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扩散自己蔗糖生意的地方有荷兰东印度公司占据的巴达维亚,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华侨潘明岩在巴达维亚建立糖厂,开创了印尼制糖业的先河,到了1710年华人的糖厂高达125家。而印尼有记录的糖厂是130家,除了一家官办的糖厂外,属于荷兰人所有的只有4家。华人制糖业的出产不但出口东南亚各国和欧洲,甚至打入了蔗糖的故乡印度,印度人也承认白砂糖是中国的特产,这在他们的名词中有反映。华人掌握的经济实力增强和不断增加的人口数量让荷兰人担心华人会反客为主,于是在1740年荷兰人将屠刀对准了华人,华人被杀达数万之多,这就是东南亚历史上著名的红河惨案。

荷兰人在爪哇岛建立殖民地之处人手非常缺乏,不惜使用包括坑蒙拐骗在内的各种手法吸引中国人前往印尼定居,华人为他们修建城堡等各种建筑,更为他们繁荣巴达维亚的殖民地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荷兰殖民者的做派称得上是见财起意、过河拆桥。荷兰人和蔗糖的缘分最早来自于台湾,1624年荷兰人在台湾南部登陆,鹿皮和蔗糖就是台湾出口来的。荷兰人在台湾蔗糖贸易中获利丰厚,到1650年荷兰人出口蔗糖达到4000吨,获利30万荷兰盾。蔗糖的贸易的丰厚利润也吸引了抗清领袖郑成功,郑成功在厦门岛被清军短暂攻占后丧失了白银200多万两,清朝还下达了禁海令。郑氏集团本身的地盘非常狭小又不能和往常一样得到内陆的生丝进行海外贸易,顿时陷入困顿之中。

▲郑成功

1662年郑成功率领2万多名士兵收复台湾,这既是维护中国的主权的战争也是抢夺蔗糖资源的战争。荷兰人在台湾的武装力量是400多名陆军,自然在野战中不敌郑成功的大军。但凭借著棱堡的作用荷兰人还是坚持了数月时间,围城期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军试图救援也遭到了失败,最后不得不投降。郑成功占领台湾后一方面组织军民屯田生产,一方面大力扶持蔗糖生产、垄断蔗糖贸易。台湾是中日贸易的重要中转站,而日本的糖价却高的离谱,一斤中国出产的优质蔗糖在日本的售价是500文,500文铜钱在江户时代大部分时期都可以换来足足一石大米,一斤白糖是职业工匠10天的收入和农夫接近一个月的收入,折合现在物价相当于上千元人民币一斤。

明清时期中国的蔗糖价格折合现在的人民币是20到30元之间,和日本之间存在著几十倍的差价,郑氏集团利用糖换取日本的铜铸造铜钱,支持著南明的半壁江山。郑成功占据台湾后就把蔗糖贸易当成是自己政权维持生存的第一要务,每年郑氏集团都要数十艘各种船只前往日本进行蔗糖贸易。根据日本的记录从1648年到1683年36年来郑氏集团开往日本的糖船20艘以下的只有1年,20艘到29艘船只规模的年份是11年,30到39艘船9年,40到49艘糖船的年份是7年,50艘以上糖船的年份是8年,平均每年31艘,运送蔗糖的数量是每年至少18000吨。蔗糖换取的财富支持著郑氏集团长期和清朝对抗,也让日本和满清眼红不已。

郑氏集团交易的对象是德川幕府,德川幕府的死对头每年过年都不忘「讨幕」的萨摩藩也不想让德川幕府独吞蔗糖暴利,萨摩藩将扩张的目标对准了琉球。琉球就是现在的日本冲绳,当时人口稀少,武装力量薄弱,但却是种植甘蔗的好地方,海军力量雄厚的萨摩藩用战争将琉球变成了自己的属地。琉球出产的蔗糖成了萨摩藩的经济支柱,萨摩藩的制糖工艺并不先进,他们制作的蔗糖颜色发黑,卖相很不好,但价格也相对便宜,很快挤占了日本的低端市场。

为了削弱萨摩藩的经济势力,德川幕府的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在日本大力推广甘蔗种植,就像赫鲁晓夫的玉米推广计划一样,这个无视日本自然条件的计划在日本大部分地区遭到了失败,日本只在赞岐、阿波等少数地区研制成功了所谓的「和三盆」精制白糖,低端市场依旧是萨摩藩粗制黑糖的天下。萨摩藩利用自己在琉球岛的蔗糖专卖权,顽强的抵抗了历代德川将军的各种明枪暗箭,终于在明治维新时达成了两百六十多年的复仇夙愿。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李从嘉。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