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的确是最有钱的,而颜回也是比较穷的一个(并不是最穷的)。

不过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颜回的确很穷。但是,颜回可不是饿死的!他家虽说穷,居住在陋巷。吃的也不怎么样,一箪食,一瓢饮,条件比较差。但还绝对不会到饿死的程度。此其一。

其次,颜回虽说很穷,但是人家颜回追求的并不是物质享受。虽然没钱,捉襟见肘说的就是颜回。但是,人家颜回依然是「不改其乐」。孔子对颜回非常欣赏的就是颜回能超越物质的追求。后世的儒生也非常羡慕,程朱理学经常讨论的就是「孔颜乐处」。应该说,人各有志,既然别人追求的不是钱,你何必强求人家呢?这就好比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或者文学家,他可能会很穷。但是,你让他跟著你去做生意,人家也未必去!

再次,子贡也不是不愿意帮助自己的同学。但是,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帮助人也不能变成对别人的一次伤害!后来,颜回去世之后,没钱买椁。颜回的父亲颜路找孔子去帮忙,希望孔子把车卖了帮颜回买个椁。孔子没有同意。子贡听说后,立即纠集一群同学帮助颜路给颜回买了个椁。结果还惹得孔子大怒。

从子贡这方面来讲,他有钱不错。但是,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至少,在孔子眼里,这并不值得提倡。孔子经常批评子贡,《论语》里记载有一回孔子说:「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是一个差不多的人,但是却没钱。而子贡是一个不安分的人,经常去做生意,他却发财了!所以,子贡平时,也绝对不会没事就在同学之中显摆自己有钱。更何况,孔子晚年的时候,子贡并没有和孔子生活在一起,就算他想帮助同学,也未必有机会。

而且,子贡有钱,但是他想帮助同学,同学也未必会接受他的帮助。《庄子》《韩诗外传》等典籍里都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还有一个穷学生叫原宪,穷的叮当烂响。子贡去看他,见到了原宪的穷样子。子贡不禁关怀第问道:「夫子岂病乎?」结果原宪立即答道:「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于是,子贡很没趣地走开了。看到子贡离去,原宪则是放声高歌!子贡有钱,但这并不是原罪。他没有必要非去用热脸蹭人家的凉屁股!


首先,颜回不是饿死的;

其次,颜回是可以做官的,孔子劝他出仕,但颜回看到社会黑暗自动放弃,他说:「天下清明,我不能显达,这是我的耻辱;天下黑暗,我却显达,这同样是我的耻辱。」并表示家中有田地足以维生,不会去降低道德标准侍奉不奉行仁义道德的诸侯。孔子说出了「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名句;

第三,颜回刻苦学习,三十岁就白了头发,他的死因应是学习劳累和营养不良;

第四,除了孔子,子贡应该是最了解颜回的人,孔子曾问子贡「你和颜回谁更贤能」,子贡的回答是「我知一件事能推断出两件事,颜回知道一件事可以推断出十件事,我怎能和他相比」。颜回并不是不足以谋生,而是如做生意(贱买贵卖)或出使诸侯(以言语蛊惑君王)他会认为这不合道德。存在相同问题的还有原宪,颜回和原宪自觉可以维生,如果子贡去救济他们才是违背了礼仪道德,古时候民心淳厚朴实,强行的赠予和施舍是极大的侮辱,也会受到世人耻笑和指责。子贡曾提出将物品钱财施舍于众人,认为这样是仁(毕竟子贡有的是财产),但仁怎么能是收买来的,孔子迂回式的教育他:「能做到这些的何止说是仁呢,可说是圣人了,尧舜也做不到(兼济天下,救济众生)啊!」潜台词是:尧舜做不到,更何况是你子贡。并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里的「达」是(通往仁的道路上,道理或者方式)行得通,无关显达或者救济;

第五,颜回死后子贡等人不顾孔子反对厚葬颜回,葬礼超过了礼制规格,孔子哭告颜回:「你把我当作父亲,我却不能像父亲般对你,是你的同学(违背礼制)埋葬你,不是我的意思。」一生追求「仁」、「德」的颜回若是泉下有知,也是不会希望同学因他而违背礼制的,礼,是行为规范的约束,也是仁和德的基准之一;

最后,颜回的早死不止是孔子一生中最大的悲哀,更是儒家最大的悲剧,孔子的思想在颜回死后已得不到正确的传播方式(实际上孔子的葬礼上弟子分歧已经严重了)。无论是汉朝经学还是宋朝理学,对于孔子的儒家正统可说是篡改的面目全非了,现在被尊为儒家正统的思孟学派(曾子、子思、孟子)经过理学加工更是糟粕太多,而且作为根本的曾子也只是个孔子不成器的弟子,《礼记》里记载他太多丢人的事迹,是同门非议的目标人物,而孟子积极进步思想如「民贵君轻」等也未得到广泛传播


颜回不是饿死的。一会我分析他怎么死的。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问~赐也~汝与回孰贤?曰~赐何也敢望回~!赐以一知3~回以一知十。孔子说~不如啊~不如~我和你都不如。孔子都说自己不如颜回了。可见颜回确有过人之处。

颜回没有做过官~没有什么处理事情的经验传于后世。不过有一点可以推定~颜回是道德模范。其他能力可能差一些~但是这就是孔子推崇的~因为无论贫穷富贵~只要遵守规则其实就是礼~~做一个君子~天下就大治了。

再看子贡~他辩才了得~在孔子一行人走到某地~遭到哪国我忘了~的军队围困~没吃没喝~极度狼狈。孔子派子贡求助楚国~果不负期望~楚国大军解救了孔子他们。

子贡还

很会做生意~家资颇厚~生活无忧。

这么看来子贡似乎强于颜回。

颜回的死~我想和他的精神思想分不开。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忠恕二字。可是很难。颜回做饭了。曾子说~我有位朋友~不二过~别人无故侮辱他~他也不放在心上。这个是很难做到的。即使表面无所谓~心理肯定不好过。久而久之~可能抑郁。现在叫抑郁症~可能颜回死和这个有关。

因为颜回很穷~那指指点点的人肯定很多~吐沫星子淹死人啊!而颜回要做一个君子~就要忍耐。孔子都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可见孔子也有忍不了的时候~颜回忍不了的时候~可能就接近死亡了。


各有因果,因果最公正,一切事物的产生,都反映出事物的相互作用力。地里不播撒种子会有收获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收获。你种的豆子,只能收获豆子,种了西瓜,就会收获西瓜。没有播撒任何种子,则就没有任何的收获。人类社会中反映出来的任何差别现象,都是同一道理。三世因果自然法则就是,前世做,今世受。今世做,后世受。人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类社会所展现出来的一切演变,都不会脱离因果关系,人的一生的命运,就是因果最好的证明。一切看似不可理喻的是,其实就是最正常的现象,一切看似偶然的事件,实则都是必然的结局。人类所出现的各类差别现象,美丑高低贵贱贫穷富贵等等数不清的二极分化,都包含在因果之中。人们总是埋怨,老天爷不公平,岂不知自己的一生所有的境遇,都是自己前世所作所为,所产生的果报。自然法则是最公平公正的,有所做,必有所受。不要妄图侥幸,能躲过果报。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人类要是明白因果关系,就会知道人世间所有的差别是怎么回事了。所以,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人类自然法则中,最好的原则。只要按此去做,未来一切都将是美好。恶声都不会闻到,何况身体受之呢。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一个人形成的精神,价值取向是难以改变的,这样的人可能不是特别在意自己的身体,未能长寿。既为人,生命的宽度更重于长度,方异于龟兽。朝闻道,夕死可矣。颜回既使接受了子贡一时的救助,很可能也无法改变自己的趣向习惯,况有道君子不会轻易接受施舍。颜回也不应是饿死,否则孔子和众人绝不会坐视。中华一向重徳,颜回没有立功,立言,然徳昭日月。


现在很多人,只想信「富人」,「成功人」,「地位高的人」。甚至,说到「思想」,也是这样——他们认定「有思想」是与「成功富有」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说富有成功者才会有思想,他们说出来的才会有思想。

古人,却正好与此相反。古人认为,思想是那些隐者,孤独者,生活潦倒者,才能拥有或发现的。思想与富有者位高者没一点关系。所以古代有思想者,不会另一边再去追求富有的。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好理解「瑞木赐(子贡),与颜回」之间的差距了。至于那句话,你自己最好换个立场,换个角度,再解一解。不要总是离不开「钱富」。「达」,不是指「富有」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