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展观众人次破百万,是党课也是艺术熏陶)

4月3日上午11点刚过,“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迎来瞭第100万名观众。

这位幸运观众名叫陈正,他从制作人手中接过水晶纪念碑、一套《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上海重点文艺创作纪念册》。同时受邀成为参加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周年特别活动的第一位观众。 。

“没想到会成为第100万名观众,觉得自己太幸运瞭。”来到展览现场的陈正西装革履,还戴瞭一枚党徽。他在黄浦区从事物业方面的工作,这次是特意请瞭半天假来看展,工作服都没来得及脱下。

“之前公司组织参观过一次,我很喜欢美术展的形式,觉得很新颖。”陈正是一名有近20年党龄的老党员瞭,这次听说美术展到4月15日闭展,就专门请瞭一上午假,想再认真看一遍展。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观展人次破百万,是党课也是艺术熏陶

陈正

在去年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重点策划瞭艺术节开幕演出《启航》、“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诗歌朗诵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三项重点文艺创作活动,“三位一体”展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向党的十九大献礼。其中,“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自去年10月28日拉开帷幕以来,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在全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实践过程中,市委组织部著力创新“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形式,将“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打造成为全市党性党课教育的特色品牌,引导全市党员观初心、悟初心、净初心、践初心,坚持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把学习实践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为瞭满足全国观众近距离深入领略红色文化与海派艺术资源的观展需求,展览先后两次延长展期,在4月15日展期结束以前,持续火热的观展热情再次迎来井喷式的高潮。来自中华艺术宫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展览累计参观预约批次已近万批。

澎湃新闻记者在展区内看到瞭几位社区组织观展的白发苍苍的观众,他们在一幅幅画前驻足,讨论回忆当年的经历。“我们都是老上海人,看这个展有很多记忆。”72岁的李巧娣说。

“从这个展中我们看到瞭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看到瞭南京路上进驻好八连,陈毅市长宣告在毛主席领导下我们真的解放瞭,过上瞭幸福生活,我们看到瞭原子弹爆炸成功,我们的万吨水压机建好。看到瞭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现在习大大领导我们反腐倡廉。”77岁的吴阿宝仍准确记得自己入党时间是1966年1月,谈起观展感受他有说不完的话,“原来我们都住在棚户区,现在都住上瞭高楼大厦,原来刚解放家里生活都很苦,没有自来水,现在家里都是电灯电话,我们用上瞭手机,用上瞭微信,之前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下一代都上瞭大学、读瞭研究生,我们相信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在留言区,观众们纷纷用纸笔写下意犹未尽的肺腑之言。有的党员写下瞭“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美丽梦想”;有的老党员留言“展览震撼、情感真实、技艺高超”;有的华侨写下“盛世中华不是梦、民族复兴正当时”;有的小朋友在参观后也写下瞭“长大后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等感想;更有外国友人写下“With great power, China takes more responsibility”(中国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负责任)。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观展人次破百万,是党课也是艺术熏陶

在引发社会反响的同时,展览受到越来越多青年观众的喜爱。“上海最强阵容护航最红美术展,颜值逆天!”“厉害瞭!上海打造‘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党性党课教育美术展”“热血青春,始于足下”……在微信、微博、B站等青年人聚集的互联网社交平台,观众们通过生动又不失文采的艺术评论表达对展览的民族传统艺术与家国情怀的赏析。上海市光明中学学生记者团成员储倩倩通过学校的官方微信平台抒发心声:“时至今日,这些有温度的现实题材创作还在感动著我们,激励著每一位学子,继续砥砺前行,不忘初心!”复旦中学党支部通过互联网发声:“追寻历史足迹,展望伟大百年……”

“我在美术界40来年,做过的展览不知道多少,但像这次参观人数、参观面这么广,确实想不到。” 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展览策展人陈琪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我们选出的96件作品有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雕塑等,展览涵盖上海各时代著名艺术家的作品,既包括刘海粟、颜文梁、吴湖帆等艺术家的精品,也有后来陈逸飞、施大畏、张培成等一大批人作品,也有年轻的80后、90后画家的作品,时间跨度近100年。希望展示红色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反映上海美术界创作的一些成就。”

“今天来看这个展览是非常成功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广大市民党员来看这个展览,不但是一次很好的党课,也是一次很好的艺术熏陶。” 陈琪说。

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出品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观演人次破百万也创造瞭艺术节委约作品的观摩人次新记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