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貢的確是最有錢的,而顏回也是比較窮的一個(並不是最窮的)。

不過這裡首先要說明的是,顏回的確很窮。但是,顏回可不是餓死的!他家雖說窮,居住在陋巷。喫的也不怎麼樣,一簞食,一瓢飲,條件比較差。但還絕對不會到餓死的程度。此其一。

其次,顏回雖說很窮,但是人家顏回追求的並不是物質享受。雖然沒錢,捉襟見肘說的就是顏回。但是,人家顏回依然是「不改其樂」。孔子對顏回非常欣賞的就是顏回能超越物質的追求。後世的儒生也非常羨慕,程朱理學經常討論的就是「孔顏樂處」。應該說,人各有志,既然別人追求的不是錢,你何必強求人家呢?這就好比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或者文學家,他可能會很窮。但是,你讓他跟著你去做生意,人家也未必去!

再次,子貢也不是不願意幫助自己的同學。但是,君子不食嗟來之食。幫助人也不能變成對別人的一次傷害!後來,顏回去世之後,沒錢買槨。顏回的父親顏路找孔子去幫忙,希望孔子把車賣了幫顏回買個槨。孔子沒有同意。子貢聽說後,立即糾集一羣同學幫助顏路給顏回買了個槨。結果還惹得孔子大怒。

從子貢這方面來講,他有錢不錯。但是,這並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事情。至少,在孔子眼裡,這並不值得提倡。孔子經常批評子貢,《論語》裏記載有一回孔子說:「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意思是說,顏回是一個差不多的人,但是卻沒錢。而子貢是一個不安分的人,經常去做生意,他卻發財了!所以,子貢平時,也絕對不會沒事就在同學之中顯擺自己有錢。更何況,孔子晚年的時候,子貢並沒有和孔子生活在一起,就算他想幫助同學,也未必有機會。

而且,子貢有錢,但是他想幫助同學,同學也未必會接受他的幫助。《莊子》《韓詩外傳》等典籍裏都記載了一個故事,孔子還有一個窮學生叫原憲,窮的叮噹爛響。子貢去看他,見到了原憲的窮樣子。子貢不禁關懷第問道:「夫子豈病乎?」結果原憲立即答道:「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於是,子貢很沒趣地走開了。看到子貢離去,原憲則是放聲高歌!子貢有錢,但這並不是原罪。他沒有必要非去用熱臉蹭人家的涼屁股!


首先,顏回不是餓死的;

其次,顏回是可以做官的,孔子勸他出仕,但顏回看到社會黑暗自動放棄,他說:「天下清明,我不能顯達,這是我的恥辱;天下黑暗,我卻顯達,這同樣是我的恥辱。」並表示家中有田地足以維生,不會去降低道德標準侍奉不奉行仁義道德的諸侯。孔子說出了「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亦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的名句;

第三,顏回刻苦學習,三十歲就白了頭髮,他的死因應是學習勞累和營養不良;

第四,除了孔子,子貢應該是最瞭解顏回的人,孔子曾問子貢「你和顏回誰更賢能」,子貢的回答是「我知一件事能推斷出兩件事,顏回知道一件事可以推斷出十件事,我怎能和他相比」。顏回並不是不足以謀生,而是如做生意(賤買貴賣)或出使諸侯(以言語蠱惑君王)他會認為這不合道德。存在相同問題的還有原憲,顏回和原憲自覺可以維生,如果子貢去救濟他們纔是違背了禮儀道德,古時候民心淳厚樸實,強行的贈予和施捨是極大的侮辱,也會受到世人恥笑和指責。子貢曾提出將物品錢財施捨於眾人,認為這樣是仁(畢竟子貢有的是財產),但仁怎麼能是收買來的,孔子迂迴式的教育他:「能做到這些的何止說是仁呢,可說是聖人了,堯舜也做不到(兼濟天下,救濟眾生)啊!」潛臺詞是:堯舜做不到,更何況是你子貢。並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裡的「達」是(通往仁的道路上,道理或者方式)行得通,無關顯達或者救濟;

第五,顏回死後子貢等人不顧孔子反對厚葬顏回,葬禮超過了禮制規格,孔子哭告顏回:「你把我當作父親,我卻不能像父親般對你,是你的同學(違背禮制)埋葬你,不是我的意思。」一生追求「仁」、「德」的顏回若是泉下有知,也是不會希望同學因他而違背禮制的,禮,是行為規範的約束,也是仁和德的基準之一;

最後,顏回的早死不止是孔子一生中最大的悲哀,更是儒家最大的悲劇,孔子的思想在顏回死後已得不到正確的傳播方式(實際上孔子的葬禮上弟子分歧已經嚴重了)。無論是漢朝經學還是宋朝理學,對於孔子的儒家正統可說是篡改的面目全非了,現在被尊為儒家正統的思孟學派(曾子、子思、孟子)經過理學加工更是糟粕太多,而且作為根本的曾子也只是個孔子不成器的弟子,《禮記》裏記載他太多丟人的事蹟,是同門非議的目標人物,而孟子積極進步思想如「民貴君輕」等也未得到廣泛傳播


顏回不是餓死的。一會我分析他怎麼死的。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問~賜也~汝與回孰賢?曰~賜何也敢望回~!賜以一知3~回以一知十。孔子說~不如啊~不如~我和你都不如。孔子都說自己不如顏回了。可見顏回確有過人之處。

顏回沒有做過官~沒有什麼處理事情的經驗傳於後世。不過有一點可以推定~顏回是道德模範。其他能力可能差一些~但是這就是孔子推崇的~因為無論貧窮富貴~只要遵守規則其實就是禮~~做一個君子~天下就大治了。

再看子貢~他辯才了得~在孔子一行人走到某地~遭到哪國我忘了~的軍隊圍困~沒喫沒喝~極度狼狽。孔子派子貢求助楚國~果不負期望~楚國大軍解救了孔子他們。

子貢還

很會做生意~家資頗厚~生活無憂。

這麼看來子貢似乎強於顏回。

顏回的死~我想和他的精神思想分不開。孔子的思想~一以貫之~忠恕二字。可是很難。顏回做飯了。曾子說~我有位朋友~不二過~別人無故侮辱他~他也不放在心上。這個是很難做到的。即使表面無所謂~心理肯定不好過。久而久之~可能抑鬱。現在叫抑鬱症~可能顏回死和這個有關。

因為顏回很窮~那指指點點的人肯定很多~吐沫星子淹死人啊!而顏回要做一個君子~就要忍耐。孔子都說是可忍孰不可忍!可見孔子也有忍不了的時候~顏回忍不了的時候~可能就接近死亡了。


各有因果,因果最公正,一切事物的產生,都反映出事物的相互作用力。地裏不播撒種子會有收穫嗎?答案是肯定的,不能收穫。你種的豆子,只能收穫豆子,種了西瓜,就會收穫西瓜。沒有播撒任何種子,則就沒有任何的收穫。人類社會中反映出來的任何差別現象,都是同一道理。三世因果自然法則就是,前世做,今世受。今世做,後世受。人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人類社會所展現出來的一切演變,都不會脫離因果關係,人的一生的命運,就是因果最好的證明。一切看似不可理喻的是,其實就是最正常的現象,一切看似偶然的事件,實則都是必然的結局。人類所出現的各類差別現象,美醜高低貴賤貧窮富貴等等數不清的二極分化,都包含在因果之中。人們總是埋怨,老天爺不公平,豈不知自己的一生所有的境遇,都是自己前世所作所為,所產生的果報。自然法則是最公平公正的,有所做,必有所受。不要妄圖僥倖,能躲過果報。善惡到頭終有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人類要是明白因果關係,就會知道人世間所有的差別是怎麼回事了。所以,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人類自然法則中,最好的原則。只要按此去做,未來一切都將是美好。惡聲都不會聞到,何況身體受之呢。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一個人形成的精神,價值取向是難以改變的,這樣的人可能不是特別在意自己的身體,未能長壽。既為人,生命的寬度更重於長度,方異於龜獸。朝聞道,夕死可矣。顏回既使接受了子貢一時的救助,很可能也無法改變自己的趣向習慣,況有道君子不會輕易接受施捨。顏回也不應是餓死,否則孔子和眾人絕不會坐視。中華一向重徳,顏回沒有立功,立言,然徳昭日月。


現在很多人,只想信「富人」,「成功人」,「地位高的人」。甚至,說到「思想」,也是這樣——他們認定「有思想」是與「成功富有」聯繫在一起的。就是說富有成功者才會有思想,他們說出來的才會有思想。

古人,卻正好與此相反。古人認為,思想是那些隱者,孤獨者,生活潦倒者,才能擁有或發現的。思想與富有者位高者沒一點關係。所以古代有思想者,不會另一邊再去追求富有的。明白了這一點,也就好理解「瑞木賜(子貢),與顏回」之間的差距了。至於那句話,你自己最好換個立場,換個角度,再解一解。不要總是離不開「錢富」。「達」,不是指「富有」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