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無夢的睡眠的那種沒有體驗的體驗是空性的體驗嗎?三,止觀中止觀不二的狀態保持在座下就是三昧?四,慧能大師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不是以執破執?五,所有的佛經是不是都是圍繞著緣起性空說的?六,對於一般人,緣起性空的緣起好理解,空性就非常難理解了,緣起與性空的關係就更難理解了,是不是這些只能親身領悟?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無生無際也都是緣起性空思想的結果?八,為什麼經典沒讀一次都有一次更不同的感受?九,什麼是現空不二?十,金剛經,緣起性空與阿賴耶識三者之間的關係?金剛經說的是緣起性空,緣起性空是對應阿賴耶識的緣起性空,金剛經的空無自性對於人就是只有阿賴耶識。


謝邀。

如果認為真理來自思辨,那是緣木求魚。思辨在達到真理的路上最多只能起著辯識真理的(避免迷信和被欺騙)的作用,思辨本身不能產生真理。

真理是實踐的產物,需要憑藉自己的身體和這個現象世界發生聯繫,然後體會、觀察、猜測、驗證內心升起的認識、觀念(通過自己的身體五官和意識思考)才可能達到真正的信念。而這時有東西似乎融合到精神內部似的,這是我認為此人就達到了,而這個人由內而外,表現出大海般平靜、宇宙般深邃、鑽石般堅定的無欲無求和自由自在。按照佛教的原則,所有問題的發起應起因於煩惱(痛苦)而非誘惑(好奇),否則就容易陷入爭辯和慢疑的泥潭。題主的問題更多是基於後者的,即便強答了,不免將心智轉移到其它無關的方向去,而忘記了學佛的初衷。

所以我們應該關心那些「指向福址、真理或更高的生命,指向解脫、去除慾望、平靜、徹底覺悟、最高智慧或極樂(涅槃)」。


我眼所見之色,因眼而色故眼非色,「色色者未嘗顯」,此見色因眼生故色無自性。

眼見性,無色而見諸色,無色而無色不顯,無見無不見;

我耳所聽之聲,因耳而聲故耳非聲,「聲聲者未嘗發」,此聞聲因耳生故聲無自性。

耳聞性,無聲而聞諸聲,無聲而無聲不顯,無聞無不聞;

我心所為之物,因心而物故心非物,「物物者非物」,此為物因心生故物無自性。

心性,無物而為諸物,無物而無物不為,無為無不為。

彼世間一切,心皆現之存之,而獨心不現於世,心非有;

彼世間一切,因心方存方現,而世間已存已現,心非無。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心行世間而不顯身。

「道沖,或用之而不盈。」無為而無不為,不自為而用之不竭。

「淵兮,似萬物之宗。」普成萬物。「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天下有對,惟此無對,善惡一情皆包,美醜一光皆照,無紛更無銳。「湛兮似或存。」非有亦非無,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心誰能宰不知,而成萬物。

「噫!未可知也。吾為汝言其大略。吾師乎!吾師乎!齎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雕刻眾形而不為巧。此所游已。」心普澤萬物而不標仁義。

「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過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物有美醜,心無貪嗔。

「聖人之喜,以物之當喜,聖人之怒,以物之當怒,是聖人之喜怒不繫於心,而繫於物也。」一心戒文,「於自性靈妙無著法中,不生貪著之念,名不淫慾。」心不縛結,無依無著。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無休無息,理一心一。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看不懂。只是想問這些理論的表述方式是幾千年之前的方式當時那麼說當時的人能懂!這都過去千年了大家還在用這種方式表述現在人能懂嗎?
真理就像你本人;有七情六慾,有各種不可琢磨的未來變化。概念就像你的照片,只記錄下來某個地方某個時間你的某個樣子。道可道,非常道。

一切有關真理的概念中,都沒有真理的影蹤。薩惹哈尊者這句話是不是就是以金剛經的思想闡述的?

指出概念都是分別念假立。算,但也不一定。

二,無夢的睡眠的那種沒有體驗的體驗是空性的體驗嗎?

不是。睡眠無夢只是分別念沒起作用,醒來還會起現。此外《辯法法性論》指出還有幾種現象不是無分別智:「遠離不作意,超尋伺寂靜,自性執息念,五種為自性。」問題中提到的屬於下文中的寂靜。

1.遠離:不生起音義混合的作意,如初生嬰兒或氂牛對語言的無知。

2.超尋伺:二禪以上無尋伺,但不是證悟空性的無分別智。

3.寂靜:分別念寂靜,執著外境的粗大心心所融入阿賴耶,如沉睡無夢,暈厥,麻醉。不是空性,因對空性沒有了解,對我執沒有損減。

4.自性:本來就沒有分別念,如石頭柱子等色法。

5.執息念:執著分別念之熄滅,如心想「什麼都不要想」。對空性錯解為「什麼都不想。」

整個二轉都是以否定方式開示真理,同樣,這裡也以否定方式宣說什麼不是空性。

三,止觀中止觀不二的狀態保持在座下就是三昧?

取決於概念的界定。如果界定三昧為心定一處不動,只是指入定中的寂止部分。

四,慧能大師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不是以執破執?

公案怎麼解,都是一頓揍。因為不契機,有執著。

五,所有的佛經是不是都是圍繞著緣起性空說的?

不是。一轉說世俗諦有,二轉說勝義諦空,三轉說空有不二。緣起性空是整個顯宗教義精華。

六,對於一般人,緣起性空的緣起好理解,空性就非常難理解了,緣起與性空的關係就更難理解了,是不是這些只能親身領悟?

理論相似明白。修證真實做到。

七,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無生無際也都是緣起性空思想的結果?

生滅,來去,一異,常斷,通常說的八邊戲論。是結果也思維的過程。基道果本來是無別。

八,為什麼經典沒讀一次都有一次更不同的感受?

為什麼每次吃飯都有不同的感受?

九,什麼是現空不二?

世俗諦有無欺顯現,勝義諦是離戲大空,二者其實沒有區別。

如在眼翳病人前有毛髮,正常人眼前沒有,眼病好了之後也沒有。所謂毛髮也只是幻象,顯現但沒有自性。

十,金剛經,緣起性空與阿賴耶識三者之間的關係?

金剛經闡述二轉密意。

緣起性空是顯宗要義,也可以說二轉在著重闡述空這一邊,三轉著重闡述明分。

阿賴耶是唯識理論,大乘分唯識和中觀。其中唯識將外境抉擇為心,但留下一個實有的心識不破,仍有缺憾。中觀破唯識等以下的宗派,闡述二轉要義。

總之,分別念以遮詮的方式間接指向真理,整個二轉在表述真理時都是以「不是」開頭。因為一切的分別念都是戲論。

分別念可以有一個作用,通過不停地否定為人指出分別念作用的邊界,然後停在界限處等待那邊的消息。

開悟從來都是靠信心,加持等非理性。但至少需要有理論建設的破,和修行上積資凈障的立。最後一步是超越邏輯的。


這些都是修行的體悟。

夏蟲語冰,如何解說?題主自認很好理解的緣起,您也不是親證的,而且道聽途說。舍利弗去找本師,碰見觀世音菩薩。舍利弗說他入定時,看見五蘊如五條河流,奔流不息。然後觀世音菩薩為其說了心經。然後本師出來了,說觀世音說的對。那麼題主,您是怎麼證的緣起?

無夢的睡眠的那種沒有體驗的體驗是空性的體驗嗎?

昏沉,然後就睡著了。修行基本的方法,呵欲,棄蓋。五蓋里就有睡眠。

先看看南懷謹先生的南禪七日,有個基本的了解先。手機碼字,錯字勿怪
1,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2這時候是第七識在運作。很隱蔽,不經過甚深修行很難降伏。3,並不這麼能說,它只是一種方法。4,非也5,可以這說6,佛陀講緣起再破除因緣,自然,和合來達到空性本體。這是隨緣不變。而後講不變隨緣,只因二乘等福慧資糧不夠,只有修行菩薩道的慈悲喜舍大乘精神才可圓滿。7,不生不滅本體上說,不垢不凈事相上說,不增不減一事用上講。

8,階段不同,境界也不同。

9,空有相即10,阿賴耶識也叫含藏識,種子識。正因為生命對外界的攀緣,才導致種子產生效用,產生萬物。

一,真理本身,如如不動,不著一邊。所以,如果你看見了真理(見性),卻一直堅持那個真理,就會生斷滅相,這個是真理,其他的就不是。 因此尊者會那樣說。 也如佛陀在《金剛經》里說的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若執著於法相,則不名菩薩。

二,不是。沒有體驗,你還是有體驗啊,不然你怎麼知道那是無體驗?所以那不是空性,因為你有所著。

三,還是那句話,三昧不應執著一邊,你座下是,其他地方就不是了? 如來者,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是名如來。

四、五回答不了。

六,建議你可以看宣化上人講的《楞嚴經》

七,既然不生不滅,又何來生起的因和結的果呢?生滅的心如何去生那本來就不生不滅的心呢?

八,問你自己。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你的心在一點一點地改變,所以感受不同。

九,不懂

十,不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