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技术的整合是有机的运用,而不是混搭在一起。那么类似精神分析的、认知行为、家庭治疗、艺术表达、焦点解决.....这多技术,是否能够整合?这个整合是说:面对一个来访者,我评估采用精神分析,在咨询过程中根据来访者的需要使用艺术表达或者催眠?还是说,我评估后根据来访者的整体情况,某个来访者采用长程精神分析,某个来访者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在具体的技术运用上,哪些模块可以有机整合,哪些会排斥呢?


在我的另外两篇回答中,我谈到了现代心理咨询的整合趋势,以及简单解释了不同心理咨询理论的工作侧重点和工作层面。而整合就是将各个层面都考虑到,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双管齐下也是可以的。但是,就如另外一个回答者所说的,如果一个咨询师还未参加过各个理论的培训和督导,自然比较难以整合。

人工智慧咨询和远程咨询有什么不同?其涉及的伦理问题是否一致??

www.zhihu.com图标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谁是最好的心理服务提供者??

www.zhihu.com图标

整合的治疗技术

  • 个体咨询师的整合使用

眼动脱敏与再处理治疗(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Therapy,EMDR)就是一门整合了各个心理咨询理论的治疗技术:精神分析、经典行为主义、认知疗法以及躯体治疗。

The use of EMDR therapy can be fully compatible with most of the known 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s.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childhood memories clearly fit into the psychodynamic model, and the importance of focused attention to current dysfunctional reactions and behaviors is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conditioning and generalization paradigms of classical behaviorism. In addition to being a client-centered approach with a strong affective and experiential basis, EMDR therapy addresses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self-assessments, which has firm roots in the field of cognitive therapy, and the emphasis on the physical responses related to a clients presenting dysfunction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its full therapeutic utilization.

  • 多个咨询师的整合使用

在工作中,EMDR咨询师更聚焦于信息、记忆的脱敏与再处理,有相对较少的交互性对话以及「人本主义」中的回应式聆听(Reflective Listening)。当来访者本身在与一个咨询师工作的时候,发现了自己过往的创伤,也希望咨询师使用EMDR来帮助TA。但此时的咨询师没有EMDR的培训,那么咨询师可以将来访者转介给EMDR的咨询师,仅进行EMDR的工作。同时,保留原有的咨询师,进行更互动式、深入的谈话治疗。(我暂时还没有这么工作过,但是我的督导是这么做的,同时在我参加的EMDR培训中,Dr. Gerald Puk也建议治疗师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来为其制定此类的咨询方案。)也就是说不同流派和工作层面的咨询师可以相互合作,共同为来访者提供其所需要的咨询/治疗,以达到整合的目的。

整合的治疗理论

在超个人心理学的领域中,心理学家们也不光是在使用整合的眼光来帮助有心理咨询/治疗需求的来访者,其理论也逐渐被使用在医疗领域。

Ken Wilber: Four Quadrants

在这四象限中,一个人的心理/生理问题需要被多层次的分析,同时也需要给予在不同的层次上治疗。比如题主提到的催眠,就可以协助治疗一些皮肤病。同时,催眠也可以与认知行为疗法合用(前几周刚从Stanley Krippner教授那里学到),但这些的使用一定都需要在技术上和伦理上进行系统的培训。

在医院系统中,我现在所居住的加州,我所知道的Kaiser Permanente(凯萨医疗)和斯坦福医院都在使用整合医疗系统。这里的整合不单单是整合不同科室的治疗,还要加入关系、文化、宗教等元素,如在医院内设立图书馆,让病人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制定自己的医疗方案中;在医院环境布置中加入更多人文元素,而非十分单一的白色;加入Spiritual Volunteer (精神志愿者),如牧师、和尚等人员进入医院为病人祷告或祝福。加入这些元素的理论基础在于,回到四象限中,各个层面的设置与参与都对一个人的心理与生理健康的恢复有帮助。

那么在心理咨询/治疗中,在我们使用不同的理论来对来访者进行咨询/治疗的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其他方面对来访者症状或目标的影响,从而使用不同的技术与理论来达到来访者的目的。如果我们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转介给其他有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也是整合治疗的一种手段。

整合的实践

知道了这些,其实我们可以理解,其实各个理论虽然有时候在我们看来是矛盾的,但其实它们是工作在不同的层次或区域。如认知治疗聚焦认知的改变,行为治疗著眼从行为改变情绪,精神分析则是通过强化自我意识、发现无意识来达到增强自我从而改变情绪、行为的目的。

同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仰与倾向。一个十分理性化、程序化的来访者或许很难接收精神分析这种开放式的治疗方法;一个需要更多「自由」或掌控感(sense of agency)的来访者面对认知行为疗法,有可能就会觉得被「命令」或「压迫」。所以,根据不同的来访者的信仰与工作方式,我们也需要使用不同的技术以帮助来访者达到其改变的目的。

结语

心理咨询的过程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参与的过程,抛开来访者的具体现状与需求来谈整合是比较困难的。虽然前面说了技术和理论,但是具体到工作中,则是咨询师一方面用自身的知识工具与经验对来访者现状的判断,另一方面,倾听来访者现阶段最急迫的需求,以及长期目标来决定使用何种技术。

我也在探索学习中,有说的不到位的,请大家指正。

References
Shapiro, F. (2018). 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 therapy: Basic principles, protocols, and procedures (3rd ed.).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Wilber, K. (2005). Foreward. In M. Schlitz, T. Amorok, M.S. Micozzi (Eds.), Consciousness and Healing: Integral approaches to mind-body medicine (pp. xv-xxxv). St. Louis, MO: Churchhill Livingston.


题主所说的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等,这些不是技术,这些是流派。所谓的技术比如共情、倾听、诠释、催眠、隐喻、房树人等等,这种叫技术。

技术我认为是可以通用的,一个成熟的咨询师绝不会在咨询中限制自己。精神分析已经完全认可人本治疗的共情技术了,但可能很少用到认知疗法的某些技术,比如在咨询结束后布置作用。但并不是完全不可以,具体看个案的情况灵活运用。不过在咨询中的大忌是对个案没有一个总的思路,为了凑时间,东用一个技术,西用一个技术。今天让来访者做做房树人,明天让来访者释梦,然而用了却没给咨询带来任何帮助。

那么流派和流派之间是否可以整合呢?我认为也不是不可以。比如精神分析的自体就越来越象人本了,有时并不会严格区分咨询师在一刻是自体框架下的,还是人本框架下的。但有些流派不太适合整合,比如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而认知行为和人本的情绪聚焦又可以整合。

不过不管怎么说,扎根于自己的流派,适度学习一些其他流派的理论框架和技术都是可以的。但没在自己的流派里认真学习上三五年,没有好好的运用某个流派做过一定量的个案。东一榔头西一棍子,然后标榜自己是在整合,这就比较糟糕了。

————————————————————————————————————————

公众号:影心理

预约心理咨询,请联系助理,微信号:xinliwanka

本人微信:verynew0807(不闲聊,不回答心理问题)


谢邀!

因人而议、因问题而议、因特质而议。


其实学完了,吸收了,娴熟了,知识和技能会留在你的背景里,流派来源反而不那么清晰了。我们面对的来访者多么复杂和鲜活,咨询师做的更多的把著来访者走。感受到汹涌的情绪,就用一些方式托住,感受到情绪被禁锢了,就用一些方式再勾起来,空椅子不行,试试催眠也无妨。叙事没听清,就去澄清,感受到悖谬的思维和逻辑,你擅长认知就去面质,你会玩心理剧,就帮助来访者演绎这悖谬……等等等等。

就连咨询的思路和目标,你也可以大多把著来访者走,基本上,不需要考虑什么技术是什么流派的。有一些东西确实会冲突,比如说有些流派重视对症状成因的解释,有些则不在意解释。如果你正好学了冲突的东西,那也正好在冲突下好好思考和感受,好好叩问自己到底认同哪个,个案到底适合哪个,慢慢的就有了自己的取向、习惯和偏好。


首先澄清几个概念:

  • 理论取向:目前只有三个,关注潜意识运作的精神动力取向;关注认知活动和条件反射的认知行为取向;关注人性本身的存在人本取向;最近据说有一个关注多元文化的取向。
  • 咨询形式:主要是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家庭咨询(治疗)

换句话说,无论团体还是家庭,它们里面可以嵌套不同的理论取向,比如你可以做以潜意识互动为主题的精神动力学家庭咨询,或者做人本主义取向的团体心理咨询等。

  • 咨询技术:技术就是操作方法,它背后会由理论取向作为支持,比如箱庭疗法背后就会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作为理论支持;焦点解决背后有认知行为的理论支持;动机式访谈背后也人本主义的思想做支持。

因此把精神分析、家庭治疗、焦点解决这些词语放在平行的位置上是不合适的。

关于评估与干预

对来访者的评估和干预,自然是需要一致的,例如你用动力学理论去评估来访者,后面自然要用动力学的方法去干预,呈现的效果也是动力学理论的预期效果

如果咨询师用了动力学理论做评估,但结果用认知行为的方法解决问题,那么有可能意味著两件事:1.咨询师下意识的同时做了一套认知行为角度的评估,自己不知道;2.咨询师在动力学理论下,有了见诸行动,并合理化为苏格拉底提问。

整合什么?如何整合?

在整合之前,我们会先关注不同理论取向的差异在哪里?

比如,在生物学的视角下,那些典型的症状和它们背后神经递质的分泌是关注的焦点,于是,当来访者需要处理具体精神症状的时候,可以使用药物;不过在人际关系维度上,动力学会深刻的意识到来访者心理对自己、别人的预期,这些内心中假象的关系是如何影响现实中的关系的。

假设来访者(患者)有著抑郁的症状,同时在人际关系中出现典型的自我批评和批评别人,那么可以将生物学的思想和动力学思想整合起来,同时给来访者使用。

但是,这两种思想在操作时,可能会有不兼容的地方:来访者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只能靠著药物才能生活的怪人」,因此拒绝药物,这种观念显然是来访者过去对自己评价的延伸,咨询师可以使用动力学的思想,帮助来访者提高药物依从性。

实际上,目前绝大多数的咨询师,都将人本主义整合进入了自己的工作,那种注重咨访之间的信任关系,将来访者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而非一系列数字),这都是在人本主义思想产生之后被借鉴而来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心理小厨plus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