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實二——談問擇與緣起

問: 你說萬物的存在真的完全是主觀的嗎?若是這樣,也太孤獨了,還是說世界上並沒有所謂的「實體」這回事,只有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關係這個存在:門並沒有顯示它的本體,只是藉由照到它上面的光線反射到我的眼睛,讓我間接的知道它的存在(事實上我也看不到光線本來的樣子,只是「看到」一個主觀的大腦成像),雖然我不知道門的「實體」,但是藉由我的大腦成像—藉由我與門的間接關係,我間接的感受到它的「存在」。

答: 關於萬物的存在這方面的認知,的確很有意思,你上面的問題其實就是康德關心的「物自體」問題,他說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後來的一些西哲流派在這種思想影響下,開始反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思想和本體論。在這裡,我不想就這個問題談論過多,因為在其他文章中,我已經多次批判過本體論了。這裡,我更想借題說一說「緣起」這碼事。

我很高興你能說出「關係」這樣的認識,其實也類似「緣起」之說,即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甚至包括「有和無」,也是如此。問擇裡面有緣起說的影子,只不過佛家走解脫之路,講通過緣滅來滅輪迴之苦,問擇是走解決之路,通過看清發問當下必在緣中來解決永恆之需。

回頭看你的第一句「萬物的存在真的是完全主觀的嗎?」這一問的當下,你看看是不是已在緣中——即反溯思維出的種種屬格中(居於時空觀中的人及其種種人格、認知和經驗)。萬物的存在完全與主觀個體的關切有關係,此有故彼有。這裡的「有」,需要再次強調,不要理解為「存在物」,而要理解為「存在」(參考閱讀《存在的真相》)。

關於「門與眼睛」的例子,與之前大家關心的「聲音與聞性」的例子一樣,都體現了緣起之此有故彼有一說,看清緣滅即是認清無「本體」,「本體」是我們發明的名相而已,與「寄託之需」互為緣起,由大腦的演繹功能造作而出,追尋「本體」是個體自我尋求永恆存在所寄託的又一個幻想,只是顯得高大上而已。

「終極」的概念與個體不滿足自身的短暫渺小有關,這便是「終極」的緣起。在追尋「終極」的路上,我們受時空觀念影響,一般會從時間和空間兩個方向以及二者兼顧的方向建立「終極」理念;同時受名與實的觀念影響,又會在萬物的形體產生及概念產生上建立「本體、本源」等理念。這些時空、實名等等還隨著個體關切點(開悟目的)的不同,而產生出複雜的組合,導致許多分支,如果在討論時不加以辨別,會很容易陷入分歧而不自知,更可怕的是處於一種表面看似一致的陌路而不知。 比如說同樣是說「門」,從空間的終極會想像門的本質,細微至粒子,龐大至所有材料、用途的綜合,;從時間的終極會想像門的產生,近到這扇門有誰打造,遠至門由誰發明。從實體的終極會想像門的本體,統一至一種純粹的絕對理念;從名相的終極會想像門的本源,追問到門這一概念的產生。這些種種終極的追尋又會結合個體開悟之需,組合出複雜的理念。比如關切離苦的,會從概念產生去採取緣起、中觀等理念,通過滅緣達到滅苦之道;關切真相或永恆的,會從本質本體本源上寄託「大我或自性」,抑或走問擇;前者也可兼顧後者,後者也可兼顧前者,頭腦會造作出來超越性的眾多名相去自圓其說,令追尋者安心。

總之,緣起也好,關係也罷,都是離不開主觀的關切,沒了關切,也就沒有問題,沒問題則沒問題了。

問擇就是選擇從「本體、本源、本質」這些理念處轉念,認識到發問時已然處於眾緣中,已然本自具足,不再造夢中夢了,因為往發問當下外面一邁,就沒問題了,所以總強調當下一問的重要。

唯有當下一問,緣起就在主觀的關切這一問里。不必再往「此有故彼有」的「有之前」去想了,也不必再往「此有故彼有」的「此之本、彼之源」去想了,也不必糾結「故之因果」了,因為這些貌似追本溯源的探尋,是人的時空觀、邏輯思維使然,只會將你帶離當下,寄託於一個又一個幻象。

PS:不一實二這個提法有些偏激,主要是針對不二實一的本體論思想進行批判,引發對緣起的討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