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想了解。


你注定成为一个数学家的时候才知道


读博士,博后,去大学担任教职。

能学数学到这个份上的人都特别聪明,完全可以得到高薪的其他职业。所以很多都转行了,除非你非常非常rich,否则还是别指望这份工作能给你带来太多。

对数学家还是非常敬佩的,真心的。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按理说,数学是最好搞的,一张纸,一支笔,一个大脑。无须实验室,团队,设备之类。一个人即可,不去求人。但仅仅如此就行了吗?问题似乎又不那么简单。首先,如何定义一个数学家呢?当然,可以说我从小对数学有兴趣,一直学完博士后,并在相应单位从事职业的数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辛辛苦苦一辈子,大部分人也不过就是个数学匠而已。

有二种方法可以评判一个人是否成为数学家,教书一辈子,桃李满天下。别人,尤其是你的学生,都会说你是数学家。然而,你的同辈人呢,别忘很多有与你同样经历的人。他们就未必称你为数学家了。但可以说,你是一派,就像山大王。有自己的山头,自己把持住得住的阵地或资源,如期刊、圈子、梯队。在现在这个大环境,还要包括前后左右,上上下下的各种社会关系。在中国,也还可以设法运作当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的院士。

数学这个东西是没有用的,能为无用的东西奉献自己的一生,毕竟很多人无法做到。爱因斯坦曾说过,凡是业余的才是美好的。有许多成就绝非是职业人士就能搞定的。例如,爱因斯坦本人,他取得的成果就是在他当专利局小职员时完成的。后来职业化了,可是老一代的人还是把他当成怪物来看。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就是提出普朗克常数的那位,曾提出过所谓的「普朗克定律」。也就是说,不要指望老一辈的人承认你现在的成就,你的成就之所以被承认,是因为老一辈的人都去世了,新一辈的人成长起来,自然就接受你的理论。像普朗克这样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都发出这样的哀叹,所以可见成「家」是多么困难。不过,我并不完全同意普朗克,他的标准太高了。那不就是说,一个人要活得够长,把老人都耗死自己才能成「家」吗?也有点儿太不够意思了。

还有另外的一种方式,那就是获奖。数学界有菲尔兹奖,能拿到这种奖的人,一般不会有人不承认他不是数学家的。可是,获得这个奖有一个年龄的死杠杠,超过40岁的人免谈。从这个奖以年龄划线来看,40岁之前如果你没有举世公认的成就,只好与数学家擦肩而过了。换句话说,数学本身有其独特的方面,尤其是纯粹数学,在40岁前没有成就,以后的智力似乎就不够了。就好比婴儿,刚出生时脑囟门还没长死,可是过了3~4月,脑囟门就长死了。这个菲尔茨奖是不是有点儿类似?

菲尔兹奖相当于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即便如此,有好几位俄罗斯数学家被宣布获得菲尔兹数学奖之后,他们也不去领。可见他们的眼界是什么样。作为普通人,能拿到菲尔兹奖就相当了不起了。这样绝对可以指点江山。跟获得诺贝尔奖一样。可以百度一下,中国(包括海外华人)有几位拿到的。

那么根据这个奖的要求,看看自己是否有能力在40岁之前拿到菲尔兹奖,还是比较靠谱的。这个世上有二类数学家,一类是解题的数学家,一类是教书的数学家。拿陈景润来说,就可以把他划到解题的数学家之列。其他的可以为自己画一下线。不过我想这样问一下,假如我要请一位家教,是要请解题型的还是要教书型的人呢?成为数学家固然是好事,但不成为数学家也没关系。

现在有不少人为填高考志愿发愁,有人也曾问过我。如果是报考理工科的,我一律回答,报考数学系。以前不是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吗?这个「数」就是数学,排在第一位。当然,此一时,彼一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有个学上就不错了。因此,大家还是要面对现实。对数学感兴趣,抑或痴迷的人,不妨把数学当成业余的事业来干。说不定还真能取得成果呢。万一苹果砸在你头上呢?


觉得数学好玩,想一直玩下去。


第一,赚够钱保证自己研究时的温饱;第二,保持兴趣。

例子:费马、莱布尼兹,卡文迪许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