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次修订说明

  这是一篇为忠实哈迷撰写的文章,笔者已经数不清进行了多少次修改,多少次大大小小的调整,这篇文章已经比日报收录时增加了太多的东西了。云绯曾建议新写一篇增补文,笔者放弃了,这会导致结构混乱,顺序不清。笔者希望任何一个人拿起任意一版《哈利·波特》,都能从头到尾发现书中的所有优缺点,对优点要赞美,也能对缺憾表示理解。

  笔者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英汉对照版)》为准,对本系列进行了再次修订,将增补篇与前文其余部分混编,排在第二篇,约增补数万字。本次修订仍以首版与典藏版为准,增补英汉对照版的修订,添加更多笔者之前未能发现的「小问题」,使全系列文章更为严谨。

  本文的完善首先要感谢米赫普和浮萍,米赫普的文章有一半是正确的。虽然我可能在文章中突然呃,控制不住情绪,但我可以肯定很多人都读不到那段。(不信你试试看【偷笑】)

  还有 @浮萍 ,是她第一次让笔者意识到了典藏版也有不足之处。笔者的对比过程是,先假设出版社的译文是完全准确的,再由她和其他哈迷不断地用各种证据说服我。所以争执在所难免,但每次讨论都有助于笔者发现更多细节,更准确地判断译文尺度。在争执中,笔者学会了不再盲目相信官方译文,敢于发现问题,也让笔者明白了没有哪个译者是完美无瑕的,要自主判断译文的优劣。本次增补也是参考了她的建议才能更为完善(笔者并没有引用她的全部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她的文章)。

  笔者也是不会忘记我们的几位哈迷同学的,皮皮鬼、Linda、山石君、@鲁皓、Robin、Luna,还有更多为我提供帮助的哈迷。笔者英文水平远不够好,没有他们,对很多语法、单词和短语的理解就不会那么透彻,谢谢。

  当然,由于笔者在文中指出了译文的不足,为避免读者产生某些误解,笔者必须强调:这不是在指责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几位编辑工作者。看过我的文章,你就知道这个活儿有多不好干了。对于不足之处,人文社也在不断地修订。对于读者在意的细节,人文社都上心了,修订幅度一次比一次大,每一版都能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惊喜。人文版很多译文的精彩程度也是网译版无法比拟的,老哈迷肯定都记得2007年《死圣》的网译版,虽然也非常优秀,却也是无法与人文版相比较的。

  在部分段落中,笔者不仅列出了准确的译文,还对错译进行了分析,指出错译的原因,以方便读者理性分析。

  笔者只希望读者能够有自己的判断,让读者有更深入的理解。不妨把这篇文章当成是一个又一个的彩蛋,哈迷们总会在其中找到乐趣的。

  注:坚持读完本文的读者很少,有人说,这是一篇劝败文。你准备好了吗?

  本文仅授权云绯转载或以任何方式进行修订,禁止他人转载。

  最后请注意,图多杀流量!请尽量在浏览器或者WIFI环境下阅读!

  月影君

  2019.1.25


写在前面

《哈利·波特》系列问世至今已有18年了,有太多的网友都只看过首版,很少有人会去购买新版,或者买回来之后不看新版。

但是你以为你手中的新书和首版内容是完全一样的吗?

首版封面图,图片取自网路
英汉对照版封面图,魔法石已上市(图片取自人文社Harry Potter工作室公众号)

对《哈利·波特》挑刺儿,寻根究底的粉丝,是笔者本人见过最疯狂的。至2007年《死亡圣器》出版为止,哈利波特系列就不停的被吐槽翻译问题,也有不少人在挑罗琳女士写作的Bug,细节多到部分神经大条的粉丝不敢想像。即使是电影,也被无数网友一帧一帧的观看。

  电影《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日前就已经荣登英国电影找错网站Movie Mistakes2004年错误最多的电影榜首,本片截至2019年1月已经被网民揪出322处错误,远远高于位列亚军被找出144处错误的《蜘蛛侠2》。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目前已经被挑出232处错误,而《哈利·波特与密室》已被找出298处错误,成为有史以来错误最多的电影。  笔者注:这是2004年的新闻,但是使用的是截至2019年1月最新的数据。

为什么?

因为这部作品名字叫《哈利·波特》!

这就是无数粉丝挑刺儿的理由,也是笔者写作的初衷。

在人文社主办的《神奇动物2:格林德沃之罪(原创中文剧本)》的新书发布会上,王瑞琴老师这么向大家介绍:

  主持人:我在这宣传一下,如果你没有最新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哈利·波特》书籍,你买一套,这不光是说人文社进行校订,连罗琳女士自己每年都在对这个书进行校订。

  王瑞琴:J.K.罗琳也在修订,爱农老师也在修订,是这样的。我们马上要出版英汉对照版,因为英汉对照用的是最新版的英语,他们给我们的文件也是最新版的,有时我奇怪的是中文怎么多出两句话?我们查后发现第一版就有,而这一版没了,这说明她也在修订。作者也在修订,我们的译者也在修订,我们的责编也在进行修订工作。  英汉对照版上市的时候希望大家支持一下。  笔者注:英汉对照版现已上市两册:《魔法石》(55元),《密室》(59元),其余五册情况未知。

笔者补充:英汉对照版中的英文原文猜测应取自最新的英国版20周年纪念版,不过该英国版只出版了前两册,不知罗琳后续是否还有修订。

注意:百度阅读、腾讯阅读和亚马逊Kindle等电商的正版《哈利波特完整系列》电子书,封面虽显示为典藏版,但正文均为首版翻译。其中《阿兹卡班的囚徒》实为《阿兹卡班囚徒》,与《凤凰社》后十章均为马爱农、马爱新译本。

官方正版的电子书定稿时间应为2008年底,采用的应该是一周年珍藏版。此后实体书修订数次,电子书至今未做更新。

人文社译注的首版《哈利波特》系列被众网友合力指出数百处错误(考究程度令人咂舌),即便罗琳本人也被全球各地网友指出数处瑕疵,不得不进行多次修订。

罗琳自己不仅修订前作,还在《神奇动物》系列的剧本创作之余,跟较真的书迷开了几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比如在今年《格林德沃之罪》新书发布会的考试中有几道大题,考验的就是哈迷对细节的了解程度:

  问题一:众所周知 ,尼可?勒梅是一位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炼金术师。请写出《神奇动物》系列里面提到过的另一位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炼金术师。提示:不是梅林。又及:写中、英文皆可。

  问题二:在美国本土著名的塞勒姆女巫案中,曾有两个案件当中的关键人物,在《神奇动物》系列的一位角色口中先后出现过。请写出这位角色的名字。如能在答对此题的基础上,再写出这两个塞勒姆女巫案中的人名,每个名字各加10分。

考题答案在网上出现过,不细心的人都注意不到:《神奇动物》系列剧本细节重点记录

就是前三句话。

在这个页面也能看到:《神奇动物在哪里》三十个绝对注意不到的细节!

答案一、帕拉塞尔苏斯(《神1》104页)

  菲利普斯·奥里欧勒斯·德奥弗拉斯特·博姆巴斯茨·冯·霍恩海姆,自称「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1493年生于瑞士苏黎世,是文艺复兴初期著名的炼金师、医师、自然哲学家。

  文艺复兴时期,炼金术分成三个走向,一是继续传统的点石成金术,再是将炼金术知识用于医药方面,形成了所谓的医药化学运动,三是将炼金术知识用于矿物冶炼方面,形成了早期的矿物学。帕拉塞尔苏斯是医药化学运动的始祖。  帕拉塞尔苏斯给炼金术下的定义是:把天然的原料转变成对人类有益的成品的科学。这包括了所有化学工艺和生物化学工艺的定义。他采取了炼金士的基本观点,即矿物在地下生长并发展成为更完善的形式,而人在实验室里却能够人工地模仿地下天然发生的东西。他主张一切物质都是活的并且自然地生长,而人能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加速或改造这种天然过程。  在医学上,帕拉塞尔苏斯提出人体本质上是一个化学系统的学说。这个化学系统由炼金士的两种元素即汞和硫同他自己所增加的第三种元素盐所组成。在他看来,疾病可能是由于元素之间的不平衡引起,正象盖仑派医生们认为疾病是由于体液之间的失调所引起的一样。但帕拉塞尔苏斯的学说指出平衡的恢复可以用矿物的药物而不用有机药物。

答案二、蒂娜。附加答案:德里弗伦斯·戴恩,梅西·刘易斯(《神1》32页、62页)

  德里弗伦斯·戴恩(逝于1735年6月15日)是一个美国女性。她曾在1692年至1693年的塞勒姆审巫案期间被指控从事巫术活动。

  梅西·刘易斯是一个美国小女孩的名字,她曾在塞勒姆审巫案期间被邻居指控会巫术。  塞勒姆审巫案是美国建国以来最为黑暗的一段史实。169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一个牧师的女儿突然得了一种怪病,随后接连有 7个女孩也出现同样症状,但人们将原因归咎为巫师作祟,从怀疑发展到告密、私刑、虐杀,先后有20多人死于这起冤案中,另有200多人被逮捕或监禁。「塞勒姆女巫」后来不但被改编成文学、影视作品,也成了类似的政治迫害事件的代名词。

  「塞勒姆审巫案」也是《神奇动物在哪里》非常重要的灵感来源,罗琳不但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近代美国魔法史,创造了「第二塞勒姆」这个极端反魔法组织,片中也埋了大量影射史实的细节——在美国魔法国会大堂里就有一组纪念塞勒姆审巫案受害者的铜像。

图片取自齐鲁晚报网(有裁切)

这些人名在中文剧本里可没写注释。人文社想写来著,英方拒绝了。他们给出的理由是:

真喜欢这部书的人,自然而然会去把这些不经意的细节查清楚的。

你瞧瞧。


说回人文社译本。

还是先说说翻译历史吧。这些出版史是笔者在无数老旧的新闻和贴吧的讨论中逐步弄清的。

在说译者之前,我想应该先介绍一个人,人文社《哈利·波特》系列的责任编辑——王瑞琴女士。

  十年前,正是王瑞琴亲手把「哈利·波特」带到中国,用她的话来说,「哈利·波特」是她亲手养大的孩子。1999年,王瑞琴和同事们都留意到,「哈利·波特」这本书在国外非常火爆。在了解了「哈利·波特」的主要内容后,人文社作出了购买「哈利·波特」中文版权的决定,王瑞琴成为了该引进项目的负责人。

  2000年2月,与J.K.罗琳的版权代理商取得联系后,人文社按对方要求,把出版社的相关资料给他们寄去。「为了打动英方,出版社特意向英方发去了长达几十页的传真,概述了人文社50年来在中外文学图书出版方面的辉煌业绩。」  「当时有7家出版社参与了版权之争,像拍卖场上一样竞相报价,人文社很有可能不是其他出版社的对手,但论及出版文学经典的成就,人文社在国内恐怕鲜有对手。」

  同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外承认获得了《哈利·波特》中文版权。

换句话说,版权几乎是王老师硬生生的从全国多家大型出版社手里抢来的。

也许是人文社想不到《哈利·波特》在国内会这么流行,也许是为了与台湾皇冠出版社争抢进度,最终人文社采用了三位译者分别翻译一部的做法。早期分配方案似乎是曹苏玲先生(女性,敬称先生)翻译《魔法石》;马爱农、马爱新老师翻译《密室》;郑须弥老师翻译《阿兹卡班的囚徒》。后期蔡文老师和一目老师加入,分别翻译了《凤凰社》第29-38章以及《魁地奇》、《神奇动物》这两本小册子。

全系列由曹先生为全书奠定了风格和译法(可惜她已驾鹤西去了)。其中人名以精简、缺音的音译为主,物品名、动物名意译为主,咒语名四个字为主。除了悬浮咒因发音问题必须音译外,几乎全都是意译的。详细内容在正文中会逐渐提到。

全系列书名《哈利·波特》与台湾皇冠出出版社保持了一致。其实不止书名,还有很多人名、地名、物品名等两岸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只有少部分进行了一定的差异化,这是没读过台版的哈迷想像不到的。笔者也几乎可以肯定,大陆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台湾皇冠出版社一定保持了密切的沟通。

在《魔法石》翻译到大概第八章的时候,曹老师有了疑虑,中途退出。爱农老师于是顶了第一部的缺,从中间开始翻译《魔法石》,两人各取一字,合称「苏农」。所以在第一部的部分译文中,还能看到部分辞汇未能统一的瑕疵。

爱农老师据传最初是与妹妹爱新老师翻译《密室》的,姐妹二人的风格也有不同(笔者注意到,似乎爱新老师很喜欢用「上面」、「后面」之类的词,后期均删去或改为「上边」、「后边」;「关禁闭」一词也曾被译作「留校」等。)

郑老师的译文风格笔者非常喜欢,一方面是由于《阿兹卡班的囚徒》更加成人化,也添加了更多的侦探和科幻元素,但是郑老师的文风曾让还在读小学的笔者读的透不过气来,很有现实感和官方感。但是由于风格有多处不统一,专有名词的差异等多种原因,该版被毙掉了,于08年底换上了更为活泼的马老师的译本,第三部书名也改为《阿兹卡班囚徒》。笔者提到的这种活泼感是读者能够切身体会到的,更为「儿童向」,入坑十年以上的老哈迷应该更有体会。

蔡文老师的最后十章可能是因为放在最后,似乎少有存在感(偷笑),但是有几处翻译也成为了众位哈迷张口就来的经典,最著名的就是「应该往另一边拧」了。

郑须弥老师的《阿兹卡班的囚徒》和蔡文老师的《凤凰社》(后十章)都以化为了老哈迷的记忆,如果新读者感兴趣,可以在旧书摊或者二手书电商那里寻找首版的第三、五部。(囚徒要注意名字哦~)

一目老师的《魁地奇》和《神奇动物》最早是笔者在网上看到的。笔者入坑虽早,却也没赶上购买首版,更买不起后期出版的精装合集。一目老师的译文和《哈利·波特》系列并未统一,也更有「官方感」,很多神奇动物的译名也应该是一目老师确定的,译名统一后还能流行到今天的,最著名的恐怕就是「马形水怪」了。

接下来说说封面吧。

下面这张插图是2008年左右,笔者下载于我爱哈利波特网,在第七部出版之前,每天都要去看一两次。后期网站关闭,大量的珍贵插图也遗失了,因笔者尤其喜爱此图,才得以保存。

《死亡圣器》首版宣传图(图片来源于我爱哈利波特网)

上图是《死亡圣器》英国儿童版封底,配上了全七部的封面。

《魔法石》美国版全封面

应该有不少哈迷展开过这张封面全图吧。

  翻译《哈利·波特》时,人民文学出版社拿到的是英文版样书,但是J.K.罗琳希望用上美国版的封面和插图。

  王瑞琴立即给美国大使馆打电话,给所有能联系上、能想到的机构打电话,都没能找到美国版的《哈利·波特》。这时,英国大公报的记者马龙要求采访王瑞琴。王瑞琴正忙得不可开交,见他三番五次执著地想要采访,灵机一动,提出了条件:「只要你能帮我找到美国版《哈利·波特》前三册,我就接受你的采访。」  马龙也真有办法,从上午开始,他跑遍了所有美国朋友的家,午饭都没吃,下午两点钟,拿著美国版《哈利·波特》前四册,敲开了王瑞琴的办公室。  可是王瑞琴根本没有时间接受采访,因为她两点钟还要参加订货会,向各地图书经销商介绍《哈利·波特》。她只好抱歉地对马龙说,要不咱们一起参加会议之后再采访?

  但是直到晚上,她都没有挤出时间。晚上马龙的妻子给王瑞琴打电话:「我丈夫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国际记者,这是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机会,你一定要接受采访。」

  第二天马龙带来一位朋友,美联社的首席记者韩村乐,美国版《哈利·波特》前四册,就是他的孩子从美国带到中国来的。  有了封面和插图,同时还要争取授权。王瑞琴打爆了电话:北京华纳办事处、华纳家庭影院……都没有。没有授权就不能出版,而出版日期又迫在眉睫,怎么办?  8月31日,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王瑞琴托同事去书展看看华纳公司有没有参加,凑巧的是,华纳公司分管出版的副总裁恰恰在书展上。王瑞琴立即打车奔向书展。副总裁同意免费授权给人民文学出版社使用封面与插图,并且允许先出版后签合同。而台湾版的「哈利·波特」,一本书的封面版权为2000美元,还不算每本的插图。  「哈利·波特」终于如期和内地读者见面。  引用段落摘自:引进哈利波特的内幕,笔者略有调整。

说说人文社翻译的问题吧。

不得不承认,人文社太小看JK罗琳,也太小看《哈利·波特》系列了,首版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有的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第一个问题就是出版社同时选择了四位译者几乎同时翻译前三部。虽然老师们都是人文社最优秀的翻译,但是该系列的专有名词实在太多,太杂了(包括人物、地址、机构、物品、神奇动物、咒语等)。译者过多,专有名词难免不统一,而且会出现大量的误会,尤其是出现次数极少的、不引人注意的专有名词。新版的不统一之处虽大都已经纠正,但是还是有少量的瑕疵未能修正,也几乎改不过来了。

第二个问题就是漏译。在全系列中出现了大量的漏译,这些是笔者初次撰文时未曾想到的。漏译的可能是一整段,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只有半句话甚至只有一个词。其中部分漏译给出了很多的信息量,大都已在英汉对照版中补全。

第三个问题是中文翻译都不可避免的——双关梗。这些双关梗和对人物的调侃范围非常广,包括对人名的调侃,如斯普劳特教授(台版译为「芽菜教授」)、宾斯教授(其实是「垃圾桶」教授);对动物名字的调侃,如三头犬路威(台版译为「毛毛」)、韦斯莱家的埃罗尔(台版译为「爱落」);地名的双关,如第四部第一章名为「里德尔府」(台版译为「谜宅」)等。台版翻译出来了一部分,有些也没能翻译出来。

包括《死亡圣器》中邓布利多想出来的口号:For the Great Good(为了更伟大的利益),缩写竟然是:For G.G.(可以理解为「为了盖勒特·格林德沃」)。校长的小心思被无可避免的忽视了。

最著名的大概就是「波特瞭望站」中人物的代号了,在这里笔者不再详细表述,静等后文吧。

第四个问题是神话梗。罗琳上大学时主修英国文学,对古希腊神话和全世界各个神话均有一定了解,并在书中多次引用希腊神话的典故,但在翻译中,由于希腊神话中的非公认名称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译出来了,有的没译出来。有的即使名头响亮你可能也无法发现。

在《凤凰社》中出现的先遣警卫之一海丝佳·琼斯(Hestia Jones),Hestia 在希腊神话中通常被译作「赫斯提亚」,她是希腊神话中的灶神。读者可以看到她在德思礼家对厨房产生了兴趣,这是罗琳在书中一个典型的恶趣味,却并未为国内读者所知。

《囚徒》中的Hippogriff被译为「鹰头马身有翼兽」,这个锅可以扔给希腊神话了。根据前几部的译法,Griffin在大陆通常被译作「狮身鹰首兽」,该动物又名「格里芬」或「狮鹫」,是格兰芬多的原型。所以鹰头马身有翼兽即使还有别名(如「骏鹰」和「鹰马」),也不能随便用了。

第五个问题就更不能说什么了——某些常见词被双重翻译,最后发现是伏笔(揭晓于第六、七部)。比如粪石(牛黄)、挂坠盒(纪念品盒)、戈德里克山谷(高锥克山谷)等等,有些在首版中就已修正,在2013年的再版中就大都修订统一了。

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哈利·波特》15周年纪念版,已集中修改了一批误译,如将碗柜改成储物间,冰镇柠檬汁改成柠檬雪糕,OWLs考试改为OWL考试,飞来咒改为召唤咒等等。当然,因为情怀的原因,笔者对此深恶痛绝。(哭了好几场了~)

2017年,出版了《哈利·波特》典藏版,人文社第一次系统的修订,集中修改了第二批误译。笔者对照的底本正是这一版。

2019年1月,《哈利·波特》系列英汉对照版陆续上市,人文社第二次系统的修订,第三批误译已经在修改中了。笔者对本系列的最新对比,参考的就是该版。

再说说米赫普的《严重错译选集》。

很有一些哈迷喜欢吐槽翻译,据笔者个人感觉,这些粉丝大都聚集在活力吧、贴吧和豆瓣中。一些粉丝认为人文社的译文有问题,主要是为了吐槽;部分哈迷是为了向人文社提建议;但是还有一些假粉丝就是「为黑而黑」了。

现在网路上最为流行的纠错文是米赫普发布在活力吧的帖子,名为《严重错译选集》和《怪异浅谈》。帖子非常优秀,指出了大多数的错译和漏译,也是笔者主要参考的帖子之一。

这些帖子大都很长,很多假粉丝只是以该文为武器,将其转发到贴吧、知乎、豆瓣等各个平台,以证明出版社的译文很差。但他们却从未购买过新版,也极少有人认真的读过帖子,这也是帖子流传数年,但其中的一些问题却从来都没有人发现的原因。

该贴对照的是美国版的初版,而人文社是使用英国版当时的最新版翻译的。恰好,英美版本的差异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小,所以很多所谓漏译和错译不是人文社译漏了,译错了,而是美国的Scholastic出版社加了,改了。

还有一部分,很遗憾,是人文社翻译对了,而米赫普理解错了。这一部分笔者会适当列举,作为英语学习的补充。

必须说明的是,在2019年刚出版的英汉对照版中,有大量米赫普提出的合理建议被采纳。人文社应该是在新版的修订中研究了米赫普的全部文章的,这也证明了出版社对待疏漏的态度。

笔者也欢迎网友提出更多的错译发布在评论区,在整理分析之后提交给人文社,让这部作品变得更好。


为避免出现版本问题,笔者在此列出所有参考版本。

笔者对照的是2000-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哈利波特系列(首版)》和2017年出版的《哈利波特系列(典藏版)》。

笔者经哈迷皮皮鬼的帮助,对比了部分19年新上市的《魔法石(英汉对照版)》,之后笔者迅速购买了该版本,之后各版译文的修订,均会附上版本说明。

其中,《阿兹卡班囚徒》和《凤凰社》后十章均取自2009年出版的马爱农、马爱新老师的译本,因为人文社在08年之后的校订都以该版本为主。但笔者仍会附上部分两位老师翻译的经典段落以供读者对比。

在对比中需要参考英文原文的,笔者前期曾采用美国版初版,后期均采用英国版。在需要指出英美版本不一致或罗琳修订的时候,采用英国版原文。

另外,本人还参考了台版《神秘的魔法石》(初版十五刷)、米赫普的帖子、浮萍的文章、罗琳修改汇总的贴子和美版扩充的原文等。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责任编辑:王瑞琴、翟灿、马博;译者:曹苏玲、马爱农

评论:在英国版中,副标题为《the Philosophers Stone》(哲人石),而在美国版中被改成了《the Sorcerers Stone》(魔法石)。人文社改用了美国版的译名。

感谢出版社的各位老师。

献辞

for Jessica, who loves stories,(谨以此书献给 杰西卡,她喜欢这故事)

for Anne, who loved them too,(安妮,她也喜欢这故事)and for Di, who heard this one first.(戴,她是故事的第一位听众)

杰西卡是罗琳的大女儿,当时才四岁;安妮·罗琳是乔安妮·罗琳的母亲,逝世于1990年;戴是乔安妮的妹妹,从小就喜欢缠著姐姐听故事。

主要人物表

评论:主要人物表根据人物的权重被重新调整了,新版均给出了全名,麦格和斯内普的「教授」称谓拿掉了,「狩猎场」改成了「猎场」,伏地魔由「恶魔头」被改为「黑魔头」。

第一章 大难不死的男孩

评论:这一章的章节名是「The Boy Who Lived」,台版译为「活下来的男孩」,也可译作「幸存的男孩」。

首版:家住女贞路4号的德思礼夫妇总是得意地说他们是非常规矩的人家。拜托,拜托了。他们从来跟神秘古怪的事不沾边,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那些邪门歪道。

新版:家住女贞路4号的德思礼夫妇总是得意地说他们是非常规矩的人家。拜托,拜托了。他们跟神秘古怪的事从来不沾边,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那些邪门歪道。

评论:原文为「Mr and Mrs Dursley, of number four, Privet Drive, were proud to say that they were perfectly normal, thank you very much. They were the last people youd expect to be involved in anything strange or mysterious, because they just didnt hold with such nonsense.」

第一句就有修改,可以发现措辞更严谨,更精细化了。此类不影响阅读的精细化修改在后文中不会全部出现。

「thank you very much」一句的翻译方法是无数原文解析贴中讨论最多的,先让我们看看台版译文。

  水蜡树街四号的德思礼夫妇总是得意的说他们是最正常不过的人家,托福托福。最不可能扯进任何怪奇事件里的就该属这一家人了,因为他们压根不信这一套。

浮萍表示,这句话有较强讽刺意味(详见后文),将其改译为「家住女贞路4号的德思礼夫妇自豪地宣称他们非常正常,这可真得谢天谢地。」

  弗农·德思礼先生在一家名叫格朗宁的公司做主管,公司生产钻机。

评论:原文为「Mr Dursley was the director of a firm called Grunnings, which made drills.」

此处原文并没有德思礼先生的名字,人文社贴心的在一开始就补上了。

drill意为「n.钻头、冲子、钻床、钻机;v.钻孔,打眼」,台版译为「锥子」。(记住这个词)

首版:波特太太是德思礼太太的妹妹,不过她们已经有好几年不见面了。

新版:波特太太是德思礼太太的妹妹,不过姐妹俩已经有好几年不见面了。

评论:原文为「but they hadnt met for several years」。

人称代词被改掉了,换成了更精准的「姐妹俩」。后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修改——人称代词被改为更亲近的关系代词。

实际上,德思礼太太佯装自己根本没有这么个妹妹,因为她妹妹和她那一无是处的妹夫与德思礼一家的为人处世完全不一样。一想到邻居们会说波特夫妇来了,德思礼夫妇就会吓得胆战心惊。

评论:原文为「in fact, Mrs Dursley pretended she didnt have a sister, because her sister and her good-for-nothing husband were as unDursleyish as it was possible to be. The Dursleys shuddered to think what the neighbours would say if the Potters arrived in the street.」

第一处,台版译为「事实上,德思礼太太根本装作自己没有妹妹,因为这个妹妹和她那一无是处的老公跟他们完全不同,简直不『德思礼』到了极点。

也有哈迷译为「……没有一丝一毫德思礼家族的风范。」

第二处,「if the Potters arrived in the street」有两种理解方式。

一、作为宾语从句的宾语,意为「是否……」。此处将人文社译文按照直译方法补足为「一想到邻居们会说是不是波特夫妇来了」,但是前文中有「what」一词作为宾语,此处人文社很有可能理解错了。

二、作为全句的条件状语从句,意为「如果……」,即「一想到如果波特夫妇来了,邻居们会说些什么,德思礼夫妇就会吓得胆战心惊。」

此处台版译为「一想到波特家要是踏上这条大街,那些街坊会传些什么闲话,夫妇俩就不寒而栗。」

这是人文社的第一处错译。

  我们的故事开始于一个晦暗、阴沉的星期二,德思礼夫妇一早醒来,窗外浓云低垂的天空并没有丝毫迹象预示这地方即将发生神秘古怪的事情。

评论:原文为「When Mr and Mrs Dursley woke up on the dull, grey(gray) Tuesday our story starts, there was nothing about the cloudy sky outside to suggest that strange and mysterious things would soon be happening all over the country.」

不严谨了,应改译为「全国各地都即将发生神秘古怪的事情。」

grey用于英国版,gray用于美国版。这是美国版在全系列的第一处修改,以后的修改还有很多很多。笔者将英美差异并列显示,美国版辞汇放在括弧中,非特殊需要,不再给出解释。

在现实中,1981年11月1日不是星期二,而是星期日。这一天是万圣节前夕次日。(笔者吐槽:为什么不说万圣节?)

他们谁也没留意一只黄褐色的猫头鹰扑扇著翅膀从窗前飞过。

评论:原文为「None of them noticed a large tawny owl flutter past the window.」

tawny意为「茶色的、黄褐色的」,但是「tawny owl」还有另一种译法——「灰林枭」。

就是这家伙——

灰林鸮

之后全系列中,该词只出现了两次,且都是在《火焰杯》中。第一次是在第13章,给纳威捎东西的猫头鹰;第二次是出现在第29章,小天狼星斥责哈利的信上一段,两次都翻译为「黄褐色的猫头鹰」。

请注意,「枭」与「号鸟」都是猫头鹰的学名,二者可相互替换。(「号鸟」是一个字,笔者手机无法显示该字,故将其拆分。)

该词两种译法均可,不必过于纠结。毕竟灰林枭大都是黄褐色的嘛~

臭小子。」德思礼先生嘟哝了一句咯咯笑著走出家门,坐进汽车,倒出4号车道

评论:原文为「Little tyke, chortled Mr Dursley as he left the house. He got into his car and backed out of number fours drive.」

tyke意为「小孩子、小淘气、小调皮鬼;野狗、乡巴佬、粗鲁的家伙」,是家长对孩子的昵称。台版译为「小坏蛋」。

第二处不严谨了,4号车道不是第四个车道,而是女贞路4号唯一的私家车道。台版译为「四号的私用车道」。

首版:在街角上,他看到了第一个异常的信号——一只猫在看地图。一开始,德思礼先生还没弄明白他看到了什么,于是又回过头去。只见一只花斑猫正站在女贞路路口,但是没有看见地图。

新版:在街角上,他看到了第一个异常的信号——一只猫在看地图。一开始,德思礼先生没明白他看到了什么,于是又回过头去。只见一只花斑猫正站在女贞路街角,但是没有看见地图。

评论:第一句我还是喜欢第一版的说法,你呢?后一句中,所有「路口」的说法均改为了「街角」,后文不再重复。

在英汉对照版中,这句话改为了「一只猫在看地图。……但是没有看见地图的踪影。」这是该版的第一处细微修订,以后除非必要,不再解释。

当他的车汇入清晨拥堵的车流时,他突然看见路边有一群穿著奇装异服的人。……接著,德思礼先生突然想到这些人大概是为什么事募捐吧,不错,就是这么回事。

评论:原文为「As he sat in the usual morning traffic jam, he couldnt help noticing that there seemed to be a lot of strangely dressed people about. ……But then it struck Mr Dursley that this was probably some silly stunt – these people were obviously collecting for something ... yes, that would be it.」

第一处,cant help noticing(cant help but notice)……在《朗文当代英英辞典》中解释为「他们会意识到这件事的存在或正在发生,即使他们不是有意地去关注它。」

可以改译为「他不禁注意到路边有一群穿著奇装异服的人。」

第二处有辞汇漏译了,根据台版改译为「接著,德思礼先生突然想到,这大概是某种愚蠢的宣传噱头吧——这些人显然是在为什么事募捐——没错,就是这么回事。」

首版:德思礼先生在他九楼的办公室里,总是习惯背窗而坐。

对照:德思礼先生在他十楼的办公室里,总是习惯背窗而坐。

评论:经历了十九年的不断再版,此处终于修订了。所以笔者还是很推荐这一版本的。(吐槽: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全系列不再提到这个办公楼了。贱贱的笔者甚至有点怀念「九楼」这个说法了,呵呵~)

注意,笔者的对比中,「新版」均为《典藏版》,「对照」均为《英汉对照版》。在「对照」中标注的修改在典藏版中均未修订。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中对楼层的定义是不一样的——英国人把「ground floor」(底层、基层)作为第一层,「the first floor」是「第二层」。美国则把「the first floor」作为第一层。

然而英国版和美国版用的都是「ninth floor」,对照后文看,美国版似乎从未把楼层问题放在心上,所有楼层全部沿用英式。

首版:他没有看见成群的猫头鹰在光天化日之下从天上飞过,可街上的人群都看到了;他们目瞪口呆,指指点点,盯著猫头鹰一只接一只从头顶上掠过。他们大多甚至夜里都从见过猫头鹰。德思礼先生这天早上很正常,没有受到猫头鹰的干扰。他先后对五个人大喊大叫了一遍,又打了几个重要的电话,喊的声音更响。

新版:他没有看见成群的猫头鹰在光天化日之下从天上飞过,可街上的都看到了;他们目瞪口呆,指指点点,盯著猫头鹰一只接一只从头顶上掠过。他们大多甚至夜里都从见过猫头鹰。不过,德思礼先生这一天上午过得很正常,没有受到猫头鹰的干扰。他先后对五个人大喊大叫,又打了几个重要的电话,喊的声音更响。

评论:原文为「If he hadnt, he might have found it harder to concentrate on drills that morning. ……Mr. Dursley, however, had a perfectly normal, owl-free morning.」

此处,典藏版修订了人文社首版的第一个错误(吐槽:现在已经不是了~)。德思礼在公司过了多久?早晨和上午是两个概念。英文的「早晨」和「上午」都是morning,翻译稍不注意就中招。该段上几句话还有一处:「如果不是这样,他可能会发现这一天早上更难把思想集中到钻机的事情上了。」

首版:这些人正嘁嘁喳喳,讲得起劲,但他连一只募捐箱也没有看见。当他拎著装在袋里的一只大油饼往回走,经过他们身边时,……

新版:这些人正嘁嘁喳喳,讲得起劲,但他连一只募捐箱也没有看见。当他拎著装在袋里的一只炸面圈往回走,经过他们身边时,……

评论:读到这笔者笑喷了,大油饼~太逗了~

他突然停下脚步,恐惧万分。他回头朝窃窃私语的人群看了一眼,似乎想听他们说点什么,后来又改变了主意。

评论:原文为「He looked back at the whisperers as if he wanted to say something to them, but thought better of it.」

此处错译了,应改译为,「似乎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首版:想到这里,他甚至连自己的外甥是不是叫哈利都拿不了。他甚至没见过这孩子。说不定叫哈维,或者叫哈罗德。

新版:想到这里,他甚至连自己的外甥是不是叫哈利都拿不了。这孩子他甚至连见都没见过。说不定叫哈维,或者叫哈罗德。

评论:原文为「Come to think of it, he wasnt even sure his nephew was called Harry. Hed never even seen the boy. It might have been Harvey. Or Harold.」

《典藏版》是第一次最彻底的修订,类似这样的修改在前两页就已经有很多;在《英汉对照版》中,人文社又进行了第二次系统的修订,这也是我推荐这两个版本的主要原因。

类似多了个「就」,多了个「了」,删了个「这」的微调,笔者就不逐个给出对比了,整理起来麻烦,读者们看著也累。

  哈利这个名字的很多意思,比如作出裁决,战争中的强者或者领导者。这几乎描述了他的性格。关于哈利·波特这个名字的由来,罗琳说:「这是我喜欢的一个名字,如果我女儿是男孩的话,我可能就会给他取名叫哈利。波特是我七岁时,住在我家附近的一户人家的姓,因为很喜欢这个名字,就借用了。」

  哈维和哈罗德都源自古法国,前者意为「bitter,有苦味的;进步的或繁茂昌盛的」,后者意为「军队的领导者」。  ——笔者摘自哈利·波特维基、《哈利·波特百科全书》和《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首版:那天下午,他发现自己很难专心考虑钻机的事。五点钟他走出办公室大楼,依旧心事重重,与站在门口的一个人撞了个满怀。

对照:那天下午,他发现自己很难集中注意力去考虑钻机的事。五点钟他走出办公室大楼,依旧心事重重,与站在门口的一个人撞了个满怀。

评论:有些英汉对照版修订极好的段落也会放入,再次提醒读者注意版本区别

首版:这个小老头打了个趔趄,差点儿摔倒。「对不起。」德思礼先生嘟哝说。……他几乎被撞倒在地,可似乎一点儿不生气,脸上反而绽出灿烂的笑容。

新版:这个小老头打了个趔趄,差一点儿摔倒。「对不起。」德思礼先生咕哝说。……他几乎被撞倒在地,可似乎一点儿不生气,脸上反而绽出灿烂的笑容。

评论:咕哝一词原文为「grunted」,后文出现了嘟哝一词,原文为「mumbled」。

首版:他希望这一切只是幻象,他从来没有幻想过什么,因为他根本不赞同幻想。当他驶入号车道时,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早上他见过的那只花斑猫,这并没有使他的心情好转。

对照:他希望这一切只是幻想出来的景象尽管他从来没有幻想过什么,因为他根本不赞同这种行为【换行】当他驶入4号车道时,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早上他见过的那只花斑猫,这并没有使他的心情有任何好转。

评论:原文为「He……hoping he was imagining things, which he had never hoped before, because he didnt approve of imagination.」

首版没有分段,但是英文原版是分成了两段的,这处瑕疵在典藏版中就已被纠正了。数字的大小写也进行了统一,数字使用标准更为严谨了。

首版:「去……去!」德思礼先生大喝道。

新版:「去……去!」德思礼先生大喝道。

评论:读到这里,笔者感觉人文社的这一版虽更加严谨,却有点过于「文字化」了。几处北京口语化的用法被打磨掉了,对于文学来说是好事儿,但是笔者读著却有点别扭。译文永远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对吧?

首版:德思礼太太这一天过得很好,一切正常。晚饭桌上,德思礼太太向讲述了邻居家的母女矛盾,还说达力又学会一个新词(「绝不」)……

新版:德思礼太太这一天过得很好,一切正常。晚饭桌上,德思礼太太向丈夫讲述了邻居家的母女矛盾,还说达力又学会一个新词(「绝不」)……

评论:原文为「She told him over dinner all about Mrs. Next Doors problems with her daughter and how Dudley had learnt a new word (Shant!)("Wont!").」

原版更加夸张,台版为「她在晚餐时巨细靡遗地报告隔壁邻居家的母女问题,以及达力又如何学会了另一句话(「绝不」)。」

「绝不」一词在英国版中用的是「Shant!」,在美国版中该词为「Wont!」。

安顿达力睡下之后,他来到起居室,【漏译】听到晚间新闻的最后一段报道:

评论:原文为「he went into the living-room in time to catch the last report on the evening news:」

漏译了一个词,补译为「他来到起居室,正好听到晚间新闻的最后一段报道:」

通常情况下,它们都是在夜间捕食,白天很少露面,可是今天,日出时猫头鹰就四处纷飞。

评论:原文为「Although owls normally hunt at night and are hardly ever seen in daylight, there have been hundreds of sightings of these birds flying in every direction since sunrise.」

此处漏译了,根据台版改译为「可是今天日出时开始,目前已有数百位目击者看到猫头鹰四处纷飞。」

笔者想到了飞车~

首版脚注:肯特郡在英格兰南部。约克郡在英格兰北部。丹地是英格兰北部海港

新版脚注:肯特郡位于英国东南部。约克郡位于英国东北部。丹地,又译邓迪,位于英国苏格兰东海岸

评论:这个被网友挑过错,现已被纠正。我只能说一句,这样的脚注我过去基本不会看,没想到还真有很多网友上心了。

在英汉对照版中没有任何脚注,脚注都被删掉了。

首版:德思礼先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该大胆地把听到「哈利」名字的事告诉她。

对照:德思礼先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该大胆地把听到「波特」名字的事告诉她。

评论:原文为「Mr Dursley wondered whether he dared tell her hed heard the name Potter.」

看来英汉对照版和原文保持了一致,把所有为有助于理解而进行的改动都复原了。

  他是在想入非非吗?这一切会与波特一家有关吗?如果真有关系——如果最后真跟他们夫妇有关——那么,他认为他是承受不住的。

评论:原文为「Was he imagining things? Could all this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the Potters? If it did ... if it got out that they were related to a pair of – well, he didnt think he could bear it.」

笔者认为,人文社译文可能有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

一、they意为「一系列事件」,德思礼仅仅是担心这一系列事件是否与波特夫妇有关,因为只要与波特夫妇有关,则必然会牵扯到自己。台版为「如果这真的牵涉到那一对儿——」。

浮萍认为此处错译了,get out有「传出……的消息;(消息等)泄露,为人所知」的意思。山石君表示「如果they指代事件,则后面不会使用a pair这样不定冠词开头的名词短语。」

所以应译为「如果被人知道他们和那对夫妇有关——

二、「他们夫妇」指代德思礼一家,官方译文是原文的简化表达形式,为「如果(被人知道波特夫妇)最后真跟他们夫妇有关——」(强行解释~)

浮萍很有可能是对的,列出第二种观点仅供参考。

首版:波特夫妇很清楚德思礼夫妇对他们和他们那伙人的看法。

对照:波特夫妇很清楚德思礼夫妇对他们和他们那伙人的看法。他不觉得他和佩妮和任何可能正在发生的事有什么关系。

评论:原文为「The Potters knew very well what he and Petunia thought about them and their kind ... He couldnt see how he and Petunia could get mixed up in anything that might be going on.

英汉对照版修订了一处漏译,这一处连笔者也没有发现,真是神奇的一版。

人文社对「他和佩妮」进行了修改,为「德思礼夫妇」,一处正常的微调。

  《大难不死的男孩》是一个精彩的开篇,罗琳说她至少重写了十遍,这是一个「推敲」(stitching and unstitching)①的过程。罗琳用讽刺的语调写了第一段,就像她表现出了对「正常」的赞美和对「任何奇怪或神秘的事情」的谴责。露出马脚的是,她表达出了「thank you very much.」,再加上德思礼夫妇是多么的「正常」,以及用「不德思礼」这个词去谴责不正常的莉莉和詹姆。

  我们可能不太了解波特家,但我们已经对弗农、佩妮和他们的「小儿子」有了足够的了解,知道一个人越「不德思礼」越好。(顺便说一句,在罗琳的第一页,也是唯一一次,达力会被称为「小」儿子)这种反讽的语气对小孩子来说一点也不容易察觉,但对成人读者,或者至少对像你我这样老练的成人读者来说,几乎是无可辩驳的。  注意作者对她的文字做了什么,在书中既有普通的英语单词,也有她的一些杜撰。德思礼先生的公司「格朗宁」生产钻机(drills)。在「德思礼」(Dursley)一词中,你可能会听到「缺乏」(dearth)或「肮脏」(dirty);「格朗宁」(Grunnings)一词可能会让你想起「缺乏鉴赏能力的读者」(groundling)或「咕哝」(grunt)。生产钻机的工作肯定是埋头苦干②,实用主义,确实是「正常」的工作。在看到一只猫在看地图和路标,看到街上穿著奇装异服的人的时候,弗农·德思礼不得不强迫自己去想钻机,比如说,他不得不往自己的脑海里「钻」钻机(drill drills)。罗琳似乎也在往我们的脑袋里钻一些东西,一个声音。她使用了大量的单词,实际上是19个,仅仅一页中就有各种各样的d和r组合:Dursley(德思礼)、Drive(道路)、drove(开车)、drills(钻机)、driven(驱赶)、dressed(打扮)、drummed(敲击)等,每个单词使用一到七次。  罗琳是一个语言艺术家和一个「咬文嚼字者」(logophile),一个词语爱好者;而在这个系列的早期,她似乎对文字有点兴趣。她让我们知道德思礼从离开女贞路的家,开车去想钻机,用手指敲方向盘,看街上穿著奇装异服的人。我们对德思礼令人厌倦的工作和生活感到很「钻」;被声音和感觉驱使著回到舒适的家。  在工作结束后,德思礼先生希望回到他的「正常」生活,罗琳仅仅在上一页就用了两次「normal」,三次「normally」。可怜的弗农是多么的不安,他试图在正常的一天结束时看一个正常的电视新闻广播,知道了猫头鹰的报道(以及天气预报员吉姆·麦古,谷歌一下「McGuffin」,看看你发现了什么③)。这些早期选择和使用(并一次又一次的使用)单词的例子表明了单词在整个系列中是怎样被巧妙地运用(和发明)的。  ①请参考威廉·叶芝的诗《亚当的诅咒》。  ②笔者注:原文为「nose-to-the-grindstone」,一个俚语,另一个类似用法是「循规蹈矩」(keep his nose clean)。  ③笔者注:McGuffin意为「(电影或小说中触发故事情节的)麦加芬母题」,简称「麦加芬」(麦高芬)。这个词最先是由已故英国电影导演希区柯克提出的电影技法,是指能将电影故事带入动态的一种布局技巧。它通常是指在一部悬疑影片的情节开始时,能让观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快地进入情况的中心戏剧元素。如某一个物体、人物、甚至是一个谜面。  麦加芬是制造单纯悬念所产生的「副作用」。他的意思是,当悬念建立在情节发展的高潮时,它本身所讲述的故事是什么并不重要。如果你把一步步的悬念都设计好,并按照前文所预测的发展,无论剧情是什么,观众仍然会紧紧盯著荧屏。你可以运用可以成为麦高芬的随机情节安排。  麦加芬其实什么都不是。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起悬念。(席克尔)它可以是《谍影疑云》中含糊不明的「假定政府机密」,或是《39级台阶》中"记忆先生」的又长又具体的武装计划。又或是在《火车怪客》中的那条拦路狗。没有人会在乎那条狗。它存在只是为了一个原因——制造悬念。它可以是个人,一个闹钟,一只会讲话的鹦鹉或者是个什么都不是的MacGuffin!  ——笔者译自《Report Harry Potter》,有删节

首版:德思礼先生迷迷糊糊,本来可能胡乱睡上一觉,可花园墙头上那只猫却没有丝毫睡意。

对照:德思礼先生迷迷糊糊地陷入了并不安稳的梦乡,可花园墙头上那只猫却没有丝毫睡意。

评论:原文为「Mr Dursley might have been drifting into an uneasy sleep, but the cat on the wall outside was showing no sign of sleepiness.」

英汉对照版这次终于正确了。

首版:女贞路上从来没有见过这个男人。

对照:女贞路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男人。

评论:原文为「Nothing like this man had ever been seen in(on) Privet Drive.」

首版:他穿一件长袍,披一件拖到地的紫色斗篷,一双带搭扣的高跟靴子。半月形的眼镜后边一双湛蓝湛蓝的明亮眼睛闪闪放光

新版:他穿一件长袍,披一件拖到地的紫色斗篷,一双带搭扣的高跟靴子。半月形的眼镜后边一双湛蓝湛蓝的眼睛炯炯有神

评论:阿不思的形象刻画的更好了,原文为「His blue eyes were light, bright, and sparkling behind half-moon spectacles……」

首版:他的鼻子很长,但是扭歪了,看来至少断过两次。他的名字叫阿不思·邓布利多。

对照:他的鼻子很长,但是歪歪扭扭的,看来至少断过两次。他的名字叫阿不思·邓布利多。

评论:原文为「and his nose was very long and crooked, as though it had been broken at least twice. This mans name was Albus Dumbledore.」

「Albus Dumbledore」这个名字可能受到了罗琳的老校长阿尔弗雷德·邓恩(Alfred Dunn)的启发。

Albus是拉丁语,意为「白色」,它也有可能来源于亚瑟王时期对英国的称呼「Albion」(阿尔比恩)。这个名字还让人联想到于公元195-197年任英国君主的罗马将军阿尔比努斯(Decimus Clodius Albinus),其姓氏的含义也为「白色」。Albus也与希腊女神阿芙罗狄忒(爱情女神)有关联,可以视为受到她的恩惠。

dumb意为「(非正式,主北美)笨的、愚蠢的;无说话能力的、沉默寡言的」,后来罗琳解释说,给校长取名Dumbledore并不是暗示他又懒又无聊。

Dumbledore是18世纪的英语单词,最早在英国诗人罗伯特·骚塞的信里出现,后来演变为bumblebee,意为「大黄蜂」,这个词在加拿大纽芬兰仍在使用。

  What is the burnie-bee? Is it not the humble-bee, or what we call the "dumble dore,"-- a word whose descriptive droning deserves a place in song?

  ——Robert Southey, letter, 12 March 1799  "Dumbledore" is an old English word meaning bumblebee. Because Albus Dumbledore is very fond of music, I always imagined him as sort of flitting about the castle humming to himself a lot.  因为邓布利多非常喜欢音乐,我经常想像他在城堡里一个人像蜜蜂一样哼哼唧唧。  参考资料:J.K. Rowling, in interview with Christopher Lydon on "The Connection", WBRU Radio, 12 Oct. 1999

Dumble-这个前缀可以指代各种各样的昆虫,它还有一些像humble-,bumble-,dummel-之类的近亲,一些词源学家将这些前缀与单词dumb联系在一起。Dore和dor可以追溯到公元700年,表示蜜蜂和苍蝇。

可能是因为Bumblebee飞起来摇摇摆摆,飞得很慢,给人一种萌蠢懒惰的感觉,所以人们将dumble和dore结合起来变成了Dumbledore。

Dumbledore的英语读音中并没有/li/这个音,这个译法可能是因为与台湾版保持了一致,台版译为「邓不利多」。

笔者注:上文综合自哈利·波特维基、《哈利·波特百科全书》和 @爱兰德 的答案(《哈利·波特》译本中有哪些没有被体现出来的英文梗?)。后文还会多次哈迷爱兰德的这篇回答,建议心急的哈迷可以先去看看。(别忘了给他点赞哦~)

首版:他忙著在斗篷口袋里翻寻,好像找什么东西。他也没有发现有人监视他,因为他突然抬头看见一直在街那头注视著他的那只猫,出于某种原因,他觉得这只猫的样子很好笑。

新版:他忙著在斗篷口袋里翻寻,好像找什么东西。但是他似乎确实发现有人在监视他,因为他突然抬头看见一直在街那头注视著他的那只猫,出于某种原因,他觉得这只猫的样子很好笑。

评论:原文为「But he did seem to realize he was being watched,

人文社又修正了一处错误,小的很多人都没有发现。

首版:他在里边衣袋里找出了他要找的东西,看起来像一只银制打火机。

新版:他在里边衣袋里找出了他要找的东西,看起来像一只银质打火机。

评论:制:由……制造。质:质料,构成事物的材料:铁~。流~。一字之差,差之远矣。算是半个疏漏,也给修正了。(「白银」和「银白色」全是silver。)

首版:他把它轻轻弹开,高举起来,咔哒一声,离得最近的一盏路灯噗的一声熄灭了。他又了一下——第二盏灯也熄灭了。他用熄灯器了十二次,整条街上只剩下远处两个小小的光点,那是监视他的那只猫的两只眼睛。……邓布利多把熄灯器放回斗篷里边的口袋里,之后就顺著街道向号走去。

新版:他把它轻轻弹开,高举起来,咔嗒一声,离得最近的一盏路灯噗的一声熄灭了。他又咔嗒了一下——第二盏灯也熄灭了。他用熄灯器咔嗒了十二次,整条街上只剩下远处两个小小的光点,那是监视他的那只猫的两只眼睛。……邓布利多把熄灯器放回斗篷里边的口袋里,顺著街道向4号走去。

评论:咔哒,咔嗒……我到现在没分明白这两个象声词有什么区别,不过新版翻译还是想笑,太形象了。

他回头朝花斑猫微微一笑。花斑猫不见了,换成一个神情严肃的女人,戴一副方形眼镜,看起来跟猫眼睛周围的纹路一模一样。

评论:原文为「He turned to smile at the tabby, but it had gone. Instead he was smiling at a rather severe-looking woman who was wearing square glasses exactly the shape of the markings the cat had had around its eyes.」

漏译了,使译文似乎少了一点味道,对照台版改译为「花斑猫不见了,迎接他笑脸的是一个神情严肃的女人,」

首版:您以为他们会小心谨慎,其实不然,连麻瓜们都注意到有什么事情发生了,都上他们的电视新闻。

新版:您以为他们会小心谨慎一些,其实不然,连麻瓜们都注意到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上他们的电视新闻

评论:原文为「Youd think theyd be a bit more careful, but no – even the Muggles have noticed somethings going on. It was on their news.」

首版的翻译更为精准。

首版:肯特郡下的那场流星雨——我敢说准是迪歌干的。

新版:肯特郡下的那场流星雨——我敢说准是德达洛·迪歌干的。

评论:之前人文社估计是没把这个人当回事儿,没想到他还多次出现。书中很多类似的人物都没有给出全名,或者姓氏和名字弄混了。笔者相信这些问题会在一系列再版中逐渐修正的。

另外,大家想一想,你抱怨某个人的时候喜欢说简称还是说全名?补充全名确实更加精细化了,那股味道却弱了一点。

  德达洛(Dedalus,代达罗斯)是希腊神话中著名的能工巧匠,为克里特岛的国王米诺斯建造了迷宫。后来他得罪了米诺斯,与儿子伊卡洛斯一起被囚禁在迷宫里。传说他设法制造了使人类可以飞行的翅膀,用以和儿子伊卡洛斯一起逃往西西里岛。然而伊卡洛斯忘记父亲的忠告,飞得太高,阳光烧化了他的翅膀,使他坠海而死。

首版:神秘人终于不见了,如果正好在他失踪的那一天,麻瓜们发现了我们的一切,那可真太奇妙了。

新版:如果正好在神秘人终于失踪的那一天,麻瓜们发现了我们的一切,那可真太奇妙了。

评论:英文原文为「A fine thing it would be if, on the very day You-Know-Who seems to have disappeared at last, the Muggles found out about us all.」

笔者感觉后半句话应该被翻译成「那可就有乐儿了」,这很明显是一句讽刺的话,这么改一下,讽刺那个味道就出来了。

一块柠檬雪糕。这是麻瓜们的一种甜点。我很喜欢。

评论:这个词在密室中出现过,就是最广为人知的口令之一——「冰镇柠檬汁」。实际上这个词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柠檬雪宝」(Sherbet lemon),一种柠檬口味的麻瓜硬糖。

柠檬雪宝

但是么,这个词似乎已经成了各国编辑们玩儿梗的去处了……

  在葡萄牙语版的《魔法石》中,这种食品被翻译为Limonada(柠檬汁),在《密室》和《火焰杯》中则被翻译为Refresco de Limao(柠檬饮料)。

  在丹麦语和瑞典语版的《魔法石》中则被分别译为「citronsorbet」(柠檬沙冰)和「citronisglass」(柠檬冰激凌),这是由于「sherbet」也可以作为「sorbet」的另一种拼写形式。   在希伯来语版中,这种食物变成了krembo,这是一种很受欢迎的以色列食品,它通过在棉花糖外面覆盖一层巧克力制成。以色列的译者Gili Bar-Hillel表示,做出这样变动的原因是这种食物在以色列相当于儿童的甜点。   ——哈利·波特维基

关于这个词的英国版,美国版,首版和各种新版的译法,请期待密室相关段落。

首版:「……十一年了,我一直想方设法说服大家,直呼他本人的名字:伏地魔,」麦格教授打了个寒噤……

新版:「……十一年了,我一直想方设法说服大家,直呼他的本名:伏地魔,」麦格教授打了个寒战……

评论:原文为「call him by his proper name」,「proper name」意为「正式的名字」,后来我们知道,神秘人的本名不是「伏地魔」这只是一个外号,他的名字是「汤姆·里德尔」。

「您太抬举我了。」邓布利多平静地说,「伏地魔拥有我永远也不会有的功力。」

评论:原文为「Voldemort had powers I will never have.」

此处英汉对照版尚未修订,应译为「法力」。

首版:麦格教授狠狠地瞪了邓布利多一眼,说:「猫头鹰和沸沸扬扬的谣言毫不相干。您知道大伙都在说什么吗?说他为什么失踪?说最终是什么制止了他

新版:麦格教授狠狠地瞪了邓布利多一眼,说:「跟沸沸扬扬的谣言比起来,猫头鹰已经不算什么了。您知道大伙都在说什么吗?说他为什么失踪?说最终是什么制止了他

评论:原文为「The owls are nothing next to the rumors that are flying around.」

看来人文社之前的确是译错了,现已修正。不过似乎段尾的符号应该是问号才对。

首版:「他们说,」不依不饶地说,「昨天夜里伏地魔绕到高锥克山谷。他们是去找波特夫妇的,……」

新版:「他们说,」麦格教授不依不饶地说,「昨天夜里伏地魔绕到戈德里克山谷。他们是去找波特夫妇的,……」

评论:原文为「What theyre saying is that last night Voldemort turned up in Godrics Hollow. He went to find the Potters.」

人称代词「She」不再解释。「Godrics Hollow」一词出现了双重翻译,该词在第一部只出现了一次,之后就被迅速的遗忘了,也可能是由于翻译规范里要求人名与地名之间表现出差异化,或者是由于是三个译者同时翻译,后期未能审校出来。

这个词算是个小小的伏笔,读原版书的可能很早就意识到了。该问题在2007年就已经被纠正了,人文社在首版《死亡圣器》中给出了解释:「该词前六册都被翻译为高锥克山谷,根据下文的意思,该词译为戈德里克山谷更确切。」

「turned up in」和「turned up」都是「出现、现身」的意思,此处可能不严谨了,但是笔者很矛盾的不希望改掉。但是「绕到」一词有「秘密潜伏」的意思,相对来说反而更加准确。

第三处也稍有不严谨了,应改译为「是去找波特夫妇的,」

首版:当伏地魔杀不死哈利的时候,他的功法就不知怎的失灵了——所以他才走掉了。

新版:当伏地魔杀不死哈利的时候,他的法力就不知怎的失灵了——所以他才走掉了。

评论:原文为「that when he couldnt kill Harry Potter, Voldemorts power somehow broke – and thats why hes gone.」

我们可以看出,老师们最开始还在摸索魔法界的术语,「功法」应该是从道家的术语中借用来的。这是典藏版第一次出现「法力」这个词(应该是第二次,上一次并未修订)。

您找不到比他们更不像你我这样的人了。他们还有一个儿子——我看见他在大街上一路用脚踢他母亲,吵著要糖吃。

评论:原文为「You couldnt find two people who are less like us. And theyve got this son – I saw him kicking his mother all the way up the street, screaming for sweets.」

转折的味道弱了点,台版为「而且他们还有一个这样的儿子——」

首版:「说得对极了,」邓布利多说,他那半月形眼镜上方的目光显得非常严肃,「这足以使任何一个孩子冲昏头脑。……」

新版:「说得对极了,」邓布利多说,他那半月形眼镜上方的目光显得非常严肃,「这足以使任何一个孩子头脑发昏。……」

评论:原文为「It would be enough to turn any boys head.」

英汉对照版在后一句加了两个字,为「在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的时候就一举成名!」

首版:「我不是说他心术不正,」麦格教授不以为然地说,「可是您不能不看到他很粗心。他总是——那是什么声音?」

新版:「我不是说他心术不正,」麦格教授勉强地说,「可是您不能不看到他很粗心。他总是——那是什么声音?」

评论:该词原文为「grudgingly」。

首版:那人比普通人高一倍,宽度至少有五倍,似乎显得出奇地高大,而且粗野——

新版:那人比普通人高一倍,宽度至少有五倍,显得出奇地高大,而且粗野——

评论:原文为「He looked simply too big to be allowed, and so wild ---」又是一处精细化翻译。

首版:「借来的,邓布利多教授,」巨人一边小心翼翼地跨下摩托车,一边说,「是小天狼星布莱克借给我的。我把他带来了,先生。」

新版:「借来的,邓布利多教授,」巨人一边小心翼翼地跨下摩托,一边说,「是小天狼星布莱克借给我的。我把他带来了,先生。」

评论:原文为「Young Sirius Black lent it to me. Ive got him, sir.」

这是很重要的一处经典的误译,正确翻译应为「是年轻的西里斯·布莱克(小西里斯·布莱克)借给我的。」

但在当时,谁也没注意到「Sirius」一词不是布莱克的绰号,而是本名。因为谁也不会想到布莱克家族惯于用星体给子孙命名。这也就成了全系列唯一一个以星体名命名的人名。

另外,由于三组译者同时翻译前三部,出版社误以为他的大名就是「小天狼星」(台版译为「天狼星」),这个译名一旦铺开,「小」天狼星的译名就改不了了。又因在《凤凰社》中提到,天狼星的曾祖父和曾曾祖父都叫「天狼星」,此处译文就理所当然的被保留了。

从首版到英汉对照版,此处并未加姓名连字元。(这可能是唯一一处没有加连字元的地方。)

首版:我们赶在麻瓜们从四面八方汇拢来之前把他抱了出来。我们飞越布里斯托尔上空的时候,他睡著了……

对照:我们赶在麻瓜们汇拢来之前把他抱了出来。我们飞越布里斯托尔上空的时候,他睡著了……

评论:原文为「but I got him out all right before the Muggles started swarmin around. He fell asleep as we was flyin over Bristol.」

笔者刚刚发现,稍有不严谨的是,第一处为「」。

首版:布里斯托尔,英格兰西南部港口城市,艾文郡首府,临布里斯托尔海峡。

新版:布里斯托尔,英国西南部港口城市,埃文郡首府,临布里斯托尔海峡。

评论:在英汉对照版中,此处脚注被删除。

首版:孩子前额上一绺乌黑的头发下边有一处刀伤,伤口形状很奇怪,像一道闪电。

新版:孩子前额上一绺乌黑的头发下边有一处伤口,形状很奇怪,像一道闪电。

评论:原文为「a curiously shaped cut」,第一次翻译魔幻小说的曹老师又著了道了,后期统一校订的时候也没注意,现在该错误已纠正。

电影《魔法石》剧照

首版:他把毛发蓬乱的大头凑到哈利脸上,给了他一个胡子拉碴、痒乎乎的吻。接著海格突然像一只受伤的狗号叫了一声。

新版:他把毛发蓬乱的大脑袋凑到哈利脸上,给了他一个胡子拉碴、痒乎乎的吻。接著海格突然像一只受伤的狗号叫了一声。

评论:前一句笑点,后一句泪点,实在不忍分开半句。

首版:「……」麦格教授小声说,轻轻拍了一下海格的臂膀。这时邓布利多正跨过花园低矮的院墙,朝大门走去。

新版:「……」麦格教授小声说,轻轻拍了一下海格的臂膀。【换行】这时邓布利多正跨过花园低矮的院墙,朝大门走去。

评论:这一处原文并没有分段,为「Professor McGonagall whispered, patting Hagrid gingerly on the arm as Dumbledore stepped over the low garden wall and walked to the front door.」。

在典藏版中,因翻译需要,此处被分段了。但是在英汉对照版中被改回,重新合并为一段。

首版:「是啊,」海格嘟哝说,「我得去把车还给小天狼星。……」……海格用外衣衣袖揩了揩流泪的眼睛,跨上摩托,踩著了发动机。(Ill be takin Sirius his bike back.

新版:「是啊,」海格嘟哝说,「我最好把车弄走。……」……海格用外衣衣袖擦了擦流泪的眼睛,跨上摩托,踩著了发动机。(Id best get this bike away.

评论:这是罗琳第一处校订。在《囚徒》中,小天狼星表示「你把车开走吧,我再也不需要它了。」所以海格没有必要还车。这一处错误无伤大雅,我们甚至可以认定为海格悲伤过度,脑袋有点发昏。

前段原文「said Hagrid in a very muffled voice」应改译为「海格用非常沉闷的声音说」,后文又多次出现「in a muffled voice」,但只有这一次用了「very」。

第三处译文笔者还是更喜欢首版多一些~

首版:「希望很快和您见面,麦格教授。」邓布利多朝麦格教授点头说。擤了擤鼻子作为回答。

新版:「希望很快和您见面,麦格教授。」邓布利多朝麦格教授点头说。【换行】麦格教授擤了擤鼻子作为回答。

评论:原文未分段。在英汉对照版中此处被改回,重新合并为一段。

首版:邓布利多转身来到街上。他在街角上掏出银制熄灯器,咔哒弹了一下,只见十二个火球又回到各自的路灯上,……

新版:邓布利多转身顺著女贞路走了。他在街角上掏出银质熄灯器,咔嗒一声,只见十二个火球又回到各自的路灯上,……

评论:原文为「Dumbledore turned and walked back down the street. ……He clicked it once,……」

这处修改主要是更严谨的表示女贞路的位置。咔嗒,咔嗒……

首版:噔地用脚跟一转身,只听斗篷的一声,他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新版:噔地用脚跟一转身,只听斗篷的一声,他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评论:原文为「He turned on his heel and with a swish of his cloak」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到底怎么的一声啊,刚咔嗒完,转身就嗖了……

在后文中,这个字频频被替换,希望有机会对这两个字的字义进行详细解释。

首版:微风拂动著女贞路两旁整洁的树篱,街道在漆黑的天空下寂静无声,一尘不染,……

新版:微风拂动著女贞路两旁整洁的树篱,街道在漆黑的天空下寂静而规整,……

评论:原文为「A breeze ruffled the neat hedges of Privet Drive, which lay silent and tidy under the inky sky,」我还是喜欢首版的翻译,有一种美的韵律。

他也不可能知道,就在此刻,全国的人都在秘密聚会,人们高举酒杯悄声说:「祝福大难不死的孩子——哈利·波特!」

评论:原文为「He couldnt know that at this very moment, people meeting in secret all over the country were holding up their glasses and saying in hushed voices: "To Harry Potter -- the boy who lived!"」

不严谨了。「meeting in secret all over the country」是修饰people作定语的,all over the country意为「全国各地」。

应改译为「全国各地正在秘密聚会的人们,高举酒杯悄声说……

毕竟麻瓜们是不参加聚会的啊,他们还被蒙在鼓里呢~

第一章到这里就对比完了。嗯,没错,这只是第一章。增补内容又花了两天时间,笔者感觉似乎永远也对比不完第一章了。我也不指望有人会耐著性子逐句读完了,感觉是写给自己和几个重视跟帖的粉丝看的,微笑中透露著悲伤。

第二章 悄悄消失的玻璃

阳光悄悄爬进他们的起居室,这里和德思礼先生当年收看关于猫头鹰的重大新闻的那个晚上【漏译】一模一样。

评论:原文为「it crept into their living-room, which was almost exactly the same as it had been on the night when Mr Dursley had seen that fateful news report about the owls.」

补译为「这里和德思礼先生当年收看关于猫头鹰的重大新闻的那个晚上几乎一模一样。」

首版:十年前,这里摆放著许多照片,看上去像戴著五颜六色婴儿帽的一只粉红色的大海滩气球——只是达力已不再是婴儿了,照片上是一个大头男孩骑著他的第一辆自行车,在博览会上乘坐旋转木马……

新版:十年前,这里摆放著许多照片,上面像是一个戴著五颜六色婴儿帽的粉红色海滩大气球——达力·德思礼已不再是婴儿了,照片上是一个体型巨大的金发男孩骑著他的第一辆自行车,在商品展览会上乘坐旋转木马……

评论:原文为「Ten years ago, there had been lots of pictures of what looked like a large pink beach ball wearing different-coloured bobble hats – but Dudley Dursley was no longer a baby, and now the photographs showed a large, blond boy riding his first bicycle, on a roundabout at the fair,……」

在典藏版中对这一段进行了细致的修订,「体型巨大的金发男孩」是英汉对照版新修订的。

有一处不够严谨了,「hat」一词加了s,可以表明不是一顶帽子,也不是一张照片。五颜六色一词似乎有他戴的都是一种帽子的感觉。

所以可以改译为「上面像是一个戴著不同花色婴儿帽的粉红色海滩大气球——」(感谢浮萍的细心~)

首版:哈利·波特还住在这里,此刻他正在睡觉,但不会太久。

新版:哈利·波特还住在这里,但不会太久,此刻他正在睡觉。

评论:原文为「Yet Harry Potter was still there, asleep at the moment, but not for long.

在英汉对照版中,这一句改回了首版的样子。

住得不会太久,还是睡觉不会太久,its a question!笔者已经笑抽了~这两个译文都对,人文社翻译老师们好纠结啊~

首版:他的佩妮姨妈已经醒了,每天这里发出的第一声噪音就是她的尖叫声。

对照:他的佩妮姨妈已经醒了,今天这里发出的第一声噪音就是她的尖叫声。

评论:原文为「His Aunt Petunia was awake and it was her shrill voice which made the first noise of the day.」

台版译文是「今天」,可笔者还是喜欢「每天」。

「你说什么?」姨妈又在厉声问

评论:原文为「What did you say? his aunt snapped through the door.」

漏译了一个短语,补译为「从门外传来姨妈尖厉的声音。」

首版:哈利对蜘蛛早就习惯了,因为楼梯下边的碗柜里到处是蜘蛛,而他就睡在那里。

新版:哈利对蜘蛛早就习惯了,因为楼梯下边的储物间里到处是蜘蛛,而他就睡在那里。

评论:cupboard意为「碗橱、衣柜、壁橱、食物柜」,13年纪念版以后均改译为了「储物间」。

都赖这帮挑刺儿的,「楼梯下的碗橱」这个梗没了,哭~都知道是储物间,可笔者还是喜欢碗橱这个词,谁知道十年前是不是德思礼家放碗的地方呢!储物间的空间感一下子就大了,我还是喜欢哈利住在一个小小的楼梯下的空间里那种感觉。

首版:餐桌几乎被达力的生日礼物堆得满满的。……至于第二台电视机还有跑车就更不在话下了。

新版:餐桌几乎被达力的生日礼物堆得看不见了。……至于第二台电视机还有赛车就更不在话下了。

评论:racing bike一词可以翻译成「跑车、赛车、公路自行车、自行车赛车」等等,指「一种专为速度设计的自行车,有轻型车架和车把,车把向下弯曲,使骑手的背部与地面平行。」

这个词在英汉对照版中再次改译为「竞速自行车」,就下图这家伙。(心疼哈利,没有一件是他的~心疼人文社的老师们,有我这么一群人在挑刺儿,怎么改都不行~)

竞速自行车

首版:他最喜欢的拳击吊球就是哈利,可他并不是经常能抓住。哈利看起来很单薄,但动作机敏。

新版:他最喜欢的拳击吊球就是哈利,可他并不是经常能抓住哈利。哈利看起来很单薄,但动作机敏。

评论,旧版原文如此,「but he couldnt often catch him.」新版更不容易引起误会(我相信也没人会误会)。

旧版:也许和哈利长年住在黑洞洞的碗柜里有些关系,显得比他的同龄人瘦小。……因为他只能穿达力的旧衣服,而达力要比他高大三四倍。

新版:也许和长年住在黑洞洞的储物间里有些关系,哈利显得比同龄人瘦小。……因为他只能穿达力的旧衣服,而达力要比他宽大三四倍。

评论:原文为「Perhaps it had something to do with living in a dark cupboard, but Harry had always been small and skinny for his age. ……and Dudley was about four times bigger than he was.」

第二句改的棒极了。

首版:哈利对自己的外表最喜欢的就是额头上那道像闪电似的淡淡的疤痕。

新版:对于自己的外表,哈利最喜欢的就是额头上那道像闪电似的淡淡的疤痕。

评论:这处修改很符合后期的翻译风格。

首版:不许问问题——要与德思礼一家相安无事,这规章的第一条。

对照:不许问问题——要与德思礼一家相安无事,这就是规章的第一条。

评论:原文为「Dont ask questions – that was the first rule for a quiet life with the Dursleys.」

首版:哈利理发的次数要比他班上所有的同学理发次数的总和还要多,可一点也不起作用,他的头发照旧疯长。

新版:哈利理发的次数要比他班上所有的同学理发次数加起来还要多,可一点也不起作用,他的头发照旧疯长。

评论:原文为「Harry must have had more haircuts than the rest of the boys in his class put together, but it made no difference, his hair simply grew that way – all over the place.」

到现在,我想所有人都该发现翻译的风格发生巨大变化了——《魔法石》是人文社首次翻译外国魔幻儿童文学,再加上当时的时代条件,笔者感觉翻译家曹苏玲老师的思想还略显保守,到了爱农、爱新老师这里,翻译就更加活泼了。

但是还是有些许不严谨的地方,不是同学,而是「男孩」。(女孩们的理发次数是男孩万不能及的~狗头保命~)

后一句译文也不甚准确,根据台版译为「可这一点也不起作用,他的头发很快就恢复原样了,披头散发,杂乱不堪。

首版:达力更像弗农姨父:一张粉红色的银盆大脸,脖子很短,一对水汪汪的蓝眼睛,……

新版:达力更像弗农姨父:一张粉红色的大脸,脖子很短,一对水汪汪的蓝眼睛,……

评论:原文为「Dudley looked a lot like Uncle Vernon. He had a large, pink face, not much neck, small, watery blue eyes……」

不细看不知道,细看之下吓一跳。好一张银盆大脸啊。「银」代表银白色,颜色用词重复,所以应该换成「脸盆大脸」,鉴定完毕。

其实,达力的眼睛不止是蓝的,还很小。

首版:这个小机灵鬼是在算他的进账呢,这一点跟他老爸一模一样。有你的,好小子,达力!

新版:这臭小子是在算他的进账呢,这一点跟他爸爸一模一样。有你的,好小子,达力!

评论:原文为「Little tyke wants his moneys worth, just like his father.」

「臭小子」一词与原文统一了,「老爸」一词在后文均被替换成了「爸爸」,不再额外说明。

首版:达力吓得张口结舌,哈利却高兴得心里怦怦直跳。每年达力生日一天,他的父母总带著他和另一位朋友出去玩一天,……。把哈利留给费格太太,一个住离这里有两条街的疯老婆子。……费格太太还非要他看她过去养过的几只猫咪的照片。

新版:达力吓得张口结舌,哈利却高兴得心脏怦怦直跳。每年达力生日一天,他的父母总带著他和另一位朋友出去玩一天,……。把哈利留给费格太太,一个住离这里有两条街的疯老婆子。……费格太太还非要他看她过去养过的几只的照片。

首版:德思礼夫妇经常这样当面谈论哈利,仿佛哈利根本不在场,甚至认为他是一个非常讨厌的听不懂他们讲话的东西比如像一条鼻涕虫。

新版:德思礼夫妇经常这样当面谈论哈利,仿佛哈利根本不在场,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听不懂他们讲话的讨厌鬼像一条鼻涕虫。

首版:这样他就可以看他想看的电视节目,改变一下口味,说不定还能试著玩一把达力的电脑。

新版:这样他就可以看他想看的电视节目,换换口味,说不定还能试著玩一把达力的电脑。

首版:皮尔瘦骨嶙峋,脸像老鼠脸。像他这种人总是在达力打人的时候,把挨打人的双手反剪在背后,牢牢抓住。

新版:皮尔瘦骨嶙峋,脸像老鼠脸。达力打人的时候,皮尔总是把挨打人的双手反剪在背后,牢牢抓住。

评论:原文为「Piers was a scrawny boy with a face like a rat. He was usually the one who held peoples arms behind their backs while Dudley hit them.」

首版翻译的没错,此处把「the one」的表达方式改了,把泛指变成了特指(皮尔),这种修订似乎是怕小孩子不学好吧,偷笑ing...

首版:问题是哈利周围常常会发生一些怪事,即使磨破嘴皮对德思礼夫妇说那些事与哈利无关,也是白费唇舌。

对照:问题是哈利周围常常会发生一些怪事,即使磨破嘴皮对德思礼夫妇说那些事与自己无关,也是白费唇舌。

评论:原文为「The problem was, strange things often happened around Harry and it was just no good telling the Dursleys he didnt make them happen.」

人称变了,由一个写书人的第三视角变为了哈利自己的第一视角,笔者个人认为首版更加准确。

首版:还有一次,佩妮姨妈硬要哈利穿一件旧的套头毛衣……

新版:还有一次,佩妮姨妈硬要哈利穿一件达力穿过的旧套头毛衣……

评论:在首版中,类似这种漏译半句或者漏译某个词的特别多。在典藏版中大多都已补齐。

首版:佩妮姨妈断定是洗的时候缩水了,也就没有处罚哈利,使他大大松了一口气。

新版:佩妮姨妈断定是洗的时候缩水了,没有处罚哈利,哈利大大松了一口气。

首版:女校长很生气,告诉他们哈利爬到学校楼顶上去了。但他当时只是(正如他在上了锁的碗柜里朝姨父大喊大叫时所说的)在伙房外边的大垃圾箱后面跳。哈利猜想大概是风半路上把他托上去了。

新版:女校长很生气,告诉他们哈利爬到学校楼顶上去了。其实哈利当时只是在伙房外边的大垃圾箱后面跳(他在上了锁的储物间里朝姨父大喊大叫时这么解释)。哈利猜想大概是风把他半路上托上去了。

评论:原文为「But all hed tried to do (as he shouted at Uncle Vernon through the locked door of his cupboard) was jump behind the big trash cans outside the kitchen doors. Harry supposed that the wind must have caught him in mid-jump.」

其实笔者更喜欢首版的翻译,但是新版的翻译也没错,只是个人感觉有点「柔」了。「但」这个字的「开脱感」更强。

首版:今天不会出什么差错。他觉得只要不待在学校不待在他的碗柜里或费格太太满屋卷心菜味的起居室里,……

新版:今天不会出什么差错。他觉得只要不待在学校不待在他的储物间里或费格太太满溢著卷心菜味的起居室里,……

评论:大家琢磨琢磨,「了」到「的」替换有一种心境的变化,前者偏向于「肯定」,后者偏向于「祈求」。另外,我还是喜欢「满屋卷心菜味」这种说法。

他总喜欢怨天尤人,工作中遇到的人、哈利,开会、哈利,银行、哈利,这是他喜欢抱怨的少数几个话题。今天早上他抱怨的是摩托车。

评论:原文为「He liked to complain about things: people at work, Harry, the council, Harry, the bank, and Harry were just a few of his favorite subjects. This morning, it was motorcycles.」

不严谨了,不过严谨的话会不会有麻烦呢?「council」一词有以下含义:「1、(市、郡、镇的)政务会,地方议会;2、市政(或地方管理)服务机构;3、(顾问、立法、研究、基金等)委员会」。

所以这个词不应该翻译成「开会」,而应该翻译成「郡政府、市政厅、郡议会」(指的是地方机构,非国家级机构,最多只到市一级),这三个其实哪个都对,就看他喜欢抱怨谁了……

首版:「我梦见过一辆摩托车,」哈利突然想起自己的梦,说,「那车还飞呢。」

新版:「我梦见过一辆摩托车,」哈利突然想起自己的梦,说,「那车还飞呢。」

评论:原文为「It was flying.」其实首版翻译的没错,在梦里那车不是会飞,而是正在飞。不过这处修订应该是为了照应下文。

首版:他从座位上转过身他的脸活像一个留著大胡子的大甜菜头。他朝哈利大喊大叫,说:「摩托车不会飞!」

新版:他从座位上转过身,脸活像一个留著大胡子的大甜菜头。他朝哈利大吼了一声:「摩托车不会飞!」

评论:原文为「He turned right around in his seat and yelled at Harry, his face like a gigantic beet with a mustache: "MOTORCYCLES DONT FLY!"」

典型的咆哮体【捂脸】

首版:达力和皮尔吃吃地笑起来。

新版:达力和皮尔哧哧地笑起来。

评论:笔者感觉翻译规范应该是改了,很多象声词都重新译过了。

首版:他想,要是什么也没有说就好了。比问问题更让德思礼夫妇恼火的就是总说些违反常规的事情,……

新版:他想,要是什么也没有说就好了。比问问题更让德思礼夫妇恼火的就是哈利总说些违反常理的事情,……

评论:我似乎感受到马老师和人文社对人称代词是不是有一种怨念,改了好多啊。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动物园里挤满了举家出游的游客。

评论:原文为「It was a very sunny Saturday and the zoo was crowded with families.」

翻译成「星期六」更加严谨,因为那天是达力的生日。 且由此推断出达力的生日是在1980年6月23日。

首版:好长时间以来,这是哈利最开心的一个早晨了。他特地小心翼翼地和德思礼夫妇保持著一小段距离,以防备达力和皮尔到吃午饭的时候,看动物看烦了,回过头来玩他们的拿手好戏——追打他。

对照:这是哈利好长时间以来过得最开心的一个早晨了。他特地小心翼翼地和德思礼一家人保持著一小段距离,以防备达力和皮尔到吃午饭的时候,看动物看烦了,回过头来玩他们的拿手好戏——追打他。

评论:原文为「Harry had the best morning hed had in a long time. He was careful to walk a little way apart from the Dursleys so that Dudley and Piers, who were starting to get bored with the animals by lunch-time, wouldnt fall back on their favourite hobby of hitting him.」

后一处不严谨了,by表示截止日期或某时期的终结,意为「到……之前、不迟于」。

此处准确译为「以防备达力和皮尔在吃午饭之前,……」

首版:「别的不说,你是从哪里来的?」哈利问。

新版:「那么,你是从哪里来的?」哈利问。

评论:原文为「Where do you come from, anyway?」

anyway意为「无论如何……,至少……」,笔者可能是中了首版的毒了,感觉首版的译文才是坠吼的~

首版:巨蟒甩著尾巴猛地拍了下玻璃窗上的一块小牌子。

对照:巨蟒甩著尾巴猛地拍了下玻璃窗上的小牌子。

首版:哈利惊讶不已,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随后发生的事,因为来得太突然,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

新版:哈利大吃一惊,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换行】随后发生的事来得太突然,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

评论:原文为「Caught by surprise, Harry fell hard on the concrete floor. What came next happened so fast no one saw how it happened……」

原文并未分段,典藏版和英汉对照版已将其分为了两段,并修订了第一处。「说不清」是英汉对照版修订的。

首版:当巨蟒溜过哈利身旁时,哈利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咝咝的声音轻轻地说:「我是从巴西来到这里的……多谢,我走了。

新版:当巨蟒溜过哈利身旁时,哈利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咝咝的声音轻轻地说:「巴西,我来了……多谢,我的朋友。

评论:原文为「As the snake slid swiftly past him, Harry could have sworn a low, hissing voice said, Brazil, here I come ... Thanksss, amigo.」

这是人文社最经典的一处错译,直到2017年典藏版再版时才修正。

  但这却恰好为鉴定哈利波特系列的版本留下了最好的标尺。凡是没有改过来这处错误的,可以直接去看《火焰杯》中飞来咒的译文。

  2013年,纪念版出版,飞来咒被改为「召唤咒」,「飞来飞去」被重译为「飞来」。

  2017年,典藏版出版,「巴西,我来了……」这处错误被修正。  2019年,英汉对照版出版,德思礼的办公室被改为「十楼」。

通过这个标尺,可以轻易的鉴定你拥有的《哈利·波特》系列的出版年份,尤其是对网上参差不齐的使用的人文社的电子版。

amigo源于西班牙语,意为「朋友;同志、战友、忠实伙伴」,现在在美式英语中仍在非正式场合使用(主要用于美国使用西班牙语的地区)。

但是仍有一处不严谨,改译为「哈利可以发誓自己听到一个咝咝的声音轻轻地说:」

首版:皮尔和达力只在一旁胡言乱语,东拉西扯。

新版:皮尔和达力只在一旁东拉西扯。

评论:原文为「Piers and Dudley could only gibber.」

首版:可当他们坐上弗农姨父的汽车后,达力讲起他的腿如何如何差点儿被巨蟒咬断,皮尔则赌咒发誓说这条巨蟒想把他缠死。

新版:可当他们坐上弗农姨父的汽车后,达力他的腿如何如何差点儿被巨蟒咬断,皮尔则赌咒说这条巨蟒想把他缠死。

而且,最糟糕的是【漏译】当皮尔镇静下来以后,他突然说:「哈利还跟它说话呢,是不是,哈利?」

评论:原文为「But worst of all, for Harry at least, was Piers calming down enough to say, Harry was talking to it, werent you, Harry?」

补译为「而且最糟糕的是,至少对哈利来说是这样,当皮尔镇静下来以后,……」

首版:还有一次,一个穿紫色拖地长袍的秃头男子在大街上竟然跑过来跟他握手,……

新版:还有一次,一个穿紫色拖地长大衣的秃头男子在大街上竟然跑过来跟他握手,……

评论:原文为「A bald man in a very long purple coat had actually shaken his hand in the street the other day……」

长袍的单词是「robe」,而长大衣的单词是「coat」。

这一章校订完了,有太多的小细节没有发布,因为这些细节大多枯燥,无聊,都是多个或少个「的」,「了」,「就」这样太小的修改。我要是都发布出来,恐怕读者也会丧失很多乐趣。

类似这样的修订不断出现,后文不再强调。

第三章 猫头鹰传书

评论:这一章的章节名是「THE LETTERS FROM NO ONE」,台版译为「从天而降的信函」,也可译作「不知何人的来信」。

笔者很奇怪,为何这一章的标题出现了这么大的偏差,且从未修改,毕竟在第三章里没出现过猫头鹰。前日浮萍发现了原因,因为在美国版的内容简介里有一句话。

  But all that is about to change when a mysterious letter arrives by owl messenger: a letter with an invitation to an incredible place that Harry -- and anyone who reads about him -- will find unforgettable.

  但当收到一封猫头鹰信使送来的神秘信件时,一切都将改变:这封信邀请哈利——和任何读过他的人——去一个不可思议的、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在中文版的内容简介里,「猫头鹰」三个字被删去了,但是在这里,猫头鹰将被永远保留,以铭记那封我们永远也收不到的来信。

顺便说一句,那封猫头鹰传书,笔者收到几年了,只是任性地不想去上学而已——

猫头鹰带来的罗琳的回信

首版:巴西巨蟒的脱逃使哈利受到了平生为期最长的一次惩罚。

新版:巴西巨蟒的脱逃使哈利受到了平生时间最长的一次惩罚。

评论:原文为「The escape of the Brazilian boa constrictor earned Harry his longest-ever punishment.」

原文的讽刺效果更强,意为「巴西巨蟒的脱逃使哈利赢得了平生时间最长的一次惩罚。」

皮尔丹尼莫肯戈登都是傻大个,而且很蠢,而达力更是他们中间块头最大、最蠢的,也就成了他们的头儿。

评论:原文为「Piers, Dennis, Malcolm and Gordon were all big and stupid, but as Dudley was the biggest and stupidest of the lot, he was the leader.」

Piers意为「桥墩、防洪堤」;Dennis源于希腊神话中的酒神Dionysius(迪奥尼索斯);Malcolm III(马尔科姆三世)是苏格兰国王,有个绰号叫「大脑袋」(源于盖尔语Ceann-mor);Gordon源自古英语,意为「英雄、强壮的人」。

首版:达力的同伙都乐意加入他最热中的游戏——追打哈利。

新版:达力的同伙都乐意加入他最热衷的游戏——追打哈利。

评论:有时候首版也会有打错字的情况出现。

首版:达力获准在弗农姨父的母校上学。皮尔也要上这所学校。哈利则要去当地的一所综合制中学——石墙中学。

对照:达力获准在弗农姨父的母校斯梅廷中学上学。皮尔也要上这所学校。哈利则要去当地的一所综合制中学——石墙中学。

评论:原文为「Dudley had a place(had been accepted) at Uncle Vernons old school(old private school), Smeltings. Piers Polkiss was going there, too. Harry, on the other hand, was going to Stonewall High, the local comprehensive(public school).」

这一处,笔者必须向各位读者致歉,最初的原文引用错了,引用的是美国版的原文。

美国版译文为「达力已被弗农姨父的母校——一所私立学校——斯梅廷中学录取。皮尔也要上这所学校。哈利则要去当地的一所公立学校——石墙中学。」

米赫普对比的是美国版由英国版翻译的人文社首版,所以这个地方认错也就不奇怪了。笔者当初也没有想到这一点。

然而对于英国的教育体系,米赫普的解释也不敢再让笔者苟同,原文如下。

  英国普通中学大致可分为两类,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公立学校不收费,一般地说教学质量较低;私立学校收费,通常每年需8,000英镑以上,教育质量较高。

  人文社的注解「五年制中学,学生11岁入学,课程包括普通与职校学科。」只有 「学生11岁入学」是正确的。本地公立学校(Local Public School)可以是五年制(11-16岁)或七年制(11-17岁),只教授普通学科。前者学生毕业取得GCSE证书;后者学生在取得GCSE证书后可以继续深造,取得A-Level证书,同时获得升大学的资格。本地公立中学只教授普通学科,职校学科要在「Further Education College」里面学。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什么要不懂装懂,误导读者?  参考资料:人文社《魔法石》怪译浅谈

笔者找到了新的解释,而这个解释惊掉了笔者的下巴。

  英国的中学沿袭双轨制,划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第一类是地方财政支持的公立学校(State Schools),5-16岁的孩子享受免费的教育;二是家长为孩子付费的独立学校(Independent School)。

  公立学校  在英国,93%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孩子都会选择上公立学校,因为这些学校由国家税收提供资金支持,孩子可免费上学。除不收取学费外,学校教学中用到的仪器、书本费、考试费也基本都由学校承担。家长需要负担的可能只是孩子的校服、运动服以及钢笔、铅笔、尺子等费用,寄宿费或是参加学校组织的住宿旅行的费用。  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在11岁的时候参加升学考试(11+考试),一般家长都会选择让孩子到离家最近的学校读书。除非学校申请人数过多,这时候学校会按照录取条件择优录取。否则,对于申请的学生,学校都无权拒收。  大部分初中都是男女混合学校,这些学校比小学要大得多。而中学,又分为文法学校、现代中学和综合制中学(Comprehensive Schools)三种。  文法学校是英国最古老的一种中学,具有筛选性质。到文法学校上学的学生都要参加11+考试,成绩优秀者方被录取。它为由GCSE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入学者提供学术性课程,其中的大多数学生都准备升入大学,在公立学校中地位超然。  现代中学则以完成义务教育为目的,入学者大部分是社会下层子女,学校为学生提供所谓「走向生活的准备」,年限也较文法学校少两年,16岁即直接就业。  而综合制中学正是为消除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壁垒的产物,它是目前公立学校的主流,在校生占英国中学生总人数的85%左右,招收一切适龄儿童。所有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接受的教育内容都是一致的,共同学习一般的文化科目。但到了高年级,学生就被分为不同的班组:有的侧重学术与科学课程,日后将参加公共考试,进入大学深造;有的则侧重工艺与技术培训,准备离校后就业。  独立学校  与公立学校相对的是私立学校,目前英国有3000多所,习惯上称为「独立学校」,可以招收国际学生。私立学校的教学和招生自成一体,水平也明显高于公立学校,但高收费就把大部分孩子隔离在外,全英国仅有7%的中学生可以进入。  独立学校也分为两种,一种叫私立学校(Private School),一种不叫「公立学校」,而是叫「公学」(Public School)。  公学  公学是极其昂贵的私立学校,私立学校体系中的佼佼者,仅有上百所,通常指的是历史悠久的寄宿中学,实行男女分校。 即使在最宽泛的定义下,在公学就读的学生也只占全英中学生的1%,但这一体系堪称精英的摇篮。这种学校门槛极高,学生家长除了能支付起学费之外,还必须是贵族、社会名流。  公学有自己的学制,授课时间较其他中学要长,对学生学术要求高(会有雅思要求和平时成绩要求),学生一般18岁离校升本科,教学自成体系。在英国,历史悠久、声望最高的九大公学有温彻斯特公学、伊顿公学、拉格比公学、哈罗公学、休斯伯里公学、西寺公学、圣保罗公学、麦勤太勒公学、卡特豪斯公学。英国王室成员譬如王储查尔斯王子、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皆是出自这些公学。  公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82年的第一所公学——温彻斯特公学,它是在欧洲黑死病肆虐的背景下创立的,旨在提供一所供70名贫困学生、牧师学习神学、教法和民法的学校,为教会培养圣职人员。它与其他地方性文法学校的区别是:面向贫民子弟,面向全国招生——这也是「公学」之名的由来。直到18世纪下半叶,公学因声望上升、资源紧缺,才由免费教育变异为实行精英教育的贵族学校。因显著的基督教背景,培养基督教绅士是公学一以贯之的目标。  【参考资料】 英国private school public school有什么区别联系 英格兰中小学都有哪几种类型的学校,你真的了解吗? 去英国读中学_三联生活周刊 英国中学选择

米赫普的答案可能是对的,笔者能查到的资料有限,无法进行更深入的解析。但是他肯定没有想到过,为什么哈利·波特上得起Public School?

笔者可以保证的是,哈利·波特是绝对上不起Public School的,即使是达力也不行。全系列作品中,只有一个人在就读霍格沃茨之前宣称自己选择了公学,他叫贾斯廷·芬列里,本该去的是伊顿公学。

首版:石墙中学开学的第一天,他们就会把新生的头浸到马桶里。

新版:石墙中学开学的第一天,会把新生的头浸到抽水马桶里。

首版:可怜的马桶从来没有泡过像你的头这样叫人倒胃口的脑袋——它可能会吐呢。

新版:可怜的马桶从来没有泡过像你脑袋这样叫人倒胃口的东西——它可能会吐呢。

评论:现在这个俏皮话就通顺多了。

首版:佩妮姨妈……把哈利放在了费格太太家。费格太太不像平时那么坏。

新版:佩妮姨妈……把哈利放在了费格太太家。这一回费格太太不像平时那么坏。

评论:原文为「Mrs. Figg wasn t as bad as usual.」费格太太给哈利的心理阴影也不小啊。不过可能是快开学了吧,也没必要装了。

首版:原来费格太太是被自己养的猫绊倒才摔断了腿。

对照:原来费格太太是被自己养的猫绊倒才摔断了腿,现在她看起来没有以前那么喜欢它们了

评论:原文为「It turned out shed broken her leg tripping over one of her cats, and she didnt seem quite as fond of them as before.

此处漏译修正了。

首版:他们还配了一支多节的手杖,趁老师不注意时用来互相打斗,这也许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很好的训练吧。

新版:他们还配了一支多节的手杖,趁老师不注意时用来互相打斗,这也许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有益训练吧。

  第二天早上哈利来吃早饭时,发现厨房里有一股难闻的味儿。这气味似乎是从污水池里的一只大铁盆里散发出来的。他走过去看了一眼,发现一盆灰黑色的水里泡著像破抹布似的东西。

评论:原文为「It seemed to be coming from a large metal tub in the sink.」

米赫普认为,sink译为「污水池」不妥,将其改译为「水池」,因为厨房里不应该有污水池;metal tub译为「铁盆」不妥,将其改译为「金属盆」,因为铁易锈,现在的金属盆一般指铝盆、铜盆或不锈钢盆。

sink意为「(厨房里的)洗涤池、洗碗槽、水槽」,台版译为「水槽」。

笔者猜测,第一处很可能是人文社意译了,因为「有一股难闻的味儿」和「灰黑色的水」,或者指的是「『有污水的』池子」;第二处则是强行挑理了。

此类挑理,笔者仅适当指出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或影响力较大的内容,其余部分不予理会。还请读者理解。

首版:她把嘴唇抿紧,每当哈利大胆问问题时,她总是这样。

新版:她抿紧了嘴唇,每当哈利大胆问问题时,她总是这样。

  「别冒傻气,」佩妮姨妈斥责说,「我把达力的旧衣服染好给你用。等我染好以后,你穿起来就会跟别人的一模一样了。」

评论:原文为「Im dyeing some of Dudleys old things grey(gray) for you.」

漏译了一个词,米赫普改译为「我把达力的旧衣服染成灰色给你穿。」

首版:哈利对此非常怀疑,但他还是觉得最好不要跟她争论。他坐下来吃早饭时,竭力不去想第一天去石墙中学上学自己会是什么模样,八成像披著大象的旧象皮吧。

新版:哈利对此非常怀疑,但觉得最好不要跟她争论。他坐下来吃早饭时,竭力不去想自己第一天去石墙中学上学会是什么模样,八成像披著老象皮吧。

以上几段其实在电影里拍了,但是限于影片篇幅,该片段被放在了加长版中。电影的对白中出现了「公立学校」这个词,也告诉了我们「大铁盆」是什么样的。

视频封面

电影《魔法石》删减片段

「用你的斯梅廷手杖赶他去捡【漏译】。」

评论:原文为「Poke him with your Smeltings stick, Dudley.」

首版:哈利用颤抖的手把信封翻过来,只见上面有一块蜡封、一个盾牌纹章,大写「H」字母的周围圈著一头狮子、一只鹰、一只獾和一条蛇。

新版:哈利用颤抖的手把信封翻过来,只见上面有一块蜡封、一个盾牌饰章,大写「H」字母的周围圈著一头狮子、一只鹰、一只獾和一条蛇。

评论:原文为「Harry saw a purple wax seal bearing a coat of arms; a lion, an eagle, a badger and a snake surrounding a large letter H.」

arms,复数名词,意为「(贵族家庭、企业或城市等的)盾徽、盾形纹章」。旧版翻译有两种,分别为「纹章」和「饰章」,新版统一修订为「饰章」,后文不再重复。

此处出现了错译+漏译,并且较为重要。bearing意为「纹章;盾形纹章面上的图案;」bear意为「印有、写有、刻有、绘有……」(感谢山石君的友情解答~)

应改译为「只见上面有一块紫色蜡封;印有一个盾牌饰章,」,台版翻译就很简约了,为「紫色盾徽蜡印」。

下图为霍格沃茨盾形纹章(没有下方的绶带),绶带上是用拉丁语写成的校训,为「千万不要招惹一条睡龙」(Draco Dormiens Nunquam Titillandus)。

霍格沃茨盾形纹章

首版:「玛姬病倒了,」他对佩妮姨妈说,「吃了有问题的油螺……」

新版:「玛姬病倒了,」他对佩妮姨妈说,「吃了有问题的蛾螺……」

评论:原文为「Ate a funny whelk...」油螺和蛾螺不是同一种生物,所以这次也改过来了。

蛾螺

首版:哈利刚要打开他那封写在厚重羊皮纸上的信,信被弗农姨父一把从手中抢过去了。

新版:哈利刚要打开他那封写在厚重羊皮纸上的信,信被弗农姨父一把抢过去了。

评论:原文为「Harry was on the point of unfolding his letter, which was written on the same heavy parchment as the envelope, when it was jerked sharply out of his hand by Uncle Vernon.」

可以看出,翻译并不需要逐字逐句,只要意思表达清楚,适当缺一两个词并不影响,语句反而更加通顺。

可是中间一段有点不严谨了,应为「哈利刚要打开他那封信——信写在和信封同样厚重的羊皮纸上,就被弗农姨父一把抢过去了。」

首版:德思礼!哎呀!我的天哪——德思礼!

对照:弗农!哎呀!我的天哪——弗农!

评论:原文为「Vernon! Oh my goodness -- Vernon!

以名字称呼比用姓氏会好很多,此处已在英汉对照版中改正。

首版:哈利和达力两人都火冒三丈,为争夺从锁孔窥视的权利,悄悄地争斗起来。最后达力胜利了。

对照:哈利和达力两人为争夺从锁孔窥视的权利,激烈而无声地争斗起来。达力胜利了。

评论:原文为「Harry and Dudley promptly had a furious but silent fight over who would listen at the keyhole; Dudley won,……」

太精彩了,对照版是我们的王~

可惜,不是「窥视」,而是「偷听」,此处错译了。

哈利一只耳朵上挂著他那副破眼镜,只好趴在地板上,贴著门和地板之间的缝隙窥探动静。

评论:原文为「so Harry, his glasses dangling from one ear, lay flat on his stomach to listen at the crack between door and floor.」

笔者建议改为「细听动静」。

首版:可我们该怎么办?弗农?我们要不要回信?告诉他们我们不想让——

新版:可我们该怎么办?弗农?要不要回信?告诉他们我们不想让——

评论:「封」这个字在英汉对照版中删掉了。另外,信中不可能给出学校地址,佩妮怎么知道该往哪儿回信呢?(嘘~)

首版:当天傍晚,弗农姨父下班回来,做了一件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他竟然到碗柜前来看望哈利了。

新版:那天傍晚,弗农姨父下班回来,做了一件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他竟然到储物间来看望哈利了。

评论:原文为「That evening when he got back from work, Uncle Vernon did something hed never done before; he visited Harry in his cupboard.」

有挑错的网友(其实就是米赫普)是这么评论的:「大概人文社自己也发现『碗柜』太小了,大胖子弗农进不去,所以改成『到碗柜前』,可那他为什么需要『挤进门』呢?人文社实在无法自圆其说。」

我只想说去XX了个飞天扫帚。楼梯才多大!楼梯里的储物间再大能多大!改个名弗农就能挤进去了?

Pottermore表示,想让弗农姨夫「进入」储物间,不存在的~

楼梯下的碗橱(图片转自Pottermore)

在电影里呢?扮演弗农姨夫的演员想挤进去,也悬点~

电影《魔法石》剧照

我的碗橱~~笔者哭成了泪人~~(笔者曾因「碗柜」一词被修改,2013年差点想一把火烧了刚买的全套15周年纪念版~这书没法儿看了~)

为什么突然释放戾气呢,是因为有些所谓的粉丝对人文社横挑鼻子竖挑眼。我也给人文社提过错误,人家照单全收,有错必改。否则我写这篇文章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为什么?因为这部书叫《哈利·波特》!

无数网友都在给人文社挑错,希望的就是下一版中改正错误,希望作品精益求精。

人文社做到了!正如刚刚出版的英汉对照版,增补前的很多错译、漏译都修正了,并且用英汉对照的方式告诉笔者,笔者错了,他们是正确的。(期待英汉对照版的密室~)

(反正写到这里,能坚持看完的恐怕真心不多了,说两句心里话。哎~)

首版:弗农姨父咆哮起来,两只蜘蛛顶上被震下来了

新版:弗农姨父咆哮起来,两只蜘蛛从储物间的顶上被震了下来

首版:「不准问问题!」弗农姨父吼起来,「把你这些东西统统搬到楼上去,现在就搬。」

新版:「不准问问题!」姨父吼起来,「把你这些东西统统搬到楼上去,现在就搬。」

对照:「不准问问题!」姨父吼,「把你东西搬到楼上去,现在就搬。」

评论:原文为「……snapped his uncle. Take this stuff upstairs, now.」

笔者尽量不使用三版对比的形式,复杂了。偶尔尝试一次,以体现人文社的精细化修订。

不过第二处,味道弱了,弱多了。

他端坐在床上,朝房间里四下打量著。这里所有的东西几乎都是坏的。只用了一个月的摄像机放在一辆【漏译】小手推车顶上,达力有一次还用这辆手推车去轧过邻居家的小狗;

评论:先给出原文「He sat down on the bed and stared around him. Nearly everything in here was broken. The month-old video camera was lying on top of a small, working tank Dudley had once driven over the next door neighbors dog……」

漏译的辞汇是「还能动的」,而且小手推车译错了。(这一处是不是故意译错的呢?神奇的是,台版也同样将其译作了「推车」。)

此处应准确译为「只用了一个月的摄像机放在一辆还能动的小坦克顶上,达力有一次还开著它去轧过邻居家的小狗;」

首版:哈利其实昨天就想到了,他非常后悔昨天没有在走廊里就把信打开。

新版:哈利回想著昨天的这个时候,非常后悔没有在走廊里就把信打开。

评论:原文为「Harry was thinking about this time yesterday and bitterly wishing hed opened the letter in the hall.」

又一处错译被修正的地方。

首版:今天来信的时候,弗农姨父似乎要表示对哈利的友好,便让达力去拿信。

新版:今天来信的时候,弗农姨父似乎要对哈利示好,便让达力去拿信。

评论:原文为「Uncle Vernon, who seemed to be trying to be nice to Harry,

  哈利在他新搬来的房间里来回兜著圈子。有人知道他已经搬出了碗柜,好像还知道他没有收到写给他的第一封信。这足以说明他们还会再试一次。这回他可要保证让他们获得成功。

评论:原文为「Someone knew he had moved out of his cupboard and they seemed to know he hadnt received his first letter. Surely that meant theyd try again? And this time hed make sure they didnt fail.」

原版的肯定语气要弱一些,可以改译为「那意味著他们肯定还会再试一次?」,台版译为「这表示他们会再试一次吧?」

首版:哦,些人的头脑想问题都古古怪怪的,佩妮,跟你我不一样。

新版:哦,些人的头脑想问题都古里古怪的,佩妮,跟你我不一样。

首版:弗农姨夫……一边用力捶钉子,钉子上还沾有佩妮姨妈刚给他端来的水果蛋糕的渣呢

新版:弗农姨夫……佩妮姨妈刚给他端来的水果蛋糕捶起了钉子

评论:原文为「trying to knock in a nail with the piece of fruitcake Aunt Petunia had just brought him.」

这句话可以有三种理解。

一、首版:「with the piece of fruitcake」作定语修饰钉子,with表「伴随、附著在……上」。

二、新版:「with the piece of fruitcake」作状语修饰动词,with表「使用……工具」,此用法较为合理。

这两处都可以理解为弗农姨父心神恍惚了……

3、米赫普认为「with the piece of fruitcake」作定语修饰弗农姨夫,译为「弗农姨夫……一边捶钉子,一边吃著佩妮姨妈刚给他端来的水果蛋糕。」,with表「一边(做)……事」。

首版:有几封信甚至从楼下洗手间的小窗口塞了进来。

新版:有几封信甚至从楼下盥洗室的小窗口塞了进来。

评论:「bathroom」在前文曾译作「浴室」,笔者私认为此处不必细究。

首版:他一边干,一边哼著《从郁金香花园中悄悄走过》,只要有一点动静他就吓一跳

新版:他一边干,一边哼著《从郁金香花园中悄悄走过》,一有点动静就吓一跳

首版:二十四封写给哈利的信设法进入了德思礼家中。这些信是卷成小卷藏在两打鸡蛋下边,由毫不知情的送奶员从起居室窗口递给佩妮姨妈的。

对照:二十四封写给哈利的信设法进入了德思礼家中。这些信是卷成小卷藏在两打鸡蛋下边,由深感困惑的送奶员从起居室窗口递给佩妮姨妈的。

评论:原文为「Twenty-four letters to Harry found their way into the house, rolled up and hidden inside each of the two dozen eggs that their very confused milkman had handed Aunt Petunia through the living room window.」

confuse意为「使糊涂、使迷惑、使困惑;误认、混淆」,人文社在首版将其译作「毫不知情」极有可能是后一种理解,强调的是送奶员不知道鸡蛋底下藏著信,为了照应后文的打电话。

笔者深度怀疑,人文社一定是仔细研究了米赫普的文章的。因为在新版中,米赫普的译文被采纳了。台版也译为「满脸迷惑的」,因为德思礼一家这时候大门上被钉子死死地封住,全家都已经鸡飞狗跳的了……

谢谢人文社的众位老师们。

但还是错译了。罗琳用了each of,而且是inside,不是鸡蛋下面藏信,而是强调「每只」鸡蛋「里面」都藏著一封信。(感谢皮皮鬼~)

应改译为「这些信卷成小卷藏在两打鸡蛋的每一个里面,」

其实这段在电影里也拍了,但只出现在了加长版里。

视频封面

电影《魔法石》删减片段

首版:他正说著,有东西飕飕地从厨房烟囱里掉了下来,狠狠地砸到他的后脑勺上。接著三四十封信像子弹一样从壁炉里射出来。

对照:就在他正说著的时候突然有东西嗖嗖地从厨房烟囱里掉了下来,狠狠地砸到他的后脑勺上。接著,又有三四十封信像子弹一样从壁炉里射出来。

评论:原文为「Something came whizzing down the kitchen chimney as he spoke and caught him sharply on the back of the head.」

「嗖嗖地」一词在典藏版中就已修改了。

首版:「玩儿完了!」弗农姨父尽量保持镇静,但一边又大把大把地从脸上把胡子揪了下来。「我要你们五分钟之内回来,准备走。我们要离开这里。你们赶紧去收拾几件衣服。没有商量!」

新版:「我受够了!」弗农姨父尽量保持镇静,但又大把大把地把胡子从脸上揪了下来,「我要你们五分钟之内都回到这里,准备走。我们要离开这里。赶紧去收拾几件衣服。没有商量!」

评论:原文为「That does it,」……「I want you all back here in five minutes ready to leave. ……Just pack some clothes. ……」

气急败坏时候的风格回来了。

首版:他揪掉了一半胡子,看起来很可怕,谁也不敢顶撞他

对照:他揪掉了自己一半胡子,看起来可怕极了,谁也不敢顶撞他。

评论:原文为「He looked so dangerous with half his moustache missing that no one dared argue.」

味道足了,太足了。

首版:十分钟后,他们奋力拆开用木条钉死的大门,冲出门去,坐上汽车朝公路疾驰而去。达力坐在后座上哭鼻子,……父亲打了好几下他的头

新版:十分钟后,他们奋力拆开用木条钉死的大门,冲出来,坐上汽车朝公路疾驰而去。达力坐在后座上哭鼻子,……父亲打了他的头好几下

首版:每次他往回开的时候,总这么叨叨

对照:每次他往回开的时候,总这么喃喃自语

评论:原文为「he would mutter whenever he did this.」

首版:第二天早餐,他们吃的是走味的玉米片和罐头冷土豆加烤面包。

对照:第二天早餐,他们吃的是走味的玉米片和罐头冷番茄加烤面包。

评论:原文为「They ate stale cornflakes and cold tinned tomatoes on toast for breakfast the next day.」

此处错译终于改正了。

首版:晚上演《伟大的亨伯托》,我真想待在有电视可看的地方。

新版:晚上演《伟大的亨伯托》,我真想待在能看电视的地方。

  星期一。这使哈利想起一件事。他通常总是靠达力来推算每天是星期几,因为达力要看电视。如果今天是星期一,那么明天,星期二,将是哈利十一岁的生日。

评论:原文为「If it was Monday – and you could usually count on Dudley to know the days of the week, because of television – then tomorrow, Tuesday, was Harrys eleventh birthday.」

原文将中间这一句加了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按照原文的表示方法,可改译为「如果今天是星期一——你通常可以由达力来推算每天是星期几,因为达力要看电视——那么明天,……」

台版的译法令笔者喷饭,为「在这方面达力非常值得信赖,因为电视节目的关系,他对日期的推算从来不会出错。」

首版:礁石上有一间你能想像的小得可怜的破烂小屋

新版:礁石上有一间可以想像的最寒酸的破烂小木屋

评论:原文为「Perched on top of the rock was the most miserable little shack you could imagine.」

图片转载自Pottermore

小屋里更显得可怕,有一股浓重的海藻腥味,寒风透过木墙的缝隙飕飕地往里灌,

评论:原文为「the wind whistled through the gaps in the wooden walls」

看来除了风是「飕飕地」,幻影移形和挥魔杖全改成「嗖嗖的」了。

弗农姨父弄来的吃的东西也只是每人一包薯片和四根香蕉

评论:原文为「Uncle Vernons rations turned out to be a packet of crisps(a bag of chips) each and four bananas.」

英国版为「薯片」,美国版为「薯条」。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人都有四根香蕉,而是总共四根。

看来人文社并没有打算修改此处,介意的朋友可以直接去看对照版,且不会被误解。

读者也可以想像一下,在这种情况下,哈利有香蕉吃吗?

第三章未完,后续详见:《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新旧版修订对比(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