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北京有位著名的文物收藏家,鉴赏家张效彬 (1882—1968年) 名玮、字效彬,号敔园。河南固始人。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传统教育,从祖父起家中世代好收藏和鉴赏,并传下了「镜菡榭」的斋号。他一生俭朴并注重养生。脾性温和与人为善。他是在文人世家中成长起来的书法家,青年时曾任驻帝俄远东(伯力)领事,为开眼看世界的早期中国人之一,具备深厚学养和广博胸襟。同时,张效彬亦属于旧京金石收藏家群体。他虽未能留下系统的碑帖著述,但其所藏碑帖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高,在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收藏界名望甚高。张效彬感慨自身习书虽「勤而又恒」,但「学书多而又成者少」,从此段文字来看,张效彬的学习徘徊于隋唐之间,对《隋龙藏寺碑》及欧阳询《皇甫明公碑》《虞恭公碑》均有涉猎,且「勤而又恒」,下了很大的功夫。故此,张效彬的书法名扬京城与天下。

在解放前的数十年期间,张效彬除任公职教职与从事著述外,最大的嗜好就是千方百计地搜购名画、名帖、名砚、玉器、青铜器,其中明画最多,如黄子久、王蒙、倪瓒、王绂、董其昌、文征明、仇英、沈周、唐寅等人的名画,应有尽有。他收藏的明画全北京收藏家都不及他的多更不及他的好。

晚年他将所藏全部文物捐献国家,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可与他同时代河南老乡、文物收藏鉴赏家张伯驹的爱国情怀媲美。张伯驹为了不使那幅价值连城的隋代展之虔的《游春图》流落国外,卖房倾全力买到《游春图》后,连同其他名画一齐捐献给国家。他们两位都是民国京城中的河南籍文物鉴藏、收藏专家,因道德高尚、大义爱国精神,博得了人们永久敬仰且推重的时代风流人物。


听说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小受到传统教育,书法写的也很有特色之美,但传世的人不多,从祖父起家中世代爱好收藏和鉴赏,并传下了 镜菡榭 的斋号。他的书画碑帖古玩及有一大半是继承其父的。他自身亦收藏富有,特别是碑帖为见长。像他这样的著名碑帖收藏名家的人,是很受被时人推重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