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和朱棣立下的盛世相比,夾在他們兩個人中間的建文帝朱允炆就不那麼顯眼了。他也並沒有留下什麼顯赫的功績,人們對他最大的印象就是,他在兵敗被朱棣奪取皇位之後就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下落不明。但是在朱棣當皇帝的這四年中,他還是做過很多事情的。其中有些事情,在現代看來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價值。

與朱元璋不同,朱允炆是一個性格溫和的人,他非常的聰明,擁有年輕人的熱情,朝氣,還有衝動。朱允炆從小就生活在皇宮裏,接受儒家文化的教育。而他當時的老師們也是非常有名的大儒,所以朱允炆對於儒家是非常有好感的。而與之相對的,武將的位置在他心中就沒有那麼高了。但是在朱元璋時期,文官的地位並不高,他更加的崇尚武力。

比如在朱元璋時期,武將的最高級別是正一品的官職。而文官的最高級別只是正二品。而且他還在《大明律》中明文規定,文官是不能封侯的。朱允炆成爲皇帝之後,爲了提高文官的地位,選擇了更改朱元璋時期的制度。他將文官的最高級別從正二品提高到了從一品。而很多的文官,也被朱允炆納入他的智囊團爲他出謀劃策。在文官地位提高的同時,武將的地位卻在下降,這種情況其實對於後期的削藩也是有危害的。

而朱允炆對儒家非常向往,他執政時期的很多政策,都是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制定出來的。這些政策同樣是有利有弊,比較好的一些政策有:贍養歲數比較大的老人,每年給他們賞賜米,肉,衣服等等。如果有孤寡殘弱,官服也會幫忙收養。而且非常的重視農桑,興辦學校,大開科舉,推崇儒學教育。而且還規定寺廟的田產只有五畝,多餘的土地必須退還給百姓。朱允炆的種種行爲,在儒家的角度來看,他的確是一個好皇帝。

如果說上面這些政策還比較務實的話,那麼接下來的政策就完全就是天馬行空,不切實際。對於儒家學子來說,周朝永遠是最好的理想國度。只有恢復周朝的國度,才能夠實現天下大同。而周朝時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這種制度就被朱允炆的大臣方孝孺提了出來,最後居然還被朱允炆採納。而且他們還根據周禮,把皇帝侍從和官員的名號,頭銜全都來了一次大改變。

而對於儒家文臣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權利。讓皇帝信任的文臣來掌握權力,打壓武將,宦官和其他的藩王。當初朱元璋設立藩王王制度,是想借助藩王的力量,來保衛朱家的天下。因爲在朱元璋看來,藩王都是自己的家人是可以信任的。但是在朱允炆的眼中卻不是這樣,因爲這些藩王是皇帝最大的威脅。朱元璋設立的藩王,雖然不過問地方的事務,但是卻有權利指揮地方的軍隊。而且他們的麾下還有直屬的3000到上萬人不等的軍隊。

所以朱允炆決定削藩,但是削藩的過程是非常艱難的。朱允炆和他麾下的儒家文臣也知道這一點,他們也做了很多的工作。限制藩王的權力,對他們進行流放,軟禁,抓捕甚至逼迫藩王自殺。可以說是想盡了各種各樣的辦法,還讓藩王的孩子都接受儒家的教育。但是朱允炆明顯還是低估了削藩的難度,尤其是他錯估了燕王朱棣。對於朱棣,朱允炆也是做了很多的準備,想要不斷削弱燕王的力量。

但是朱棣本人常年駐紮邊地,年輕時跟隨老將學習戰爭,在戰場上廝殺。他的能力根本不是朱允炆和他身邊的文臣能夠相比的。最後,朱允炆的削藩行爲變成了平叛。朱允炆雖然掌握的全國的財富,兵力還有人力這些巨大的優勢,但他最後卻依然慘敗。這種結局估,計是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朱永文最後只做了四年的皇帝,就被朱棣打落了塵埃。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