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历史上的传奇战役——库利科沃战役中,就出现过两军对垒时先派出武将单挑的场景。

来自莫斯科大公国方面的武僧阿列克谢对阵金帐汗国派出的武将帖木儿。

阿列克谢是一名在修道院学习的僧人,服务于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在莫斯科方面趁著金帐汗国内乱,招兵买马企图独立时,金帐汗国的权臣马麦带领著梁赞大公前来讨伐。(梁赞大公从此就被钉在了俄奸的耻辱柱上……)

阿列克谢和他的朋友罗迪恩加入了莫斯科公国的军队。这支军队不仅仅有莫斯科人,还有附近的一些罗斯王公参加,甚至还有一些立陶宛王公带领著军队参战。俄罗斯的基普利安大主教更是号召全体王公集结到德里特里的帐下一同对抗蒙古人,并且德米特里得到了不少经常与金帐汗国打交道的商人们提供的情报,对马麦的行动有了一定的掌握。

当然了,德米特里和马麦这俩统帅肯定不可能亲自上去单挑,这俩一个在罗斯士兵和大公们的团团保护中,一个带著手下的王公在高处指挥战斗。

两军对垒时,马麦派出了猛将帖木儿,而莫斯科方面派出的就是阿列克谢。

两人拚死血战,最后竟然同归于尽。但是据说帖木儿最终从马上落下,但阿列克谢没有,也许是单挑之后伤重而死。

单挑之后,蒙古人立刻从高处发动冲击,但却因为俄罗斯人誓死不退而无法完全展开部队,最终在俄罗斯伏兵的打击下溃败,马麦撤退,俄罗斯就这样获得了对蒙古人作战的胜利。当然了,跟蒙古人的斗争可不会就这么简单结束,之后又经过了数代人的时间,俄罗斯人才真正从「鞑靼枷锁」中挣脱出来。

阿列克谢也成为了民族符号之一,俄罗斯发行了他的纪念币、纪念邮票。


所谓的「大将单挑」,最开始源自春秋时期的「致师」。

春秋时期的战争还不残酷,还只是贵族君子的社交游戏,游戏!

那时候贵族君子在战场上打的顺眼了,经常停下了互赠礼物,唱两句诗经,以为好友,然后告辞,还会被天下人传为一段佳话。

即使一不小心被俘虏,也不用担心人身安危,毕竟不是商朝,不用担心被杀了祭祀天神。只要家里送来一笔钱财,就能把自己赎回去。这跟西方的贵族战争有些类似,不过西方的重甲骑士,而春秋时期的是重型战车。

致师最主要的目的是打击敌方士气,所以战车通常要耍些花俏手段,吓唬敌军。

一般来说,最简单的致师是驾驶战车快速冲锋,让战车上的战旗倾斜著冲到敌方阵前百步,然后回来。

没做到这个,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致师。但这个也有些难度,主要是战车速度必须要快,而打战是在野外,地面崎岖坎坷,战车一快容易翻车……

稍微难点的,是要求车左开弓右射人,左射马,击退前来追击的敌军。

地狱级难度的,莫过于直接冲到敌方阵前,杀死敌军割取左耳,抓住俘虏再回来……而就算是这个,也只是击杀小兵卒子,没说什么万军丛中取主将首级。

后来到了战国时期,战争不再是贵族游戏,变成「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残酷局面。致师逐渐消失,后来越传越歪,传成了所谓的「阵前大将单挑」……

说一下古代怎么行军打仗吧……

一支万人左右的大军行军,一般分为五军,兴军两百骑兵,在主力前方二十里外,负责侦查。

蹱军两千人,在主力十里之外,负责维修被敌军破坏的道路、桥梁,让主力大军能够顺利行进。如果兴军发出警告,碰到小股敌人,则迅速上前将其击溃;如果碰到的是大股敌军,则列阵防御,为后方主力大军列阵赢得时间。(蹱军最容易获取军功,所以不是主将嫡系,一般人混不进蹱军)

主力大军七千人,主将也在这里。

主力大军左右两翼,各有一千人的分卒,一般由杂牌部队充当。行军时跟在主力大军两侧,随时占据有利地形,与主力大军互为犄角之势。

在古代,如果你随时按照这个法子行军,电视剧里一声金鼓两侧伏兵四起的景象,根本不可能出现。

而在作战的时候,大军同样分为五个部分。

左翼,中军,右翼。

按照情况不同,你可以调整三军的力量分配。比如,你可以减弱中军,加强两翼,这时就可以诱敌深入,然后两翼包抄。

也可以单独加强左翼,由左翼先击溃敌军,然后再让左翼和中军夹击敌军中军……

这个时候,主将在哪里呢?

这时候,主将都躲在中军后面,由短兵,或者说近卫重重保护!负责以各色、各形旗帜、号角、金鼓,还有多达数十上百名传令骑兵,控制指挥大军作战!

近卫的人数,一般是主将统领军队人数的十分之一。比如一名万人之将,近卫的人数就是一千人。想要击杀主将?你必须击溃整个中军,再击溃近卫。

而这时候,还有第五个部分——预备队。

古人可不傻,不会把军队一股脑都派出去,必须会留一支人数不少的预备队,以防意外。

假如中军就要被击溃,主将会迅速派出一部分预备队前去支援。注意,只是一部分预备队!所以一场战斗中,预备队极为重要,谁先把预备队派光,谁输的几率就更高。

如果没了预备队,你将无法应对任何意外……起码就算战败了,有预备队和近卫保护著跑路,主将也更安全不是?

所以,一场战斗中,不仅主将,各色将领的战死的几率都极低。因为不仅是主将,各色将领也都躲在军阵后面指挥,哪那么容易战死?


单挑在古代战争中并非罕见,在小规模低水平的战斗中尤为常见,在这种战斗中,单挑确实能决定战斗的胜负。春秋早期三国早期,隋唐乱世早期和西方世界的很多战争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战争。

古代将这种行为称为「致师」,用以鼓舞士气。《周礼》记载:"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相关记载:

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春秋.左传.鲁宣公十二年》

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 ,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史.正史.史记.周本纪》

令敬德执矟,略其垒,大呼致师。———— 《新唐书·尉迟敬德传》

三国时期的吕布约架郭泗,孙策单挑太史慈是史有据的,历史上确有此事。

在古代军队中,官兵主要分为三级:

毕生习武,装备精良的军事贵族,是古代军队战斗力的核心

长期从军,拥有一定军事装备和技能的职业军人,是军队的中坚力量

临时投军,几乎没有任何战斗力的壮丁,农民,这种人只有形势稍有不利就会逃之夭夭

由于盔甲武器制造极为复杂,且极为昂贵,和平年代政府又严禁民间储存盔甲。所以在刚刚进入乱世时,各地豪强所拥有的武器盔甲极为稀少,只能集中使用。军队往往由极少量的军事贵族和大量的农民组成。这时单挑就极为重要了,因为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既怕死,又没有战斗力的农民。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可能双方军队中只有一个有战斗力的骑士,这时让两个骑士决斗来决定胜负就显得极为合理了。

在乱世初期和西方世界,很多战争并不是这样的

而是这样的

为什么单挑非常重要是不是很好理解了

当然在大规模高水平战争中,单挑不常见了,同时对胜负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在三国后期,军事水平提高之后,就连《三国演义》中也没有几次单挑了。想想看罗贯中描述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是靠单挑分出胜负的吗,显然不是。

另外,在武备充足的时期,在大规模高水平的战争中,单挑依然很常见。对于将领来说,单挑虽然不能决定胜负,但可以鼓舞士气,展显己方必胜的决心。

对于个人来说,单挑就更为重要了。两军阵前的单挑,是年轻武士们展现勇气和技巧的最好机会,是他们积累威望,博得将领重视提拔的最佳途径。很多平民出身的大将,年轻都有单挑,先登,夺旗,斩将的经历。当然,当这些年轻武士走到更关键岗位的时候,单挑在他们身上也就不常见了。


首先呢,大将单挑不普遍,但也不是说没有。

来一大堆理论说不可能单挑的,都是没好好读史书的。

就算你不愿意读书,你看看百家讲坛也行啊。

拿我知道的来说吧,我记得赵匡胤就单挑过。

话说某年某月某日,一个叫皇甫晖扬言要和赵匡胤单挑。

这赵匡胤可不简单,萧峰所说的太祖长拳就是这赵匡创成的。

既然赵匡胤那么厉害,结果自然是皇甫晖单方面被赵匡胤吊打,史书说「以剑击其面」。意思是赵匡胤打赢了,一剑砍在皇甫晖脸上。

还有李世民,李世民这个严格来说不算单挑,不过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世民曾有一次自己做鱼饵,当时他带了尉迟恭,他是怎么和尉迟恭说的呢?

「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意思就是我拿一张弓,你拿一根槊,就算敌军百万,那也不叫事。

果然,李世民就这样和尉迟恭到窦建德营前溜达,还自报家门。这自然是捅了马蜂窝,对方出来五六千骑兵。

而李世民还不慌不忙的和尉迟恭殿后。

注意,是李世民主动要和尉迟恭殿后,而不是振臂一呼说领导先走。

追骑将至,则引弓射之,辄毙一人。追者惧而止,止而复来,如是再三,每来必有毙者,世民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杀十许人,追者不敢复逼。

意思是窦建德的骑兵快到眼前了,李世民张弓搭箭就射死一个,追的人怂了。不过后来又追上来了,只是每次接近就会被射死很多人。这次李世民射死了数人,尉迟恭杀了十多人,五六千骑兵就这样被两人镇住了。

这还不算,李世民最后还把这几千骑兵顺利诱导进自己的伏击圈给包了饺子。

这真的是斗皇强者,恐怖如斯。


冷兵器时代,武将单挑,是很常见的。

隋末唐初著名的勇将罗士信,跟从隋朝名将张须陀讨击郭方预,在北海郡下密县的潍水上,对方刚刚开始列阵,罗士信就手执长矟,站立在马背上,宾士到对方阵前挑战。

于是,对方阵中出来几个人应战。

罗士信接连刺倒了几个人。然后,罗士信斩一人首级,抛掷向空中,用矟头接住,在敌阵前直立著矟高高举著。对方惊呆了,再也没有人敢出来应战。

双方军队面对面列阵,这时,各自派出将士到阵前,单兵对决,这是典型的武将单挑。

当然,主将对主将的阵前单挑,要少的多。因为主将未必都是以武艺为强项的。但是也有。

武德三年四月,罗士信已经是唐国皇帝李渊的将领了。罗士信率部围攻郑国皇帝王世充的慈涧,王世充的太子王玄应率部对阵罗士信。

王玄应单挑罗士信,罗士信刺中王玄应,王玄应掉落下马。然后,王玄应被自己的人救走了。这是一次对阵双方主将的单挑对决,很经典。隋末唐初主将对主将的单挑,只见到这一次记录。

主将单挑失败,未必就意味著本次战斗的失败。只要自己一方的阵型完整,即攻防体系完整,主将的单挑失败,就仅仅是主将的单挑失败。王玄应这次,就是这样。

冷兵器时代,双方混战在一起,形成群殴时,归根结底,或者是一人对多人,或者是一人对一人。一人对多人,也要一枪一枪的去刺对方的每一个人。所以单挑,依然常见。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征辽东,在白崖城,李世民的大将契苾何力被对方包围,契苾何力被对方的勇士高突勃用矛刺中了腰。薛万备匹马单枪冲进去,救出了契苾何力。薛万备这时就是一人对多人。

武德三年九月二十一日,李世民率领五百骑兵观察地形,登上魏宣武陵,被王世充包围了。王世充的大将单雄信率领骑兵直趋李世民。尉迟敬德大声呼喊著骑马冲过去,同单雄信交战,尉迟敬德横刺单雄信,单雄信掉落马下。这是混战中的一次单挑。

李密决战王世充时,勇将裴行俨先锋陷阵,被流矢射中,落马。程知节冲上去救裴行俨,杀了对方几个人,对方的其他人退开。程知节把裴行俨抱到自己的马上,两个人骑同一匹马撤退。王世充的一个骑兵追上来,一槊刺穿了程知节。程知节回身扭断了这枝槊,并且斩杀了这个骑兵。这也是混战中的一次单挑。程知节,就是非常有名的程咬金。

单挑时射箭的情况当然很常见。战斗,就是你死我活的,双方的手段当然是无所不用其极。

杜伏威对阵隋朝的右御卫将军陈棱。杜伏威做为主帅,骑马从自己的阵型中出来,亲自到阵前向陈棱挑战。

陈棱的一个部将,在阵前,开弓放箭,射中了杜伏威的额头。杜伏威很生气,用手指著对方说:「不杀你,我就不拔箭。」然后额头插著箭骑马冲过去。

陈棱的这个部将不敢应战,转头逃回自己的阵型中。杜伏威跟著往里冲,并大声呼喊。陈棱的阵型没有挡住杜伏威。杜伏威逮住射自己的人,让他给自己拔箭,然后斩了他。

箭是远程兵器,冷兵器时代对此是极端重视的。能用弓箭解决的,当然会优先使用弓箭。

武德五年正月,刘黑闼在肥乡县列阵对抗李世民。李世民亲自率领左右攻击刘黑闼,却遇上了来帮助刘黑闼的突厥兵,搞得李世民有点被动。有一个突厥人「勇壮绝人」,一直冲向李世民。李世民射出了自己的天策上将大箭,大箭从突厥人的前胸洞穿到后背,突厥人应弦而毙。

刘黑闼派出自己手下骑兵,跑到李世民的大营附近埋伏。李世民轻骑出行,意外的遇到了他们。其中三个骑兵,都是「骁勇有名者」。这三人举枪冲过来。待到那三骑走近,李世民连发三箭,相次射杀了这三人。

隋朝的名将斛斯万善也是一个超级射手。大业十一年八月,突厥始毕可汗把隋朝皇帝杨广围困在雁门。突厥每次攻击,斛斯万善都是正面迎战其前锋。斛斯万善有时候会下马坐在地上,拉开强弓射击敌人,被他射中的突厥都完蛋了。

弓箭不是万能的,有高人能躲开。

隋朝皇帝杨广继承皇位后,杨广的五弟汉王杨谅不认可,举兵反叛。杨谅的将领乔钟葵包围了代州。乔钟葵的亚将王拔,是一个勇将。王拔既善于使用长矛,又擅长避箭,敌人的箭不能射中王拔。王拔既然有这样罕见的本事,所以,王拔每每只带著几个骑兵,就能陷阵,因为他不怕对方弓箭的压制。同他对阵的隋朝名将杨义臣因此非常苦恼。

李世民讨伐刘黑闼时,发生了两次经典的武将单挑,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

武德五年三月十一日,李世民的部将李世𪟝引兵进逼刘黑闼的营地。刘黑闼的左领军高雅贤正在军中宴会。高雅贤乘醉出营,单骑攻击唐军。

李世𪟝的部将潘毛迎战高雅贤。潘毛刺中高雅贤,高雅贤掉落下马。高雅贤的左右冲上来,救起高雅贤,返回。高雅贤还没有走到营地就死了。

隔了一天,三月十三日,唐军的将领们又去刘黑闼的营地前挑衅。这一次,对方出战的是刘黑闼的右领军王小胡。潘毛单挑王小胡,被王小胡活捉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