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阳山

 

1989年东欧变天丶紧接著,1991年苏联解体!自此之后,原来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很快的经历了流血冲突丶民族倾轧与和平分手等不同的历程,分裂成27个新国家。

 

其中,苏联在解体之后出现了15个新国家丶南斯拉夫经历了血腥内战一分为七,而捷克斯洛伐克则是透过和谈成功的一分为二。另外,东德则是并入德国,完成了国家统一。然而,在分裂中又出现了新的整合,东欧目前已有11国加入了欧盟,而排在后面等待加入的还有好几国。

 

但是,在这片以斯拉夫人(Slavs)为主体的中东欧大地上,出现了三个过去少为人知的国家和地区,而且名字十分接近,那就是:「斯洛伐克」(Slovakia),「斯洛文尼亚」(Slovenia)和「斯拉弗尼亚」(Slavonia)。

 

1989年夏天,我第一次去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访问,当时两国尚未解体,仍然由共党统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相当稳定,风景尤佳,人民也很和善。但不到一年之后,南斯拉夫就爆发了内战,从此走向分裂!南国境内的「斯洛文尼亚」和「斯拉弗尼亚」两地区,也都陷入战火之中。

 

 

斯洛文尼亚在南斯拉夫的西北部,北邻奥地利,西邻义大利,东邻克罗埃西亚 (维基百科地图)

 

其中,「斯洛文尼亚」的战事比较短暂,一共只有10天;该国因受内战伤害较轻,国民所得高居东欧各国之首,目前是欧盟的模范成员国,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十分良好。但「斯拉弗尼亚」却很不幸,战争持续经年,死伤逾恒,迄今尙未恢复旧观,而民族之间的仇恨也还没能完全抚平。

 

至于「斯洛伐克」,则是在1993年与捷克和平分手。从维也纳去该国的首都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不过一小时的车程,物价相对低廉,生活条件很好,目前该国已逐渐融入欧盟体制之中。

 

 

捷克斯洛伐克在1969年以后成为联邦国家,1993年以后,进一步分裂为捷克共和国与斯洛伐克共和国(维基百科地图)

 

从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命名,可以明显的看出「斯拉夫」(Slavs)的深刻印记。斯拉夫民族是仅次于日耳曼丶拉丁之后,欧洲的第三大民族,人口3亿6千万人。从公元六世纪初起,斯拉夫人在中东欧地区成长茁壮,逐渐形成三大分支。

 

第一支是「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人口约1.4亿)丶乌克兰人(约5千万)和白俄罗斯人(约1千万),以及在喀尔巴阡山的少数民族卢森尼亚人(Rusyns,约10万)。他们大多数信仰东正教,使用基利尔(Cyrillic)字母,过去都属于苏联的一部分。

 

第二支是「西斯拉夫人」,包括波兰人(约6千万)丶捷克人(约1千万)丶斯洛伐克人(约6百万)。另外,还有波兰境内的卡舒比人(Kashubs,约30万)和德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索布人(Sorbians,约6万)。他们之中大多数人信仰天主教,使用拉丁(Latin)字母,另外还有少数的基督新教徒。

 

第三支是「南(部)斯拉夫人」,包括塞尔维亚人(约1千2百万)丶保加利亚人(约1千万)丶克罗埃西亚人(约9百万)丶波士尼亚人(约3百万)丶斯洛文尼亚人(约2百50万人)丶马其顿人(约2百万)和蒙特内哥罗人(亦译「黑山人」,约60万),此一区域的情况比较复杂。

 

其中,塞尔维亚人丶保加利亚人丶马其顿人与蒙特内哥罗人大多信仰东正教,使用基利尔字母;而克罗埃西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则信仰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另外,波士尼亚人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使用拉丁字母,但也有使用基利尔字母的。

 

在上述各民族中,塞尔维亚丶克罗埃西亚丶波士尼亚三族的语言基本上相通;斯洛文尼亚语的差异较大,而马其顿语则比较接近保加利亚语。由于历史背景丶宗教信仰与帝国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保加利亚人丶塞尔维亚人和马其顿人比较亲近俄罗斯,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埃西亚人倾向德国丶奥地利,至于波士尼亚人则受到土耳其的深远影响。

 

1991年,南斯拉夫内战爆发,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埃西亚共和国宣布独立,塞尔维亚和克罗埃西亚两大族群爆发激战。塞族人得到南斯拉夫军队的支持,在克罗埃西亚及波士尼亚境内分别成立了自治的「塞族共和国」,与寻求独立的克罗埃西亚军队激战。而塞族的主要据点,就在克国东北角,匈牙利边境的南方丶波士尼亚共和国北方的「斯拉弗尼亚」,该区的土地面积12500平方公里,人口约80万。

 

 

克罗埃西亚在斯洛文尼亚的东边,国土形状有如马蹄铁,斯拉弗尼亚在该国东北角,东邻塞尔维亚,北邻匈牙利,南邻波士尼亚-赫塞哥维那。(维基百科地图)

 

「斯拉弗尼亚」很快的就成为族群杀戮的战场,这是由于一项特殊的历史背景。

 

16世纪初,此地被土耳其奥图曼帝国占领,信仰天主教的克罗埃西亚人四处逃散,而待遇较佳的东正教徒却留了下来。1690年,塞尔维亚人在南部的科索沃与土耳其人交战失败后,也陆续迁徙到此地,从此定居下来,因此,塞族在此生活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

 

1699年,奥图曼帝国在与教皇主导的「神圣同盟」(Holy League,成员包含教皇国、哈布斯堡王朝、波兰-立陶宛联邦丶威尼斯共和国及俄罗斯)战争失败之后,将此地割让给哈布斯堡王朝,成立了「斯拉弗尼亚王国」,一直到1868年王国才告终结。

 

自此之后,许多日耳曼人丶匈牙利人丶斯洛伐克人丶犹太人和乌克兰人陆续迁入此地,成为欧洲民族最多元化的区域之一,包括天主教徒丶东正教徒、犹太教徒纷纷迁入,正是由于此一复杂的民族构成和宗教背景,使「斯拉弗尼亚」成为1990年代南斯拉夫内战中受伤最重的区域之一。在东部,塞族聚居区人口有20万,土地面积2600平方公里,不但拥有自己的政府丶武力丶货币和国旗,并且负隅力抗!一直到1998年以后,才经由谈判,复归克罗埃西亚共和国统治。

 

但是,尽管战争早已结束了,塞族与克族之间的仇恨,却难以化解。迄今,在偏远地方,仍留有当年战争留下的布雷区,相当危险。去参访当地时,必须特别谨慎。这正是南斯拉夫分裂的后遣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