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关于李叔同,做为一名学佛居士,其实并不陌生,《三宝歌》把佛菩萨的雄劲崇高、大慈大悲的形象用文笔淋漓的刻画了出来。

李叔同,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出家号弘一法师,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终身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其中「以戒为师」直指末法时代慈悯的佛陀在灭度前仍对众生不离不弃,指引的求法成佛的必走路径

李叔同祖籍浙江,生于天津,父亲是同治进士,官至吏部主事,后来辞官经商,成为一带首富,其父信佛,在李叔同五岁时,其父逝,家中人延请高僧诵《金刚经》超度之,遂终身与佛结缘,李叔同早期临摩书法多出魏书,故书体秀丽,挺健潇洒,但深受佛家感化后,则渐而超凡,飘逸直至谨严,克律,明净了

李叔同多才多艺,纵横诗文、词曲、绘画等,但在出家后这些才艺多遭摒弃,唯以书法传世,不过皆是一位学佛传士对众生的一种「广结善缘,普度众生」的殷勤冀望罢了。

63岁,于示寂前,弟子祈问弘一法师一生心得,对往生或世间事还有什么交代,老法师令拿纸笔写出了如斯感受。3日后,安祥示寂!

如今对弘一法师书法的误区多是出于对丑书的抨击,殊不知,禅茶一味,若能沉心洗潋,观以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则何期不能辨别优劣雅趣呢?


圈里看到松风阁先生发了这个答题,正好这两天我也谈到李叔同弘一法师的书法。所以,不如也回答一下「如何欣赏李叔同的书法」。我是千千千里马。其实,这个标题严格说是有问题的。

问题在哪?千千千里马给你说说这里面的道理。

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弘一法师的俗名叫李叔同。

李叔同是一个富家弟子。早年留学日本学习艺术。包括音乐,戏剧和绘画。他在日本演出由法国大仲马的小说改编的《茶花女》话剧,是中国话剧史上最早的话剧。他的素描绘画作品,是中国最早的素描。

李叔同回国以后创办新式学校,倡导新学,是民国时代最早的教育家。

李叔同早年的书法艺术作品,包括了书法诸体。尤其在隶书、篆书、魏碑用功甚勤,书法造诣非常深厚。

所以,李叔同的弟子很多,而且优秀学者也很多,其中漫画家、翻译家、文学家丰子恺和教育家夏尊丏最为著名。

但是,李叔同1930以后,就不再是李叔同了。他成为佛门弟子,法号弘一法师。

这一时期,李叔同的入世思想完全破灭,他有一个出名的格言说:念佛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所以,李叔同是一个入世的教育家,他的书法有古意和热情的进取,而成为佛门弟子的李叔同是一个彻底改造自己转变自己的弘一法师。

成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晚年。书法风格也与他的精神一样大变。

所以,李叔同是两个不同时期是精神的人物。

从书法来说,晚年的弘一法师的书法,更有创造性,所以,人们也非常称道他晚年的书法。

这些书法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字体较长,笔画较少变化,没有大开大合的动势,布局疏密分明,有一定的夸张,但是,非常冲淡。

第二,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不是隶书,也不是草书,也不是行书,所以,风格鲜明。

第三,意境深远,凝练脱俗。欣赏弘一法师晚年的作品,你仿佛进入到一个完全脱离世俗的清净世界。这是弘一法师的书法灵魂,也是他的深刻美学遗产。

第四,章法萧散。弘一法师晚年书法作品的章法,非常反常。

他一去早年字字相依的茂密,转而是字字距离较大的孤寂萧疏,好像一个一个的字,互相没有了联系,这种章法是历代书法家都没有的。这大概与他禅定的佛境很有关系。

他用书法的章法意境体现了自己的念佛意志。

以上千千千里马的个人意见,欢迎你的批评补充。


李叔同即是弘一法师,他是一个奇才,无所不通,最后出家,一首《送别》让人叹为观止,让人们体会到了为什么词句可以流传千古!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在各个领域成就非凡,多少人赞他是奇才,1942年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留下「悲欣交集」四字。

在他的这些成就中,书法也是广为人们注意的,他的书法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就是他出家前和出家后的字可以说截然不同了。来看一下对比。

这是他出家前的字。

这是他出家后的字。

从这两幅字,我们可以看出前后的区别,他早年的字可以说是很有功力的,在书法上是下了功夫的,可是出家后的字,我们看来却如小孩子的笔迹。我本人才疏学浅,不足以道明白,我借用田蕴章教授的话来解释。

田蕴章教授在节目里也曾谈到李叔同的书法,他说我们不能以凡夫俗子的眼光来看待李叔同的字,李叔同是大师,他已不拘泥于书法的条条框框,信笔而为,这恰是率真的体现,是贵在天真,妙在自然的做法!

我觉得田蕴章老师讲得挺有道理,李叔同的书法不能简单用好坏二字来评价,他的书法已经超越了一定的境界,是自然而出的,当然了,一般人这样是不行的!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伙有什么看法呢?

我是铁匠的头发,如有高见,欢迎留言评论,谢谢支持!


你好,很高兴能与你探讨这个问题。

我认为欣赏一个书家的作品应该首先去了解这个人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同时应该用一个阶段性的审视态度去深入了解,对于李叔同先生,我们最少应该分为出家前与出家后,再进一步应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临终几个阶段,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探讨这个问题。

私以为:李叔同与弘一法师不同,前者是有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风流才子,而后者是悲天悯人、普度众生的得道高僧。心境不同,流露的感情自然不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改变了,笔尖下的文字也就迥异了,变化是永恒的。

(李叔同早期作品)

一些书法前辈曾做过详细的总结,李叔同先生早年精习「张猛龙碑」,笔法精湛,那个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典型的书法作品。

出家后,其书法风格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看上去十分质朴、单纯,有返朴归真的韵味。弘一法师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弘一法师极其强烈的普度众生的信念,并为之努力。

纵观弘一法师后期的人生经历,为戒律精严之头陀,倾心西极,选择了佛教宗派中最重修持的律宗,并身体力行,全心投入。在治学育人方面得到那个时代人们最大的肯定。

现在我们去欣赏其书法作品时,更多的是怀著一种敬畏之心。这种敬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在不同的理解中,也就有了千变万化的好,最终变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势,以上就是我浅显的认识!


如果觉得说的在理,还请点赞鼓励,如果您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交流!



孟子说:知人论世。欣赏李叔同的书法,就必然要了解李叔同这个人。

李叔同先生那首《送别》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李叔同其一生主要的贡献和成就在话剧、音乐和绘画艺术上。

将传统的东方艺术以及西方艺术理念相结合。在多个领域开创了第一。

然而就在他一生事业到达顶峰的时候,李叔同选择了归入佛门。

这一举动也是我们欣赏李叔同先生书法的钥匙。

李叔同先生在未出家之前,书法就已经很好了。在碑学和帖学方面都有很不错的成就。

然而出家以后,李叔同先生的书法就变得如同佛僧一般,清新淡雅,用笔圆润,由内而外的通透明镜。其笔画和结构上的处理、安排犹如婴儿一般可爱。

而欣赏李叔同的书法,就要理解李叔同在出家前后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对于书法的态度变化。

对于自己历经大半人生而换来的成就和事业,李叔同用八个字来总结「一无是处,一无可取」。

因此,持有否定态度的李叔同,自然在书法上就放下了自己生前所有的艺术观点、主张,甚至是书法技巧,在书法上返璞归真。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李叔同的书法,就如同见到佛一样,令人心静和感动,任何世俗的念头,在他面前,都是亵渎。


李叔同年轻的时候学的《龙门二十品》出家之后褪去火气收藏棱角,回归空灵,天真烂漫


谢谢邀请!

非常赞同松风阁与raiyu7的解说!

其中,我又特别认可raiyu7的总结:

大师的字,不是艺术的字,是参悟得道后「无心」的字,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无心即有最大的慈悲心,可容天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