发冲冠」与「完璧归赵」的典故更是来自于蔺相如。

战国时期,赵慧文王得到了一块「和氏璧」。这块玉最早是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就「和氏璧」。这个事情被秦国秦昭王知道了,就企图将这块宝玉占为己有。于是写信给赵王,假意欲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

赵王担心秦王有诈,不想送「和氏璧」,又担心秦国派军来征战。和大臣们商量了好久,也没有办法。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出使秦国。赵王立即召见蔺相如。

蔺相如就带著「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知道他来来后,并没有按照正式国家与国家的礼仪再朝廷上接见他,而是很傲慢在临时居住的宫里召见了蔺相如。勤王接过璧后,很喜欢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的大臣和姬妾传看一番。蔺相如见秦王的轻蔑态度很生气,见他们只是看「和氏璧」,也不谈用十五座城池交换的事,于是,上前说「这璧上还有些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拿著璧,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帽子都被顶了起来。激昂的说「……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璧后又让姬妾们传看,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

结果,已经知道了。蔺相如在敌强我弱的政治背景下,不卑不亢,沉著果断,面对秦王的无礼,十分机智的应对,拿回「和氏璧」,又陈词激昂,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不愧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政治家。


蔺相如,被人们铭记的功劳还是在于课本。完璧归赵、蝇池会盟、将相和都是比较著名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在此赘述。

完璧归赵和蝇池会盟其实都是蔺相如凭借一身胆气,避免了赵国在强大的秦国面前被欺辱。真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豪气冲天。

司马光有评:"相如抗节不挠,视死如归,卒欺秦王而归璧于赵。"

将相和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胆气之外,柔的一面。蔺相如不畏当面呵斥秦王,不惧朝廷之上辱骂秦王朝臣,却礼让廉颇三分。

非蔺相如惧怕廉颇,实站在国家利益层面上委屈自己。把蔺相如的胆气又向上提拔了一个高度。最后也是以柔克刚,将相成和。

司马迁有评:「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总评,"其人勇士,有智谋。"


智勇双全、顾全大局,应该是蔺相如一生最完美也是最贴切的注脚。而古往今来,也有许多文人骚客对蔺相如的气节和大义凛然的气度折服,纷纷留下文字对蔺相如进行歌颂和赞美。宋代的徐均曾吟诵:「缶击何分秦胜负,璧还不是赵存亡。最怜恃勇偏轻举,直挟君王冒虎狼。」而诗人陈普也写道:「长年霜骨白皑皑,廉蔺羞颜似湿灰。白起杀心如未谢,二家随璧献章台。」等等,蔺相如虽已永远尘封在岁月里,但他的事迹亘古流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评价一个人,站的角度位置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对于蔺相如他是大家心里熟知的那个,怒发冲冠敢于站在秦王的朝堂之上与秦王对峙的人,他是那个在渑池会上敢于血溅秦王的人。大家对蔺相如的印象是勇敢、机智还有隐忍。蔺相如,他的出生不可考,只知道在风云交际之时,他在缪贤手下当门客,当时的蔺相如平头小子一个,无权无势,他是无论也想不到有一天会和赵王发生联系,更想不到还和秦王有交集。

蔺相如是个能说会道的人,在赵王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送和氏璧的人选时,蔺相如便出现了,经过缪贤的举荐,蔺相如成功担任了赵国的使臣。他奉命出使秦国,并且见到了秦王。在秦王的地盘上,蔺相如用和氏璧要挟秦王,要秦王答应之前的承诺,割让十五座城池以换取和氏璧,秦王没有答应,但是秦王放过了蔺相如,并且还秦王也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这样他才献玉。秦王照做,却没想到在这五天里,蔺相如早就让人到著和氏璧回赵国了,秦王知道真相后很生气,权衡利弊最后还是把蔺相如放回了赵国。

而渑池之会,一样也体现了蔺相如的勇气和智慧。渑池之会蔺相如依旧同赵王出使秦国,在这次宴会上,秦王百般刁难赵王,让赵王为大家弹瑟,赵王在宴会上颇失颜面,为了挽回赵国的面子,蔺相如挺身而出。手捧著缶来到秦王的面前,跪著请求秦王击缶,用同样的方式刁难秦王,并大声说道:「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话一出口虽然秦王有一千个不愿意,也没有办法。只得,勉强敲击了一下。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虽说他的手段比较强硬,还用欺骗的手段换回了和氏璧,但是他站在国家的利益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赵国的发展,如果说蔺相如是个虚伪的小人,那么他也是勇士,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蔺相如就是这样的勇士,所以他才敢毫无畏惧地正视秦王的双眼,毫无畏惧地随时准备为赵国粉身碎骨。

而他又是隐忍大度的,在渑池之会之后,蔺相如的名气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受到秦王的赏识。不久之后,被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廉颇是赵国的名将,也是战国的四大名将之一。他很不服气,自己辛辛苦苦打拚这么多年,为赵国出生入死也才是上卿的位置,而蔺相如才上任多久,连升三级。廉颇不满蔺相如,处处与他作对,但是蔺相如一直隐忍,处处忍让廉颇,大家都问他:「廉颇这么为难你,你为何还能忍受得了?」蔺相如的回答折服了所有人,他说:「廉颇和我都是赵国很重要的人,我们现在最大的敌人是秦国,不能在内部产生矛盾,让别的国家钻了空子,为了大局考虑,为了国家的安全,我是应该这样做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觉得很惭愧,便赤著上身背著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从此二人冰释前嫌,结为好友。负荆请罪,体现的是蔺相如顾全大局的长远眼光。

蔺相如的死有两种说法:一说「渑池会」后,秦国要攻赵国,赵王便以太子郚作为人质。赵王为让太子有人照应,派相如赴秦地侍太子。不料太子在秦得病而亡,相如因此获罪,被处死。又说赵悼襄王时,秦攻赵,廉颇儿子廉丕战败,蔺相如闻讯惊叫口吐鲜血而死。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孝成王七年蔺相如病笃」。又说相如是病死的,按照中国古代的丧葬传统,蔺相如死后,官方或家族将其再由邯郸回葬家乡曲阳是符合习俗的,所以,相如很有可能是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