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希望你去熟悉一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两部分(著作一时半会看不完,你可以看看哲学史,应该很清晰对这部分的讲解)。这样一方面你可以自己体会,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我们这些人的误解的影响。

我相信你看过了之后就不会问这一个问题了,你就会知道康德为什么会提出物自体的概念,它是康德根据他认为的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所设定的一个和现象界相对的「可以思考但是不可认识」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界限的概念,即不可知领域。这是物自体被提出来时的用意。你看了这部分哲学史就会发现,康德并不是为了否定直观而提出物自体,而是在批判考察人的先天认识能力的过程中形成的,物自体的提出是为了为人的实践理性提供无限自由的空间。(主要是怕你强行给两者加强某种因果关系,那样的话我相信你自己心里就已经认定了也就没必要提问了)

如果作为一个现代读者的身份联系哲学史看康德的物自体的话,他的哥白尼式革命确实是把客观世界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事物对我们的展现,即现象界。一部分是事物本身,即物自体,这是我们的认识所不能认识的。也就是说人只能认识事物对我们的展现,却不能认识事物自身。这是康德体系的基础。

你可以想一下,在你看到的关于直观的解读时(我自己最近在读现代哲学,直观在现代很盛行),是不是都会有「人的直观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之类的表达。如果作者你也是这样看待直观的话,其实这个问题就没有意义了。直观大致可以表述为人的感官所能够获得的(这里也包括通过仪器等增强的人的感官),是真的,而人不能直观的就不确定了。。而在康德那里,他的理论前提是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客观世界分为两部分;而直观仿佛也把世界分成了可认识和直观外的不确定。可以仔细体会一下,前者在人的认识能力有限,而后者重在人的直观正确。后者是说人直观到的是真,而前者恰恰是在对这种对人的认识能力如此自信的怀疑的基础上出发的。。一个粗糙的比喻:一个人说我看到的是真,其余的不确定;另一个人说你的「看」也是有的真,有的也值得怀疑的。。虽然结果都是把客观世界分为了「真」和「不确定」两部分,但是第一个划分的界限是是否看得到,看的到的真,其余不确定。。而对于第二个,认为看得见的也不一定是「真」。。。。

也可以总之一下,就是一个从肯定人的认识能力的角度出发,一个是对人的认识能力持批判考察的态度。前者是直观熟悉的环境,后者是物自体熟悉的环境。。。所以把他们两个组成一个命题,一定要注意这些。

(我不太会表达, 希望能有所帮助)


自身神性可参悟!与别人两样。


我不懂康德,只是根据这个结论推断一下。

假设,物自体的绝对不可知是物自体的本质,那么康德是怎么知道的呢?显然他知道,是可知的。或是理性逻辑,或是感性直观,或客观或主观。

他知道绝对不可知,是个悖论,自己把自己否定了。由此可知,物自体是个矛盾概念,我们既知道它的存在,定义了它的概念,它的本质根源也确实不可知。也就是俗话说的,凡事都是一知半解,知和不知都是事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可认识的物自体是不存在的,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物自体绝对可知,人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吗?怎么能否认人的认知有局限?没有认知鸿沟呢?马的绝对认识论也不对,不是事实,太独断。

认知都是相对的,局限的,知也不知,很一般的道理嘛。怎么钻牛角尖出不来呢?西方哲学的逻辑,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会给我们误导。中国哲学没这个毛病。

物自体相当于我们中国的道。若是说,道绝对不可知,不可道,那么你怎么知道的?你一说,不就是可道了吗?所以,老子说的对,道可道,非常道。道有可道,也有不可道。

现象背后的本质是可知可道的,数学,科学,哲学,包括康德等等,都是对本质的揭露。

不过,永远有不可知,不可道的物自体和道。对此,如果科学理性不行,那就诉诸感性直观主观,谁说直观不能发现真理?

如果我们把知定义为理性认知,那么直观感性本来就是个人感觉灵感,本质倒是不可知,不可说。如此说来,物自体不可知不是否定直观,反而是肯定。

就像西方人理性追不到上帝,看见神迹就信了上帝。我们中国人经常讲的悟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样的道理。



这边建议您至少看一篇有关康德的paper再来问问题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