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刚在b站上看了一个童趣婆婆的纪录片,感触特别深。尤其是纪录片里婆婆作画的时候,浑身都起鸡皮疙瘩。感觉好像是上帝在借她的手在创作。

还记得纪录片里草间弥生总是非常开心地表扬著自己所画的作品,「这么美的诗是谁写的啊」、「好美的作品」、「太美了」。她的这份自信说实话我更喜欢。

现在我们都喜欢叫草间弥生童趣婆婆,就是因为她永远穿著自己特别的波点衣服,带著鲜艳的假发。

草间弥生从10 岁到现在为止,她的服装全部都是自己设计的。

草间弥生作品的特点是以同一大小、同一种颜色的圆点,以一定的距离均匀地排列而成图案。而且原点们大多饱和度特别高,非常鲜艳,简直有著炸裂般的视觉冲击力。

很多人都会对草间弥生这个名字比较熟悉,但可能都不知道她是未被治愈的间歇性精神分裂症病人。

对于自己童年时候所产生幻觉的经历,草间弥生是这样描述的。

「有一天,我坐在椅子上看著红色桌布上的纹理、花色,并开始寻找我的周围是不是还有同样的纹理,从窗户、墙壁、天花板到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的身体。在寻找过程中,感觉自己被逐渐侵蚀、陨灭,时间与空间不停地旋转著,自我变得微不足道。就在那一刹那间,我意识到这并非只是一种幻觉,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存在,我被这真实的幻觉给吓坏了,我对红色桌布和上面的纹理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我夺路而逃,台阶却在我脚下散落,我从台阶上摔了下来,手和脚踝都跌伤了……」

「如果不是一直在画画,自闭又敏感的我应该很早就自杀了。」她另一句很打动我的话就是这句。

曾经一度抑郁过的我真的很能理解这种感觉,如果没有遇到艺术,可能我也会自杀。

草间弥生还非常热南瓜。

南瓜在日本并不是什么好的意象。

因为日本人用南瓜长眼鼻形容人又矮又胖,但草间弥生笔下的南瓜实在太可爱了。

草间弥生最爱的南瓜

后来,草间弥生决定去美国发展,拿到了前往美国的签证,离开之前,母亲给了她100 万日元,告诉她永远不要踏入家门。

直到现在,国际上对草间弥生作品的认定非常高,涵盖五十多年来的水彩、拼贴、绘画、雕塑、装置及行为艺术。

在长期被认作精神异常的放逐者之后,草间弥生如今被视作日本现存的国宝级艺术家。她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不断证明自己,和小野洋子等人共同见证了当代艺术史,并被选入全球百大艺术家(亚洲仅两位入选)。

英国《泰晤士报》公布20世纪最伟大的200 名艺术家调查结果。毕加索、塞尚名列第一、第二,中国无人入选,日本有4 位艺术家上榜:草间弥生、村上隆、杉本博司和野口勇。相比村上隆等人,「怪婆婆」草间弥生比他们提前了整整三四十年。

草间婆婆的神经性视听障碍虽说是一种缺憾,却也像是一份上天的馈赠,让她可以在纷纷扰扰的世间保持一份难得的关注。

草间婆婆一直像个孩子,行为动作像,说话方式像,但是她做到了艺术当中最宝贵的那点,就是「无功利性」。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几十年如一日,将其做到极致。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一颗童趣又简单的心是多么难得,但我在草间婆婆的作品里真真实实的触摸到了它。

也许我们都应该像草间婆婆一样,知道这个世界可能会不好,可还记得有艺术永远相伴。


她从十岁开始被幻觉所折磨,世间万物在她眼中,都如同隔著一层圆点状的网。但她坚持用自己的创作来向世人传达她眼里的世界,企图与世界对话。

△艺术家 草间弥生

哪怕进入耄耋之年,草间弥生还是精力充沛地不断地进行创作。2009 年开始,她以「我们永远的灵魂」为主题进行大型绘画系列创作,蚯蚓、变形虫、鱼类、人、太阳,被饰以色彩斑澜的颜色,加上草间弥生标志性的不断重复和延续的?波点?,出现在她的作品中。

「我的人生因艺术而焕发光彩,我愿一直为之奋斗,直到死亡,即便是身体受损,我仍然会日以继夜地不断创作。」

——草间弥生

波点?元素贯穿草间弥生整个创作生涯的精彩之作。

????初期作品?????

1950 年代,草间弥生的作品把动植物、人类、天体和都市作为主题,进行抽象化的表达,你能从中领悟到一种生命和宇宙的辽阔之感。

△《残梦》1949 年

△《太阳》1953 年

????纽约时代?????

1957 -1973 年,在纽约度过的 15 年间,是草间弥生的个人风格开始凸显并产生广泛影响力的重要时期。

△《The Man》1963年

△《自我消灭》1966 年

????东京时代?????

1973 年因身体状况不佳而回到日本进行治疗,至今,草间弥生仍保持著旺盛的创造力。在这个时期,她以性与死、无限的宇宙为灵感进行创作,产生了许多具象的物体结合丰富的色彩的作品。

△《自杀了的我》1977 年

△《从天而降的启示》1989 年

△《黄树》1992 年

△《南瓜》1999 年

草间弥生极其前卫的艺术作品带给了服装设计师许多创作灵感。比如Marc Jacobs与草间弥生的纪录片式对话,对他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在其2011秋冬的秀场上?波点?无论材质、大小或色彩贯穿整个系列。

△Marc Jacobs 2011秋冬系列


我觉得草间弥生的人生,最好是作为例证让我们去看看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在日本社会中,她长期被视为疯子,一方面固然因为六十年代早已投身纽约的前卫艺术浪潮中,既拥有自己的裸体舞团「草间舞蹈团」,同时又以阳具作为原型持续创作了一段时间,离经叛道的行径令到日本对她几近视而不见。 甚至把「丑闻女王」、「不要脸的艺术家」之类的帽子扣在她头上,在故乡母校松元女高中,更有旧生积极联署要求学校把她除名云云。

下图:前卫艺术浪潮时期的草间弥生

可是,时至今天,在她扬威海外成为国际驰名的艺术家,加上73年回日本定居后,日本舆论对她的评价便出现大逆转,且积极视之为国宝看待。 讽刺地,由零零年开始,日本不断授勋给她,如01年授予朝日赏,其后在全国各地的美术馆中巡回举办她的个人展。

下图:松元市美术馆的草间弥生标志

当中尤其以故乡的松元市美术馆为基地,她既成为松元市的名誉市民,而18年由3月至7月更举行「草间弥生 ALL ABOUT MY LOVE」的大型回顾展。

人生的变幻,委实难以预测。


草间弥生作为一个艺术家,她从没有放弃与这个世界的抗争。

将幻觉画下来,作为持续生命的方式,她将现实与环境融为一体,超越了自身的需求,期待著去赋予生命更深刻的意义。她的一生使我们明白人类对于爱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执著守望。

  • 童年不幸想要逃离

草间弥生10左右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疾病,神经性视觉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这和她童年的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

她的童年正直日本军国主义泛滥,全民族上下都笼罩在阴郁封闭的氛围中。

虽然草间弥生生活在贵族家庭,但父母的缺位和不理解仍然使他承受了她年龄范围的压力和痛苦。

每次父亲外出找情人时,母亲都让草间弥生跟踪。但是孩子的步伐永远赶不上父亲的脚步。每次被父亲甩掉,她在寒风中挂著鼻涕,一边发抖一边走回家时,都要面对母亲的责骂。

小女孩童年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就在父母矛盾纠缠的夹缝中艰难地成长起来。

母亲非常反对草间作画,她曾把女儿画了两个月的画扔掉,并且没收草间弥生的画具。

儿童时代,母亲经常跟她说,没生你就好了。

母亲不仅言语上的暴力,还经常打她,打到她几乎失聪。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看这个世界的唯一窗口,当这扇窗户都蒙上了阴郁无望的纱纸时,孩子便失去了生活的期望。

所以草间弥生经常离家出走,晚上站在街头希望过往的车辆能结束她的生命。

  • 波点的自我救赎

在她的世界里,各种事物会以不可思议的面貌呈现,在她心里产生强烈的烙印,使她处在半狂乱之中。

当她发现绘画可以帮助她摆脱幻觉的困境时,她便尝试决定将这些都画下来,画画的过程便是自我排解的过程。

波点是带有她强烈个人印记的符号,她被称作「波点女王」。

「如果不是在创作波点的过程中认识到我生命的意义,我可能早就自杀了。」

草间弥生从儿童时代开始画波点。

在画波点的过程中她慢慢地找回自己,一点点被治愈。

在她看来,波点是无限持续的生命的象征,是传递个人哲学的媒介。

她希望通过波点来向世界传递讯息,即使在她死后,她的足迹也能在更深远的意义上进行延伸。

草间弥生说自己每天都拚命地把精力花在作品创作上,这样就能让她少做梦。

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生活的不易,在常人看起来理所应当的事情,她却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完成。

  • 柏拉图式爱情

草间弥生33岁时遇到了59岁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约瑟夫 康奈尔,他的出现给草间弥生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浪漫的色彩。

他每天写信,打无数个电话给她,好似一直处在热恋中。

据草间弥生回忆,康奈尔有一天竟给她写了14封信。

他曾对草间弥生的艺术创作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草间弥生将艺术融入公众视野和大众空间的前卫和大胆,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他的启发。

可是这段关系异乎寻常的一点是在长达十年的交往中,他们没有发生过一次性关系。其原因部分来自于康奈尔的母亲,她认为女性是肮脏的,不让儿子过多地跟女性接触,但这之中也包含有草间自身的恐惧。

康奈尔为她创作了一个「草间弥生裸体盒子」,以此表达他对草间的爱意。

1972年,康奈尔去世的消息给草间弥生带了致命的打击,使他的精神状况极度恶化,第二年,她便回到日本,独自一人在养老院生活。

  • 回归祖国续创作

刚回到日本时,草间仍然不被认可。

70年代,日本战后经济恢复,但思想比较保守,草间弥生遭到了国内媒体的抨击,日本舆论称草间的艺术是盲目的性崇拜,虚伪艺术。

在日本的家人知道草间弥生在美国激进的行为后,也断绝和她来往。

朋友们认为她是在为了博眼球而进行奇怪的艺术创作,从而把自己降格为非艺术家。

于是她在养老院附近买下一栋楼作为工作室,白天到工作室「上班」,晚上又回到疗养院。用作画,写小说的方式排遣内心的孤独。

1978 年在日本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小说《曼哈顿企图自杀惯犯》。此后还出版了多部小说,这些作品都带有自传体的性质。

1993 ,草间弥生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时,日本政府专门为她设立主题馆,她才又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草间弥生开启了自己作为前卫艺术家的黄金时期,影响力持续至今,2016年得到了明治天皇亲自颁发的日本文化勋章,和世界杰出文化贡献奖。


这是因为他小时候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有抑郁症,看到画面有很多跳动的点,她小时候画的画就有很多点浮动。为此她家人不认为她有天赋画画,阻止他学艺术。但这个人很有决断力,自己一个人跑到美国去搞艺术,因为搞得太先锋,后来还和家人断绝关系。

后来她把自己这种独特的视觉经验和美国的商业模式相结合,将波点变成一种文化符号,这是大创造和大毅力,这是值得去佩服的。

其实有很多艺术家都遵循者这种方式,比如豪斯特,比如蔡国强。都是采用各种手段为一个符号或者行为赋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