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笔室

 

蔡英文总统讲话惯于依赖讲稿,颇受批评,甚至得了"读稿机"的封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人。

 

她仿佛还弄不清楚状况,在总统大选唯一的辩论会上,竟一脸无辜地问大家 : "从过去三场政见会到今天辩论会,请问有看到读稿机吗?"言下以读稿机是指供人读稿的机器,而现场没有,来解嘲,殊不知读稿机正是挖苦她自己一一祇会读稿的人。她的如此反应,真是有够"冷"!

 

许久许久以前,有一个人恰恰是她的反面极端,这个人名叫蒋经国。当年采访国政新闻的人都知道,蒋经国从不依赖讲稿,无论记者会、国会答询、主持会议、接见外宾、走访基层,没见过他盯著讲稿念。甚至在立法院做施政报告、在国民大会做政情演说、在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致开闭幕词,幕僚无不准备好书面讲稿,但他总是把讲稿摆一边,用十足接地气的语言另行发挥,侃侃而谈他的作为和主张,与书面讲稿的结构和字句完全不同。他对工作投入的程度惊人,不仅述说各部门的施政状况可以倒背如流,就连数字的引用也能显得滚瓜烂熟,语气更是跌荡起伏、掷地有声。记者若听写能力和速度跟不上,就要漏新闻。

 

这个传奇对蔡英文来说当然好比天方夜谭,但是关于读稿一事她倒也有过一个解释 : "因为我是总统,事关重大,不能讲错话。"这话说得神气,但是别说蒋经国无论以行政院长、党主席、总统身份讲话,哪一个不是党国要津?哪一句不是事关重大?也姑且不以蒋经国的功力格局奢求于蔡英文,难道就"必须"不分场合、不分性质,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唯讲稿是赖 ; 一旦脱离讲稿就坑坑疤疤,句不成句,话不成话吗?

 

在第一次的政见会上如此,已经受到讥讽,以为之后会知所调整,逐次收歛,好歹还能让人觉得有些长进。哪知一次比一次严重,甚至到了拿著讲稿寻寻觅觅,丝毫不加避讳、不做遮掩的地步,彻底我行我素。

 

看在众人眼里,不说蒋经国了,与擂台上的其他两个候选人一比,就相形见绌。这不是有没有规定政见会不许读稿的问题,好比篮球场上有个球员祇会传球不会运球,能看吗?最要紧的是,不免令人心中好有一问 : 对于身在庙堂最当熟悉的国政,怎么丝毫没有临场发挥的能力和自信?一个国家领导人到底有没有在用心工作?

 

通常依赖读稿的人多半是为藏拙,除了藏其口拙之外,还有藏其识少、才疏之拙。并且,若读的是他人或指导者的结晶之作,尤其多了一层思虑,深恐未能照稿演出而生错漏,事后受到怨责。蔡英文之勤于读稿,以上两端不知何者为重。若是后者,又岂不正好应了对手所谓受到他人架空之说?本来也无妨,但既然这方面自己也交代不过去,又怎么指称对手遭其国政顾问团的前朝余孽宰制呢?彼此不正好同病相怜吗?妳可以听命于人,他不可受制于人,不是互相矛盾、坐实了人称两套标准吗?难道这就是以稿为尊的好处?

 

候选人政见擂台自是免不了辩论,今年尤见显著,到了真正的辩论会加入交互诘问时,就更是候选人急中生智的考验了。对于依读稿为生的蔡英文来说,这绝对是她的头痛时间,因此显然与参谋群有过预练,也肯定需要幕僚为她准备模拟答案。然而临场状况不会全如所料,当遇到对手的凌厉攻势时,便祇见她在以少有的自主回应做为短暂过场之后,又缩进手上的讲稿里避风,喃喃自语。不仅少了机锋,甚至答非所问,还在不知不觉间放过了对手的要害,读稿之弊尤其明显。

 

预练过程中也必会依对手惯性设想了对手之攻击点,做沙盘推演。对此,蔡英文一概以国家既有体制、党内优良惯性这种官式空话为回应,可说是拿现任的优越感藐视对手提问的权利,极度没有说服力,错失具体辩白机会之余,更徒然显得心虚。

 

蔡英文在辩论会中多次以"信口开河"回应对手的指控 。关于这一点,为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蔡英文采用了幕僚准备的资料亦反向指控对手,但显然没显示证据力。以总统地位之尊,掌握情资之多,既然要说,纵使幕僚没有准备,也大可脱稿提出有力佐证,或许很多人正有所期待,否则宁可不要说。哪知总统一样没有举证,令人大失所望,反被对手讥为网军之作。不但被以网军同路人看待,在国家机器与网军关系暧昧不明之际,更添疑云 ; 还等同告诉大家,总统干的也是"信口开河"的事,凭白降下了总统高度并折损了指控力度。不是自己说过总统不能讲错话吗?这又可见照本宣科之弊。

 

从这种种表现来看,蔡英文除了用维护主权、守护民主,以及所谓历来最懂国防的总统(这,并没有使人信服且非听命于人的临场发挥,又是一弊)做为诉求以外,余皆被压著打,而嚅嗫不已,十足是个弱者模样,全然不显王气,倒可能赚得一些同情,说不定反而有利于当选。不知道这是不是在策略上有意形塑的效果,若是如此,恐怕其他候选人要大叹失策了!

 

不过,相对于主政以来诸多强势的作为与不作为,这个反差也未免太大。蔡英文哪是一个柔弱的人?否则多少人批判她上任以来反民主、搞戒严复辟、自我感觉良好,如何可能赢得大量共鸣。更何况临到大选前夕,尚以强烈的意志力,即使程序、实质正义多所不合,也要执抝、蛮悍地强推恐怖立法,究竟孰令致之?所为何来?未来如何得了?使人充满疑问,焉得不看破手脚,岂真有利于选情?

 

孰为是?孰为非?且待揭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