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技術的整合是有機的運用,而不是混搭在一起。那麼類似精神分析的、認知行為、家庭治療、藝術表達、焦點解決.....這多技術,是否能夠整合?這個整合是說:面對一個來訪者,我評估採用精神分析,在諮詢過程中根據來訪者的需要使用藝術表達或者催眠?還是說,我評估後根據來訪者的整體情況,某個來訪者採用長程精神分析,某個來訪者採用認知行為治療?在具體的技術運用上,哪些模塊可以有機整合,哪些會排斥呢?


在我的另外兩篇回答中,我談到了現代心理諮詢的整合趨勢,以及簡單解釋了不同心理諮詢理論的工作側重點和工作層面。而整合就是將各個層面都考慮到,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同時,根據不同情況,雙管齊下也是可以的。但是,就如另外一個回答者所說的,如果一個諮詢師還未參加過各個理論的培訓和督導,自然比較難以整合。

人工智慧諮詢和遠程諮詢有什麼不同?其涉及的倫理問題是否一致??

www.zhihu.com圖標心理諮詢師、精神科醫生,誰是最好的心理服務提供者??

www.zhihu.com圖標

整合的治療技術

  • 個體諮詢師的整合使用

眼動脫敏與再處理治療(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Therapy,EMDR)就是一門整合了各個心理諮詢理論的治療技術:精神分析、經典行為主義、認知療法以及軀體治療。

The use of EMDR therapy can be fully compatible with most of the known 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s.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childhood memories clearly fit into the psychodynamic model, and the importance of focused attention to current dysfunctional reactions and behaviors is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conditioning and generalization paradigms of classical behaviorism. In addition to being a client-centered approach with a strong affective and experiential basis, EMDR therapy addresses the concept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self-assessments, which has firm roots in the field of cognitive therapy, and the emphasis on the physical responses related to a clients presenting dysfunction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its full therapeutic utilization.

  • 多個諮詢師的整合使用

在工作中,EMDR諮詢師更聚焦於信息、記憶的脫敏與再處理,有相對較少的交互性對話以及「人本主義」中的回應式聆聽(Reflective Listening)。當來訪者本身在與一個諮詢師工作的時候,發現了自己過往的創傷,也希望諮詢師使用EMDR來幫助TA。但此時的諮詢師沒有EMDR的培訓,那麼諮詢師可以將來訪者轉介給EMDR的諮詢師,僅進行EMDR的工作。同時,保留原有的諮詢師,進行更互動式、深入的談話治療。(我暫時還沒有這麼工作過,但是我的督導是這麼做的,同時在我參加的EMDR培訓中,Dr. Gerald Puk也建議治療師根據來訪者的具體情況來為其制定此類的諮詢方案。)也就是說不同流派和工作層面的諮詢師可以相互合作,共同為來訪者提供其所需要的諮詢/治療,以達到整合的目的。

整合的治療理論

在超個人心理學的領域中,心理學家們也不光是在使用整合的眼光來幫助有心理諮詢/治療需求的來訪者,其理論也逐漸被使用在醫療領域。

Ken Wilber: Four Quadrants

在這四象限中,一個人的心理/生理問題需要被多層次的分析,同時也需要給予在不同的層次上治療。比如題主提到的催眠,就可以協助治療一些皮膚病。同時,催眠也可以與認知行為療法合用(前幾周剛從Stanley Krippner教授那裡學到),但這些的使用一定都需要在技術上和倫理上進行系統的培訓。

在醫院系統中,我現在所居住的加州,我所知道的Kaiser Permanente(凱薩醫療)和斯坦福醫院都在使用整合醫療系統。這裡的整合不單單是整合不同科室的治療,還要加入關係、文化、宗教等元素,如在醫院內設立圖書館,讓病人可以更多地參與到制定自己的醫療方案中;在醫院環境佈置中加入更多人文元素,而非十分單一的白色;加入Spiritual Volunteer (精神志願者),如牧師、和尚等人員進入醫院為病人禱告或祝福。加入這些元素的理論基礎在於,回到四象限中,各個層面的設置與參與都對一個人的心理與生理健康的恢復有幫助。

那麼在心理諮詢/治療中,在我們使用不同的理論來對來訪者進行諮詢/治療的同時,我們也要了解其他方面對來訪者癥狀或目標的影響,從而使用不同的技術與理論來達到來訪者的目的。如果我們沒有經過相應的培訓,轉介給其他有過專業培訓的人員,也是整合治療的一種手段。

整合的實踐

知道了這些,其實我們可以理解,其實各個理論雖然有時候在我們看來是矛盾的,但其實它們是工作在不同的層次或區域。如認知治療聚焦認知的改變,行為治療著眼從行為改變情緒,精神分析則是通過強化自我意識、發現無意識來達到增強自我從而改變情緒、行為的目的。

同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仰與傾向。一個十分理性化、程序化的來訪者或許很難接收精神分析這種開放式的治療方法;一個需要更多「自由」或掌控感(sense of agency)的來訪者面對認知行為療法,有可能就會覺得被「命令」或「壓迫」。所以,根據不同的來訪者的信仰與工作方式,我們也需要使用不同的技術以幫助來訪者達到其改變的目的。

結語

心理諮詢的過程是諮詢師和來訪者共同參與的過程,拋開來訪者的具體現狀與需求來談整合是比較困難的。雖然前面說了技術和理論,但是具體到工作中,則是諮詢師一方面用自身的知識工具與經驗對來訪者現狀的判斷,另一方面,傾聽來訪者現階段最急迫的需求,以及長期目標來決定使用何種技術。

我也在探索學習中,有說的不到位的,請大家指正。

References
Shapiro, F. (2018). 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 therapy: Basic principles, protocols, and procedures (3rd ed.).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Wilber, K. (2005). Foreward. In M. Schlitz, T. Amorok, M.S. Micozzi (Eds.), Consciousness and Healing: Integral approaches to mind-body medicine (pp. xv-xxxv). St. Louis, MO: Churchhill Livingston.


題主所說的精神分析、認知行為等,這些不是技術,這些是流派。所謂的技術比如共情、傾聽、詮釋、催眠、隱喻、房樹人等等,這種叫技術。

技術我認為是可以通用的,一個成熟的諮詢師絕不會在諮詢中限制自己。精神分析已經完全認可人本治療的共情技術了,但可能很少用到認知療法的某些技術,比如在諮詢結束後佈置作用。但並不是完全不可以,具體看個案的情況靈活運用。不過在諮詢中的大忌是對個案沒有一個總的思路,為了湊時間,東用一個技術,西用一個技術。今天讓來訪者做做房樹人,明天讓來訪者釋夢,然而用了卻沒給諮詢帶來任何幫助。

那麼流派和流派之間是否可以整合呢?我認為也不是不可以。比如精神分析的自體就越來越象人本了,有時並不會嚴格區分諮詢師在一刻是自體框架下的,還是人本框架下的。但有些流派不太適合整合,比如精神分析和認知行為。而認知行為和人本的情緒聚焦又可以整合。

不過不管怎麼說,紮根於自己的流派,適度學習一些其他流派的理論框架和技術都是可以的。但沒在自己的流派裏認真學習上三五年,沒有好好的運用某個流派做過一定量的個案。東一榔頭西一棍子,然後標榜自己是在整合,這就比較糟糕了。

————————————————————————————————————————

公眾號:影心理

預約心理諮詢,請聯繫助理,微信號:xinliwanka

本人微信:verynew0807(不閑聊,不回答心理問題)


謝邀!

因人而議、因問題而議、因特質而議。


其實學完了,吸收了,嫻熟了,知識和技能會留在你的背景裏,流派來源反而不那麼清晰了。我們面對的來訪者多麼複雜和鮮活,諮詢師做的更多的把著來訪者走。感受到洶湧的情緒,就用一些方式托住,感受到情緒被禁錮了,就用一些方式再勾起來,空椅子不行,試試催眠也無妨。敘事沒聽清,就去澄清,感受到悖謬的思維和邏輯,你擅長認知就去面質,你會玩心理劇,就幫助來訪者演繹這悖謬……等等等等。

就連諮詢的思路和目標,你也可以大多把著來訪者走,基本上,不需要考慮什麼技術是什麼流派的。有一些東西確實會衝突,比如說有些流派重視對癥狀成因的解釋,有些則不在意解釋。如果你正好學了衝突的東西,那也正好在衝突下好好思考和感受,好好叩問自己到底認同哪個,個案到底適合哪個,慢慢的就有了自己的取向、習慣和偏好。


首先澄清幾個概念:

  • 理論取向:目前只有三個,關注潛意識運作的精神動力取向;關注認知活動和條件反射的認知行為取向;關注人性本身的存在人本取向;最近據說有一個關注多元文化的取向。
  • 諮詢形式:主要是個體諮詢,團體諮詢,家庭諮詢(治療)

換句話說,無論團體還是家庭,它們裡面可以嵌套不同的理論取向,比如你可以做以潛意識互動為主題的精神動力學家庭諮詢,或者做人本主義取向的團體心理諮詢等。

  • 諮詢技術:技術就是操作方法,它背後會由理論取向作為支持,比如箱庭療法背後就會有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作為理論支持;焦點解決背後有認知行為的理論支持;動機式訪談背後也人本主義的思想做支持。

因此把精神分析、家庭治療、焦點解決這些詞語放在平行的位置上是不合適的。

關於評估與幹預

對來訪者的評估和幹預,自然是需要一致的,例如你用動力學理論去評估來訪者,後面自然要用動力學的方法去幹預,呈現的效果也是動力學理論的預期效果

如果諮詢師用了動力學理論做評估,但結果用認知行為的方法解決問題,那麼有可能意味著兩件事:1.諮詢師下意識的同時做了一套認知行為角度的評估,自己不知道;2.諮詢師在動力學理論下,有了見諸行動,併合理化為蘇格拉底提問。

整合什麼?如何整合?

在整合之前,我們會先關注不同理論取向的差異在哪裡?

比如,在生物學的視角下,那些典型的癥狀和它們背後神經遞質的分泌是關注的焦點,於是,當來訪者需要處理具體精神癥狀的時候,可以使用藥物;不過在人際關係維度上,動力學會深刻的意識到來訪者心理對自己、別人的預期,這些內心中假象的關係是如何影響現實中的關係的。

假設來訪者(患者)有著抑鬱的癥狀,同時在人際關係中出現典型的自我批評和批評別人,那麼可以將生物學的思想和動力學思想整合起來,同時給來訪者使用。

但是,這兩種思想在操作時,可能會有不兼容的地方:來訪者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只能靠著藥物才能生活的怪人」,因此拒絕藥物,這種觀念顯然是來訪者過去對自己評價的延伸,諮詢師可以使用動力學的思想,幫助來訪者提高藥物依從性。

實際上,目前絕大多數的諮詢師,都將人本主義整合進入了自己的工作,那種注重諮訪之間的信任關係,將來訪者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而非一系列數字),這都是在人本主義思想產生之後被借鑒而來的。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心理小廚plus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