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家在世界上有颇有成就,那么国内具有冲击2022年菲尔兹奖的数学家吗?


谢邀。

因为我对其他方向的中国数学家实在没有什么了解,也没法判断他们的水平。所以如果问我我所在的领域哪些人有冲击菲尔兹奖的实力我还可以说一说。

就我稍微了解一点的领域,我知道的几位rising star级别的年轻中国数学家有:Ziyang Gao,Junyi Xie,Zhiyuan Zhang。不过实事求是的说,即使是这几位顶级的数学家,也需要再做出revolutionary的大结果,或者做出一系列能够引领一个方向的杰出工作,才能够进入菲尔兹奖的候选人名单。

事实上,菲尔兹奖更多的是方向与方向之间的博弈。一个方向的big names会尽力推一个本方向有领袖气质的super star出来冲击菲尔兹奖,这样可以为本方向带来更多的关注,以及更多的话语权,从而促进这个方向的发展。而这个人的国籍和种族,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希望题主能以更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数学家,多关注他们的工作的实质,也已更平和的心态看待菲尔兹奖,这不是数学家的唯一目标,甚至不是最高目标。


三十多年前有人提出过类似的问题,一位有学识的人是如此回答的:

我讲这个课的时候,刚好和奥运会重合。由于祖国在奥运会上的丰收,自然引起了「为什么中国数学家不能拿数学界的金牌」的问题。于是「拿金牌」这个口号不胫而走,暑期中心的同志们人人面上都挂了同一个问号:「中国在什么时候才拿数学界的第一面金牌?」这个问题后来甚至在杂志、报章上也被提出来了。这个想法实在很具有刺激性。若是真能把一门严肃的学问当作一种体育比赛,以后可以玩的花样就多得不可想像。比方说,人民日报第一页可能有如下的标题:「 Poincare与高斯在拓扑场上激战,Poincare大胜,五比零。」又或:「群论决赛,Abel苦战 Galois,不幸以二比三败北」等等。不过我猜想提倡在数学上「拿金牌」,主要的用意也不过是作为一种鼓励罢了。这个用意自然是很好的,但是,这个口号却不幸被人误解,以为学数学的最终目的,不外是拿一个什么奖之类。这就和古代「十载寒窗,一举成名」的封建思想,有太多重合之处了。你们一定很清楚地认识到,在你们自己这一代当中,这种功利主义的想法已是与日俱增,犯不著再用金牌」作为鼓励了。我觉得比较值得做的事,倒是鼓励你们去培养一种「实事求是,为这门有悠久历史的学问尽一已之力」的学者风度。只是这件事一说开来就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够说清楚的,而且恐怕也有一些说教的味道。所以我还是回过头来和你们讨论数学罢。

「拿金牌」的另一个用意,就是举出一个目标希望大家朝这个这篇文章最近刚有新的英文翻译方向走。从一个数学工作者的立场看来,这个做法似乎不够彻底。如果真要坚持这个观点,就不如索性举出最伟大的数学家作为年青人的榜样。古语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根据学问远胜于我的人的看法,数学史上登峰造极的数位,还要数十九世纪的高斯,黎曼,Abel,Poincare等等。 Hermann Weyl在1944年写 Hilbert的悼文时就说过,伟大如 Hilbert,他的学术成就还不及高斯和黎曼。但也是Weyl,亳不含糊地加上一句话:「在我们(即Weyl本人)这一代当中,并没有一个能够和 Hilbert相比的数学家。」Weyl是被公认为本世纪数一数二的数学家,同时也许是数学史上最后的一个全才。可是从他这个评价,就可以了解为什么要是想攀登数学的高峰,就非要拿这些十九世纪的大师们作榜样不可。要认识他们的成就,就得要念他们的全集。如果只谈「拿金牌」而不谈这个明显的事实,则无形中变成鼓励年青人「取法乎中」,结果自然「得法乎下」。这就和提倡这个口号的原意脱节了。 你们一定以为「向大师们学习」,只是一句说来动听而不切实际的话。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年青人爱时髦,看的文章总是要愈新愈好。历以一、二十年前的文献已是有过时之嫌,更惶论十九世纪的文章?可是这个提法是无需我来辩护的,因为有才学远超过我的人来代替我这样做。在我作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去听Andre Weil演讲。他一开头就说年青人一定要找高斯,Euler等第一流数学家的全集来读。在这方面,weil是一个言行致的人。1947年有一段时间他的情绪低落,但从翻阅高斯的文集中得到启发,因而作了一连串的猜想。这就是支配了过去三十年来代数几何发展的「Wei猜想」。其实相像的例子是太多了。与其多举,不如推荐下列数篇文章,让你们自己亲身体验罢: (一)高斯创造近代曲面几何学的文章: Disquisitiones generales circa superficies curves,这篇文章最近刚有新的英文翻译和注释。请阅P. Dombrowski,150 Years After GaussDisqui-sitiones .. Asterisqwe, Vol. 62, Soc. Math. France, 1979 (二)黎曼创造「黎曼几何」的短文: Uber die Hypothesen,welche der Geometrie zu Grunde liegen.这篇文章的英文翻译和详细的解释可在本书参考文献[S8,Ⅱ中找到 (三) Poincare创造代数拓扑的一系列文章: Analysis situs, J. Ecole Polytechnique (2)1(1895) 121; I Complement, Rend. circ. mat. Palermo 13(1899),285-343

2 Complement, Proc. London Math. Soc. 32(1900),277-308

3 Complement, BulL. Soc. Math. france 30(1902)49-70: 4 Complement, J. Math. Pure Appl.(5)8(1902),169-214: 5 Complement, Rend. circ. mat. Palermo 18(1904),45-110. 这些文章都是你们基本上能够看懂的。同时我也可以保证,它们是会使你们感觉无限鼓舞的。 最后我们再回到拿金牌」这个问题罢。一般人以为参加奥运会的唯一目的就是拿金牌。去年李宁拿了三面金牌,举国称庆,而童非一面也拿不到。所以用「拿金牌」的尺度来衡量,成功和失败的分野,真是一目了然。但是「金牌得主」的李宁,他个人的想法又是怎么样呢?你们可以去图书馆翻看他在1984年底发表在报章上,以「童非是真正的英雄」为题的文章,就可以看到另外一个观点。其实参加体育竞赛,或者是钻研数学,也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份而已。探求人生的意义,是我们至死的一天都学不完的大学问。下面录出的两段话,也许足以提供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给大家作参考。第一段是近代奥运会始创人 Pierre de Coubertin说的: 运动的目的不在胜利而在竟争, 人生的意义不在克服而在奋斗。 另一段则是古代希腊奥运会的格言之一: 切勿要求胜利,只应要求有一往无前的勇气,

因为从坚忍不拔的奋斗中,你将为自己带来荣誉。

但更重要的,你将为全人类带来光荣。伍鸿熙 1985年6月于北京大学


这个问题很能体现中国人当下的某种心态:一方面颇为"自信",除了美国,以及英法德日俄,其它国家都不放在眼里,另一方面又没有自信,急需菲尔兹、诺贝尔来证明自己,以至于这几年国内媒体时不时就冒出"诺贝尔级成果"。

如果要直接了当的回答问题,很简单,目前国内没有。

那中国数学水平到一流了吗?或者次一流?甚至二流?不幸,二流也难说。物理化学生物其实也都差不多,但这些学科经费、设备相对更重要一些,可能国际地位比数学稍好一点,但也好得有限。

为什么发展了这么多年,二流都还难说?其实八十年代出国那一批人,今天回过头看来,成就可以说很了不起。9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华人数学双子星田刚、林芳华获邀45分钟报告,要知道那时他们的年纪才是32不到。这两位后来分别拿到美国数学会的重量级奖项,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国内出去的数学家中仅有的获奖者,再往后要到一鸣惊人的张益唐(还是他们这一批的)了。除此之外,90年代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数学家还有励建书、阮勇斌、邬思珏、张寿武、李骏等等。应用数学、统计更是如此,这里不一一列举。

与华人数学家在国际上大放异彩相比,同时期国内数学家却相对沉寂,原因何在?如果大家关注过各个数学系的师资力量的话,你会发现50年代末到60年代出生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占了绝大多数,原因在于更早的数学家很多都被文革所耽误,白白浪费了几十年的光阴。少部分人改革开放后通过出国进修,才贡献出了自己科研生命力中的最后一点力量。再加上90年国内知识分子的待遇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降到谷底,能坚持下来的优秀苗子,实在是凤毛麟角。一个大家现在可能难以想像的事实是,2003年左右,国内最好数学系的青年教师拿到手的只有两千多,交完房租和小孩幼儿园学费所剩无几。办公条件也是一言难尽,90年代国内顶尖高校教学楼里都能闻到一股尿臊味,让来讲学的国外学者唏嘘不已。

所以,你能指望什么呢?现在国内数学界中青年人才70后、80后,他们都是90年代到新世纪初受的教育,你能指望他们得到多好、多系统的培养?他们的老师在那样的物质和交流条件下,能正儿八经跟得上国际学界主流前沿工作的都不多,能做点国际主流认可的东西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能坚持在国内数学界使得学术能继续传承,已经难能可贵了。诸位指点江山的知乎er们,平心而论,你们回到那个年代,能坚持下来吗?07、08年之后,国内学术界待遇逐步提高,特别是各种人才计划实施之后,优秀年轻人待遇有了质的飞跃,国内才渐渐能吸引优秀青年学者(当然各种人才计划带来了新的问题)。人才培养应该说这个时候才算是走上正轨。这样看来,北大00级前后那一批只能说是奇迹了。

这里可能会有人反驳说,七八十年代师资力量更差,为什么田刚、林芳华这些人也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绩?这个原因首先在于,这些人基本都是78级前后的,集中了中国累积了十年的优秀人才,而且那时国内知识界未收到商业大潮的影响,他们的老师仍然是中国最优秀的人才,社会地位仍然很高,也不需要面临科研和糊口的双重压力,能静下心来专心教学。那个时候的学生毕业时,除了前沿知识稍有欠缺之外,基本功从平均水平上远超后年20年的学生,也许只有现在少数高校的少数优秀学生可以相比。

回顾这些历史,你会发现,中国数学的发展并不是那么容易、那么理所应当的事情。今天国内媒体天天灵魂拷问"那么多奥赛金牌为何没有菲尔兹奖",根本就是耍流氓。中国IMO选手留在学术界的比例高于任何一个奥数强国,成就也绝对不差,要知道这还是在他们的老师水平远低于其它国家的情况下取得的。再横向对比香港和台湾,在本世纪初之前,他们的师资力量都要远好于大陆,但最近二十年人才培养已经远比不过大陆了,加起来甚至比不过北大一个系。

一流的学者没有留在国内,自然很难培养出超一流的人才,所以大家无需老是去问什么时候拿菲尔兹奖。等什么时候国内的社会环境使得一流的华人学者愿意在国内工作,中国数学人才的培养才有可能得到本质提升,超一流的人才才有冒出的可能。相比之下,菲尔兹奖作为一个政治意味越来越浓的奖项,意义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例如分析领域伟大如de Giorgi,Caffarelli,也没有拿到菲尔兹奖,但如果中国有de Giorgi,有Caffarelli,有Ambrosio,还需要菲尔兹来体现在这个领域的地位吗?


谢邀。

别想了。未来几年华人要出Veblen几何奖或者Cole代数/数论奖或者其他分领域的顶级奖都够呛。田拿的就是Veblen奖,现在在国内地位大家都看得到有多高。张益唐拿的Cole数论奖。大家经常在新闻里看到的那些华人数学家,天花板水平就在这了。菲奖,那真的不仅仅是个人努力,也要看历史的进程。华人能不能拿菲奖,跟华人数学界这个整体的影响力有很大关系。现在显然还气候不足。现在即使是北清的年轻学者发四大都是值得上新闻的事情。什么时候华人数学家发四大失去新闻价值了,那时候才算气候初成。


(1)如果是国内的话,答案是没有。而且很可能前半个世纪都无法出现fields奖得主。如果是华人的话,我们可以期待一下十几年后,或者二十几年后,有可能会出现。

(2)数学的大厦不是一天建成的,世界数学中心也不是几年就可以建成的。纵观整个数学史,从19世纪的法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德国哥延根,再到二战后的法国巴黎,苏联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它们都不是几年之内建成的。一般都是先出现几个天才和领袖数学家,他们或者是先师从其它国家数学大师,然后回国建设;或者是国内环境不错(好的环境必不可少!),师从国内的大师,之后自己成为一代宗师,然后教出一些顶尖数学家。比如苏联莫斯科的数学崛起大概是从Nikolai Luzin和Aleksandrov开始,而Luzin(鲁津)的Advisor是Egorov(叶果洛夫),Egorov的Advisor(Bugaev)的Advisor是大名鼎鼎的Kummer ,Weierstrass (魏尔斯特拉斯)和Liouville(刘维尔)。从Luzin和Aleksandrov开始,后面出现了一大批顶尖的数学大师。比如Pontryagin(庞特里亚金),Kolmogorov(柯尔莫哥洛夫),Lyapunov(李雅普诺夫),Khinchin(辛钦),Lavrentjev(拉夫连季耶夫)等,再往后就是名震世界的Gelfand,V.Arnold和Yakov.Sinai。从此毛子的数学走向巅峰,后面大师辈出,就不列举了。万丈高楼平地起,你还没把地基打牢,就想著能不能在楼顶建个豪华游泳池了。

(2)就像其它答主回答的一样,国内现在需要的不是一个fields奖去「证明自己有多厉害」,而是需要:一个(多个)像De Giorgi,Grothendieck,Kolmogorov,Gelfand这种级别的数学领袖。如果国内有他们这种领袖

数学家来领导数学界,拿fields奖是迟早的事。

(3)还需要一个好的学术环境以及好的生活环境,需要一个可以让科研人员安静研究,不受官僚和其它杂事影响的科研环境。还有学术灌水问题以及其它各种问题,有些人就是在不断生产学术垃圾,灌水,混饭吃,你问问某些人他自己的工作究竟对世界主流数学界有没有影响力?(灌水哪都有,但是要看比例)显然目前这些还差的很远,别说和欧美比,连日本和巴西IMPA也比不过。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术环境,是留不住人才的。等什么时候能把一流的华人数学家留住了,把学术环境和风气整好了,再谈领袖数学家和建立世界数学中心的事,然后再谈fields奖的事。这还远的很。

(4)这种浮夸风早就应该改掉了。动不动就宣布自己世界一流了,动不动就宣布诺奖级成果,动不动就问能不能得fields奖,甚至某些竞赛得奖也大肆宣传一波,这种风气是非常不好的。不用说欧美的大学/研究所了,看看隔壁的京都大学RIMS,看看人家的学术氛围。

(5)还是得说一句话:国内很多人压根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大师,谁才是真正的人才。(不知道是不是李吟说的,不过这句话很有道理。)一些庸人被吹上天,被众人崇拜,动不动就造个「神」出来,一口一个「X神」,甚至一些竞赛得奖也能被吹上天,真正的大师却很少人关注。而且还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有些有才能的人上不去,有些庸人却占著资源。少些浮夸,多静下心来做学术,才能做出真正的有影响力的成果,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个人一直以来都认为数学研究需要「十年磨一剑」,如果想做出好的成果,必然要花费很长时间。

(6)应该加大对年轻人的支持力度,而不是把钱都砸给一些老人,然后导致某些人手握花不完的经费,年轻人经费少的可怜。年轻人才是未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