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次修訂說明

  這是一篇為忠實哈迷撰寫的文章,筆者已經數不清進行了多少次修改,多少次大大小小的調整,這篇文章已經比日報收錄時增加了太多的東西了。雲緋曾建議新寫一篇增補文,筆者放棄了,這會導致結構混亂,順序不清。筆者希望任何一個人拿起任意一版《哈利·波特》,都能從頭到尾發現書中的所有優缺點,對優點要讚美,也能對缺憾表示理解。

  筆者以《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英漢對照版)》為準,對本系列進行了再次修訂,將增補篇與前文其餘部分混編,排在第二篇,約增補數萬字。本次修訂仍以首版與典藏版為準,增補英漢對照版的修訂,添加更多筆者之前未能發現的「小問題」,使全系列文章更為嚴謹。

  本文的完善首先要感謝米赫普和浮萍,米赫普的文章有一半是正確的。雖然我可能在文章中突然呃,控制不住情緒,但我可以肯定很多人都讀不到那段。(不信你試試看【偷笑】)

  還有 @浮萍 ,是她第一次讓筆者意識到了典藏版也有不足之處。筆者的對比過程是,先假設出版社的譯文是完全準確的,再由她和其他哈迷不斷地用各種證據說服我。所以爭執在所難免,但每次討論都有助於筆者發現更多細節,更準確地判斷譯文尺度。在爭執中,筆者學會了不再盲目相信官方譯文,敢於發現問題,也讓筆者明白了沒有哪個譯者是完美無瑕的,要自主判斷譯文的優劣。本次增補也是參考了她的建議才能更為完善(筆者並沒有引用她的全部建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她的文章)。

  筆者也是不會忘記我們的幾位哈迷同學的,皮皮鬼、Linda、山石君、@魯皓、Robin、Luna,還有更多為我提供幫助的哈迷。筆者英文水平遠不夠好,沒有他們,對很多語法、單詞和短語的理解就不會那麼透徹,謝謝。

  當然,由於筆者在文中指出了譯文的不足,為避免讀者產生某些誤解,筆者必須強調:這不是在指責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幾位編輯工作者。看過我的文章,你就知道這個活兒有多不好乾了。對於不足之處,人文社也在不斷地修訂。對於讀者在意的細節,人文社都上心了,修訂幅度一次比一次大,每一版都能為讀者帶來更多的驚喜。人文版很多譯文的精彩程度也是網譯版無法比擬的,老哈迷肯定都記得2007年《死聖》的網譯版,雖然也非常優秀,卻也是無法與人文版相比較的。

  在部分段落中,筆者不僅列出了準確的譯文,還對錯譯進行了分析,指出錯譯的原因,以方便讀者理性分析。

  筆者只希望讀者能夠有自己的判斷,讓讀者有更深入的理解。不妨把這篇文章當成是一個又一個的彩蛋,哈迷們總會在其中找到樂趣的。

  註:堅持讀完本文的讀者很少,有人說,這是一篇勸敗文。你準備好了嗎?

  本文僅授權雲緋轉載或以任何方式進行修訂,禁止他人轉載。

  最後請注意,圖多殺流量!請盡量在瀏覽器或者WIFI環境下閱讀!

  月影君

  2019.1.25


寫在前面

《哈利·波特》系列問世至今已有18年了,有太多的網友都只看過首版,很少有人會去購買新版,或者買回來之後不看新版。

但是你以為你手中的新書和首版內容是完全一樣的嗎?

首版封面圖,圖片取自網路
英漢對照版封面圖,魔法石已上市(圖片取自人文社Harry Potter工作室公眾號)

對《哈利·波特》挑刺兒,尋根究底的粉絲,是筆者本人見過最瘋狂的。至2007年《死亡聖器》出版為止,哈利波特系列就不停的被吐槽翻譯問題,也有不少人在挑羅琳女士寫作的Bug,細節多到部分神經大條的粉絲不敢想像。即使是電影,也被無數網友一幀一幀的觀看。

  電影《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日前就已經榮登英國電影找錯網站Movie Mistakes2004年錯誤最多的電影榜首,本片截至2019年1月已經被網民揪出322處錯誤,遠遠高於位列亞軍被找出144處錯誤的《蜘蛛俠2》。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目前已經被挑出232處錯誤,而《哈利·波特與密室》已被找出298處錯誤,成為有史以來錯誤最多的電影。  筆者註:這是2004年的新聞,但是使用的是截至2019年1月最新的數據。

為什麼?

因為這部作品名字叫《哈利·波特》!

這就是無數粉絲挑刺兒的理由,也是筆者寫作的初衷。

在人文社主辦的《神奇動物2:格林德沃之罪(原創中文劇本)》的新書發布會上,王瑞琴老師這麼向大家介紹:

  主持人:我在這宣傳一下,如果你沒有最新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哈利·波特》書籍,你買一套,這不光是說人文社進行校訂,連羅琳女士自己每年都在對這個書進行校訂。

  王瑞琴:J.K.羅琳也在修訂,愛農老師也在修訂,是這樣的。我們馬上要出版英漢對照版,因為英漢對照用的是最新版的英語,他們給我們的文件也是最新版的,有時我奇怪的是中文怎麼多出兩句話?我們查後發現第一版就有,而這一版沒了,這說明她也在修訂。作者也在修訂,我們的譯者也在修訂,我們的責編也在進行修訂工作。  英漢對照版上市的時候希望大家支持一下。  筆者註:英漢對照版現已上市兩冊:《魔法石》(55元),《密室》(59元),其餘五冊情況未知。

筆者補充:英漢對照版中的英文原文猜測應取自最新的英國版20週年紀念版,不過該英國版只出版了前兩冊,不知羅琳後續是否還有修訂。

注意:百度閱讀、騰訊閱讀和亞馬遜Kindle等電商的正版《哈利波特完整系列》電子書,封面雖顯示為典藏版,但正文均為首版翻譯。其中《阿茲卡班的囚徒》實為《阿茲卡班囚徒》,與《鳳凰社》後十章均為馬愛農、馬愛新譯本。

官方正版的電子書定稿時間應為2008年底,採用的應該是一週年珍藏版。此後實體書修訂數次,電子書至今未做更新。

人文社譯註的首版《哈利波特》系列被眾網友合力指出數百處錯誤(考究程度令人咂舌),即便羅琳本人也被全球各地網友指出數處瑕疵,不得不進行多次修訂。

羅琳自己不僅修訂前作,還在《神奇動物》系列的劇本創作之餘,跟較真的書迷開了幾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比如在今年《格林德沃之罪》新書發布會的考試中有幾道大題,考驗的就是哈迷對細節的瞭解程度:

  問題一:眾所周知 ,尼可?勒梅是一位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鍊金術師。請寫出《神奇動物》系列裡面提到過的另一位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鍊金術師。提示:不是梅林。又及:寫中、英文皆可。

  問題二:在美國本土著名的塞勒姆女巫案中,曾有兩個案件當中的關鍵人物,在《神奇動物》系列的一位角色口中先後出現過。請寫出這位角色的名字。如能在答對此題的基礎上,再寫出這兩個塞勒姆女巫案中的人名,每個名字各加10分。

考題答案在網上出現過,不細心的人都注意不到:《神奇動物》系列劇本細節重點記錄

就是前三句話。

在這個頁面也能看到:《神奇動物在哪裡》三十個絕對注意不到的細節!

答案一、帕拉塞爾蘇斯(《神1》104頁)

  菲利普斯·奧裏歐勒斯·德奧弗拉斯特·博姆巴斯茨·馮·霍恩海姆,自稱「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1493年生於瑞士蘇黎世,是文藝復興初期著名的煉金師、醫師、自然哲學家。

  文藝復興時期,鍊金術分成三個走向,一是繼續傳統的點石成金術,再是將鍊金術知識用於醫藥方面,形成了所謂的醫藥化學運動,三是將鍊金術知識用於礦物冶煉方面,形成了早期的礦物學。帕拉塞爾蘇斯是醫藥化學運動的始祖。  帕拉塞爾蘇斯給鍊金術下的定義是:把天然的原料轉變成對人類有益的成品的科學。這包括了所有化學工藝和生物化學工藝的定義。他採取了煉金士的基本觀點,即礦物在地下生長並發展成為更完善的形式,而人在實驗室裏卻能夠人工地模仿地下天然發生的東西。他主張一切物質都是活的並且自然地生長,而人能為實現自己的目的而加速或改造這種天然過程。  在醫學上,帕拉塞爾蘇斯提出人體本質上是一個化學系統的學說。這個化學系統由煉金士的兩種元素即汞和硫同他自己所增加的第三種元素鹽所組成。在他看來,疾病可能是由於元素之間的不平衡引起,正象蓋侖派醫生們認為疾病是由於體液之間的失調所引起的一樣。但帕拉塞爾蘇斯的學說指出平衡的恢復可以用礦物的藥物而不用有機藥物。

答案二、蒂娜。附加答案:德里弗倫斯·戴恩,梅西·劉易斯(《神1》32頁、62頁)

  德里弗倫斯·戴恩(逝於1735年6月15日)是一個美國女性。她曾在1692年至1693年的塞勒姆審巫案期間被指控從事巫術活動。

  梅西·劉易斯是一個美國小女孩的名字,她曾在塞勒姆審巫案期間被鄰居指控會巫術。  塞勒姆審巫案是美國建國以來最為黑暗的一段史實。1692年,美國馬薩諸塞州塞勒姆鎮一個牧師的女兒突然得了一種怪病,隨後接連有 7個女孩也出現同樣癥狀,但人們將原因歸咎為巫師作祟,從懷疑發展到告密、私刑、虐殺,先後有20多人死於這起冤案中,另有200多人被逮捕或監禁。「塞勒姆女巫」後來不但被改編成文學、影視作品,也成了類似的政治迫害事件的代名詞。

  「塞勒姆審巫案」也是《神奇動物在哪裡》非常重要的靈感來源,羅琳不但在此基礎上發展出近代美國魔法史,創造了「第二塞勒姆」這個極端反魔法組織,片中也埋了大量影射史實的細節——在美國魔法國會大堂裏就有一組紀念塞勒姆審巫案受害者的銅像。

圖片取自齊魯晚報網(有裁切)

這些人名在中文劇本里可沒寫注釋。人文社想寫來著,英方拒絕了。他們給出的理由是:

真喜歡這部書的人,自然而然會去把這些不經意的細節查清楚的。

你瞧瞧。


說回人文社譯本。

還是先說說翻譯歷史吧。這些出版史是筆者在無數老舊的新聞和貼吧的討論中逐步弄清的。

在說譯者之前,我想應該先介紹一個人,人文社《哈利·波特》系列的責任編輯——王瑞琴女士。

  十年前,正是王瑞琴親手把「哈利·波特」帶到中國,用她的話來說,「哈利·波特」是她親手養大的孩子。1999年,王瑞琴和同事們都留意到,「哈利·波特」這本書在國外非常火爆。在瞭解了「哈利·波特」的主要內容後,人文社作出了購買「哈利·波特」中文版權的決定,王瑞琴成為了該引進項目的負責人。

  2000年2月,與J.K.羅琳的版權代理商取得聯繫後,人文社按對方要求,把出版社的相關資料給他們寄去。「為了打動英方,出版社特意向英方發去了長達幾十頁的傳真,概述了人文社50年來在中外文學圖書出版方面的輝煌業績。」  「當時有7家出版社參與了版權之爭,像拍賣場上一樣競相報價,人文社很有可能不是其他出版社的對手,但論及出版文學經典的成就,人文社在國內恐怕鮮有對手。」

  同年8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對外承認獲得了《哈利·波特》中文版權。

換句話說,版權幾乎是王老師硬生生的從全國多家大型出版社手裡搶來的。

也許是人文社想不到《哈利·波特》在國內會這麼流行,也許是為了與臺灣皇冠出版社爭搶進度,最終人文社採用了三位譯者分別翻譯一部的做法。早期分配方案似乎是曹蘇玲先生(女性,敬稱先生)翻譯《魔法石》;馬愛農、馬愛新老師翻譯《密室》;鄭須彌老師翻譯《阿茲卡班的囚徒》。後期蔡文老師和一目老師加入,分別翻譯了《鳳凰社》第29-38章以及《魁地奇》、《神奇動物》這兩本小冊子。

全系列由曹先生為全書奠定了風格和譯法(可惜她已駕鶴西去了)。其中人名以精簡、缺音的音譯為主,物品名、動物名意譯為主,咒語名四個字為主。除了懸浮咒因發音問題必須音譯外,幾乎全都是意譯的。詳細內容在正文中會逐漸提到。

全系列書名《哈利·波特》與臺灣皇冠出出版社保持了一致。其實不止書名,還有很多人名、地名、物品名等兩岸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只有少部分進行了一定的差異化,這是沒讀過臺版的哈迷想像不到的。筆者也幾乎可以肯定,大陸人民文學出版社與臺灣皇冠出版社一定保持了密切的溝通。

在《魔法石》翻譯到大概第八章的時候,曹老師有了疑慮,中途退出。愛農老師於是頂了第一部的缺,從中間開始翻譯《魔法石》,兩人各取一字,合稱「蘇農」。所以在第一部的部分譯文中,還能看到部分辭彙未能統一的瑕疵。

愛農老師據傳最初是與妹妹愛新老師翻譯《密室》的,姐妹二人的風格也有不同(筆者注意到,似乎愛新老師很喜歡用「上面」、「後面」之類的詞,後期均刪去或改為「上邊」、「後邊」;「關禁閉」一詞也曾被譯作「留校」等。)

鄭老師的譯文風格筆者非常喜歡,一方面是由於《阿茲卡班的囚徒》更加成人化,也添加了更多的偵探和科幻元素,但是鄭老師的文風曾讓還在讀小學的筆者讀的透不過氣來,很有現實感和官方感。但是由於風格有多處不統一,專有名詞的差異等多種原因,該版被斃掉了,於08年底換上了更為活潑的馬老師的譯本,第三部書名也改為《阿茲卡班囚徒》。筆者提到的這種活潑感是讀者能夠切身體會到的,更為「兒童向」,入坑十年以上的老哈迷應該更有體會。

蔡文老師的最後十章可能是因為放在最後,似乎少有存在感(偷笑),但是有幾處翻譯也成為了眾位哈迷張口就來的經典,最著名的就是「應該往另一邊擰」了。

鄭須彌老師的《阿茲卡班的囚徒》和蔡文老師的《鳳凰社》(後十章)都以化為了老哈迷的記憶,如果新讀者感興趣,可以在舊書攤或者二手書電商那裡尋找首版的第三、五部。(囚徒要注意名字哦~)

一目老師的《魁地奇》和《神奇動物》最早是筆者在網上看到的。筆者入坑雖早,卻也沒趕上購買首版,更買不起後期出版的精裝合集。一目老師的譯文和《哈利·波特》系列並未統一,也更有「官方感」,很多神奇動物的譯名也應該是一目老師確定的,譯名統一後還能流行到今天的,最著名的恐怕就是「馬形水怪」了。

接下來說說封面吧。

下面這張插圖是2008年左右,筆者下載於我愛哈利波特網,在第七部出版之前,每天都要去看一兩次。後期網站關閉,大量的珍貴插圖也遺失了,因筆者尤其喜愛此圖,才得以保存。

《死亡聖器》首版宣傳圖(圖片來源於我愛哈利波特網)

上圖是《死亡聖器》英國兒童版封底,配上了全七部的封面。

《魔法石》美國版全封面

應該有不少哈迷展開過這張封面全圖吧。

  翻譯《哈利·波特》時,人民文學出版社拿到的是英文版樣書,但是J.K.羅琳希望用上美國版的封面和插圖。

  王瑞琴立即給美國大使館打電話,給所有能聯繫上、能想到的機構打電話,都沒能找到美國版的《哈利·波特》。這時,英國大公報的記者馬龍要求採訪王瑞琴。王瑞琴正忙得不可開交,見他三番五次執著地想要採訪,靈機一動,提出了條件:「只要你能幫我找到美國版《哈利·波特》前三冊,我就接受你的採訪。」  馬龍也真有辦法,從上午開始,他跑遍了所有美國朋友的家,午飯都沒喫,下午兩點鐘,拿著美國版《哈利·波特》前四冊,敲開了王瑞琴的辦公室。  可是王瑞琴根本沒有時間接受採訪,因為她兩點鐘還要參加訂貨會,向各地圖書經銷商介紹《哈利·波特》。她只好抱歉地對馬龍說,要不咱們一起參加會議之後再採訪?

  但是直到晚上,她都沒有擠出時間。晚上馬龍的妻子給王瑞琴打電話:「我丈夫最大的願望就是當一名國際記者,這是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機會,你一定要接受採訪。」

  第二天馬龍帶來一位朋友,美聯社的首席記者韓村樂,美國版《哈利·波特》前四冊,就是他的孩子從美國帶到中國來的。  有了封面和插圖,同時還要爭取授權。王瑞琴打爆了電話:北京華納辦事處、華納家庭影院……都沒有。沒有授權就不能出版,而出版日期又迫在眉睫,怎麼辦?  8月31日,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開幕,王瑞琴託同事去書展看看華納公司有沒有參加,湊巧的是,華納公司分管出版的副總裁恰恰在書展上。王瑞琴立即打車奔向書展。副總裁同意免費授權給人民文學出版社使用封面與插圖,並且允許先出版後簽合同。而臺灣版的「哈利·波特」,一本書的封面版權為2000美元,還不算每本的插圖。  「哈利·波特」終於如期和內地讀者見面。  引用段落摘自:引進哈利波特的內幕,筆者略有調整。

說說人文社翻譯的問題吧。

不得不承認,人文社太小看JK羅琳,也太小看《哈利·波特》系列了,首版暴露出了許多問題,有的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第一個問題就是出版社同時選擇了四位譯者幾乎同時翻譯前三部。雖然老師們都是人文社最優秀的翻譯,但是該系列的專有名詞實在太多,太雜了(包括人物、地址、機構、物品、神奇動物、咒語等)。譯者過多,專有名詞難免不統一,而且會出現大量的誤會,尤其是出現次數極少的、不引人注意的專有名詞。新版的不統一之處雖大都已經糾正,但是還是有少量的瑕疵未能修正,也幾乎改不過來了。

第二個問題就是漏譯。在全系列中出現了大量的漏譯,這些是筆者初次撰文時未曾想到的。漏譯的可能是一整段,可能是一句話,也可能只有半句話甚至只有一個詞。其中部分漏譯給出了很多的信息量,大都已在英漢對照版中補全。

第三個問題是中文翻譯都不可避免的——雙關梗。這些雙關梗和對人物的調侃範圍非常廣,包括對人名的調侃,如斯普勞特教授(臺版譯為「芽菜教授」)、賓斯教授(其實是「垃圾桶」教授);對動物名字的調侃,如三頭犬路威(臺版譯為「毛毛」)、韋斯萊家的埃羅爾(臺版譯為「愛落」);地名的雙關,如第四部第一章名為「裏德爾府」(臺版譯為「謎宅」)等。臺版翻譯出來了一部分,有些也沒能翻譯出來。

包括《死亡聖器》中鄧布利多想出來的口號:For the Great Good(為了更偉大的利益),縮寫竟然是:For G.G.(可以理解為「為了蓋勒特·格林德沃」)。校長的小心思被無可避免的忽視了。

最著名的大概就是「波特瞭望站」中人物的代號了,在這裡筆者不再詳細表述,靜等後文吧。

第四個問題是神話梗。羅琳上大學時主修英國文學,對古希臘神話和全世界各個神話均有一定了解,並在書中多次引用希臘神話的典故,但在翻譯中,由於希臘神話中的非公認名稱並沒有統一的標準,有的譯出來了,有的沒譯出來。有的即使名頭響亮你可能也無法發現。

在《鳳凰社》中出現的先遣警衛之一海絲佳·瓊斯(Hestia Jones),Hestia 在希臘神話中通常被譯作「赫斯提亞」,她是希臘神話中的竈神。讀者可以看到她在德思禮家對廚房產生了興趣,這是羅琳在書中一個典型的惡趣味,卻並未為國內讀者所知。

《囚徒》中的Hippogriff被譯為「鷹頭馬身有翼獸」,這個鍋可以扔給希臘神話了。根據前幾部的譯法,Griffin在大陸通常被譯作「獅身鷹首獸」,該動物又名「格里芬」或「獅鷲」,是格蘭芬多的原型。所以鷹頭馬身有翼獸即使還有別名(如「駿鷹」和「鷹馬」),也不能隨便用了。

第五個問題就更不能說什麼了——某些常見詞被雙重翻譯,最後發現是伏筆(揭曉於第六、七部)。比如糞石(牛黃)、掛墜盒(紀念品盒)、戈德里克山谷(高錐克山谷)等等,有些在首版中就已修正,在2013年的再版中就大都修訂統一了。

201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哈利·波特》15週年紀念版,已集中修改了一批誤譯,如將碗櫃改成儲物間,冰鎮檸檬汁改成檸檬雪糕,OWLs考試改為OWL考試,飛來咒改為召喚咒等等。當然,因為情懷的原因,筆者對此深惡痛絕。(哭了好幾場了~)

2017年,出版了《哈利·波特》典藏版,人文社第一次系統的修訂,集中修改了第二批誤譯。筆者對照的底本正是這一版。

2019年1月,《哈利·波特》系列英漢對照版陸續上市,人文社第二次系統的修訂,第三批誤譯已經在修改中了。筆者對本系列的最新對比,參考的就是該版。

再說說米赫普的《嚴重錯譯選集》。

很有一些哈迷喜歡吐槽翻譯,據筆者個人感覺,這些粉絲大都聚集在活力吧、貼吧和豆瓣中。一些粉絲認為人文社的譯文有問題,主要是為了吐槽;部分哈迷是為了向人文社提建議;但是還有一些假粉絲就是「為黑而黑」了。

現在網路上最為流行的糾錯文是米赫普發布在活力吧的帖子,名為《嚴重錯譯選集》和《怪異淺談》。帖子非常優秀,指出了大多數的錯譯和漏譯,也是筆者主要參考的帖子之一。

這些帖子大都很長,很多假粉絲只是以該文為武器,將其轉發到貼吧、知乎、豆瓣等各個平臺,以證明出版社的譯文很差。但他們卻從未購買過新版,也極少有人認真的讀過帖子,這也是帖子流傳數年,但其中的一些問題卻從來都沒有人發現的原因。

該貼對照的是美國版的初版,而人文社是使用英國版當時的最新版翻譯的。恰好,英美版本的差異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小,所以很多所謂漏譯和錯譯不是人文社譯漏了,譯錯了,而是美國的Scholastic出版社加了,改了。

還有一部分,很遺憾,是人文社翻譯對了,而米赫普理解錯了。這一部分筆者會適當列舉,作為英語學習的補充。

必須說明的是,在2019年剛出版的英漢對照版中,有大量米赫普提出的合理建議被採納。人文社應該是在新版的修訂中研究了米赫普的全部文章的,這也證明瞭出版社對待疏漏的態度。

筆者也歡迎網友提出更多的錯譯發布在評論區,在整理分析之後提交給人文社,讓這部作品變得更好。


為避免出現版本問題,筆者在此列出所有參考版本。

筆者對照的是2000-200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哈利波特系列(首版)》和2017年出版的《哈利波特系列(典藏版)》。

筆者經哈迷皮皮鬼的幫助,對比了部分19年新上市的《魔法石(英漢對照版)》,之後筆者迅速購買了該版本,之後各版譯文的修訂,均會附上版本說明。

其中,《阿茲卡班囚徒》和《鳳凰社》後十章均取自2009年出版的馬愛農、馬愛新老師的譯本,因為人文社在08年之後的校訂都以該版本為主。但筆者仍會附上部分兩位老師翻譯的經典段落以供讀者對比。

在對比中需要參考英文原文的,筆者前期曾採用美國版初版,後期均採用英國版。在需要指出英美版本不一致或羅琳修訂的時候,採用英國版原文。

另外,本人還參考了臺版《神祕的魔法石》(初版十五刷)、米赫普的帖子、浮萍的文章、羅琳修改匯總的貼子和美版擴充的原文等。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責任編輯:王瑞琴、翟燦、馬博;譯者:曹蘇玲、馬愛農

評論:在英國版中,副標題為《the Philosophers Stone》(哲人石),而在美國版中被改成了《the Sorcerers Stone》(魔法石)。人文社改用了美國版的譯名。

感謝出版社的各位老師。

獻辭

for Jessica, who loves stories,(謹以此書獻給 傑西卡,她喜歡這故事)

for Anne, who loved them too,(安妮,她也喜歡這故事)and for Di, who heard this one first.(戴,她是故事的第一位聽眾)

傑西卡是羅琳的大女兒,當時才四歲;安妮·羅琳是喬安妮·羅琳的母親,逝世於1990年;戴是喬安妮的妹妹,從小就喜歡纏著姐姐聽故事。

主要人物表

評論:主要人物表根據人物的權重被重新調整了,新版均給出了全名,麥格和斯內普的「教授」稱謂拿掉了,「狩獵場」改成了「獵場」,伏地魔由「惡魔頭」被改為「黑魔頭」。

第一章 大難不死的男孩

評論:這一章的章節名是「The Boy Who Lived」,臺版譯為「活下來的男孩」,也可譯作「倖存的男孩」。

首版:家住女貞路4號的德思禮夫婦總是得意地說他們是非常規矩的人家。拜託,拜託了。他們從來跟神祕古怪的事不沾邊,因為他們根本不相信那些邪門歪道。

新版:家住女貞路4號的德思禮夫婦總是得意地說他們是非常規矩的人家。拜託,拜託了。他們跟神祕古怪的事從來不沾邊,因為他們根本不相信那些邪門歪道。

評論:原文為「Mr and Mrs Dursley, of number four, Privet Drive, were proud to say that they were perfectly normal, thank you very much. They were the last people youd expect to be involved in anything strange or mysterious, because they just didnt hold with such nonsense.」

第一句就有修改,可以發現措辭更嚴謹,更精細化了。此類不影響閱讀的精細化修改在後文中不會全部出現。

「thank you very much」一句的翻譯方法是無數原文解析貼中討論最多的,先讓我們看看臺版譯文。

  水蠟樹街四號的德思禮夫婦總是得意的說他們是最正常不過的人家,託福託福。最不可能扯進任何怪奇事件裏的就該屬這一家人了,因為他們壓根不信這一套。

浮萍表示,這句話有較強諷刺意味(詳見後文),將其改譯為「家住女貞路4號的德思禮夫婦自豪地宣稱他們非常正常,這可真得謝天謝地。」

  弗農·德思禮先生在一家名叫格朗寧的公司做主管,公司生產鑽機。

評論:原文為「Mr Dursley was the director of a firm called Grunnings, which made drills.」

此處原文並沒有德思禮先生的名字,人文社貼心的在一開始就補上了。

drill意為「n.鑽頭、沖子、鑽牀、鑽機;v.鑽孔,打眼」,臺版譯為「錐子」。(記住這個詞)

首版:波特太太是德思禮太太的妹妹,不過她們已經有好幾年不見面了。

新版:波特太太是德思禮太太的妹妹,不過姐妹倆已經有好幾年不見面了。

評論:原文為「but they hadnt met for several years」。

人稱代詞被改掉了,換成了更精準的「姐妹倆」。後文中還有多處類似的修改——人稱代詞被改為更親近的關係代詞。

實際上,德思禮太太佯裝自己根本沒有這麼個妹妹,因為她妹妹和她那一無是處的妹夫與德思禮一家的為人處世完全不一樣。一想到鄰居們會說波特夫婦來了,德思禮夫婦就會嚇得膽戰心驚。

評論:原文為「in fact, Mrs Dursley pretended she didnt have a sister, because her sister and her good-for-nothing husband were as unDursleyish as it was possible to be. The Dursleys shuddered to think what the neighbours would say if the Potters arrived in the street.」

第一處,臺版譯為「事實上,德思禮太太根本裝作自己沒有妹妹,因為這個妹妹和她那一無是處的老公跟他們完全不同,簡直不『德思禮』到了極點。

也有哈迷譯為「……沒有一絲一毫德思禮家族的風範。」

第二處,「if the Potters arrived in the street」有兩種理解方式。

一、作為賓語從句的賓語,意為「是否……」。此處將人文社譯文按照直譯方法補足為「一想到鄰居們會說是不是波特夫婦來了」,但是前文中有「what」一詞作為賓語,此處人文社很有可能理解錯了。

二、作為全句的條件狀語從句,意為「如果……」,即「一想到如果波特夫婦來了,鄰居們會說些什麼,德思禮夫婦就會嚇得膽戰心驚。」

此處臺版譯為「一想到波特家要是踏上這條大街,那些街坊會傳些什麼閑話,夫婦倆就不寒而慄。」

這是人文社的第一處錯譯。

  我們的故事開始於一個晦暗、陰沉的星期二,德思禮夫婦一早醒來,窗外濃雲低垂的天空並沒有絲毫跡象預示這地方即將發生神祕古怪的事情。

評論:原文為「When Mr and Mrs Dursley woke up on the dull, grey(gray) Tuesday our story starts, there was nothing about the cloudy sky outside to suggest that strange and mysterious things would soon be happening all over the country.」

不嚴謹了,應改譯為「全國各地都即將發生神祕古怪的事情。」

grey用於英國版,gray用於美國版。這是美國版在全系列的第一處修改,以後的修改還有很多很多。筆者將英美差異並列顯示,美國版辭彙放在括弧中,非特殊需要,不再給出解釋。

在現實中,1981年11月1日不是星期二,而是星期日。這一天是萬聖節前夕次日。(筆者吐槽:為什麼不說萬聖節?)

他們誰也沒留意一隻黃褐色的貓頭鷹撲扇著翅膀從窗前飛過。

評論:原文為「None of them noticed a large tawny owl flutter past the window.」

tawny意為「茶色的、黃褐色的」,但是「tawny owl」還有另一種譯法——「灰林梟」。

就是這傢伙——

灰林鴞

之後全系列中,該詞只出現了兩次,且都是在《火焰杯》中。第一次是在第13章,給納威捎東西的貓頭鷹;第二次是出現在第29章,小天狼星斥責哈利的信上一段,兩次都翻譯為「黃褐色的貓頭鷹」。

請注意,「梟」與「號鳥」都是貓頭鷹的學名,二者可相互替換。(「號鳥」是一個字,筆者手機無法顯示該字,故將其拆分。)

該詞兩種譯法均可,不必過於糾結。畢竟灰林梟大都是黃褐色的嘛~

臭小子。」德思禮先生嘟噥了一句咯咯笑著走出家門,坐進汽車,倒出4號車道

評論:原文為「Little tyke, chortled Mr Dursley as he left the house. He got into his car and backed out of number fours drive.」

tyke意為「小孩子、小淘氣、小調皮鬼;野狗、鄉巴佬、粗魯的傢伙」,是家長對孩子的暱稱。臺版譯為「小壞蛋」。

第二處不嚴謹了,4號車道不是第四個車道,而是女貞路4號唯一的私家車道。臺版譯為「四號的私用車道」。

首版:在街角上,他看到了第一個異常的信號——一隻貓在看地圖。一開始,德思禮先生還沒弄明白他看到了什麼,於是又回過頭去。只見一隻花斑貓正站在女貞路路口,但是沒有看見地圖。

新版:在街角上,他看到了第一個異常的信號——一隻貓在看地圖。一開始,德思禮先生沒明白他看到了什麼,於是又回過頭去。只見一隻花斑貓正站在女貞路街角,但是沒有看見地圖。

評論:第一句我還是喜歡第一版的說法,你呢?後一句中,所有「路口」的說法均改為了「街角」,後文不再重複。

在英漢對照版中,這句話改為了「一隻貓在看地圖。……但是沒有看見地圖的蹤影。」這是該版的第一處細微修訂,以後除非必要,不再解釋。

當他的車匯入清晨擁堵的車流時,他突然看見路邊有一羣穿著奇裝異服的人。……接著,德思禮先生突然想到這些人大概是為什麼事募捐吧,不錯,就是這麼回事。

評論:原文為「As he sat in the usual morning traffic jam, he couldnt help noticing that there seemed to be a lot of strangely dressed people about. ……But then it struck Mr Dursley that this was probably some silly stunt – these people were obviously collecting for something ... yes, that would be it.」

第一處,cant help noticing(cant help but notice)……在《朗文當代英英辭典》中解釋為「他們會意識到這件事的存在或正在發生,即使他們不是有意地去關注它。」

可以改譯為「他不禁注意到路邊有一羣穿著奇裝異服的人。」

第二處有辭彙漏譯了,根據臺版改譯為「接著,德思禮先生突然想到,這大概是某種愚蠢的宣傳噱頭吧——這些人顯然是在為什麼事募捐——沒錯,就是這麼回事。」

首版:德思禮先生在他九樓的辦公室裏,總是習慣背窗而坐。

對照:德思禮先生在他十樓的辦公室裏,總是習慣背窗而坐。

評論:經歷了十九年的不斷再版,此處終於修訂了。所以筆者還是很推薦這一版本的。(吐槽: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全系列不再提到這個辦公樓了。賤賤的筆者甚至有點懷念「九樓」這個說法了,呵呵~)

注意,筆者的對比中,「新版」均為《典藏版》,「對照」均為《英漢對照版》。在「對照」中標註的修改在典藏版中均未修訂。

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中對樓層的定義是不一樣的——英國人把「ground floor」(底層、基層)作為第一層,「the first floor」是「第二層」。美國則把「the first floor」作為第一層。

然而英國版和美國版用的都是「ninth floor」,對照後文看,美國版似乎從未把樓層問題放在心上,所有樓層全部沿用英式。

首版:他沒有看見成羣的貓頭鷹在光天化日之下從天上飛過,可街上的人羣都看到了;他們目瞪口呆,指指點點,盯著貓頭鷹一隻接一隻從頭頂上掠過。他們大多甚至夜裡都從見過貓頭鷹。德思禮先生這天早上很正常,沒有受到貓頭鷹的幹擾。他先後對五個人大喊大叫了一遍,又打了幾個重要的電話,喊的聲音更響。

新版:他沒有看見成羣的貓頭鷹在光天化日之下從天上飛過,可街上的都看到了;他們目瞪口呆,指指點點,盯著貓頭鷹一隻接一隻從頭頂上掠過。他們大多甚至夜裡都從見過貓頭鷹。不過,德思禮先生這一天上午過得很正常,沒有受到貓頭鷹的幹擾。他先後對五個人大喊大叫,又打了幾個重要的電話,喊的聲音更響。

評論:原文為「If he hadnt, he might have found it harder to concentrate on drills that morning. ……Mr. Dursley, however, had a perfectly normal, owl-free morning.」

此處,典藏版修訂了人文社首版的第一個錯誤(吐槽:現在已經不是了~)。德思禮在公司過了多久?早晨和上午是兩個概念。英文的「早晨」和「上午」都是morning,翻譯稍不注意就中招。該段上幾句話還有一處:「如果不是這樣,他可能會發現這一天早上更難把思想集中到鑽機的事情上了。」

首版:這些人正嘁嘁喳喳,講得起勁,但他連一隻募捐箱也沒有看見。當他拎著裝在袋裡的一隻大油餅往回走,經過他們身邊時,……

新版:這些人正嘁嘁喳喳,講得起勁,但他連一隻募捐箱也沒有看見。當他拎著裝在袋裡的一隻炸面圈往回走,經過他們身邊時,……

評論:讀到這筆者笑噴了,大油餅~太逗了~

他突然停下腳步,恐懼萬分。他回頭朝竊竊私語的人羣看了一眼,似乎想聽他們說點什麼,後來又改變了主意。

評論:原文為「He looked back at the whisperers as if he wanted to say something to them, but thought better of it.」

此處錯譯了,應改譯為,「似乎想對他們說點什麼,……」

首版:想到這裡,他甚至連自己的外甥是不是叫哈利都拿不了。他甚至沒見過這孩子。說不定叫哈維,或者叫哈羅德。

新版:想到這裡,他甚至連自己的外甥是不是叫哈利都拿不了。這孩子他甚至連見都沒見過。說不定叫哈維,或者叫哈羅德。

評論:原文為「Come to think of it, he wasnt even sure his nephew was called Harry. Hed never even seen the boy. It might have been Harvey. Or Harold.」

《典藏版》是第一次最徹底的修訂,類似這樣的修改在前兩頁就已經有很多;在《英漢對照版》中,人文社又進行了第二次系統的修訂,這也是我推薦這兩個版本的主要原因。

類似多了個「就」,多了個「了」,刪了個「這」的微調,筆者就不逐個給出對比了,整理起來麻煩,讀者們看著也累。

  哈利這個名字的很多意思,比如作出裁決,戰爭中的強者或者領導者。這幾乎描述了他的性格。關於哈利·波特這個名字的由來,羅琳說:「這是我喜歡的一個名字,如果我女兒是男孩的話,我可能就會給他取名叫哈利。波特是我七歲時,住在我家附近的一戶人家的姓,因為很喜歡這個名字,就借用了。」

  哈維和哈羅德都源自古法國,前者意為「bitter,有苦味的;進步的或繁茂昌盛的」,後者意為「軍隊的領導者」。  ——筆者摘自哈利·波特維基、《哈利·波特百科全書》和《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首版:那天下午,他發現自己很難專心考慮鑽機的事。五點鐘他走出辦公室大樓,依舊心事重重,與站在門口的一個人撞了個滿懷。

對照:那天下午,他發現自己很難集中注意力去考慮鑽機的事。五點鐘他走出辦公室大樓,依舊心事重重,與站在門口的一個人撞了個滿懷。

評論:有些英漢對照版修訂極好的段落也會放入,再次提醒讀者注意版本區別

首版:這個小老頭打了個趔趄,差點兒摔倒。「對不起。」德思禮先生嘟噥說。……他幾乎被撞倒在地,可似乎一點兒不生氣,臉上反而綻出燦爛的笑容。

新版:這個小老頭打了個趔趄,差一點兒摔倒。「對不起。」德思禮先生咕噥說。……他幾乎被撞倒在地,可似乎一點兒不生氣,臉上反而綻出燦爛的笑容。

評論:咕噥一詞原文為「grunted」,後文出現了嘟噥一詞,原文為「mumbled」。

首版:他希望這一切只是幻象,他從來沒有幻想過什麼,因為他根本不贊同幻想。當他駛入號車道時,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就是早上他見過的那隻花斑貓,這並沒有使他的心情好轉。

對照:他希望這一切只是幻想出來的景象儘管他從來沒有幻想過什麼,因為他根本不贊同這種行為【換行】當他駛入4號車道時,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就是早上他見過的那隻花斑貓,這並沒有使他的心情有任何好轉。

評論:原文為「He……hoping he was imagining things, which he had never hoped before, because he didnt approve of imagination.」

首版沒有分段,但是英文原版是分成了兩段的,這處瑕疵在典藏版中就已被糾正了。數字的大小寫也進行了統一,數字使用標準更為嚴謹了。

首版:「去……去!」德思禮先生大喝道。

新版:「去……去!」德思禮先生大喝道。

評論:讀到這裡,筆者感覺人文社的這一版雖更加嚴謹,卻有點過於「文字化」了。幾處北京口語化的用法被打磨掉了,對於文學來說是好事兒,但是筆者讀著卻有點彆扭。譯文永遠也不可能滿足所有讀者,對吧?

首版:德思禮太太這一天過得很好,一切正常。晚飯桌上,德思禮太太向講述了鄰居家的母女矛盾,還說達力又學會一個新詞(「絕不」)……

新版:德思禮太太這一天過得很好,一切正常。晚飯桌上,德思禮太太向丈夫講述了鄰居家的母女矛盾,還說達力又學會一個新詞(「絕不」)……

評論:原文為「She told him over dinner all about Mrs. Next Doors problems with her daughter and how Dudley had learnt a new word (Shant!)("Wont!").」

原版更加誇張,臺版為「她在晚餐時巨細靡遺地報告隔壁鄰居家的母女問題,以及達力又如何學會了另一句話(「絕不」)。」

「絕不」一詞在英國版中用的是「Shant!」,在美國版中該詞為「Wont!」。

安頓達力睡下之後,他來到起居室,【漏譯】聽到晚間新聞的最後一段報道:

評論:原文為「he went into the living-room in time to catch the last report on the evening news:」

漏譯了一個詞,補譯為「他來到起居室,正好聽到晚間新聞的最後一段報道:」

通常情況下,它們都是在夜間捕食,白天很少露面,可是今天,日出時貓頭鷹就四處紛飛。

評論:原文為「Although owls normally hunt at night and are hardly ever seen in daylight, there have been hundreds of sightings of these birds flying in every direction since sunrise.」

此處漏譯了,根據臺版改譯為「可是今天日出時開始,目前已有數百位目擊者看到貓頭鷹四處紛飛。」

筆者想到了飛車~

首版腳註:肯特郡在英格蘭南部。約克郡在英格蘭北部。丹地是英格蘭北部海港

新版腳註:肯特郡位於英國東南部。約克郡位於英國東北部。丹地,又譯鄧迪,位於英國蘇格蘭東海岸

評論:這個被網友挑過錯,現已被糾正。我只能說一句,這樣的腳註我過去基本不會看,沒想到還真有很多網友上心了。

在英漢對照版中沒有任何腳註,腳註都被刪掉了。

首版:德思禮先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該大膽地把聽到「哈利」名字的事告訴她。

對照:德思禮先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該大膽地把聽到「波特」名字的事告訴她。

評論:原文為「Mr Dursley wondered whether he dared tell her hed heard the name Potter.」

看來英漢對照版和原文保持了一致,把所有為有助於理解而進行的改動都復原了。

  他是在想入非非嗎?這一切會與波特一家有關嗎?如果真有關係——如果最後真跟他們夫婦有關——那麼,他認為他是承受不住的。

評論:原文為「Was he imagining things? Could all this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the Potters? If it did ... if it got out that they were related to a pair of – well, he didnt think he could bear it.」

筆者認為,人文社譯文可能有兩種不同的解讀方式:

一、they意為「一系列事件」,德思禮僅僅是擔心這一系列事件是否與波特夫婦有關,因為只要與波特夫婦有關,則必然會牽扯到自己。臺版為「如果這真的牽涉到那一對兒——」。

浮萍認為此處錯譯了,get out有「傳出……的消息;(消息等)泄露,為人所知」的意思。山石君表示「如果they指代事件,則後面不會使用a pair這樣不定冠詞開頭的名詞短語。」

所以應譯為「如果被人知道他們和那對夫婦有關——

二、「他們夫婦」指代德思禮一家,官方譯文是原文的簡化表達形式,為「如果(被人知道波特夫婦)最後真跟他們夫婦有關——」(強行解釋~)

浮萍很有可能是對的,列出第二種觀點僅供參考。

首版:波特夫婦很清楚德思禮夫婦對他們和他們那夥人的看法。

對照:波特夫婦很清楚德思禮夫婦對他們和他們那夥人的看法。他不覺得他和佩妮和任何可能正在發生的事有什麼關係。

評論:原文為「The Potters knew very well what he and Petunia thought about them and their kind ... He couldnt see how he and Petunia could get mixed up in anything that might be going on.

英漢對照版修訂了一處漏譯,這一處連筆者也沒有發現,真是神奇的一版。

人文社對「他和佩妮」進行了修改,為「德思禮夫婦」,一處正常的微調。

  《大難不死的男孩》是一個精彩的開篇,羅琳說她至少重寫了十遍,這是一個「推敲」(stitching and unstitching)①的過程。羅琳用諷刺的語調寫了第一段,就像她表現出了對「正常」的讚美和對「任何奇怪或神祕的事情」的譴責。露出馬腳的是,她表達出了「thank you very much.」,再加上德思禮夫婦是多麼的「正常」,以及用「不德思禮」這個詞去譴責不正常的莉莉和詹姆。

  我們可能不太瞭解波特家,但我們已經對弗農、佩妮和他們的「小兒子」有了足夠的瞭解,知道一個人越「不德思禮」越好。(順便說一句,在羅琳的第一頁,也是唯一一次,達力會被稱為「小」兒子)這種反諷的語氣對小孩子來說一點也不容易察覺,但對成人讀者,或者至少對像你我這樣老練的成人讀者來說,幾乎是無可辯駁的。  注意作者對她的文字做了什麼,在書中既有普通的英語單詞,也有她的一些杜撰。德思禮先生的公司「格朗寧」生產鑽機(drills)。在「德思禮」(Dursley)一詞中,你可能會聽到「缺乏」(dearth)或「骯髒」(dirty);「格朗寧」(Grunnings)一詞可能會讓你想起「缺乏鑒賞能力的讀者」(groundling)或「咕噥」(grunt)。生產鑽機的工作肯定是埋頭苦幹②,實用主義,確實是「正常」的工作。在看到一隻貓在看地圖和路標,看到街上穿著奇裝異服的人的時候,弗農·德思禮不得不強迫自己去想鑽機,比如說,他不得不往自己的腦海里「鑽」鑽機(drill drills)。羅琳似乎也在往我們的腦袋裡鑽一些東西,一個聲音。她使用了大量的單詞,實際上是19個,僅僅一頁中就有各種各樣的d和r組合:Dursley(德思禮)、Drive(道路)、drove(開車)、drills(鑽機)、driven(驅趕)、dressed(打扮)、drummed(敲擊)等,每個單詞使用一到七次。  羅琳是一個語言藝術家和一個「咬文嚼字者」(logophile),一個詞語愛好者;而在這個系列的早期,她似乎對文字有點興趣。她讓我們知道德思禮從離開女貞路的家,開車去想鑽機,用手指敲方向盤,看街上穿著奇裝異服的人。我們對德思禮令人厭倦的工作和生活感到很「鑽」;被聲音和感覺驅使著回到舒適的家。  在工作結束後,德思禮先生希望回到他的「正常」生活,羅琳僅僅在上一頁就用了兩次「normal」,三次「normally」。可憐的弗農是多麼的不安,他試圖在正常的一天結束時看一個正常的電視新聞廣播,知道了貓頭鷹的報道(以及天氣預報員吉姆·麥古,谷歌一下「McGuffin」,看看你發現了什麼③)。這些早期選擇和使用(並一次又一次的使用)單詞的例子表明了單詞在整個系列中是怎樣被巧妙地運用(和發明)的。  ①請參考威廉·葉芝的詩《亞當的詛咒》。  ②筆者註:原文為「nose-to-the-grindstone」,一個俚語,另一個類似用法是「循規蹈矩」(keep his nose clean)。  ③筆者註:McGuffin意為「(電影或小說中觸發故事情節的)麥加芬母題」,簡稱「麥加芬」(麥高芬)。這個詞最先是由已故英國電影導演希區柯克提出的電影技法,是指能將電影故事帶入動態的一種佈局技巧。它通常是指在一部懸疑影片的情節開始時,能讓觀眾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很快地進入情況的中心戲劇元素。如某一個物體、人物、甚至是一個謎面。  麥加芬是製造單純懸念所產生的「副作用」。他的意思是,當懸念建立在情節發展的高潮時,它本身所講述的故事是什麼並不重要。如果你把一步步的懸念都設計好,並按照前文所預測的發展,無論劇情是什麼,觀眾仍然會緊緊盯著熒屏。你可以運用可以成為麥高芬的隨機情節安排。  麥加芬其實什麼都不是。它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起懸念。(席克爾)它可以是《諜影疑雲》中含糊不明的「假定政府機密」,或是《39級臺階》中"記憶先生」的又長又具體的武裝計劃。又或是在《火車怪客》中的那條攔路狗。沒有人會在乎那條狗。它存在只是為了一個原因——製造懸念。它可以是個人,一個鬧鐘,一隻會講話的鸚鵡或者是個什麼都不是的MacGuffin!  ——筆者譯自《Report Harry Potter》,有刪節

首版:德思禮先生迷迷糊糊,本來可能胡亂睡上一覺,可花園牆頭上那隻貓卻沒有絲毫睡意。

對照:德思禮先生迷迷糊糊地陷入了並不安穩的夢鄉,可花園牆頭上那隻貓卻沒有絲毫睡意。

評論:原文為「Mr Dursley might have been drifting into an uneasy sleep, but the cat on the wall outside was showing no sign of sleepiness.」

英漢對照版這次終於正確了。

首版:女貞路上從來沒有見過這個男人。

對照:女貞路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這個男人。

評論:原文為「Nothing like this man had ever been seen in(on) Privet Drive.」

首版:他穿一件長袍,披一件拖到地的紫色斗篷,一雙帶搭扣的高跟靴子。半月形的眼鏡後邊一雙湛藍湛藍的明亮眼睛閃閃放光

新版:他穿一件長袍,披一件拖到地的紫色斗篷,一雙帶搭扣的高跟靴子。半月形的眼鏡後邊一雙湛藍湛藍的眼睛炯炯有神

評論:阿不思的形象刻畫的更好了,原文為「His blue eyes were light, bright, and sparkling behind half-moon spectacles……」

首版:他的鼻子很長,但是扭歪了,看來至少斷過兩次。他的名字叫阿不思·鄧布利多。

對照:他的鼻子很長,但是歪歪扭扭的,看來至少斷過兩次。他的名字叫阿不思·鄧布利多。

評論:原文為「and his nose was very long and crooked, as though it had been broken at least twice. This mans name was Albus Dumbledore.」

「Albus Dumbledore」這個名字可能受到了羅琳的老校長阿爾弗雷德·鄧恩(Alfred Dunn)的啟發。

Albus是拉丁語,意為「白色」,它也有可能來源於亞瑟王時期對英國的稱呼「Albion」(阿爾比恩)。這個名字還讓人聯想到於公元195-197年任英國君主的羅馬將軍阿爾比努斯(Decimus Clodius Albinus),其姓氏的含義也為「白色」。Albus也與希臘女神阿芙羅狄忒(愛情女神)有關聯,可以視為受到她的恩惠。

dumb意為「(非正式,主北美)笨的、愚蠢的;無說話能力的、沉默寡言的」,後來羅琳解釋說,給校長取名Dumbledore並不是暗示他又懶又無聊。

Dumbledore是18世紀的英語單詞,最早在英國詩人羅伯特·騷塞的信裏出現,後來演變為bumblebee,意為「大黃蜂」,這個詞在加拿大紐芬蘭仍在使用。

  What is the burnie-bee? Is it not the humble-bee, or what we call the "dumble dore,"-- a word whose descriptive droning deserves a place in song?

  ——Robert Southey, letter, 12 March 1799  "Dumbledore" is an old English word meaning bumblebee. Because Albus Dumbledore is very fond of music, I always imagined him as sort of flitting about the castle humming to himself a lot.  因為鄧布利多非常喜歡音樂,我經常想像他在城堡裏一個人像蜜蜂一樣哼哼唧唧。  參考資料:J.K. Rowling, in interview with Christopher Lydon on "The Connection", WBRU Radio, 12 Oct. 1999

Dumble-這個前綴可以指代各種各樣的昆蟲,它還有一些像humble-,bumble-,dummel-之類的近親,一些詞源學家將這些前綴與單詞dumb聯繫在一起。Dore和dor可以追溯到公元700年,表示蜜蜂和蒼蠅。

可能是因為Bumblebee飛起來搖搖擺擺,飛得很慢,給人一種萌蠢懶惰的感覺,所以人們將dumble和dore結合起來變成了Dumbledore。

Dumbledore的英語讀音中並沒有/li/這個音,這個譯法可能是因為與臺灣版保持了一致,臺版譯為「鄧不利多」。

筆者註:上文綜合自哈利·波特維基、《哈利·波特百科全書》和 @愛蘭德 的答案(《哈利·波特》譯本中有哪些沒有被體現出來的英文梗?)。後文還會多次哈迷愛蘭德的這篇回答,建議心急的哈迷可以先去看看。(別忘了給他點贊哦~)

首版:他忙著在斗篷口袋裡翻尋,好像找什麼東西。他也沒有發現有人監視他,因為他突然抬頭看見一直在街那頭注視著他的那隻貓,出於某種原因,他覺得這隻貓的樣子很好笑。

新版:他忙著在斗篷口袋裡翻尋,好像找什麼東西。但是他似乎確實發現有人在監視他,因為他突然抬頭看見一直在街那頭注視著他的那隻貓,出於某種原因,他覺得這隻貓的樣子很好笑。

評論:原文為「But he did seem to realize he was being watched,

人文社又修正了一處錯誤,小的很多人都沒有發現。

首版:他在裡邊衣袋裡找出了他要找的東西,看起來像一隻銀制打火機。

新版:他在裡邊衣袋裡找出了他要找的東西,看起來像一隻銀質打火機。

評論:制:由……製造。質:質料,構成事物的材料:鐵~。流~。一字之差,差之遠矣。算是半個疏漏,也給修正了。(「白銀」和「銀白色」全是silver。)

首版:他把它輕輕彈開,高舉起來,咔噠一聲,離得最近的一盞路燈噗的一聲熄滅了。他又了一下——第二盞燈也熄滅了。他用熄燈器了十二次,整條街上只剩下遠處兩個小小的光點,那是監視他的那隻貓的兩隻眼睛。……鄧布利多把熄燈器放回斗篷裡邊的口袋裡,之後就順著街道向號走去。

新版:他把它輕輕彈開,高舉起來,咔嗒一聲,離得最近的一盞路燈噗的一聲熄滅了。他又咔嗒了一下——第二盞燈也熄滅了。他用熄燈器咔嗒了十二次,整條街上只剩下遠處兩個小小的光點,那是監視他的那隻貓的兩隻眼睛。……鄧布利多把熄燈器放回斗篷裡邊的口袋裡,順著街道向4號走去。

評論:咔噠,咔嗒……我到現在沒分明白這兩個象聲詞有什麼區別,不過新版翻譯還是想笑,太形象了。

他回頭朝花斑貓微微一笑。花斑貓不見了,換成一個神情嚴肅的女人,戴一副方形眼鏡,看起來跟貓眼睛周圍的紋路一模一樣。

評論:原文為「He turned to smile at the tabby, but it had gone. Instead he was smiling at a rather severe-looking woman who was wearing square glasses exactly the shape of the markings the cat had had around its eyes.」

漏譯了,使譯文似乎少了一點味道,對照臺版改譯為「花斑貓不見了,迎接他笑臉的是一個神情嚴肅的女人,」

首版:您以為他們會小心謹慎,其實不然,連麻瓜們都注意到有什麼事情發生了,都上他們的電視新聞。

新版:您以為他們會小心謹慎一些,其實不然,連麻瓜們都注意到發生了什麼事情,都上他們的電視新聞

評論:原文為「Youd think theyd be a bit more careful, but no – even the Muggles have noticed somethings going on. It was on their news.」

首版的翻譯更為精準。

首版:肯特郡下的那場流星雨——我敢說準是迪歌乾的。

新版:肯特郡下的那場流星雨——我敢說準是德達洛·迪歌乾的。

評論:之前人文社估計是沒把這個人當回事兒,沒想到他還多次出現。書中很多類似的人物都沒有給出全名,或者姓氏和名字弄混了。筆者相信這些問題會在一系列再版中逐漸修正的。

另外,大家想一想,你抱怨某個人的時候喜歡說簡稱還是說全名?補充全名確實更加精細化了,那股味道卻弱了一點。

  德達洛(Dedalus,代達羅斯)是希臘神話中著名的能工巧匠,為克里特島的國王米諾斯建造了迷宮。後來他得罪了米諾斯,與兒子伊卡洛斯一起被囚禁在迷宮裡。傳說他設法製造了使人類可以飛行的翅膀,用以和兒子伊卡洛斯一起逃往西西里島。然而伊卡洛斯忘記父親的忠告,飛得太高,陽光燒化了他的翅膀,使他墜海而死。

首版:神祕人終於不見了,如果正好在他失蹤的那一天,麻瓜們發現了我們的一切,那可真太奇妙了。

新版:如果正好在神祕人終於失蹤的那一天,麻瓜們發現了我們的一切,那可真太奇妙了。

評論:英文原文為「A fine thing it would be if, on the very day You-Know-Who seems to have disappeared at last, the Muggles found out about us all.」

筆者感覺後半句話應該被翻譯成「那可就有樂兒了」,這很明顯是一句諷刺的話,這麼改一下,諷刺那個味道就出來了。

一塊檸檬雪糕。這是麻瓜們的一種甜點。我很喜歡。

評論:這個詞在密室中出現過,就是最廣為人知的口令之一——「冰鎮檸檬汁」。實際上這個詞準確的翻譯應該是「檸檬雪寶」(Sherbet lemon),一種檸檬口味的麻瓜硬糖。

檸檬雪寶

但是麼,這個詞似乎已經成了各國編輯們玩兒梗的去處了……

  在葡萄牙語版的《魔法石》中,這種食品被翻譯為Limonada(檸檬汁),在《密室》和《火焰杯》中則被翻譯為Refresco de Limao(檸檬飲料)。

  在丹麥語和瑞典語版的《魔法石》中則被分別譯為「citronsorbet」(檸檬沙冰)和「citronisglass」(檸檬冰激凌),這是由於「sherbet」也可以作為「sorbet」的另一種拼寫形式。   在希伯來語版中,這種食物變成了krembo,這是一種很受歡迎的以色列食品,它通過在棉花糖外面覆蓋一層巧克力製成。以色列的譯者Gili Bar-Hillel表示,做出這樣變動的原因是這種食物在以色列相當於兒童的甜點。   ——哈利·波特維基

關於這個詞的英國版,美國版,首版和各種新版的譯法,請期待密室相關段落。

首版:「……十一年了,我一直想方設法說服大家,直呼他本人的名字:伏地魔,」麥格教授打了個寒噤……

新版:「……十一年了,我一直想方設法說服大家,直呼他的本名:伏地魔,」麥格教授打了個寒戰……

評論:原文為「call him by his proper name」,「proper name」意為「正式的名字」,後來我們知道,神祕人的本名不是「伏地魔」這只是一個外號,他的名字是「湯姆·裏德爾」。

「您太抬舉我了。」鄧布利多平靜地說,「伏地魔擁有我永遠也不會有的功力。」

評論:原文為「Voldemort had powers I will never have.」

此處英漢對照版尚未修訂,應譯為「法力」。

首版:麥格教授狠狠地瞪了鄧布利多一眼,說:「貓頭鷹和沸沸揚揚的謠言毫不相干。您知道大夥都在說什麼嗎?說他為什麼失蹤?說最終是什麼制止了他

新版:麥格教授狠狠地瞪了鄧布利多一眼,說:「跟沸沸揚揚的謠言比起來,貓頭鷹已經不算什麼了。您知道大夥都在說什麼嗎?說他為什麼失蹤?說最終是什麼制止了他

評論:原文為「The owls are nothing next to the rumors that are flying around.」

看來人文社之前的確是譯錯了,現已修正。不過似乎段尾的符號應該是問號才對。

首版:「他們說,」不依不饒地說,「昨天夜裡伏地魔繞到高錐克山谷。他們是去找波特夫婦的,……」

新版:「他們說,」麥格教授不依不饒地說,「昨天夜裡伏地魔繞到戈德里克山谷。他們是去找波特夫婦的,……」

評論:原文為「What theyre saying is that last night Voldemort turned up in Godrics Hollow. He went to find the Potters.」

人稱代詞「She」不再解釋。「Godrics Hollow」一詞出現了雙重翻譯,該詞在第一部只出現了一次,之後就被迅速的遺忘了,也可能是由於翻譯規範裏要求人名與地名之間表現出差異化,或者是由於是三個譯者同時翻譯,後期未能審校出來。

這個詞算是個小小的伏筆,讀原版書的可能很早就意識到了。該問題在2007年就已經被糾正了,人文社在首版《死亡聖器》中給出了解釋:「該詞前六冊都被翻譯為高錐克山谷,根據下文的意思,該詞譯為戈德里克山谷更確切。」

「turned up in」和「turned up」都是「出現、現身」的意思,此處可能不嚴謹了,但是筆者很矛盾的不希望改掉。但是「繞到」一詞有「祕密潛伏」的意思,相對來說反而更加準確。

第三處也稍有不嚴謹了,應改譯為「是去找波特夫婦的,」

首版:當伏地魔殺不死哈利的時候,他的功法就不知怎的失靈了——所以他才走掉了。

新版:當伏地魔殺不死哈利的時候,他的法力就不知怎的失靈了——所以他才走掉了。

評論:原文為「that when he couldnt kill Harry Potter, Voldemorts power somehow broke – and thats why hes gone.」

我們可以看出,老師們最開始還在摸索魔法界的術語,「功法」應該是從道家的術語中借用來的。這是典藏版第一次出現「法力」這個詞(應該是第二次,上一次並未修訂)。

您找不到比他們更不像你我這樣的人了。他們還有一個兒子——我看見他在大街上一路用腳踢他母親,吵著要糖喫。

評論:原文為「You couldnt find two people who are less like us. And theyve got this son – I saw him kicking his mother all the way up the street, screaming for sweets.」

轉折的味道弱了點,臺版為「而且他們還有一個這樣的兒子——」

首版:「說得對極了,」鄧布利多說,他那半月形眼鏡上方的目光顯得非常嚴肅,「這足以使任何一個孩子沖昏頭腦。……」

新版:「說得對極了,」鄧布利多說,他那半月形眼鏡上方的目光顯得非常嚴肅,「這足以使任何一個孩子頭腦發昏。……」

評論:原文為「It would be enough to turn any boys head.」

英漢對照版在後一句加了兩個字,為「在還不會走路、不會說話的時候就一舉成名!」

首版:「我不是說他心術不正,」麥格教授不以為然地說,「可是您不能不看到他很粗心。他總是——那是什麼聲音?」

新版:「我不是說他心術不正,」麥格教授勉強地說,「可是您不能不看到他很粗心。他總是——那是什麼聲音?」

評論:該詞原文為「grudgingly」。

首版:那人比普通人高一倍,寬度至少有五倍,似乎顯得出奇地高大,而且粗野——

新版:那人比普通人高一倍,寬度至少有五倍,顯得出奇地高大,而且粗野——

評論:原文為「He looked simply too big to be allowed, and so wild ---」又是一處精細化翻譯。

首版:「借來的,鄧布利多教授,」巨人一邊小心翼翼地跨下摩托車,一邊說,「是小天狼星布萊克借給我的。我把他帶來了,先生。」

新版:「借來的,鄧布利多教授,」巨人一邊小心翼翼地跨下摩托,一邊說,「是小天狼星布萊克借給我的。我把他帶來了,先生。」

評論:原文為「Young Sirius Black lent it to me. Ive got him, sir.」

這是很重要的一處經典的誤譯,正確翻譯應為「是年輕的西里斯·布萊克(小西里斯·布萊克)借給我的。」

但在當時,誰也沒注意到「Sirius」一詞不是布萊克的綽號,而是本名。因為誰也不會想到布萊克家族慣於用星體給子孫命名。這也就成了全系列唯一一個以星體名命名的人名。

另外,由於三組譯者同時翻譯前三部,出版社誤以為他的大名就是「小天狼星」(臺版譯為「天狼星」),這個譯名一旦鋪開,「小」天狼星的譯名就改不了了。又因在《鳳凰社》中提到,天狼星的曾祖父和曾曾祖父都叫「天狼星」,此處譯文就理所當然的被保留了。

從首版到英漢對照版,此處並未加姓名連字元。(這可能是唯一一處沒有加連字元的地方。)

首版:我們趕在麻瓜們從四面八方匯攏來之前把他抱了出來。我們飛越布里斯托爾上空的時候,他睡著了……

對照:我們趕在麻瓜們匯攏來之前把他抱了出來。我們飛越布里斯托爾上空的時候,他睡著了……

評論:原文為「but I got him out all right before the Muggles started swarmin around. He fell asleep as we was flyin over Bristol.」

筆者剛剛發現,稍有不嚴謹的是,第一處為「」。

首版:布里斯托爾,英格蘭西南部港口城市,艾文郡首府,臨布里斯托爾海峽。

新版:布里斯托爾,英國西南部港口城市,埃文郡首府,臨布里斯托爾海峽。

評論:在英漢對照版中,此處腳註被刪除。

首版:孩子前額上一綹烏黑的頭髮下邊有一處刀傷,傷口形狀很奇怪,像一道閃電。

新版:孩子前額上一綹烏黑的頭髮下邊有一處傷口,形狀很奇怪,像一道閃電。

評論:原文為「a curiously shaped cut」,第一次翻譯魔幻小說的曹老師又著了道了,後期統一校訂的時候也沒注意,現在該錯誤已糾正。

電影《魔法石》劇照

首版:他把毛髮蓬亂的大頭湊到哈利臉上,給了他一個鬍子拉碴、癢乎乎的吻。接著海格突然像一隻受傷的狗號叫了一聲。

新版:他把毛髮蓬亂的大腦袋湊到哈利臉上,給了他一個鬍子拉碴、癢乎乎的吻。接著海格突然像一隻受傷的狗號叫了一聲。

評論:前一句笑點,後一句淚點,實在不忍分開半句。

首版:「……」麥格教授小聲說,輕輕拍了一下海格的臂膀。這時鄧布利多正跨過花園低矮的院牆,朝大門走去。

新版:「……」麥格教授小聲說,輕輕拍了一下海格的臂膀。【換行】這時鄧布利多正跨過花園低矮的院牆,朝大門走去。

評論:這一處原文並沒有分段,為「Professor McGonagall whispered, patting Hagrid gingerly on the arm as Dumbledore stepped over the low garden wall and walked to the front door.」。

在典藏版中,因翻譯需要,此處被分段了。但是在英漢對照版中被改回,重新合併為一段。

首版:「是啊,」海格嘟噥說,「我得去把車還給小天狼星。……」……海格用外衣衣袖揩了揩流淚的眼睛,跨上摩托,踩著了發動機。(Ill be takin Sirius his bike back.

新版:「是啊,」海格嘟噥說,「我最好把車弄走。……」……海格用外衣衣袖擦了擦流淚的眼睛,跨上摩托,踩著了發動機。(Id best get this bike away.

評論:這是羅琳第一處校訂。在《囚徒》中,小天狼星表示「你把車開走吧,我再也不需要它了。」所以海格沒有必要還車。這一處錯誤無傷大雅,我們甚至可以認定為海格悲傷過度,腦袋有點發昏。

前段原文「said Hagrid in a very muffled voice」應改譯為「海格用非常沉悶的聲音說」,後文又多次出現「in a muffled voice」,但只有這一次用了「very」。

第三處譯文筆者還是更喜歡首版多一些~

首版:「希望很快和您見面,麥格教授。」鄧布利多朝麥格教授點頭說。擤了擤鼻子作為回答。

新版:「希望很快和您見面,麥格教授。」鄧布利多朝麥格教授點頭說。【換行】麥格教授擤了擤鼻子作為回答。

評論:原文未分段。在英漢對照版中此處被改回,重新合併為一段。

首版:鄧布利多轉身來到街上。他在街角上掏出銀制熄燈器,咔噠彈了一下,只見十二個火球又回到各自的路燈上,……

新版:鄧布利多轉身順著女貞路走了。他在街角上掏出銀質熄燈器,咔嗒一聲,只見十二個火球又回到各自的路燈上,……

評論:原文為「Dumbledore turned and walked back down the street. ……He clicked it once,……」

這處修改主要是更嚴謹的表示女貞路的位置。咔嗒,咔嗒……

首版:噔地用腳跟一轉身,只聽斗篷的一聲,他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新版:噔地用腳跟一轉身,只聽斗篷的一聲,他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評論:原文為「He turned on his heel and with a swish of his cloak」

紅紅火火恍恍惚惚,到底怎麼的一聲啊,剛咔嗒完,轉身就嗖了……

在後文中,這個字頻頻被替換,希望有機會對這兩個字的字義進行詳細解釋。

首版:微風拂動著女貞路兩旁整潔的樹籬,街道在漆黑的天空下寂靜無聲,一塵不染,……

新版:微風拂動著女貞路兩旁整潔的樹籬,街道在漆黑的天空下寂靜而規整,……

評論:原文為「A breeze ruffled the neat hedges of Privet Drive, which lay silent and tidy under the inky sky,」我還是喜歡首版的翻譯,有一種美的韻律。

他也不可能知道,就在此刻,全國的人都在祕密聚會,人們高舉酒杯悄聲說:「祝福大難不死的孩子——哈利·波特!」

評論:原文為「He couldnt know that at this very moment, people meeting in secret all over the country were holding up their glasses and saying in hushed voices: "To Harry Potter -- the boy who lived!"」

不嚴謹了。「meeting in secret all over the country」是修飾people作定語的,all over the country意為「全國各地」。

應改譯為「全國各地正在祕密聚會的人們,高舉酒杯悄聲說……

畢竟麻瓜們是不參加聚會的啊,他們還被蒙在鼓裡呢~

第一章到這裡就對比完了。嗯,沒錯,這只是第一章。增補內容又花了兩天時間,筆者感覺似乎永遠也對比不完第一章了。我也不指望有人會耐著性子逐句讀完了,感覺是寫給自己和幾個重視跟帖的粉絲看的,微笑中透露著悲傷。

第二章 悄悄消失的玻璃

陽光悄悄爬進他們的起居室,這裡和德思禮先生當年收看關於貓頭鷹的重大新聞的那個晚上【漏譯】一模一樣。

評論:原文為「it crept into their living-room, which was almost exactly the same as it had been on the night when Mr Dursley had seen that fateful news report about the owls.」

補譯為「這裡和德思禮先生當年收看關於貓頭鷹的重大新聞的那個晚上幾乎一模一樣。」

首版:十年前,這裡擺放著許多照片,看上去像戴著五顏六色嬰兒帽的一隻粉紅色的大海灘氣球——只是達力已不再是嬰兒了,照片上是一個大頭男孩騎著他的第一輛自行車,在博覽會上乘坐旋轉木馬……

新版:十年前,這裡擺放著許多照片,上面像是一個戴著五顏六色嬰兒帽的粉紅色海灘大氣球——達力·德思禮已不再是嬰兒了,照片上是一個體型巨大的金髮男孩騎著他的第一輛自行車,在商品展覽會上乘坐旋轉木馬……

評論:原文為「Ten years ago, there had been lots of pictures of what looked like a large pink beach ball wearing different-coloured bobble hats – but Dudley Dursley was no longer a baby, and now the photographs showed a large, blond boy riding his first bicycle, on a roundabout at the fair,……」

在典藏版中對這一段進行了細緻的修訂,「體型巨大的金髮男孩」是英漢對照版新修訂的。

有一處不夠嚴謹了,「hat」一詞加了s,可以表明不是一頂帽子,也不是一張照片。五顏六色一詞似乎有他戴的都是一種帽子的感覺。

所以可以改譯為「上面像是一個戴著不同花色嬰兒帽的粉紅色海灘大氣球——」(感謝浮萍的細心~)

首版:哈利·波特還住在這裡,此刻他正在睡覺,但不會太久。

新版:哈利·波特還住在這裡,但不會太久,此刻他正在睡覺。

評論:原文為「Yet Harry Potter was still there, asleep at the moment, but not for long.

在英漢對照版中,這一句改回了首版的樣子。

住得不會太久,還是睡覺不會太久,its a question!筆者已經笑抽了~這兩個譯文都對,人文社翻譯老師們好糾結啊~

首版:他的佩妮姨媽已經醒了,每天這裡發出的第一聲噪音就是她的尖叫聲。

對照:他的佩妮姨媽已經醒了,今天這裡發出的第一聲噪音就是她的尖叫聲。

評論:原文為「His Aunt Petunia was awake and it was her shrill voice which made the first noise of the day.」

臺版譯文是「今天」,可筆者還是喜歡「每天」。

「你說什麼?」姨媽又在厲聲問

評論:原文為「What did you say? his aunt snapped through the door.」

漏譯了一個短語,補譯為「從門外傳來姨媽尖厲的聲音。」

首版:哈利對蜘蛛早就習慣了,因為樓梯下邊的碗櫃裏到處是蜘蛛,而他就睡在那裡。

新版:哈利對蜘蛛早就習慣了,因為樓梯下邊的儲物間裏到處是蜘蛛,而他就睡在那裡。

評論:cupboard意為「碗櫥、衣櫃、壁櫥、食物櫃」,13年紀念版以後均改譯為了「儲物間」。

都賴這幫挑刺兒的,「樓梯下的碗櫥」這個梗沒了,哭~都知道是儲物間,可筆者還是喜歡碗櫥這個詞,誰知道十年前是不是德思禮家放碗的地方呢!儲物間的空間感一下子就大了,我還是喜歡哈利住在一個小小的樓梯下的空間裏那種感覺。

首版:餐桌几乎被達力的生日禮物堆得滿滿的。……至於第二臺電視機還有跑車就更不在話下了。

新版:餐桌几乎被達力的生日禮物堆得看不見了。……至於第二臺電視機還有賽車就更不在話下了。

評論:racing bike一詞可以翻譯成「跑車、賽車、公路自行車、自行車賽車」等等,指「一種專為速度設計的自行車,有輕型車架和車把,車把向下彎曲,使騎手的背部與地面平行。」

這個詞在英漢對照版中再次改譯為「競速自行車」,就下圖這傢伙。(心疼哈利,沒有一件是他的~心疼人文社的老師們,有我這麼一羣人在挑刺兒,怎麼改都不行~)

競速自行車

首版:他最喜歡的拳擊吊球就是哈利,可他並不是經常能抓住。哈利看起來很單薄,但動作機敏。

新版:他最喜歡的拳擊吊球就是哈利,可他並不是經常能抓住哈利。哈利看起來很單薄,但動作機敏。

評論,舊版原文如此,「but he couldnt often catch him.」新版更不容易引起誤會(我相信也沒人會誤會)。

舊版:也許和哈利長年住在黑洞洞的碗櫃裏有些關係,顯得比他的同齡人瘦小。……因為他只能穿達力的舊衣服,而達力要比他高大三四倍。

新版:也許和長年住在黑洞洞的儲物間裏有些關係,哈利顯得比同齡人瘦小。……因為他只能穿達力的舊衣服,而達力要比他寬大三四倍。

評論:原文為「Perhaps it had something to do with living in a dark cupboard, but Harry had always been small and skinny for his age. ……and Dudley was about four times bigger than he was.」

第二句改的棒極了。

首版:哈利對自己的外表最喜歡的就是額頭上那道像閃電似的淡淡的疤痕。

新版:對於自己的外表,哈利最喜歡的就是額頭上那道像閃電似的淡淡的疤痕。

評論:這處修改很符合後期的翻譯風格。

首版:不許問問題——要與德思禮一家相安無事,這規章的第一條。

對照:不許問問題——要與德思禮一家相安無事,這就是規章的第一條。

評論:原文為「Dont ask questions – that was the first rule for a quiet life with the Dursleys.」

首版:哈利理髮的次數要比他班上所有的同學理髮次數的總和還要多,可一點也不起作用,他的頭髮照舊瘋長。

新版:哈利理髮的次數要比他班上所有的同學理髮次數加起來還要多,可一點也不起作用,他的頭髮照舊瘋長。

評論:原文為「Harry must have had more haircuts than the rest of the boys in his class put together, but it made no difference, his hair simply grew that way – all over the place.」

到現在,我想所有人都該發現翻譯的風格發生巨大變化了——《魔法石》是人文社首次翻譯外國魔幻兒童文學,再加上當時的時代條件,筆者感覺翻譯家曹蘇玲老師的思想還略顯保守,到了愛農、愛新老師這裡,翻譯就更加活潑了。

但是還是有些許不嚴謹的地方,不是同學,而是「男孩」。(女孩們的理髮次數是男孩萬不能及的~狗頭保命~)

後一句譯文也不甚準確,根據臺版譯為「可這一點也不起作用,他的頭髮很快就恢復原樣了,披頭散髮,雜亂不堪。

首版:達力更像弗農姨父:一張粉紅色的銀盆大臉,脖子很短,一對水汪汪的藍眼睛,……

新版:達力更像弗農姨父:一張粉紅色的大臉,脖子很短,一對水汪汪的藍眼睛,……

評論:原文為「Dudley looked a lot like Uncle Vernon. He had a large, pink face, not much neck, small, watery blue eyes……」

不細看不知道,細看之下嚇一跳。好一張銀盆大臉啊。「銀」代表銀白色,顏色用詞重複,所以應該換成「臉盆大臉」,鑒定完畢。

其實,達力的眼睛不止是藍的,還很小。

首版:這個小機靈鬼是在算他的進賬呢,這一點跟他老爸一模一樣。有你的,好小子,達力!

新版:這臭小子是在算他的進賬呢,這一點跟他爸爸一模一樣。有你的,好小子,達力!

評論:原文為「Little tyke wants his moneys worth, just like his father.」

「臭小子」一詞與原文統一了,「老爸」一詞在後文均被替換成了「爸爸」,不再額外說明。

首版:達力嚇得張口結舌,哈利卻高興得心裡怦怦直跳。每年達力生日一天,他的父母總帶著他和另一位朋友出去玩一天,……。把哈利留給費格太太,一個住離這裡有兩條街的瘋老婆子。……費格太太還非要他看她過去養過的幾隻貓咪的照片。

新版:達力嚇得張口結舌,哈利卻高興得心臟怦怦直跳。每年達力生日一天,他的父母總帶著他和另一位朋友出去玩一天,……。把哈利留給費格太太,一個住離這裡有兩條街的瘋老婆子。……費格太太還非要他看她過去養過的幾隻的照片。

首版:德思禮夫婦經常這樣當面談論哈利,彷彿哈利根本不在場,甚至認為他是一個非常討厭的聽不懂他們講話的東西比如像一條鼻涕蟲。

新版:德思禮夫婦經常這樣當面談論哈利,彷彿哈利根本不在場,甚至認為他是一個聽不懂他們講話的討厭鬼像一條鼻涕蟲。

首版:這樣他就可以看他想看的電視節目,改變一下口味,說不定還能試著玩一把達力的電腦。

新版:這樣他就可以看他想看的電視節目,換換口味,說不定還能試著玩一把達力的電腦。

首版:皮爾瘦骨嶙峋,臉像老鼠臉。像他這種人總是在達力打人的時候,把捱打人的雙手反剪在背後,牢牢抓住。

新版:皮爾瘦骨嶙峋,臉像老鼠臉。達力打人的時候,皮爾總是把捱打人的雙手反剪在背後,牢牢抓住。

評論:原文為「Piers was a scrawny boy with a face like a rat. He was usually the one who held peoples arms behind their backs while Dudley hit them.」

首版翻譯的沒錯,此處把「the one」的表達方式改了,把泛指變成了特指(皮爾),這種修訂似乎是怕小孩子不學好吧,偷笑ing...

首版:問題是哈利周圍常常會發生一些怪事,即使磨破嘴皮對德思禮夫婦說那些事與哈利無關,也是白費脣舌。

對照:問題是哈利周圍常常會發生一些怪事,即使磨破嘴皮對德思禮夫婦說那些事與自己無關,也是白費脣舌。

評論:原文為「The problem was, strange things often happened around Harry and it was just no good telling the Dursleys he didnt make them happen.」

人稱變了,由一個寫書人的第三視角變為了哈利自己的第一視角,筆者個人認為首版更加準確。

首版:還有一次,佩妮姨媽硬要哈利穿一件舊的套頭毛衣……

新版:還有一次,佩妮姨媽硬要哈利穿一件達力穿過的舊套頭毛衣……

評論:在首版中,類似這種漏譯半句或者漏譯某個詞的特別多。在典藏版中大多都已補齊。

首版:佩妮姨媽斷定是洗的時候縮水了,也就沒有處罰哈利,使他大大鬆了一口氣。

新版:佩妮姨媽斷定是洗的時候縮水了,沒有處罰哈利,哈利大大鬆了一口氣。

首版:女校長很生氣,告訴他們哈利爬到學校樓頂上去了。但他當時只是(正如他在上了鎖的碗櫃裏朝姨父大喊大叫時所說的)在伙房外邊的大垃圾箱後面跳。哈利猜想大概是風半路上把他託上去了。

新版:女校長很生氣,告訴他們哈利爬到學校樓頂上去了。其實哈利當時只是在伙房外邊的大垃圾箱後面跳(他在上了鎖的儲物間裏朝姨父大喊大叫時這麼解釋)。哈利猜想大概是風把他半路上託上去了。

評論:原文為「But all hed tried to do (as he shouted at Uncle Vernon through the locked door of his cupboard) was jump behind the big trash cans outside the kitchen doors. Harry supposed that the wind must have caught him in mid-jump.」

其實筆者更喜歡首版的翻譯,但是新版的翻譯也沒錯,只是個人感覺有點「柔」了。「但」這個字的「開脫感」更強。

首版:今天不會出什麼差錯。他覺得只要不待在學校不待在他的碗櫃裏或費格太太滿屋捲心菜味的起居室裏,……

新版:今天不會出什麼差錯。他覺得只要不待在學校不待在他的儲物間裏或費格太太滿溢著捲心菜味的起居室裏,……

評論:大家琢磨琢磨,「了」到「的」替換有一種心境的變化,前者偏向於「肯定」,後者偏向於「祈求」。另外,我還是喜歡「滿屋捲心菜味」這種說法。

他總喜歡怨天尤人,工作中遇到的人、哈利,開會、哈利,銀行、哈利,這是他喜歡抱怨的少數幾個話題。今天早上他抱怨的是摩托車。

評論:原文為「He liked to complain about things: people at work, Harry, the council, Harry, the bank, and Harry were just a few of his favorite subjects. This morning, it was motorcycles.」

不嚴謹了,不過嚴謹的話會不會有麻煩呢?「council」一詞有以下含義:「1、(市、郡、鎮的)政務會,地方議會;2、市政(或地方管理)服務機構;3、(顧問、立法、研究、基金等)委員會」。

所以這個詞不應該翻譯成「開會」,而應該翻譯成「郡政府、市政廳、郡議會」(指的是地方機構,非國家級機構,最多隻到市一級),這三個其實哪個都對,就看他喜歡抱怨誰了……

首版:「我夢見過一輛摩托車,」哈利突然想起自己的夢,說,「那車還飛呢。」

新版:「我夢見過一輛摩托車,」哈利突然想起自己的夢,說,「那車還飛呢。」

評論:原文為「It was flying.」其實首版翻譯的沒錯,在夢裡那車不是會飛,而是正在飛。不過這處修訂應該是為了照應下文。

首版:他從座位上轉過身他的臉活像一個留著大鬍子的大甜菜頭。他朝哈利大喊大叫,說:「摩托車不會飛!」

新版:他從座位上轉過身,臉活像一個留著大鬍子的大甜菜頭。他朝哈利大吼了一聲:「摩托車不會飛!」

評論:原文為「He turned right around in his seat and yelled at Harry, his face like a gigantic beet with a mustache: "MOTORCYCLES DONT FLY!"」

典型的咆哮體【捂臉】

首版:達力和皮爾喫喫地笑起來。

新版:達力和皮爾哧哧地笑起來。

評論:筆者感覺翻譯規範應該是改了,很多象聲詞都重新譯過了。

首版:他想,要是什麼也沒有說就好了。比問問題更讓德思禮夫婦惱火的就是總說些違反常規的事情,……

新版:他想,要是什麼也沒有說就好了。比問問題更讓德思禮夫婦惱火的就是哈利總說些違反常理的事情,……

評論:我似乎感受到馬老師和人文社對人稱代詞是不是有一種怨念,改了好多啊。

這是一個陽光燦爛的週末,動物園裡擠滿了舉家出遊的遊客。

評論:原文為「It was a very sunny Saturday and the zoo was crowded with families.」

翻譯成「星期六」更加嚴謹,因為那天是達力的生日。 且由此推斷出達力的生日是在1980年6月23日。

首版:好長時間以來,這是哈利最開心的一個早晨了。他特地小心翼翼地和德思禮夫婦保持著一小段距離,以防備達力和皮爾到喫午飯的時候,看動物看煩了,回過頭來玩他們的拿手好戲——追打他。

對照:這是哈利好長時間以來過得最開心的一個早晨了。他特地小心翼翼地和德思禮一家人保持著一小段距離,以防備達力和皮爾到喫午飯的時候,看動物看煩了,回過頭來玩他們的拿手好戲——追打他。

評論:原文為「Harry had the best morning hed had in a long time. He was careful to walk a little way apart from the Dursleys so that Dudley and Piers, who were starting to get bored with the animals by lunch-time, wouldnt fall back on their favourite hobby of hitting him.」

後一處不嚴謹了,by表示截止日期或某時期的終結,意為「到……之前、不遲於」。

此處準確譯為「以防備達力和皮爾在喫午飯之前,……」

首版:「別的不說,你是從哪裡來的?」哈利問。

新版:「那麼,你是從哪裡來的?」哈利問。

評論:原文為「Where do you come from, anyway?」

anyway意為「無論如何……,至少……」,筆者可能是中了首版的毒了,感覺首版的譯文才是墜吼的~

首版:巨蟒甩著尾巴猛地拍了下玻璃窗上的一塊小牌子。

對照:巨蟒甩著尾巴猛地拍了下玻璃窗上的小牌子。

首版:哈利驚訝不已,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隨後發生的事,因為來得太突然,誰也說不清是怎麼回事。

新版:哈利大喫一驚,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換行】隨後發生的事來得太突然,誰也說不清是怎麼回事。

評論:原文為「Caught by surprise, Harry fell hard on the concrete floor. What came next happened so fast no one saw how it happened……」

原文並未分段,典藏版和英漢對照版已將其分為了兩段,並修訂了第一處。「說不清」是英漢對照版修訂的。

首版:當巨蟒溜過哈利身旁時,哈利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噝噝的聲音輕輕地說:「我是從巴西來到這裡的……多謝,我走了。

新版:當巨蟒溜過哈利身旁時,哈利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噝噝的聲音輕輕地說:「巴西,我來了……多謝,我的朋友。

評論:原文為「As the snake slid swiftly past him, Harry could have sworn a low, hissing voice said, Brazil, here I come ... Thanksss, amigo.」

這是人文社最經典的一處錯譯,直到2017年典藏版再版時才修正。

  但這卻恰好為鑒定哈利波特系列的版本留下了最好的標尺。凡是沒有改過來這處錯誤的,可以直接去看《火焰杯》中飛來咒的譯文。

  2013年,紀念版出版,飛來咒被改為「召喚咒」,「飛來飛去」被重譯為「飛來」。

  2017年,典藏版出版,「巴西,我來了……」這處錯誤被修正。  2019年,英漢對照版出版,德思禮的辦公室被改為「十樓」。

通過這個標尺,可以輕易的鑒定你擁有的《哈利·波特》系列的出版年份,尤其是對網上參差不齊的使用的人文社的電子版。

amigo源於西班牙語,意為「朋友;同志、戰友、忠實夥伴」,現在在美式英語中仍在非正式場合使用(主要用於美國使用西班牙語的地區)。

但是仍有一處不嚴謹,改譯為「哈利可以發誓自己聽到一個噝噝的聲音輕輕地說:」

首版:皮爾和達力只在一旁胡言亂語,東拉西扯。

新版:皮爾和達力只在一旁東拉西扯。

評論:原文為「Piers and Dudley could only gibber.」

首版:可當他們坐上弗農姨父的汽車後,達力講起他的腿如何如何差點兒被巨蟒咬斷,皮爾則賭咒發誓說這條巨蟒想把他纏死。

新版:可當他們坐上弗農姨父的汽車後,達力他的腿如何如何差點兒被巨蟒咬斷,皮爾則賭咒說這條巨蟒想把他纏死。

而且,最糟糕的是【漏譯】當皮爾鎮靜下來以後,他突然說:「哈利還跟它說話呢,是不是,哈利?」

評論:原文為「But worst of all, for Harry at least, was Piers calming down enough to say, Harry was talking to it, werent you, Harry?」

補譯為「而且最糟糕的是,至少對哈利來說是這樣,當皮爾鎮靜下來以後,……」

首版:還有一次,一個穿紫色拖地長袍的禿頭男子在大街上竟然跑過來跟他握手,……

新版:還有一次,一個穿紫色拖地長大衣的禿頭男子在大街上竟然跑過來跟他握手,……

評論:原文為「A bald man in a very long purple coat had actually shaken his hand in the street the other day……」

長袍的單詞是「robe」,而長大衣的單詞是「coat」。

這一章校訂完了,有太多的小細節沒有發布,因為這些細節大多枯燥,無聊,都是多個或少個「的」,「了」,「就」這樣太小的修改。我要是都發布出來,恐怕讀者也會喪失很多樂趣。

類似這樣的修訂不斷出現,後文不再強調。

第三章 貓頭鷹傳書

評論:這一章的章節名是「THE LETTERS FROM NO ONE」,臺版譯為「從天而降的信函」,也可譯作「不知何人的來信」。

筆者很奇怪,為何這一章的標題出現了這麼大的偏差,且從未修改,畢竟在第三章裏沒出現過貓頭鷹。前日浮萍發現了原因,因為在美國版的內容簡介裏有一句話。

  But all that is about to change when a mysterious letter arrives by owl messenger: a letter with an invitation to an incredible place that Harry -- and anyone who reads about him -- will find unforgettable.

  但當收到一封貓頭鷹信使送來的神祕信件時,一切都將改變:這封信邀請哈利——和任何讀過他的人——去一個不可思議的、讓人難以忘懷的地方……

在中文版的內容簡介裏,「貓頭鷹」三個字被刪去了,但是在這裡,貓頭鷹將被永遠保留,以銘記那封我們永遠也收不到的來信。

順便說一句,那封貓頭鷹傳書,筆者收到幾年了,只是任性地不想去上學而已——

貓頭鷹帶來的羅琳的回信

首版:巴西巨蟒的脫逃使哈利受到了平生為期最長的一次懲罰。

新版:巴西巨蟒的脫逃使哈利受到了平生時間最長的一次懲罰。

評論:原文為「The escape of the Brazilian boa constrictor earned Harry his longest-ever punishment.」

原文的諷刺效果更強,意為「巴西巨蟒的脫逃使哈利贏得了平生時間最長的一次懲罰。」

皮爾丹尼莫肯戈登都是傻大個,而且很蠢,而達力更是他們中間塊頭最大、最蠢的,也就成了他們的頭兒。

評論:原文為「Piers, Dennis, Malcolm and Gordon were all big and stupid, but as Dudley was the biggest and stupidest of the lot, he was the leader.」

Piers意為「橋墩、防洪堤」;Dennis源於希臘神話中的酒神Dionysius(迪奧尼索斯);Malcolm III(馬爾科姆三世)是蘇格蘭國王,有個綽號叫「大腦袋」(源於蓋爾語Ceann-mor);Gordon源自古英語,意為「英雄、強壯的人」。

首版:達力的同夥都樂意加入他最熱中的遊戲——追打哈利。

新版:達力的同夥都樂意加入他最熱衷的遊戲——追打哈利。

評論:有時候首版也會有打錯字的情況出現。

首版:達力獲準在弗農姨父的母校上學。皮爾也要上這所學校。哈利則要去當地的一所綜合制中學——石牆中學。

對照:達力獲準在弗農姨父的母校斯梅廷中學上學。皮爾也要上這所學校。哈利則要去當地的一所綜合制中學——石牆中學。

評論:原文為「Dudley had a place(had been accepted) at Uncle Vernons old school(old private school), Smeltings. Piers Polkiss was going there, too. Harry, on the other hand, was going to Stonewall High, the local comprehensive(public school).」

這一處,筆者必須向各位讀者致歉,最初的原文引用錯了,引用的是美國版的原文。

美國版譯文為「達力已被弗農姨父的母校——一所私立學校——斯梅廷中學錄取。皮爾也要上這所學校。哈利則要去當地的一所公立學校——石牆中學。」

米赫普對比的是美國版由英國版翻譯的人文社首版,所以這個地方認錯也就不奇怪了。筆者當初也沒有想到這一點。

然而對於英國的教育體系,米赫普的解釋也不敢再讓筆者苟同,原文如下。

  英國普通中學大致可分為兩類,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公立學校不收費,一般地說教學質量較低;私立學校收費,通常每年需8,000英鎊以上,教育質量較高。

  人文社的註解「五年制中學,學生11歲入學,課程包括普通與職校學科。」只有 「學生11歲入學」是正確的。本地公立學校(Local Public School)可以是五年制(11-16歲)或七年制(11-17歲),只教授普通學科。前者學生畢業取得GCSE證書;後者學生在取得GCSE證書後可以繼續深造,取得A-Level證書,同時獲得升大學的資格。本地公立中學只教授普通學科,職校學科要在「Further Education College」裡面學。  古人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什麼要不懂裝懂,誤導讀者?  參考資料:人文社《魔法石》怪譯淺談

筆者找到了新的解釋,而這個解釋驚掉了筆者的下巴。

  英國的中學沿襲雙軌制,劃分為公立和私立兩大類。第一類是地方財政支持的公立學校(State Schools),5-16歲的孩子享受免費的教育;二是家長為孩子付費的獨立學校(Independent School)。

  公立學校  在英國,93%的英格蘭和威爾士孩子都會選擇上公立學校,因為這些學校由國家稅收提供資金支持,孩子可免費上學。除不收取學費外,學校教學中用到的儀器、書本費、考試費也基本都由學校承擔。家長需要負擔的可能只是孩子的校服、運動服以及鋼筆、鉛筆、尺子等費用,寄宿費或是參加學校組織的住宿旅行的費用。  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在11歲的時候參加升學考試(11+考試),一般家長都會選擇讓孩子到離家最近的學校讀書。除非學校申請人數過多,這時候學校會按照錄取條件擇優錄取。否則,對於申請的學生,學校都無權拒收。  大部分初中都是男女混合學校,這些學校比小學要大得多。而中學,又分為文法學校、現代中學和綜合制中學(Comprehensive Schools)三種。  文法學校是英國最古老的一種中學,具有篩選性質。到文法學校上學的學生都要參加11+考試,成績優秀者方被錄取。它為由GCSE考試中脫穎而出的入學者提供學術性課程,其中的大多數學生都準備升入大學,在公立學校中地位超然。  現代中學則以完成義務教育為目的,入學者大部分是社會下層子女,學校為學生提供所謂「走向生活的準備」,年限也較文法學校少兩年,16歲即直接就業。  而綜合制中學正是為消除不同類型學校之間壁壘的產物,它是目前公立學校的主流,在校生佔英國中學生總人數的85%左右,招收一切適齡兒童。所有學生在低年級階段接受的教育內容都是一致的,共同學習一般的文化科目。但到了高年級,學生就被分為不同的班組:有的側重學術與科學課程,日後將參加公共考試,進入大學深造;有的則側重工藝與技術培訓,準備離校後就業。  獨立學校  與公立學校相對的是私立學校,目前英國有3000多所,習慣上稱為「獨立學校」,可以招收國際學生。私立學校的教學和招生自成一體,水平也明顯高於公立學校,但高收費就把大部分孩子隔離在外,全英國僅有7%的中學生可以進入。  獨立學校也分為兩種,一種叫私立學校(Private School),一種不叫「公立學校」,而是叫「公學」(Public School)。  公學  公學是極其昂貴的私立學校,私立學校體系中的佼佼者,僅有上百所,通常指的是歷史悠久的寄宿中學,實行男女分校。 即使在最寬泛的定義下,在公學就讀的學生也只佔全英中學生的1%,但這一體系堪稱精英的搖籃。這種學校門檻極高,學生家長除了能支付起學費之外,還必須是貴族、社會名流。  公學有自己的學制,授課時間較其他中學要長,對學生學術要求高(會有雅思要求和平時成績要求),學生一般18歲離校升本科,教學自成體系。在英國,歷史悠久、聲望最高的九大公學有溫徹斯特公學、伊頓公學、拉格比公學、哈羅公學、休斯伯裏公學、西寺公學、聖保羅公學、麥勤太勒公學、卡特豪斯公學。英國王室成員譬如王儲查爾斯王子、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皆是出自這些公學。  公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82年的第一所公學——溫徹斯特公學,它是在歐洲黑死病肆虐的背景下創立的,旨在提供一所供70名貧困學生、牧師學習神學、教法和民法的學校,為教會培養聖職人員。它與其他地方性文法學校的區別是:面向貧民子弟,面向全國招生——這也是「公學」之名的由來。直到18世紀下半葉,公學因聲望上升、資源緊缺,才由免費教育變異為實行精英教育的貴族學校。因顯著的基督教背景,培養基督教紳士是公學一以貫之的目標。  【參考資料】 英國private school public school有什麼區別聯繫 英格蘭中小學都有哪幾種類型的學校,你真的瞭解嗎? 去英國讀中學_三聯生活週刊 英國中學選擇

米赫普的答案可能是對的,筆者能查到的資料有限,無法進行更深入的解析。但是他肯定沒有想到過,為什麼哈利·波特上得起Public School?

筆者可以保證的是,哈利·波特是絕對上不起Public School的,即使是達力也不行。全系列作品中,只有一個人在就讀霍格沃茨之前宣稱自己選擇了公學,他叫賈斯廷·芬列裏,本該去的是伊頓公學。

首版:石牆中學開學的第一天,他們就會把新生的頭浸到馬桶裏。

新版:石牆中學開學的第一天,會把新生的頭浸到抽水馬桶裏。

首版:可憐的馬桶從來沒有泡過像你的頭這樣叫人倒胃口的腦袋——它可能會吐呢。

新版:可憐的馬桶從來沒有泡過像你腦袋這樣叫人倒胃口的東西——它可能會吐呢。

評論:現在這個俏皮話就通順多了。

首版:佩妮姨媽……把哈利放在了費格太太家。費格太太不像平時那麼壞。

新版:佩妮姨媽……把哈利放在了費格太太家。這一回費格太太不像平時那麼壞。

評論:原文為「Mrs. Figg wasn t as bad as usual.」費格太太給哈利的心理陰影也不小啊。不過可能是快開學了吧,也沒必要裝了。

首版:原來費格太太是被自己養的貓絆倒才摔斷了腿。

對照:原來費格太太是被自己養的貓絆倒才摔斷了腿,現在她看起來沒有以前那麼喜歡它們了

評論:原文為「It turned out shed broken her leg tripping over one of her cats, and she didnt seem quite as fond of them as before.

此處漏譯修正了。

首版:他們還配了一支多節的手杖,趁老師不注意時用來互相打鬥,這也許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很好的訓練吧。

新版:他們還配了一支多節的手杖,趁老師不注意時用來互相打鬥,這也許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有益訓練吧。

  第二天早上哈利來喫早飯時,發現廚房裡有一股難聞的味兒。這氣味似乎是從污水池裏的一隻大鐵盆裏散發出來的。他走過去看了一眼,發現一盆灰黑色的水裡泡著像破抹布似的東西。

評論:原文為「It seemed to be coming from a large metal tub in the sink.」

米赫普認為,sink譯為「污水池」不妥,將其改譯為「水池」,因為廚房裡不應該有污水池;metal tub譯為「鐵盆」不妥,將其改譯為「金屬盆」,因為鐵易銹,現在的金屬盆一般指鋁盆、銅盆或不鏽鋼盆。

sink意為「(廚房裡的)洗滌池、洗碗槽、水槽」,臺版譯為「水槽」。

筆者猜測,第一處很可能是人文社意譯了,因為「有一股難聞的味兒」和「灰黑色的水」,或者指的是「『有污水的』池子」;第二處則是強行挑理了。

此類挑理,筆者僅適當指出可以幫助讀者理解原文的或影響力較大的內容,其餘部分不予理會。還請讀者理解。

首版:她把嘴脣抿緊,每當哈利大膽問問題時,她總是這樣。

新版:她抿緊了嘴脣,每當哈利大膽問問題時,她總是這樣。

  「別冒傻氣,」佩妮姨媽斥責說,「我把達力的舊衣服染好給你用。等我染好以後,你穿起來就會跟別人的一模一樣了。」

評論:原文為「Im dyeing some of Dudleys old things grey(gray) for you.」

漏譯了一個詞,米赫普改譯為「我把達力的舊衣服染成灰色給你穿。」

首版:哈利對此非常懷疑,但他還是覺得最好不要跟她爭論。他坐下來喫早飯時,竭力不去想第一天去石牆中學上學自己會是什麼模樣,八成像披著大象的舊象皮吧。

新版:哈利對此非常懷疑,但覺得最好不要跟她爭論。他坐下來喫早飯時,竭力不去想自己第一天去石牆中學上學會是什麼模樣,八成像披著老象皮吧。

以上幾段其實在電影裏拍了,但是限於影片篇幅,該片段被放在了加長版中。電影的對白中出現了「公立學校」這個詞,也告訴了我們「大鐵盆」是什麼樣的。

視頻封面

電影《魔法石》刪減片段

「用你的斯梅廷手杖趕他去撿【漏譯】。」

評論:原文為「Poke him with your Smeltings stick, Dudley.」

首版:哈利用顫抖的手把信封翻過來,只見上面有一塊蠟封、一個盾牌紋章,大寫「H」字母的周圍圈著一頭獅子、一隻鷹、一隻獾和一條蛇。

新版:哈利用顫抖的手把信封翻過來,只見上面有一塊蠟封、一個盾牌飾章,大寫「H」字母的周圍圈著一頭獅子、一隻鷹、一隻獾和一條蛇。

評論:原文為「Harry saw a purple wax seal bearing a coat of arms; a lion, an eagle, a badger and a snake surrounding a large letter H.」

arms,複數名詞,意為「(貴族家庭、企業或城市等的)盾徽、盾形紋章」。舊版翻譯有兩種,分別為「紋章」和「飾章」,新版統一修訂為「飾章」,後文不再重複。

此處出現了錯譯+漏譯,並且較為重要。bearing意為「紋章;盾形紋章面上的圖案;」bear意為「印有、寫有、刻有、繪有……」(感謝山石君的友情解答~)

應改譯為「只見上面有一塊紫色蠟封;印有一個盾牌飾章,」,臺版翻譯就很簡約了,為「紫色盾徽蠟印」。

下圖為霍格沃茨盾形紋章(沒有下方的綬帶),綬帶上是用拉丁語寫成的校訓,為「千萬不要招惹一條睡龍」(Draco Dormiens Nunquam Titillandus)。

霍格沃茨盾形紋章

首版:「瑪姬病倒了,」他對佩妮姨媽說,「喫了有問題的油螺……」

新版:「瑪姬病倒了,」他對佩妮姨媽說,「喫了有問題的蛾螺……」

評論:原文為「Ate a funny whelk...」油螺和蛾螺不是同一種生物,所以這次也改過來了。

蛾螺

首版:哈利剛要打開他那封寫在厚重羊皮紙上的信,信被弗農姨父一把從手中搶過去了。

新版:哈利剛要打開他那封寫在厚重羊皮紙上的信,信被弗農姨父一把搶過去了。

評論:原文為「Harry was on the point of unfolding his letter, which was written on the same heavy parchment as the envelope, when it was jerked sharply out of his hand by Uncle Vernon.」

可以看出,翻譯並不需要逐字逐句,只要意思表達清楚,適當缺一兩個詞並不影響,語句反而更加通順。

可是中間一段有點不嚴謹了,應為「哈利剛要打開他那封信——信寫在和信封同樣厚重的羊皮紙上,就被弗農姨父一把搶過去了。」

首版:德思禮!哎呀!我的天哪——德思禮!

對照:弗農!哎呀!我的天哪——弗農!

評論:原文為「Vernon! Oh my goodness -- Vernon!

以名字稱呼比用姓氏會好很多,此處已在英漢對照版中改正。

首版:哈利和達力兩人都火冒三丈,為爭奪從鎖孔窺視的權利,悄悄地爭鬥起來。最後達力勝利了。

對照:哈利和達力兩人為爭奪從鎖孔窺視的權利,激烈而無聲地爭鬥起來。達力勝利了。

評論:原文為「Harry and Dudley promptly had a furious but silent fight over who would listen at the keyhole; Dudley won,……」

太精彩了,對照版是我們的王~

可惜,不是「窺視」,而是「偷聽」,此處錯譯了。

哈利一隻耳朵上掛著他那副破眼鏡,只好趴在地板上,貼著門和地板之間的縫隙窺探動靜。

評論:原文為「so Harry, his glasses dangling from one ear, lay flat on his stomach to listen at the crack between door and floor.」

筆者建議改為「細聽動靜」。

首版:可我們該怎麼辦?弗農?我們要不要回信?告訴他們我們不想讓——

新版:可我們該怎麼辦?弗農?要不要回信?告訴他們我們不想讓——

評論:「封」這個字在英漢對照版中刪掉了。另外,信中不可能給出學校地址,佩妮怎麼知道該往哪兒回信呢?(噓~)

首版:當天傍晚,弗農姨父下班回來,做了一件從來沒有做過的事,他竟然到碗櫃前來看望哈利了。

新版:那天傍晚,弗農姨父下班回來,做了一件從來沒有做過的事,他竟然到儲物間來看望哈利了。

評論:原文為「That evening when he got back from work, Uncle Vernon did something hed never done before; he visited Harry in his cupboard.」

有挑錯的網友(其實就是米赫普)是這麼評論的:「大概人文社自己也發現『碗櫃』太小了,大胖子弗農進不去,所以改成『到碗櫃前』,可那他為什麼需要『擠進門』呢?人文社實在無法自圓其說。」

我只想說去XX了個飛天掃帚。樓梯纔多大!樓梯裏的儲物間再大能多大!改個名弗農就能擠進去了?

Pottermore表示,想讓弗農姨夫「進入」儲物間,不存在的~

樓梯下的碗櫥(圖片轉自Pottermore)

在電影裏呢?扮演弗農姨夫的演員想擠進去,也懸點~

電影《魔法石》劇照

我的碗櫥~~筆者哭成了淚人~~(筆者曾因「碗櫃」一詞被修改,2013年差點想一把火燒了剛買的全套15週年紀念版~這書沒法兒看了~)

為什麼突然釋放戾氣呢,是因為有些所謂的粉絲對人文社橫挑鼻子豎挑眼。我也給人文社提過錯誤,人家照單全收,有錯必改。否則我寫這篇文章的意義也就不大了。

為什麼?因為這部書叫《哈利·波特》!

無數網友都在給人文社挑錯,希望的就是下一版中改正錯誤,希望作品精益求精。

人文社做到了!正如剛剛出版的英漢對照版,增補前的很多錯譯、漏譯都修正了,並且用英漢對照的方式告訴筆者,筆者錯了,他們是正確的。(期待英漢對照版的密室~)

(反正寫到這裡,能堅持看完的恐怕真心不多了,說兩句心裡話。哎~)

首版:弗農姨父咆哮起來,兩隻蜘蛛頂上被震下來了

新版:弗農姨父咆哮起來,兩隻蜘蛛從儲物間的頂上被震了下來

首版:「不準問問題!」弗農姨父吼起來,「把你這些東西統統搬到樓上去,現在就搬。」

新版:「不準問問題!」姨父吼起來,「把你這些東西統統搬到樓上去,現在就搬。」

對照:「不準問問題!」姨父吼,「把你東西搬到樓上去,現在就搬。」

評論:原文為「……snapped his uncle. Take this stuff upstairs, now.」

筆者盡量不使用三版對比的形式,複雜了。偶爾嘗試一次,以體現人文社的精細化修訂。

不過第二處,味道弱了,弱多了。

他端坐在牀上,朝房間裏四下打量著。這裡所有的東西幾乎都是壞的。只用了一個月的攝像機放在一輛【漏譯】小手推車頂上,達力有一次還用這輛手推車去軋過鄰居家的小狗;

評論:先給出原文「He sat down on the bed and stared around him. Nearly everything in here was broken. The month-old video camera was lying on top of a small, working tank Dudley had once driven over the next door neighbors dog……」

漏譯的辭彙是「還能動的」,而且小手推車譯錯了。(這一處是不是故意譯錯的呢?神奇的是,臺版也同樣將其譯作了「推車」。)

此處應準確譯為「只用了一個月的攝像機放在一輛還能動的小坦克頂上,達力有一次還開著它去軋過鄰居家的小狗;」

首版:哈利其實昨天就想到了,他非常後悔昨天沒有在走廊裏就把信打開。

新版:哈利回想著昨天的這個時候,非常後悔沒有在走廊裏就把信打開。

評論:原文為「Harry was thinking about this time yesterday and bitterly wishing hed opened the letter in the hall.」

又一處錯譯被修正的地方。

首版:今天來信的時候,弗農姨父似乎要表示對哈利的友好,便讓達力去拿信。

新版:今天來信的時候,弗農姨父似乎要對哈利示好,便讓達力去拿信。

評論:原文為「Uncle Vernon, who seemed to be trying to be nice to Harry,

  哈利在他新搬來的房間裏來回兜著圈子。有人知道他已經搬出了碗櫃,好像還知道他沒有收到寫給他的第一封信。這足以說明他們還會再試一次。這回他可要保證讓他們獲得成功。

評論:原文為「Someone knew he had moved out of his cupboard and they seemed to know he hadnt received his first letter. Surely that meant theyd try again? And this time hed make sure they didnt fail.」

原版的肯定語氣要弱一些,可以改譯為「那意味著他們肯定還會再試一次?」,臺版譯為「這表示他們會再試一次吧?」

首版:哦,些人的頭腦想問題都古古怪怪的,佩妮,跟你我不一樣。

新版:哦,些人的頭腦想問題都古里古怪的,佩妮,跟你我不一樣。

首版:弗農姨夫……一邊用力捶釘子,釘子上還沾有佩妮姨媽剛給他端來的水果蛋糕的渣呢

新版:弗農姨夫……佩妮姨媽剛給他端來的水果蛋糕捶起了釘子

評論:原文為「trying to knock in a nail with the piece of fruitcake Aunt Petunia had just brought him.」

這句話可以有三種理解。

一、首版:「with the piece of fruitcake」作定語修飾釘子,with表「伴隨、附著在……上」。

二、新版:「with the piece of fruitcake」作狀語修飾動詞,with表「使用……工具」,此用法較為合理。

這兩處都可以理解為弗農姨父心神恍惚了……

3、米赫普認為「with the piece of fruitcake」作定語修飾弗農姨夫,譯為「弗農姨夫……一邊捶釘子,一邊喫著佩妮姨媽剛給他端來的水果蛋糕。」,with表「一邊(做)……事」。

首版:有幾封信甚至從樓下洗手間的小窗口塞了進來。

新版:有幾封信甚至從樓下盥洗室的小窗口塞了進來。

評論:「bathroom」在前文曾譯作「浴室」,筆者私認為此處不必細究。

首版:他一邊幹,一邊哼著《從鬱金香花園中悄悄走過》,只要有一點動靜他就嚇一跳

新版:他一邊幹,一邊哼著《從鬱金香花園中悄悄走過》,一有點動靜就嚇一跳

首版:二十四封寫給哈利的信設法進入了德思禮家中。這些信是捲成小卷藏在兩打雞蛋下邊,由毫不知情的送奶員從起居室窗口遞給佩妮姨媽的。

對照:二十四封寫給哈利的信設法進入了德思禮家中。這些信是捲成小卷藏在兩打雞蛋下邊,由深感困惑的送奶員從起居室窗口遞給佩妮姨媽的。

評論:原文為「Twenty-four letters to Harry found their way into the house, rolled up and hidden inside each of the two dozen eggs that their very confused milkman had handed Aunt Petunia through the living room window.」

confuse意為「使糊塗、使迷惑、使困惑;誤認、混淆」,人文社在首版將其譯作「毫不知情」極有可能是後一種理解,強調的是送奶員不知道雞蛋底下藏著信,為了照應後文的打電話。

筆者深度懷疑,人文社一定是仔細研究了米赫普的文章的。因為在新版中,米赫普的譯文被採納了。臺版也譯為「滿臉迷惑的」,因為德思禮一家這時候大門上被釘子死死地封住,全家都已經雞飛狗跳的了……

謝謝人文社的眾位老師們。

但還是錯譯了。羅琳用了each of,而且是inside,不是雞蛋下面藏信,而是強調「每隻」雞蛋「裡面」都藏著一封信。(感謝皮皮鬼~)

應改譯為「這些信捲成小卷藏在兩打雞蛋的每一個裡面,」

其實這段在電影裏也拍了,但只出現在了加長版裏。

視頻封面

電影《魔法石》刪減片段

首版:他正說著,有東西颼颼地從廚房煙囪裏掉了下來,狠狠地砸到他的後腦勺上。接著三四十封信像子彈一樣從壁爐裏射出來。

對照:就在他正說著的時候突然有東西嗖嗖地從廚房煙囪裏掉了下來,狠狠地砸到他的後腦勺上。接著,又有三四十封信像子彈一樣從壁爐裏射出來。

評論:原文為「Something came whizzing down the kitchen chimney as he spoke and caught him sharply on the back of the head.」

「嗖嗖地」一詞在典藏版中就已修改了。

首版:「玩兒完了!」弗農姨父盡量保持鎮靜,但一邊又大把大把地從臉上把鬍子揪了下來。「我要你們五分鐘之內回來,準備走。我們要離開這裡。你們趕緊去收拾幾件衣服。沒有商量!」

新版:「我受夠了!」弗農姨父盡量保持鎮靜,但又大把大把地把鬍子從臉上揪了下來,「我要你們五分鐘之內都回到這裡,準備走。我們要離開這裡。趕緊去收拾幾件衣服。沒有商量!」

評論:原文為「That does it,」……「I want you all back here in five minutes ready to leave. ……Just pack some clothes. ……」

氣急敗壞時候的風格回來了。

首版:他揪掉了一半鬍子,看起來很可怕,誰也不敢頂撞他

對照:他揪掉了自己一半鬍子,看起來可怕極了,誰也不敢頂撞他。

評論:原文為「He looked so dangerous with half his moustache missing that no one dared argue.」

味道足了,太足了。

首版:十分鐘後,他們奮力拆開用木條釘死的大門,衝出門去,坐上汽車朝公路疾馳而去。達力坐在後座上哭鼻子,……父親打了好幾下他的頭

新版:十分鐘後,他們奮力拆開用木條釘死的大門,衝出來,坐上汽車朝公路疾馳而去。達力坐在後座上哭鼻子,……父親打了他的頭好幾下

首版:每次他往回開的時候,總這麼叨叨

對照:每次他往回開的時候,總這麼喃喃自語

評論:原文為「he would mutter whenever he did this.」

首版:第二天早餐,他們喫的是走味的玉米片和罐頭冷土豆加烤麵包。

對照:第二天早餐,他們喫的是走味的玉米片和罐頭冷番茄加烤麵包。

評論:原文為「They ate stale cornflakes and cold tinned tomatoes on toast for breakfast the next day.」

此處錯譯終於改正了。

首版:晚上演《偉大的亨伯託》,我真想待在有電視可看的地方。

新版:晚上演《偉大的亨伯託》,我真想待在能看電視的地方。

  星期一。這使哈利想起一件事。他通常總是靠達力來推算每天是星期幾,因為達力要看電視。如果今天是星期一,那麼明天,星期二,將是哈利十一歲的生日。

評論:原文為「If it was Monday – and you could usually count on Dudley to know the days of the week, because of television – then tomorrow, Tuesday, was Harrys eleventh birthday.」

原文將中間這一句加了破折號,表示解釋說明。

按照原文的表示方法,可改譯為「如果今天是星期一——你通常可以由達力來推算每天是星期幾,因為達力要看電視——那麼明天,……」

臺版的譯法令筆者噴飯,為「在這方面達力非常值得信賴,因為電視節目的關係,他對日期的推算從來不會出錯。」

首版:礁石上有一間你能想像的小得可憐的破爛小屋

新版:礁石上有一間可以想像的最寒酸的破爛小木屋

評論:原文為「Perched on top of the rock was the most miserable little shack you could imagine.」

圖片轉載自Pottermore

小屋裡更顯得可怕,有一股濃重的海藻腥味,寒風透過木牆的縫隙颼颼地往裡灌,

評論:原文為「the wind whistled through the gaps in the wooden walls」

看來除了風是「颼颼地」,幻影移形和揮魔杖全改成「嗖嗖的」了。

弗農姨父弄來的喫的東西也只是每人一包薯片和四根香蕉

評論:原文為「Uncle Vernons rations turned out to be a packet of crisps(a bag of chips) each and four bananas.」

英國版為「薯片」,美國版為「薯條」。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人都有四根香蕉,而是總共四根。

看來人文社並沒有打算修改此處,介意的朋友可以直接去看對照版,且不會被誤解。

讀者也可以想像一下,在這種情況下,哈利有香蕉喫嗎?

第三章未完,後續詳見:《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新舊版修訂對比(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