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问答,因为要熟悉各「大家」的书帖容易但若能看出区别及引申至书法者的个性及想法上却是有些难度的????

首先我们来看米芾的《论书帖》(见图1):

草书若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

?多用侧锋,笔势遒劲有力,笔画厚重,结字有特别的姿态,颇得「二王」(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草书风韵。但是此帖字字独立,不像王羲之那样一笔连写二三字,缺乏晋人草书的纵引之势。??传世的米芾草书作品较少,《论书帖》不但是他少有的草书作品之一,而且文字内容是评论唐朝草书名家。米芾认为「草书若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按这个标准衡量,张旭是「变乱古法」,怀素「不能高古」,高闲的草书俗得只能挂在酒店里,巧言光的草书简直让人憎恶。可以看出,他在书法方面推重晋人,轻视唐人??。

图1论书帖释文: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聊徒成下品。张颠僧草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 (biàn)光尤可憎恶也

其实米芾临学王献之的「一笔书」与其临学王羲之的草书风格截然不同,如图2所示,米芾临学王献之「一笔书」笔法非常简陋,基本保持裹锋运笔,笔锋在纸面平顺的滑动,结字收放自如,顺势赋形。

附赠给大家的米芾书帖欣赏喔??图3《盛制帖》为米芾致友人蔡肇(字天启)尺牍之一。是不是给人一种:笔势飞动,姿态曼妙的感觉呢??。裱边有明代董其昌题跋:「米老此尺牍似为蔡天启作。笔墨字形之妙,尽见于此。」

图4 天启亲 图5 (米芾 张季明帖 / 王献之 中秋笔意 ) 图6 大道帖 (王献之)

最后感谢各位的浏览??如有疏漏及错误敬请指正。


说到晋人格,就得了解晋朝,一个名士很多的年代,因为大家都不关心国家,一个个整天喝酒写字听曲,像王羲之的兰亭集,解释说「修禊事」,事实上我还是觉著他们就是去玩耍了。

按现代的话说,就是一群国家养的闲人,天天互相请客吃饭,写字喝酒作诗。他们当时有个习惯,就是拿著一个鸡毛掸子差不多的东西,整天吹牛,当然我们现在称之为「清谈」或者「魏晋清谈」。

这群人除了玩耍整天没事做,就研究书法。以王羲之为代表,他自己做笔,给纸张刷粉(用面粉、滑石粉填充纸张的空隙),然后不停研究写字。

所以晋人格,自然就是 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写字,而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快乐而写字。因为当时的世家子弟,真的非常闲啊,古人的作品研究完了,开始寻找自我。

王羲之的一笔字,其实秘诀也不难,就是熟悉字的结构,用好连笔,气要贯通,比如大道久不下,就讲究一个一气呵成,气脉贯通。


首先声明以下为原创,本人从事书法学习已经有快三十年。书法教学也有进二十年。

先说一下米芾。米芾宋朝人,是书法史上的顶级书法大家。其书法号称八面出锋。沉著畅快淋漓。早年书法主要学习唐人,后学晋人书法,以王羲之为主。一生书法成就很高,然而在绘画上的造诣不亚于书法。绘画史上有米家山水独树一帜。米芾说书法不入晋人格专门有一个贴的。

此贴就是米芾主张书法要有晋人的格调。晋的书法是什么格调呢。主要还是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东晋和十六国长达100余年的南北对峙,是西晋末年历时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的直接结果。对于政治经济,这是一场灾难;而对于书法来说,这种历史变迁所引起的一系列外在条件的更新,却是一个发展机遇。随晋室南迁的世家大族,在严酷的政治现实面前,需要心灵的解脱,于是,他们抛弃繁琐经学,通过服药、饮酒、游心自然、清谈、乃至寄情书法等生活方式,开拓了一片与汉代读书人很不相同的生活空间。书法在世家大族流风相扇、竞能斗胜中,表情达性的功能被强化,含蕴的内涵得到扩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东晋行、草书,不仅使行书作为一种字体完全定型,而且本身在艺术上树立了历史的新高峰,成为一个时代精神生活的标志,在书法史上巍然耸立,至今仍熠熠生辉。

至于说一笔书,如果从书法的专业讲只能说笔画连绵不断犹如一笔完成,其意义在于很少断笔,但不是没有隔断,只是很少而已。没有一个书法作品是一笔不断完成的。毕竟一片作品还要分几排去写,不想断也会断开。至于学习一笔书,我觉得先从魏晋书法临习开始。然后才能知道如何用笔如何连带怎么安排章法布局。这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准确地说书法不同于写字。写字是要工整清晰,然而书法重要在于用字去体现作者的内心完全是两回事。就像毕加索梵高的画一样,很少具象。作者每日心情可能都不一样所以作品风格完全不同。王羲之兰亭序俊逸潇洒,仙风道骨。丧乱帖以用笔果决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所以对于一笔书法学习可以先从基础学起。以上言论为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请指教。


晋人书法其书风飘逸,运笔有一定的特点,是按毛笔结构来运笔,入笔优美,回峰无做作。尤其是兰亭集序的每一个字,以笔峰顺应,手感好把握,字以露峰入笔为多,连笔畅快,当然不是所有晋人书法都好。这就是书法之真性,名曰真书。

米芾的字就是入笔随意,而颇具美感,有八面出锋之谈,八面出锋是运腕灵活,任何方向都可入峰,可出锋,出其不意。是毛笔在纸上的动感强,结体美观大方,这就是晋人风格的升级,至于一笔书,我暂不提倡,把握不好则乱,笔断而意连才是最高境界。


宋代的书法特点是「尚意」。但米芾却在尚意的同时也是晋人书法的追随者。甚至可以用「痴迷」来形容。

记得有一次,他为了仕途去拜谒当朝宰相蔡攸,此人也是历史上的奸臣,其父为大奸臣蔡京,故有荣华富贵,更藏古今书画名品,有幸与宰相乘舟恳谈,以米芾的才情和机智,一定可以博得相爷开心,于是乎,蔡攸拿出来王羲之《破羌帖》共欣赏。这一下了不得,米芾如获至宝,米芾顿时像打了鸡血一般失态了,其实一开始,还保持著他的矜持,作为被书画耽搁了的生意人,米芾想用自己的藏画与宰相交换,但对方就是不肯,几个回合的交锋,米芾知道来软的是没用的,于是就来了一出历史有名的投江逼宰相的故事,「若不见从,某即投此江死矣!」可见他对晋人的书法,对于二王书法的有多痴迷。

至此,米芾手上已经有了王羲之《破羌帖》、王献之《十二月帖》、谢安《八月五日帖》。而且他做了落款评价。


详细内容查找资料便知。这里只说更深层次的内容。米芾的书法理想实则追求的是一种境界,其内容延伸是承继中的创新发展。关于「一笔书」,应该做到「意在笔先」,把握这个关键,你就能渐渐驾驭了。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ec3a9bc38365ff59045cf9c80006dd3c", "vname": "", "vid": "v02016070000bk9ke8j6936n3t4v4el0", "thumb_width": 440,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0.078,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586, "file_size": 283986}, "ultra": {"duration": 10.078, "h": 576, "subjective_score": 0, "w": 704, "file_size": 415006}, "normal": {"duration": 10.078,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440, "file_size": 207162}}, "src_thumb_uri": "28e82000034d50fa3f890",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8e82000034d50fa3f890", "vu": "v02016070000bk9ke8j6936n3t4v4el0", "duration": 10.078, "thumb_url": "28e82000034d50fa3f890", "thumb_uri": "28e82000034d50fa3f890", "md5": "ec3a9bc38365ff59045cf9c80006dd3c"} --}


我是一人。对书法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才能问出这样的问题。

米芾的草书取法晋人,癫狂说出「晋人格」。如今「一笔书」代表性的两人,王献之和米芾。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米芾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米芾的话,我们不要尽信。「晋人格」也是出自米芾的文字。

米芾 《论草书帖》,草书九帖之五。此帖亦名《张颠(癫)帖》、《草圣帖》、《论书帖》等,草书。随笔一则,是米芾一段评论草书的手札。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

米芾 《论草书帖》 纸本草书,纵24.7厘米横3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张颠(癫)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光尤可憎恶也。

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学草书一定要学晋学王,至少要学过。而且从历代来看,不学的草书都不太行,尤其是我们当代一些只学明清的书法家们。

一笔书和《中秋帖》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是「三希」之一,一说是王献之,另说是米芾。

有人认为《中秋帖》并非王献之真迹,连摹本也不是,而是米芾节临当年宝晋斋中《十二月帖》的书迹。

注意:一笔书不是写一篇100字的文章,然后一笔写成。目前认为最好的「一笔书」的墨迹是《中秋帖》。

再看一遍,三希之一的《中秋帖》。

一人有感

一笔书怎么练,多多看《中秋帖》。

要学习草书包括「一笔书」,多多临写晋人,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行草书,虽然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字有区别,但是想要学习草书,绝对不能以明清为主。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19年8月15日沪。


米芾写字,一度想入魏晋,但下笔太狠辣,未得魏晋风流。其实,这主观上是米芾之憾,而客观上,则是米芾之福。为什么?

我们从书法史来看,得魏晋风流的米芾,不可能比得上开宋写意书风的米芾。比较来看,论魏晋平和蕴藉之韵,当时与米芾并称为「米薛」的薛绍彭还胜米芾一筹。但历史给出的答案是,得魏晋风流的薛绍彭最终比不上米芾,成为划时代的书法家。

其实,米芾早年行书未成形前,尽学唐楷。在入「晋魏平淡」之前全学唐人,以楷书为多,因此集到多种唐书特征:欧书的险绝,柳书的挑剔,颜书的雄肆,禇书的流转,他很聪明地把各种风格吸收在自己的笔下,同时暗合了时代的潮流,成为集古字之大家,但问题来了,唐楷养成的书写习惯,又成了他「入晋魏平淡」,「专学晋人」的极大障碍,使他最终没能「入晋人格」。


米芾是宋代著名的「四大家」之一,米芾书法的成就,不仅在宋代,而且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米芾一生以晋人为宗,多收集晋人书帖,其斋号名曰「宝晋斋」。米芾论草书也以是否入「晋人格」为圭臬。那么,米芾所言的「晋人格」本质是什么?他是如何对晋人书法进行取法的?本人从米芾对王献之「一笔书」的取法,展开我们今后对「晋人格」的研究,此为第一篇。——「书法入门」

对比米芾临本与《宝晋斋法帖》本和《淳化阁帖》本可以看出,米芾临本多为「点画失真」。比如第五行的「道」字,在《宝晋斋法帖》本和《淳化阁帖》本中「道」字最后一笔作捺,而米芾摹本却是反钩;还有第一、八两行的「再」字,第二行的「动」字,第六行「当」字的宝盖及「等」字的第一横都是典型的米芾笔法。

但米芾临本与原帖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基本上保持王献之「一笔书」超逸悠游、婉转流畅的特色。米芾临本点画灵动有力,字势收放自如,富于变化,字与字之间气息贯通,气势奔放洒脱,章法疏密相间,灵活自然,韵律欢快。


米芾一生以晋人为宗,多收集晋人书帖,其斋号名曰「宝晋斋」。米芾论草书也以是否入「晋人格」为圭臬。对比米芾临本与《宝晋斋法帖》本和《淳化阁帖》本可以看出,米芾临本多为「点画失真」。比如第五行的「道」字,在《宝晋斋法帖》本和《淳化阁帖》本中「道」字最后一笔作捺,而米芾摹本却是反钩;还有第一、八两行的「再」字,第二行的「动」字,第六行「当」字的宝盖及「等」字的第一《大道帖》是典型的「一笔书」,笔势连贯回绕,气韵贯通,笔性与章法与王献之其他草书作品风格迥异,清人孙承泽运用多种鉴定方法,认为《大道帖》为米芾临本。徐邦达依据宋代才出现无心散卓笔,并结合宋人米芾的书法进行比对,认为《大道帖》实出于米芾的临摹。

《大道帖》与米芾行书作品中的某些字笔法结字非常类似。比如《大道帖》中的「大」、「道」、「未」,分别与米芾《方圆庵记》中的「大」、《德忱帖》中的「道」、《焚香帖》中的「未」笔法字形非常相似,而且「耶」的超长拖笔在王羲之作品中是异态,但在米芾的作品中是极常见的。横都是典型的米芾笔法。

但米芾临本与原帖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基本上保持王献之「一笔书」超逸悠游、婉转流畅的特色。米芾临本点画灵动有力,字势收放自如,富于变化,字与字之间气息贯通,气势奔放洒脱,章法疏密相间,灵活自然,韵律欢快。

所以说,《大道帖》是米芾所临是有道理的,《大道帖》即使不是米芾所临,也至少可以看出米芾曾临学过《大道帖》,米芾在自己的作品中集《大道帖》的字,与其集古字学习如出一辙。

《大道帖》笔法简练,单字之结体近乎行书,笔势连贯类草书,此帖素有「一笔书」之称,与王羲之的行书、草书作品中丰富细腻的笔法及其片段式的章法截然不同,此帖笔性与格调非常接近王献之,米芾所临学的《大道帖》完全是王献之「一笔书」的笔法。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