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別才事事本無礙?世俗諦有與勝義諦空本來也是一體兩面,空性——&>法爾如是——&>只管禪定,對嗎?


緣起(緣滅)是法界的特性;

性空是涅槃的特性。

兩個片語合在一起,表述的是真理的一體兩面。後多作「緣起於性空」解,讓兩者存在因果關係,這是存疑的。

所謂兩面,不是對立矛盾的,而是相對的。比如河與岸。有河必然有岸;相對的,如果陸地被稱為岸,那也是因為有河的存在。

河,就是輪迴之流;岸,就是涅槃之地。

假設一個人在河裡遊了很久,又累有乏,已經很掙扎了,但他不知道是因為什麼。因為他覺得活著就應該是游來游去。

通過修行(止觀),他才能停止那無謂的掙扎,看清自己的處境,以及明白還有岸可以休息的事實。

一止一觀,就是一停一看。只不過不是用肉眼,是心止心觀。

然後,游過去。

對於一個進入到修行的人來說,是悟後修,還是修中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因為最終兩者都要達成。

對於修中悟,就如同是延著前人路徑游,他不需要知道岸在哪裡,因為遲早到岸。到觸及到岸的那一瞬間,他就立刻會悟;

悟後修呢,就是先已經知道岸在哪裡,不需要一定延著前人游過的路徑,可以根據自己所處的位置選一條路徑游過去。

這就叫隨緣無礙。


很多概念都混亂了,一鍋炒了。分不清了。

一個普通人,只有胡亂的思維邏輯。當這個人開始靜坐,開始冷靜,開始體驗靜下來的時候,

敏銳的洞察力,敏銳的覺察力才會升起。這是靜了才會有的身心轉變。

有了這個基礎,才會體驗到經典里講的不是道理,更不是邏輯。而是做到了會出現的身心體驗是如何的。

因此,首先要實際操作。從靜坐開始。不靜坐的,都是瞎說。因為,沒有身心轉變,肯定是瞎說的。沒做到,怎麼可能有什麼領悟呢?

進入深入的靜,會發現有一個清楚的覺知,而感官六識都只是信息的流過工具。那麼,什麼空?什麼是真?什麼流過,什麼是一直在的?一目了然。根本不需要教和理解。

因此,智慧不是理解,而是對客觀的觀察結果。不需要邏輯,這就是。沒有思考的過程,智慧是瞬間的。

去琢磨緣起,還是先靜,就看到了緣如何升起。做到了靜到極致,就看到了到底是空?還是有。所以,如同訓練,要一步步做。而不是坐那裡自己瞎猜,自己琢磨。一百年,依然還是胡思亂想而已


一次跟上師交流,上師說:「從來沒有禪定過,智慧從哪來,都是拿著祖師大德的開示思維推理一番,再相互恭維一番,就都成大德了嗎?」

一次看師兄交流,師兄說:半年多前,看祖師大德開示、佛經很多都看不懂,上師傳了我一個法,讓我每天修打坐四小時(從一二小時開始,每周加長打坐時間),其他開示經典也先別看,坐上什麼境界都不用理睬,半前後,再看祖師大德開示、佛經,很多能看懂了。上師說:「我們修法修行,就是不斷地印證祖師大德開示、印證佛經所說的。」


您好!

緣起性空意思是,緣起不滅但本體空性。

止觀禪即:寂止與勝觀。

寂止是專註力,心緣一法而不動。比如觀想一尊佛的身像而全然安住,不起其他的雜分別念。這是一種能力,需要勤加練習,它最有力的助緣就是持戒,持戒越多,肯定發定越強,當然在此基礎上還是要勤奮訓練。勝觀就是空性見。從究竟來講是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故需通達空性。證悟空性的方法有很多,但其中真多絕大多數眾生而言,其方法就是聞思修配合集資凈障礙。當然其他的方法也有但不一定每個眾生都有那樣的因緣,即便有那樣的因緣,在證悟前也應聞思,因為聞思是其助緣。證悟後也應該聞思,另其穩固增長。(當然極少數眾生證的同時斷亦圓滿,這樣的話不聞思應該也可以,具體我也不清楚。)佛所說法篇幅最大,花時間最多的也是空性這一部分。可見其重要性。那麼止觀禪就是有了專註力後,把專註力安住在空性見上。前者是輪迴法,即便達到四禪也解脫不了。後者允解脫,但沒有前者的工具後者不會穩固,故而就不會證悟實相般若。

空性和光明是佛性的兩個體性。二轉法著重空性分,三轉法著重光明分,二者並無有高低、一多等差別。但是作為凡夫人來講必須證悟空性後才能正確理解光明分。不然所理解的光明啊、如來藏啊、法界啊等都只是一個名詞,或者在此之上自己認為有所理解也只是自己安立的一個法,根真實的如來藏沒有關係,還是輪迴法。故中觀宗很多地方也會破如來藏。若問如此有沒有過失呢?沒有過失。因為所破如來藏乃凡夫心識所安立的如來藏,並非實相如來藏。《金剛經》云:"諸以色觀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斷,不能當見我。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個人理解《金剛經》雖然是二轉的法,沒明確宣講光明分,但此處已以隱晦的方式宣說了如來藏。(僅個人理解啊)前四句是以遮詮表空性,後四句安立了法身。也明確指出:"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所以在證悟空性之前無論我們怎麼樣去理解如來藏,都是心識假立的法,不可靠。因此必須在空性基礎上才能理解法身,否則如佛所說:"彼生履邪斷"。

以上僅個人理解,僅作交流,謬處望指正!

是悟後起修。悟屬於見道,見道後還要修道才能夠得證果位。後面的問題,由於你的概念比較混淆,在措辭用句上比較含糊。不知你具體想問什麼。簡而言之,一切事物的體性是空,因緣和合而產生相應的相狀。小乘行人可以用析空觀來證入空性,但不知空有不二,即空即有,而非除有方空。大乘佛法中,有別教次第三觀和圓教的一心三觀,可以證入實相。在實相的層面來說,非但事事無礙,理事亦無礙。建議多閱讀經論,如理如法的思維。


謝邀

緣起性空與止觀禪定,從聞,思,修,的次第來說,應該是經一定的聞,思,修止觀禪定,然後證緣起性空,再以所證緣起性空之慧帶領止觀禪定修行,最後證無上正等正覺。

只有具無分別智,才能明白事事無礙,才能做到事事無礙,然後只管禪定也對。


是你不聽話,沒完沒了的問,從沒有踏實的念佛10分鐘。

在廟裡,棍子早下來了。


淺談因果(下)——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 第18集

————正覺同修實證三乘菩提的親教師為渴求正法的您演說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集「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我們要繼續探討因果的問題。在前一集節目中,我們說因果法則是超越一切有情的,不是任何單一的個人所能操控的,不管是神、上帝或老母娘都不例外,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是造物主,不是萬法生起的因。我們也舉出經典中記載 釋迦牟尼佛敘述祂最後身成佛,仍遭受十次苦難事件的過去因緣;說明 佛陀都已經是人天應供、人天至尊了,尚且不能免除這些宿緣;並且藉此告誡弟子們應當要好好約束自己的身、口、意行,以免一時造作了惡業果報難逃,雖然經過無數時劫、無量苦報,到了成佛都還會有殘餘未盡要去報償這最後的宿緣。可見佛教中是極為重視因果的。

  我們在前面也提到無因論的過失很大,因為現前可以看到就是蘊處界,也就是我們這個色身及見聞覺知的心,都是父母生我們才有的,那父母憑什麼而生我們呢?難道只有父精母血、四大和合就能成為我們嗎?如果是這樣,那每個人出生的時候,應該就像工廠機器做出來的產品一樣,每一對父母所生的子女他的個性、際遇、因緣果報也都應該一樣,因為父母都希望他們每一個子女的個性,都如他們所期望的一樣,也都能過最好的生活。可是為什麼我們實際看到的是雙胞胎兄弟姊妹,兩個人個性與際遇大不相同?這就是表示他們各有過去世的業因存在。既然神、上帝或老母娘都不是造物主、不是生成萬法的因、不是萬法的根源,有情眾生是由過去生造作善惡業的因——也就是業種來出生,那業種是存在何處呢?

 有人說業種是由虛空所執持,這樣說正確嗎?

要探討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虛空的意涵是什麼?

虛空,其實是人們對於物質的邊際之外,沒有任何一法阻隔障礙的地方,把它施設一個名稱,稱它為虛空。所以虛空只是一個施設的名詞,就是指稱空無一法的地方。既然空無一法,那就沒有自體性、沒有功能、也沒有作用,就沒有執持業種的功能,就不能夠持種。如果說虛空能執持業種,那麼有情過去無量世造作的善惡業種,全部充塞於虛空中,必將產生感果錯亂的現象;就是某甲所造的善業種子,可能由某乙或某丙所感而報到乙丙身上;反之,某乙所造的惡業種子,則可能由某甲或某丙所感而報應到甲丙身上;這樣因緣關係就錯亂了。如果說虛空可以像銀行的保管箱一樣,將每一個有情的業種加以區隔保存而不混亂,但這純粹是虛妄的幻想,因為我們前面已經確認,所謂的虛空就是空無一法,沒有任何功能作用存在,只是一個施設的名稱而已,那又怎麼會像銀行保管箱一樣,有區隔保存每一個有情業種的功能呢?

  又像有專門作佛學學術研究的佛教法師或學者,他們主張緣起性空的真義就是無常、無我、一切法空,並且認為緣起性空、一切法空就是空性,就能成立生死與涅槃。很明顯地他們所說的空性就是在指虛空。

可是佛法中講緣起性空

「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大寶積經》卷84)

這十二因緣的流轉是從「無明」開始的,沒有一開始的無明就不會有後面的生,以及接著而來的老病死憂悲惱苦。而且每一個人無明的種類及深淺程度各有不同,可見無明不可能從虛空中憑空而有,無明是有情過去所造的業種,因為不明實相造了善惡業累積下來,然後無明業種就使得有情死後投胎又再出生、又再輪迴。無明業種不是虛空所生的,如果無明業種是由虛空所生,那應當一切人所修的清凈行、善等等的,未來世也未必能夠得到清凈行跟善行的果報,因為來世仍將由虛空再出生無明;同樣地如果說造了染污行、惡行的人,來世也不必然就會受染污、惡行的果報,因為他來世受生的無明還要由虛空另行出生;這麼一來不就因緣錯亂、無因無果了嗎?

  另外,還有人主張虛空中有無窮無盡的能量,它遍滿虛空,是萬法的根源、是一切有情生命的本源,一切有情都是由它所出生的,它是一切有情共有的本體;有情將來舍報的時候,或者因為生前造惡而下地獄,或者因為行善而回歸虛空能量本體,與這個能量合而為一。所以他們練氣功,要從虛空裡面去攝取能量,這種人叫作虛空外道,佛教中稱為勝性外道。其實虛空中星球的引力,地、水、火、風四大的能量,以及星雲旋系成住壞空的巨大能量,是由無量無數有情的共業能力所感而生成的,並非自然而有。例如山河大地乃至諸天天宮,都是因為有大風雲來執持才能存在,但這個大風雲是因為眾生修十善業道的緣故,才能有這個良好的能量產生;但是能量不是諸天有情眾生生命的本源,諸天有情不是由虛空能量所生,反而能量卻是從共業眾生所修十善業道的業力而產生的。探究至此,我們已經知道神、上帝以及老母娘都不是萬法的根源,有情眾生生命的本源也不在虛空中、不是虛空中的能量。

  有情眾生生命的本源——生命的本體,既不是遍滿十方虛空,不是充塞宇宙一切空間;但是正如前面說明,有情眾生的出生,確實是導因於過去生造作善惡業的業種以及無明種;那每一個有情必定各自有一個心住在各個有情身中,把過去生無明業因的種子帶到今生來隨業受報。為什麼要說是心呢?因為物質色身都只有一生,不論有情壽命有多麼地長,必定會死,死後色身必定會毀壞,所以能夠從過去生來到今生的,當然不可能是物質的色身。而且這個心是無始本有、恆常而不壞滅的,這樣才能夠執持無量過去生的業種與無明種。

  我們就回過頭來探究探究有情眾生的自身,首先應該了解有情的色身及見聞覺知心,這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所生的法、都是變異無常的生滅法。因為凡是被生的必定會滅,只有本來不生的才是後來不滅的,只有過去永遠不生的,以後才是永遠不滅的。蘊處界既然是所生之法,有所生必有所滅,既然會滅,當然不是不生不滅的法。

  再詳細來加以說明:除了物質色身只有一期生死之外,有情身上還有一般人所稱的七情六慾,正確地說應該是六情五欲。六情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領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而生的六種情境——六種心境;五欲則是指的欲界眾生對於色聲香味觸,或者是財色名食睡的五種慾望、欲求。六情五欲其實就是六識見聞覺知心的功能作用。這六個識中,前五識都是依著色身五根才能出生及運作,這是我們現前就能觀察體會的;而欲界眾生的第六識——意識,也必須依今生色身大腦這五勝義根的漸漸具足,才能漸漸由無至有、由微至顯,然後現起,不是剛一入胎就有意識覺知。而色身五根都是今生所生,由五根所現的六識見聞覺知心,當然也是今生新生的,不是過去生帶來的;否則應該一切有情都能知道自己過去生姓啥名誰,也能知過去熏習學習的知識;然而實際上我們所看到的並非如此。又今生的六識見聞覺知心,當然也不能去到未來世;只要今生舍報息脈斷滅以後一段時間,進入真正死亡階段的時候——就是正死位,這個覺知心就斷滅了,見聞知覺性就全部消失了,不能去到未來世。未來世是另一個全新的見聞覺知心,不是這一世轉生過去的。

  至於一般人所認為的靈魂或者道教中稱為三魂七魄,這些其實是人死後的色身——中陰身,以及借中陰身而現起的見聞覺知心,都還是不離生滅的蘊處界法。因為中陰身是微細物質所成,雖然不是一般人肉眼所能看見,但還是可以被有神通或有陰陽眼的人或貓、狗等動物看得見、聽得到、乃至觸摸得到,都是不離五蘊十八界的,當然是生滅不實的。而且中陰身在入胎的時候,他隨即就消滅了;因為中陰身只是作為轉生後世的媒介,借中陰身為緣,能夠在中陰境界有意識覺知心現行,能夠了知來生有緣父母和合情境,然後去入胎;入胎之後,可以說中陰身的任務完成了,當然就消滅了。入胎後最初只是個受精卵,然後漸漸分裂成長;所以處胎前幾個月還未具足五色根,意識就不能現起,既然無意識,當然就無覺知。所以六識見聞覺知心,都是跟我們的色身五根一樣只有一期生死,當然不是能夠執持過去生善惡業種及無明種來到今生酬償因果的心。

  除了六識見聞覺知心外,有情眾生還有一個能作主的心,就是第七識意根——末那識,祂就是眾生身中恆審思量、時時作主、處處作主的心。恆審思量就是無時無刻不在作決定,餓了決定吃飯,飯吃膩了決定吃面,身體癢時決定用手去抓,睡飽了決定起床,進入禪定之中住膩了決定出定等等。這都是因為前六識見聞覺知心現行運作後,知道會餓、會癢、會膩、會煩,而由意根——末那識決定要吃飯、要抓癢、要起床、要出定。這末那識既然能夠知道前六識分別的結果而作決定,祂當然也必定是有知的心,只是因為祂不像意識有能反觀自己存在的證自證分功能,因此絕大多數眾生都不知道有末那識這個心。

末那識既然是有知的心,能夠知道意識分別的結果,如果祂能執持過去生造作善惡業的種子來往今生,那必定會依意識心的分別,而選擇執持善業種子,捨棄一切惡業種子,必定會選擇清凈的無漏法種來持,捨棄一切的有漏法種。這麼一來,一切有情心中應該就只有善業種子、只有清凈的無漏法種,那麼三界中就應該沒有三惡道有情存在,因為都受善報、清凈報,不會去受三惡道的苦惡報了。果真如此,善業因果也無法如實酬償,而不能成就因果法則的公正性。可是我們現前看到三界中,確實有有情因為有漏法種及惡業種而墮入三惡道中受苦受難,這就可以證明過去生善惡業種及無明種,並不是由意根末那識執持來到今生酬償因果的。

  探究到此就可以推知,有情眾生身中除了前七識之外,必定另有一個能夠執持過去生善惡業種及無明種來到今生酬償因果的心,那就是第八識;而這個心是無始本有、恆常而不壞滅的。

這正如《攝大乘論》當中引《阿毗達磨大乘經》這樣講: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攝大乘論本》卷1)

又說:

「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攝大乘論本》卷1)

意思是說:眾生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乃是無始劫以來就是本已存在的法界,祂是本住法、是第一義法,不是所生法;一切有為法都由祂而生,一切無為法也都由祂而顯;而且阿賴耶識含藏了煩惱障的種子及所知障隨眠,導致有情不斷輪轉於三界六道中;但也因為有阿賴耶識本來自性清凈涅槃的體性,在有情斷盡煩惱、所知二障隨眠還有種子之後,才能夠成就佛地的無住處涅槃的大功德。由於祂能夠攝藏染凈諸法的一切種,因此稱祂為阿賴耶識。

  再者,阿賴耶識祂離六塵中一切的見聞覺知,離一切六塵萬法的思量,因此稱為無分別心;祂雖然於六塵都不了別,然而卻能了別器世間、身根、種子及意根的心行,既然還有了別性,當然是眾生心識之一;就因為祂不在六塵境界上起任何分別,所以就不會對六塵境界起任何貪著。相對於前六識心能對六塵境界起分別、貪著,產生了有覆有記性;而意根末那識則能在法塵上作極為少分的了別,而被意識誤導產生了有覆無記性;用這樣來區別。

眾生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於六塵境界都無了別,因此說祂是無記性無分別心;又因為祂對六塵乃至身根、器世間都不起任何執著,而說祂是無覆性的清凈心;合起來稱阿賴耶識如來藏祂的心體是無覆無記性,所以阿賴耶識如來藏能夠一體收藏眾生造作善惡無記業的種子而不漏失。眾生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具有這種本來常住不滅及無覆無記的體性,因此祂不是依他起性的法,也不是遍計所執性的法;反之,祂具有圓滿成就一切法的真實性——圓成實性。

  由此可知,阿賴耶識如來藏正是能執持過去生善惡業種及無明種來至今生以酬償因果的心,祂是有情眾生生命的本源、萬法的根源,正是因果法則賴以成立而運作不輟的所依。

  由於時間的關係,這一集就為大家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第018集 淺談因果(下)?

www.hymzwb.net


願您我共成佛道!


謝邀,

你這是沒有慧根。

佛教修行以信為根本,你問來問去本末倒置了。

你要聽大德高僧凈空的法旨教化:

變得越傻越好,最好傻到變成人形念佛機,只念佛,也只會念佛,歸命於阿彌陀。

念念念,像個復讀機那樣拚命讓自己信,拚命讓自己念。不能有一絲一毫懷疑和思考。

這樣你才能收穫億倍福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