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改写人类文明的堕落恶习?──《伤风败俗文化史》导读        也载于泛科学

光是看到书名叫作《伤风败俗文化史:十五个改写人类文明的堕落恶习》,你觉得内容会是什么?作者罗伯.埃文斯正职是美国 Cracked.com 网站的编辑,虽然是搞笑网站,每个月却有超过三亿的点击数!其中不少文章便是来自埃文斯的贡献。好吧,人气这么高就算写东西信口开河、天花乱坠,也是可以接受的;至少会很有趣吧?带著翻八卦杂志的心情打开书页,没想到这本书在幽默文字风格之外,同时也是拥有纯正血统的冷知识科普书籍。

图/4924546 @pixabay

 

伤风败俗百百种,但究竟是哪十五种「拍咪呀」比「枪炮、病菌与钢铁」还猛,就连人类文明也能被改写?别往刀刀枪枪那边想,是让人类嗨翻天的「酒精、性爱跟迷幻药」啦!看似恶搞的说法,却一点都不浮夸:人类发展农耕技术是为了拿麦子来酿酒;性工作者不只历史悠久,在苏美文化中还是一份「神职」;而迷幻药本人可是哲学与科学发展的有力推手,科学家没它可能还看不出 DNA 的双股螺旋结构。

过度自信的白目酸民,竟然也能是演化优势?-《伤风败俗文化史》书摘

 

罗伯.埃文斯不是科学家,也坦言「科学家有的特色,基本上我一项也没有。」但他的文笔证明了好的科普作家并不需要挂上一长串学术头衔。书中对于历史考证与人类学田野调查丝毫不马虎,不仅翻查文献资料,埃文斯还亲身「食」验古法制造的酒精烟草迷幻药,虽然听起来有点疯狂,但该认真的时候他还是有那么一丝丝的……严肃。

 

别紧张,真的只有一丝丝,而且摆在充斥酒精、药物、恋物、麻醉、迷幻的书中世界里,那一丝丝严肃,反倒显得特别提味。

 

征酿酒师还限女性?只因「正妹的口水卡好喝」?!

 

大家应该都对酒不陌生,所以选择酒精当作开场再适合不过,但人类喜爱酒精这件事居然是种演化优势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根据「醉猴子假说」所言(真的有这个假说),酒精诞生于熟到发酵的水果堆中,而熟透的水果等同于高糖分,对于史前生物来说是最佳热量来源。一边喝酒一边吃饭不但能吃进更多卡路里,喝嗨了还能提升生育率,你说说这不是优势什么是优势? 

 

但总等老天爷赏酒喝也不是办法,自己的酒自己酿!而最早的酿酒配方,来自中东古文明苏美人之手:先烤个面包、压成面包粉,再丢进酵母密封发酵。作者从文献中看到古苏美啤酒作法后也忍不住试著酿了一桶(一看就知道是自己想喝)。另一个南美洲古文明──马雅人的邻居瓦里帝国就更有趣了,他们的酿酒师一定要是女性,口嚼淀粉类植物「秘鲁胡椒木」后吐出酿造。 

 

via 这里

 

问题是:「酿酒工作为什么是女生的专利?」难道正妹口水加持过的啤酒 94 好喝 94 赞?好奇心过度旺盛的作者当然势必要来场土炮实验:他找来六男三女嚼食合计一磅重的干燥胡椒木果实,让果实中的淀粉转为糖分后加入酵母发酵,分别酿出男性版与女性版的啤酒进行测试。虽然过程很土炮,但女性版啤酒的口感似乎比较温和,啤酒泡沫也更绵密。实验结果告诉我们:「正妹的口水就是好喝!」

 

作者不是科学家,不过每章都会提到科学,还有「亲身实验」。虽然不是什么严谨的实验,但是都很有笑果,而且读起来充满恶趣味。总之不管主题有多伤风败俗,本书多半都包含以下几个元素:作者的生活经验、你大概没听过的科学研究、你应该也没看过的历史佐证,以及作者又烟又酒又药的亲身实验后上演的嗨翻人生跑马灯。

 

迷幻药,一场思辨之旅

 

问题是,假如你买了一本书叫作《伤风败俗文化史》却都在讲酒精?如此普遍的东西,堕落或许是有一点点,但是哪里伤风败俗啊!「我XX都脱了,你给我看这个?」 

 

书名的「伤风败俗」,英文是「bad behavior」,直译是「坏的行为」。但吸烟喝酒抽大麻真的「hen坏 hen糟糕」吗?这部分的辩证(放心,以一种读起来仍十分有趣的方式)精神将贯穿全书,大概会是看完本书最有意义的收获。 

跨文化警世故事:在美国喝印度大麻饮料-《伤风败俗文化史》书摘

 

 

许多人大概不知道,比起抽烟,抽大麻其实相对「人畜无害」,在作者生活的美国,许多地方大麻几乎已经合法,至少可以用于医疗,跟台湾截然不同。然而使用迷幻药不只合法或非法那么单纯,甚至对于某些古代文化而言,大麻不只是合法而已,还是维持社会正常运作的一环。 

 

草原游牧民族──斯基泰人,会全家在帐篷中一起呼麻:当然不是为了寻乐子,而是哀悼亲人去世,作者也毫无意外地找来帐篷揪团模拟体验(当然是为了学术目的啰,不过大麻在台湾违法,各位读者千万别学!)。另一方面,文明古国印度则有神明挂保证,超过千年并延续至今的大麻文化。相传印度神祇湿婆神最爱一种将大麻与牛奶一同煮沸的饮料「班」,每当特定宗教祭典来临,无分男女老少都能拿上一杯「班」,一边畅饮、一边庆祝。 

 

作者当然义不容辞在取得配方后为自己调了一杯「班」,但以药用大麻取代印度野生大麻的结局则相当警世:没有最嗨,只有更嗨,陷入长达一小时的幻觉可不是开玩笑的。   

 

「拿美国加州的医疗级大麻去跟印度拉贾斯坦邦路边的杂草大麻比,就像是『拿鸡腿去比XX』,是一个前者『虐菜』后者的概念。医疗级大麻的纯度就算打个五折,拿去做『班』的原料都非常不适合……大麻应该是世界上最温和的麻药或毒品了,但也正是因为大麻无害的名声太响亮,我才会一个不小心低估了它……」

 

化学与神经科学也许可以解释大麻作用在人体身上的方式,但却无法解释人们为何使用:斯基泰帐篷里哀悼过世的亲人、举国欢腾的印度节庆、黑帮盘踞的美国贫民区,或是中产阶级在家里独自品味。尽管每个场景都有大麻,但文化意涵却大不相同。

 

图/jill111@pixabay

 

纵情享乐可以,但借「嗨」装疯不OK 

 

必须重申,这本书大部分都非常欢乐,只有一丝丝严肃;然而这份严肃却不可或缺,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麻药文化的核心从来不是放荡与吸食,而是控制,是人为的节制。」 

 

大麻、烟草,甚至效果更强的迷幻药,古时候常与仪式、义务绑在一起,在满足欲望、发泄冲动的同时,也不至于过度失控。随著科技进步,现代人能够在更舒服安逸的环境放纵,也该建构一套相应的文化,一方面纵情享乐,另一方面负起责任。 

 

如作者最后的提醒:「尽情享受你的堕落,但也别忘了要带著一份尊重」。

 

欢迎光临粉丝团一起讨论: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