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父母挑选幼儿园也是从家庭状况、孩子等各个角度反复思考,也期待孩子能在新的环境展开快乐的学习人生。然而,让孩子上幼儿园是父母的决定,但试问:孩子准备好了吗?这样的准备包括心理建设与具有生活自理能力。

  心理建设

  过去的孩子不一定有上幼儿园,多是年满6岁直接进入小学就读,如今因为孩子生得少,加上多为双薪家庭,不少父母让孩子从小班开始接受学龄前教育。

  对于小孩而言,即将离开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幼儿园并接触新的人事物,将是一大挑战!父母或主要照顾者有必要帮孩子做好心理建设。除了口头上不时跟孩子说“你长大了,要去学校上课”,还要做到以下事项:

  找机会接触新环境

  及早带孩子先去即将就读的幼儿园认识环境、老师,让孩子知道这是你以后要就读的学校,而且不只去一次,才能让孩子渐渐产生熟悉感,去的时候,可在幼儿园户外的游乐设施玩一玩,减少对陌生环境的生疏感。

  作息改变

  若是提前上小班的孩子,已养成固定的作息时间,较不用担心上学后要改变原有作息的问题;如果是自己带或由保姆照顾的孩子,较无早晚的概念,面对日后上学的规律作息,不免要调整以往的作息。

  如果能事先帮孩子调整作息很不错,如:每晚9点能先陪孩子上床睡觉,刚开始上学最重要的事是:陪孩子熟悉幼儿园,至于作息可以慢慢调整。

  自理能力

  想想,幼儿园的老师要同时照顾多少学生?与其担心孩子是否能受到老师的妥善照顾,不如先帮孩子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戒尿布、戒奶嘴与养成生活自理能力等事,在过去其实属于家庭教育的一环,需要家长在平日协助孩子完成,而不是等进入幼儿园后让老师来教。

  吃饭:独立用汤匙把碗内的食物舀起来并送进嘴巴

  能自己吃饭,才能与同学一起用餐,而不是被老师带到一边喂,甚至要等老师先喂其他的孩子,然后才轮到自己。如果真的还无法自己吃饭,至少要懂得表达自身需求,如肚子饿时,可明确表达想吃多少或我还要吃的意愿,让老师能够满足其需求。

  如厕:在安全范围内自行如厕

  即使还无法自行如厕,至少也要做到白天不用包尿布、有如厕需求时能提早主动向老师表明意愿,方便老师来得及带去厕所。通常3岁上小班的孩子须具备此能力,若真有送满3岁的孩子进幼儿园的打算,请尽早开始陪着孩子练习在白天不包尿布,并进行如厕训练。

  穿脱衣物:有穿脱衣服的动作

  孩子觉得热时,能自行脱掉衣服,而不是已经热到出汗,依旧穿着厚重的衣物。当孩子养成自行穿脱衣物的能力,即能依自身的感觉决定多穿一点或把厚重衣服脱掉。父母可为孩子准备开襟式衣物,方便孩子穿脱衣物。为避免孩子拿错他人衣物,也要让孩子有辨识自身衣物的能力。

  穿脱鞋袜:会自己将鞋袜套上脚

  进行户外活动时,孩子必然满心雀跃,此时,如果自己不会穿鞋,就只能眼巴巴看着别的同学穿好鞋子冲出教室,失望的心情不免影响原本期待玩耍的喜悦。买直接把脚套进去就好的鞋子,方便让孩子学会自行穿脱鞋子的能力,最好也能练习自行穿脱袜子,让孩子更有能力应付需要穿脱鞋袜的状况。当然,无论如何,孩子要能认识自身物品,避免错用。

  喝水:打开水壶喝水

  孩子要能认识并拿取自己的水壶,然后打开喝水,再放回原位。让孩子具有完成某一件事的能力,不仅让他觉得有成就感,也能因为跟其他同学有一样的行事步调,而不会觉得自己跟其他人不同,而难以融入团体生活。

  听懂指令与语言表达

  毕竟在幼儿园不比在家,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若孩子听得懂指令,照老师说的话行动,一步一步学习也无不可。至于自身的需求,如:我要尿尿或便便,我还要吃等,孩子应有清楚表达的能力,让老师清楚理解并适时给予协助,若讲的话只有妈妈听得懂,难免让老师不知从何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