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每个哲学家的理论都是对那个时代他们所面对的问题的回应。康德之前哲学应该是英国的经验论作为认识论在休谟那里已经发展成为了不可知论而走向了死胡同;在欧洲大陆这边则是由笛卡尔创立的唯理论发展而来莱布尼兹——沃尔夫体系的独断论所笼罩,称仅凭借理性便可以推导出整个世界的真理。其次,在当时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牛顿力学已经使形而上学即传统哲学备受质疑,已经没有了原来的位置。还导致了自由的失落,因为科学所追求的普遍必然性使自由和信仰在现实中失去了位置。 对此,康德面对当时的哲学问题,即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冲突;重建形而上学;为科学划定界限以便为信仰留出位置。便开始建立他的批判哲学,对理性的能力进行批判,对道德进行分析。解释「我们可以认识什么?」「我们可以希望什么?」「我们能怎么做?」这些问题放到一起就是「人是什么?」。 作为回答,《纯粹理性批判》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如何?」,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既要有普遍必然性,又要有后天经验内容的科学知识如何而来,确立人为自然立法。就是对人的认识能力做了一个静态的分析。这本书为康德哲学的基础。 《实践理性批判》则是要回答人的自由意志如何可能的,道德行为到底是如何成立的,提出了道德的三条准则以及定言命令和假言命令,确立人为自己立法。 最后《判断力批判》就是要对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进行沟通和统一。

以上的内容太多没法展开论述,总之康德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本人为非哲学专业的本科学生一枚,有哲学兴趣的同学尽情交流


康德的三条「道德法则」或「道德律」,应该是相对性的「人的伦理法则」或「人的伦理律」(中国学者将西方「人的伦理」误译成「道德」)。中国古哲人称谓的「道德」或「道之德」,是指宇宙万物的行为原则(绝对性)。因此说,西方哲学中是没有「道德观」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是,由于西方哲学在本质上就无法解释「上帝」,无法解释「自然的目的」或「事物的最高原因」,进而也使得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问题始终无法解释「人类的目的」。他的「道德律」(人的伦理律)最终还是要回到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这两个「悬设」(上帝之性的行为与人之性的行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始终无法解释)。进而,使得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说「给信仰留下地盘」。


谢邀。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 讲人如何认识世界—真。《实践理性批判》讲人的伦理规则是如何—善。前者的对象是现象界,后者的对象是本体界。在现象与本体之间,有一道不可超越的鸿沟,在鸿沟上架起一坐桥,使现象过渡到本体。这座桥梁,便是自然的目的性。它包括了美感—美。意即自然界藉著人主观的美感,过渡到其目的,即客观的本体。这包括美感的自然目的性,便是第三本书《判断力批判》的主要内容。

(以上内容基本来自百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