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从@Wayne Burnham的回答中得到一丢丢灵感,显然,我的这个问题本来只是一个人的小情绪,但若要上升到社会学的角度也不是不可以。标题已改,欢迎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人到底需要多少人际交往来维持自身的存在感。

因病,突然要修养半年;已经在家待了两个多月了,天天看书吃药作息时间严格固定的节奏;开始有人际交往障碍不愿见人不想与人交流。但治病又要求必须保持心情愉悦,为了愉悦而愉悦都自我调节到近似麻痹的状态了。想求教如何坚持下去。


人是社会性动物,时常交流确实是很有必要的。

我就是工作以后一个人呆久了,感觉思维远不如上大学住宿舍那会活跃。


我一直不懂为啥大家觉得不与人交流就是低能反社会 的表现。

我觉得楼主没必要刻意保持心情愉悦,是医生让你这么做的吗?如果是的话,我不是学医的,是真不懂有些医生怎么想的,这怎么可能实现,一个人没事整天傻乐呵么......这不是胡闹吗。我觉得生病期间,不要有太大的情绪起伏引起生理反应就可以了,反倒说到医生,我也没见著整天保持心情愉悦。

说到在家待半年,我觉得看你在家作什么了吧,相比较单一性质的呢种工作的话,我觉得读读书,看看电影什么的,给自己充充电,还会长进呢。在家主要是影响身体健康,家里面空气不流通,身体容易缺乏锻炼,容易疲劳或者引起健康问题的倒是真的。


会变得不会讲话不会交流 初中毕业升高中那个暑假在家宅了两个月 于是高中开学前几天都处于不讲话状态也不知道讲什么


不会,参考电影 肖申克救赎
可以尝试先跟身边的家人、亲戚、好友进行沟通,慢慢适应这种社会化的节奏,我相信,很快你就会进入状态了。届时,你会发现,与熟人或者陌生人接触、交流其实是一件很愉悦的事。

半年的时间,影响不大,谈不上影响心智。

只不过对外界暂时回避,不想与人交流,确实有点交往障碍,好了之后多运动,多接触人!

祝你好起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