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從@Wayne Burnham的回答中得到一丟丟靈感,顯然,我的這個問題本來只是一個人的小情緒,但若要上升到社會學的角度也不是不可以。標題已改,歡迎從社會學的角度討論,人到底需要多少人際交往來維持自身的存在感。

因病,突然要修養半年;已經在家待了兩個多月了,天天看書喫藥作息時間嚴格固定的節奏;開始有人際交往障礙不願見人不想與人交流。但治病又要求必須保持心情愉悅,為了愉悅而愉悅都自我調節到近似麻痹的狀態了。想求教如何堅持下去。


人是社會性動物,時常交流確實是很有必要的。

我就是工作以後一個人呆久了,感覺思維遠不如上大學住宿舍那會活躍。


我一直不懂為啥大家覺得不與人交流就是低能反社會 的表現。

我覺得樓主沒必要刻意保持心情愉悅,是醫生讓你這麼做的嗎?如果是的話,我不是學醫的,是真不懂有些醫生怎麼想的,這怎麼可能實現,一個人沒事整天傻樂呵麼......這不是胡鬧嗎。我覺得生病期間,不要有太大的情緒起伏引起生理反應就可以了,反倒說到醫生,我也沒見著整天保持心情愉悅。

說到在家待半年,我覺得看你在家作什麼了吧,相比較單一性質的呢種工作的話,我覺得讀讀書,看看電影什麼的,給自己充充電,還會長進呢。在家主要是影響身體健康,家裡面空氣不流通,身體容易缺乏鍛煉,容易疲勞或者引起健康問題的倒是真的。


會變得不會講話不會交流 初中畢業升高中那個暑假在家宅了兩個月 於是高中開學前幾天都處於不講話狀態也不知道講什麼


不會,參考電影 肖申克救贖
可以嘗試先跟身邊的家人、親戚、好友進行溝通,慢慢適應這種社會化的節奏,我相信,很快你就會進入狀態了。屆時,你會發現,與熟人或者陌生人接觸、交流其實是一件很愉悅的事。

半年的時間,影響不大,談不上影響心智。

只不過對外界暫時迴避,不想與人交流,確實有點交往障礙,好了之後多運動,多接觸人!

祝你好起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