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修炼内功,增强核心竞争力?

如何找准位置,拓展业务市场的计划,重点是实现路径;

对标兄弟单位找差距


当我独自摸索时,也迷茫

直到我看到了这篇关于2003年携程的文章

我觉得做旅游业的人都应该细细品一下


以下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何加盐,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何加盐(ID:ihejiayan)

文|何加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一个专门研究牛人的人,我一直在思考,在这样的局势面前,我能为大家做些什么?

我的优势在于,由于长期搜集知名企业和企业家的素材,我对他们的过往经历比较熟悉。

我想,也许我应该多挖掘一下,那些经历过非典,并成功活下来的企业,当初是怎么应对的?

这些资料,或许能够为大家如何度过新冠疫情,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引。

因此,我先后写了两篇文章,分别讲述马云,以及刘强东、俞敏洪、梁建章等人的非典往事。

文章得到很多朋友的转发,有几十万的阅读。

后台无数的留言告诉我,这些牛人的故事,让他们受益匪浅。

尤其是那句「它不是你的机会,而是你的责任」,得到很多人的认同。

在写作上面两篇文章的时候,我发现,梁建章和携程在非典时期的经历,以及他们采取的应对措施,堪称是教科书般的疫情应对指南,对于我们今天特别具有借鉴意义。

所以,我又专门采访了携程的一些高管,深入研究了当时携程的情况,写下今天这篇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03年初,携程从上到下,都沉浸在一种激昂的情绪之中。

这家成立5年的公司,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大的酒店分销商和机票代理商。

在两大支柱业务的订单激增之下,携程已经实现了盈利。

对一家互联网企业而言,实现盈利,就意味著已经有了自我造血的功能,不再是依靠融资烧钱而活著了。

早在携程成立之初,创始人梁建章、沈南鹏等,就已经规划了上市的目标。

到2003年第一季度,随著携程的业务和盈利能力成熟,上市指日可待。

可是,非典的突然爆发,让这一切戛然而止。

从4月份开始,携程的营业额剧降,经营利润直接跌破了公司红线。

携程高级副总裁兼党委书记庄宇翔回忆,「当时全中国都笼罩在对一种未知病菌的恐惧中,旅游行业崩溃了,人员没有了流动,飞机客座率往往是个位数,很多宾馆关门……」

当时负责销售的方继勤(现任携程高级副总裁,携程商旅事业部CEO)则说:「紧张和恐惧在全国迅速蔓延,平时起降几百人的航班只有稀稀落落的十来个乘客,大家都坐得很远还戴著口罩。」

携程第一代「酒店审核员」王耀亮回忆,他们的工作量下降了70%。

原来值夜班的人员,需要两个人用一整晚的时间,才能处理完北京一地的订单。

而非典时,一个人两小时,就能处理完北京加上海两地的订单。

更严重的是携程的市场合作业务。

据当时负责市场合作的章婷婷(现任携程高级副总裁、携程金服CEO)称:「依然记得那时的『恐怖』境遇,市场合作的业绩从不断上升的趋势中,顷刻间跌落到归零的境地。」

非典之下,没人住店、没人出行,对于分销酒店客房和代理机票的携程来说,形势的严峻可想而知。

如果疫情延续几个月的话,携程就会陷入灭顶之灾。

此前,曾经有很多公司希望收购携程,其中包括一些实力雄厚的国际巨头。

但是梁建章都不为所动,婉言拒绝。

因为他觉得这些公司给出的价钱,都达不到自己的中长期预期。

而非典袭来时,梁建章心里也慌了。他心想,只要再有公司来收购,我就卖了吧。

可是,整个非典期间,原来广受青睐的香饽饽,却成了无人问津的滞销品。

没有一家公司提收购意向。想卖又卖不掉,没办法,梁建章只好咬牙坚持。

携程召开了董事会,研究如何应对这艰难的局面。

梁建章向董事会表示,他预计非典在2-3个月就会过去,如果这样的话,携程应该能撑下来。

并且,非典过后,旅游业一定会迎来报复性的反弹。

很多董事并不同意梁建章的判断,他们认为情况要严重得多,对携程的未来表示很悲观。

但梁建章坚持自己的意见。

好在梁建章此前5年中已经在董事会树立了足够的权威。

那些持悲观态度的董事,没有逼迫梁建章怎样。

在梁建章的力排众议之下,携程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

1)激励士气。

携程管理团队意识到,「人确实是需要点精神,特别是在这个非常时期」,创始人团队一直和员工奋斗在一起,没有退缩。

在最艰难的时候,梁建章连发几封内部信,向全体人员阐明自己的观点。

他指出,要相信中国政府能够控制住疫情,并且相信非典过后,旅游业会迎来爆发。

他激情澎湃地写道:「非典过后,携程会更好!」这句话成为当时携程内部最重要的口号。

2)坚持不裁员。

当时很多同行纷纷裁员过冬,而梁建章坚持不裁员,甚至连原来合同到期,拟不再续约的员工,都一并保留。

这一决定,主要是为了应对非典后业务的报复性反弹。

如果非典时期把人员裁掉,那么等到非典过后,公司将没有足够的人手应对超高速增长的业务。

3)降低运营成本。

在非典时期,由于业务急剧下降,员工的工作不饱和,携程采取一线人员轮岗制,对轮岗的人员发放补贴,保持业务不中断。

此外,管理人员和部分部门每天只上半天班,发60%的工资。

这些举措,使得人力成本大幅降低。

而且实际上,很多人员虽然是被安排上半天班,他们依然会义务加班,坚守整天。

4)开拓新的业务来源。

市场合作部在原有业务归零的情况下,受命开拓新的业务。

他们争取到与招商银行合作开展信用卡电话销售的项目,同时向招商银行出租携程闲置的呼叫中心,为招行外呼发卡。

此举不但盘活了非典期间闲置的座席资源,还为携程争取到了可观的现金收入,为携程度过非典危机贡献了力量。

5)坚持战斗在一线。

非典时期,机场门可罗雀,大部分商家都关闭了机场柜台。

携程内部也曾对要不要关闭携程柜台存在争议,但最终决定坚守战场。

时任销售部负责人方继勤说,此时此刻是真正考验销售人员的时刻,谁的信念更坚定,谁的团队更有支撑能力,谁就能取得胜利,顶不住压力的人迟早会退出竞争,最终胜出的无疑都是比别人更能忍受的意志坚定者。

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携程的销售人员始终坚持在一线发卡,同时还配合机场等相关部门,做好乘客的安抚和服务工作。

在别人都已经撤出战场的情况下,依然活跃的携程柜台与携程人员,成为那段时间机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给携程做了最好的公关推广。

6)苦练内功。

一般情况下,一家业务急速增长的公司,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做制度、流程的改造,和给员工做长时间、大面积的培训。

而非典提供了这个时机。

由于业务量变得很小,携程在这段时间抓紧修改完善了企业规章制度,梳理和改进了业务流程。

携程人事培训部的忙碌程度甚至超过了非典之前。

他们专门为员工开设了许多进修的课程,让不少员工在非典期间重拾书本重回课堂。

携程的客服人员,趁著空闲,每天加紧背诵各种业务资料,例如话术、流程、地图等。

预订部员工们进行了近乎严苛的语音、语调测评,员工之间的互相「纠错」、「找茬」,每天进行一次业务考察,目的只有一个:让员工摆脱自怨自艾的情绪,让服务技能趋于完美,迎接复苏的时刻。

这些充实的培训,填补了没有业务的空虚时间,缓解了员工们的焦虑,避免了人心浮动,提高了业务能力。

在上述六大举措之下,非典时,携程的人员始终斗志昂扬,现金流也撑过了最难的时间,公司内部运作效率大大提高,人员素质得到了整体提升,同时还通过非典战役的洗礼,发掘、培养、提拔了一批业务骨干,为后来携程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面说过,梁建章的乐观预测,是非典2-3个月就会过去。

而实际情况比梁建章预测的还要乐观。

最黑暗的时期持续了不到一个月就过去了,业务开始慢慢恢复增长。

又过了一个月,携程的业务就回复到非典之前的水平。

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并将北京从疫区名单中排除。

「双解」的到来,给北京旅游业发出了一个强劲的复苏信号。

压抑已久的国内旅游市场,彻底释放了出来,随后中国旅游业开始「奇迹」般的快速反弹。

一直在积蓄力量的携程抓住机会,迅速吸收了一大批从传统旅游企业中流动过来的人员,积极扩张,一举坐稳了行业龙头的地位。

7-9月三个月,携程的营业额达到了创纪录的5800多万元,与第一季度相比增长了73%。

当时,国际资本市场一直在寻找通往中国庞大旅游市场的通道。

在美国,从1999年开始,就已经有几家与携程业务类似的旅行服务公司成功上市,并且创造出良好的业绩,如Expedia,Travelocity等。

而携程无疑就是一个中国版的Expedia或Travelocity。

非典过后的报复性增长,使得携程一下子受到了资本市场的追捧。

在联合创始人沈南鹏的大力推动下,携程只用了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上市的各项准备工作。

12月,携程成功登录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获得了超过15倍的认购比例,当日股价狂涨80%,是全球3年来首日上市涨幅最高的股票,也是互联网泡沫破裂以来,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

此时,距离非典过去,仅仅只有半年时间。

时至今日,携程已经成长为一家市值达200亿美元(约1400亿人民币)的行业巨头。

回顾17年前的往事,我们也许能够从携程如何应对非典,窥得些许这家企业成功的端倪。

如果梁建章不是始终抱有乐观、积极的态度,并且成功地说服其他同事、鼓舞全体员工,携程有可能会应对失措,一败涂地。

如果携程当时也跟著大规模裁员,它就抓不住非典过后旅游业反弹的黄金发展期,更别说超越目标地提前达到上市标准。

如果携程没有压缩人力成本,开拓新的业务来源,它也有可能会因为现金流断裂而提前垮掉。

携程当年应对非典的一系列举措,堪称经典的操作指南,完全可以用于现在的企业应对新冠疫情。今天的携程,在面对新冠时,就已经显得很从容。

一方面,经历过非典之后,携程已经建立了完整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而且携程今天作为行业巨头,实力也不是17年前可比的。

另一方面,携程对新冠疫情的影响,依然保持相对乐观的态度。

董事局主席梁建章相信,「在政府和全民的共同努力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国乃至武汉一定会像2003年的『非典』一样得到完全遏制,中国社会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完全恢复常态。」

梁建章认为,「疫情可能主要影响一季度,实际上旅游行业的一季度相对属于淡季,特别是春节后的2、3月份,不是最关键经营阶段,因此全年影响来看预计是相对可控的……尽管这场疫情影响不容小视,但是一定会迎来难关过后的强势恢复,我们有这个信心。」

而携程CEO孙洁则非常坚信,「风暴之后携程会更好,行业会更好,我们国家也是会更强。」

「风暴之后会更好!」

——这是时隔17年之后,携程最高层再次如此表态。

我知道很多企业已经非常艰难,一些老板和高管已经非常煎熬。

但是,请再坚持一下,等待风雨过后,彩虹降临。


刚刚受【知乎旅行】的邀请,做了疫情期间旅行行业的首场直播 --《旅行从业者如何化危机为转机》 ~ 内容非常符合这个问题,所以进一步用文字形式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同行业的伙伴们有一点启发,特殊时期共克时艰。

内容有点长,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旅行企业管理者的。如果您是在管理岗位或有意晋升为管理岗位,这部分内容您应该会比较关注并感同身受。

第二部分,是针对我们所有业者的,尤其是一线的旅行顾问/销售和定制师/计调,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做一些切实有效的梳理和业务筹备,为疫情解除之后,需求的触底反弹爆发做好充分准备。

最后,谈一谈关于疫情对旅行行业未来影响的一些思考。

首先,针对企业管理者。

最重要的是被强调得已经不能更强调的,公司存活过危机的核心中的核心 -- 现金流安全,要做好疫情影响3-6个月的打算。业务停摆的第一时间,管理者应盘点公司所有现金,让财务精准测算现金流量表,做到心中完全有数,如何布局能撑到业务回暖的那天,同时 减支和增收。

关于减支最近已被讨论的很多,我简单总结几点。比如应对客户大量退单,不少企业采取了以优惠倾斜说服客户延期出行等方式,用未来收益填补目前的现金流大量抽离。再比如上下游的账期资金链,现在行业遇到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就是现金流都很紧张的时候 上下游信任感的缺失。在安抚好客户的同时,一定要让销售部尽快拿回应收账款、同时让采购部尽全力协调供应商退款,算好三角债时间差,切忌盲目垫款,逞强硬扛。另外就是与员工协商轮岗轮休、缩短工时、待岗等方式降低人力成本,以及与房东商谈免缴、折扣、延后缴纳房租等降低运营成本,这些各地都已出台了相关的倡议和政策,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一定要灵活运用起来。另外财务日常所有付款暂停,所有支出必须通过管理者亲自确认,能延后的尽量延后。这时候没有任何指标比现金流更重要。而社保缓缴、质保金减存、税收减免、失业保险费返还等,这里有一个我们整理的各地政府发文的政策表格,集中在我们总部及两个人员最多的分公司所在地,给大家做一个参考,后续执行细则继续一起关注。

增收方面,想跟各位管理者分享一下银行贷款,以及政府补贴项目的申请。

旅行行业是一个非常需要现金流滚动的行业。日常营收良好、但需要现金流滚动的企业都可以考虑银行贷款,比股权融资成本低,如果是高新技术企业还有贴息。近年不少银行都有提供给企业的纯信用贷款,可以用企业商标、股权质押、管理者个人信用等,无需传统的重资产抵押。非常时期,国家大方向鼓励银行给中小企业放款,延迟还款,不可随意抽贷等,当然第一批受惠的是跟疫情直接相关的医疗行业。具体到各银行层面,特别是国有银行,大家近期可以著重关注一下政策落实的进展。需要注意的是,银行本身最看重的就是还款能力,抗风险能力,尤其是纯信用贷款,近期对于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审核会更加严格。提交的材料除了公司基本资料,就是近几年的财务报表、审计报告、财务预测等,大家如果有意申请认真准备,著重证明抗风险能力。另外如果一般贷款产品困难,可以考虑例如应收账款贷款,也是一种方式。顺利的话整个审批放款流程下来大约一个多月。

另一方面,可以多了解政府补贴政策。纯提供旅行产品和服务的,可以申请例如文化发展专项、旅游商品扶持资金、房租通等补贴支持项目;带有科技和互联网基因的旅游企业,利用自身软著、专利、贯标、国家高新等认证,可以申请知识产权、技术创新、研发补贴等政府奖励资金,最快的今年3月就能申报。这块如果由懂些政府事务的人员来操作会更理想。

另外就是业务上以早鸟优惠形式,预售远期产品;也可以售卖旅行和生活方式周边产品,最近很多旅行从业者都开始代卖口罩、酒精消毒液,或者各种商品。我们无二之旅本身就有专门的会员电商小程序,最近我们的销售在朋友圈售卖消毒和生活用品相关的反馈也非常好。其实就是客户对你的信任,也是继续为客户提供他们这个特殊时期需要的价值。

当现金流稳了,甚至相对充足了,同时要做的就是如何逆流前进 甚至弯道超车。毕竟这不是一家企业受阻,是整个行业都公平的考验。每一次的危机,其实也是千载难逢的 看谁在裸泳 而谁能踏上浪尖弄潮的洗牌机遇,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珍惜这样的机遇。

首先团队不能散,人是所有事的核心。这段时间相信大部分人都在远程办公,仪式感是工作效率的助燃剂。每天早上按时开视频晨会,让团队有一个共同一天的开始,甚至一天的结束还可以再开一个总结会。会上分享最新信息、内部同步工作进度、提出困难达成共识协调资源,同时鼓舞士气建立目标感。要让团队共同感受到此刻努力的意义,不因疫情放松自身要求。否则2020工作上真的白白浪费几个月,而不是将损失转化为生产力。

那么,此刻除了处理客户退改的后续,还能做什么呢?

  1. 老客户关心和回访。特殊期间想对方所想,争取理解和共情,产生更深入的长期联结。
  2. 企业自媒体的持续运营。旅行本身是一个低频、非刚需的关注。此刻所有人宅在家,放在手机上的时间和注意力前所未有的多,此刻如果能紧贴热点出一些客户关心的内容,能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内容方向就包括了,疫情中和旅行相关内容(比如各国出入境政策、航班停飞情况、签证暂停情况等)的更新、出行遇到突发退改签的实用解决方案和干货建议,还有能引起共鸣的有趣的内容,都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前几天我们无二之旅的公众号就难得的出了10W+的单篇阅读量,还有几篇数万阅读的,甚至比平时规规矩矩写旅行干货还要高出好几倍。总之即使不能直接售卖产品了,也要持续增加潜在客户粘性,做好粉丝维护和新增,为疫情后的需求大规模爆发做流量储备
  3. 平时业务轮轴转,很多时候根本来不及停下来思考。此刻正好利用时间审视和完善业务流程的SOP、整理和优化客服话术、从客户视角走一遍服务环节、思考在各个接触点如何提升服务体验,这些本身都是需要做的事,完成后能让企业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4. 产品的迭代升级。趁此空挡正好研究一下市面上各种同类产品,学习吸取大家的优点;同时做做用户调研,现在都是个性化、CtoB的时代,用户到底要什么,值得好好钻研和总结。同时疫情结束后以「呼吸新鲜空气」 「健康生活方式」为主题的线路一定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提前做好体系化的筹备,待很多客户急切想出去玩、出现报复性消费增长时,第一时间执行落地转化这波需求。
  5. 组织内部能力竞赛,调动大家业务积极性和创新性(导游技能大赛、旅行知识大赛、线路设计大赛… 配以奖金奖品等激励)
  6. 内部团队及管理体系梳理和升级,建立团队凝聚力和(之前可能薄弱的)抗风险意识,检验组织的合理性和执行力,完善线上协作和异地办公的流程、加强数字化。充分利用每一次危机作为学习和积累经验的契机,扛过去,就能让企业地基更牢固。

以上说完了针对企业和管理者的一些建议,那么一线的从业者能如何最大化利用这段停摆呢?在我看来,没有任何时间和经历是浪费的,此刻恰恰是对自身最好的审视期、学习期与沉淀期。当大部分人都懈怠了,而你不间断地投资自己,小步快跑,观察机会,那么机遇也更大概率地能落在你身上。虽是鸡汤,但事实也确是如此。

  1. 首先,这段特殊的时期一定会是你职业生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记忆点,就像现在还有人问17年前的老旅游,SARS的时候你们是如何应对的?这在风平浪静的时期,根本很难积累的应急应对经验,处理的问题也在逼迫你的成长曲线,要积极地去看待。
  2. 其次,大家都在每日关注行业信息和动态,我鼓励大家多与同业交流。平时各自都忙,除了日常业务对接往往也不会特意聊什么。都焦虑时彼此互相了解抱团,是与行业中人(线上)增进革命友谊的最好时机。
  3. 工作量有所减少,审视近期得失,积极思考未来职业和个人发展规划,为更好地复工做准备。
  4. 现有客户关系梳理:近期成交客户按出行目的地、成员结构、消费金额、消费频次、年龄段、所在地等进行标签化归类、精细化管理,有空时分类型和优先顺序给客户发针对性的贴心信息,让客户在特殊时期倍感温暖,印象深刻。
  5. 现有私域流量运营:疫情期间活动范围受限,线上注意力前所未有的集中。趁著客户有关注度、自身有完整时间运营时,建立专业稳定形象(个人定位、昵称、朋友圈封面、个性签名、整体内容风格…) ,持续更新朋友圈、运营社群。同时大家近期肯定也经手过不少客户的退改签订单,以及与客户的沟通交流。能定期再分享一下疫情期间如何解决出行或已退订客户问题的进展/真实案例/客户感谢好评等,让大家安心又增进好感。持续与客户保持联系,时刻增加用户心中的存在感,成为一旦有出行需求第一个想起的人。
  6. 新的流量集中在哪里?抖音旅行小知识?直播干货分享?B站Vlog?研究最新流量分布及趋势,学习新的技能(5G即将到来,视频一定越来越成为日常必需品,如果适合自身不如趁这机会学点线上课程,掌握一些新技能),导流到微信号及社群,将浅层的关注逐步转化为深层的互动及信任。
  7. 补全自身目的地知识储备(机票选择、线路设计衔接小技巧、用细节和故事制造画面感、制作讲解辅助图…),根据平时客户感兴趣而没时间深入研究的领域,充实和更新知识库 - 新的旅行业态下,始终三板斧的套路对客户已经不奏效了,必须专业,见招拆招折服客户,换位思考为客户避坑。
  8. 研究不同案例、不同客户心理下的销售和线路设计技巧(说不清需求的小白用户如何框定范围、已经做了大量攻略的用户如何赢得专业信任,亲子、带老人、情侣出行等分别用什么方式制造客户的Wow Moment, 哪些细节能够急剧增加客户记忆点和好感等)
  9. 异业合作的前期商谈和筹备(联合推广、分享会等沟通、策划、打磨高质量内容),疫情结束后可立即开展,充分利用时间。

最后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疫情对于旅行行业的一点思考。

可以比较肯定的说,回暖以后,对于自由行是利好的。

危机之下,首先被管控的是团队游,以及切机位、包酒店的机+酒产品。加上客户经过此次的洗礼,对于卫生水准的意识会急剧上升,对聚众的安全性会更加敏感、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会更高,可能更倾向于和熟悉的人小团体、小规模的自驾游、家庭游,或许是加速从跟团游到自由行转变的促进力。

同时我们业者也要更加意识到,传统粗放的操作方式,没有在流量运营、客户服务、产品打磨,甚至技术壁垒等任何一个环节存在核心竞争力、遇到突发情况是十分脆弱的。提升组织效率、产品效率、精细化运营,一定是趋势。不要再仅从「我手上有什么」出发,而应从「市场需要我提供什么」来倒逼的方式,会被愈加重视起来。

线上购物愈加普及化,旅行实体门店需要更加思考价值定位,著重场景和体验感,给大家一定要来线下的理由。。

个人的独立性会越来越强,疫情之下的远程办公,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个人与组织机构之间关系会加速重构,如何更好地协作。

同时,未来至少半年经济消极预期多输、客户心理和钱袋更谨慎的情况下,产品性价比和吸引程度更成关键竞争力。自由行产品如何做到差异化、个性化、低成本且高毛利?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

说了这么多,感谢大家看到最后。以上内容如果能给旅行行业、给各位从业者一些切实的帮助,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静待寒冬过去,一起守望出暖花开!


能做的事情,挺多的。不过根据你从业的岗位不同,需要做的内容也不一样。

如果你是中小旅行社的老板,2月10日,复工以后,你要好好忙上一阵子了,一方面要给用户办退款,另一方面要问供应商收退款。但忙完之后,疫情尚未退散,旅游业也未恢复之际,应该怎样修炼内功呢?

首先,要对自己的公司定位做更精细化的分类,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细分。之前中小旅行社,对同一目的地,一般做高低中三条线。然后,根据客人的预算,进行推荐。这样的产品,说实话没啥特色,用户群也没有细分,不管客户需求,只管卖产品,结果客户不满意,客户流失。

这样的产品,一定要改,找到适合自己公司的特色和卖点,结合自身的资源,做细分市场。趁著空档,正好可以重新布置下资源。

鉴于这次疫情的发展未知,公司的人员安排也需要重新部署,优化管理流程。旅游业恢复后,怎样用精简的人员架构和流程,减少公司运营成本,也是管理者需要在此期间构思的事情。

对于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运营、产品经理、导游、领队、销售等等,这个假期可定是漫长的。有些公司已经和员工商谈,只拿最低工资,或者只拿最低生活费,共度难关。那对于那些根本没有公司挂靠,需要自己缴纳社保的导游、领队们。你们还愿意继续等吗?等到旅游业恢复,愿意等多久?

如果你是一个人才,趁此机会,正好可以转行。对于有小语种优势的导游来说,或许机会还多一些。

可是大多数从事旅游业的员工,服务人员。他们的教育水平本身就不高。所以,我的朋友圈很多都已经开始转行卖消毒水、酒精、手套了。

不过我觉得,正好趁这个空档期,好好给自己充充电。平日里忙著做业务,操持家庭。很少有机会能这样空下来,系统性地重新学习一些知识。

是否可以把导游证重新升级加星级?学一些新的营销知识,互联网时代的新运营,把自己的导游词更加丰盈点,或者学些技能后,寻找其他工作?

经此一疫,旅游业也将大洗牌,会淘汰一批无法生存的小公司,以及业务不精进的从业人员。这是重创,也是机遇。

各位旅游业的同行们,既然疫情已经发生,而旅游业的反弹也是可期的。那不妨利用这段时间,对自己的职业规划重新做定义,期待旅游业井喷的那一天。


1、可以制定部分免费的门票,例如限定日期对当地居民免费、对医护人员、武汉市民等,通过免费的途径来公关、宣传景区。

2、可以趁疫情期间人少,制作一些宣传景区的视频和照片,也可以邀请一些旅游的KOL来做宣传。

3、可以开启直播预售门票。

4、价格可以适当调整,低价引流。

5、联合当地当地其他景区、酒店、餐饮捆绑销售。

7、做好部分设施设备维修和优化升级,为后期提供更好的服务准备。

8、提供疫情期间的服务水平,尽量不要出现投诉,争取口碑订单。


几乎所有与线下服务相关的行业都受到了重创,按照当前疫情发展趋势,旅游业损失额度约在1.8万亿元左右,全年预期将从同比增长10%变为负增长18%左右。

文旅景区目前,应该是所有行业受损最严重的,本应该在赚钱的时候赔了个血本。


我将从景区营销产品开发运营管理,再到运营营销升级,和景区商业模式升级这几个回答。

【答案:以自画图文为主,如有字迹不清,还请多看几眼,也可私信沟通】

一:文旅景区营销破局之路,根据你们的景区,开展营销内部结构重塑,团队,薪酬结构,宣传模式,营销政策。改革内部环境,大胆释放营销政策,创新的改变营销推广思路(疫情之下,现金为王,砍掉广告支付成本,组建新媒体宣传,以免费为主)

根据你的旅游景区能提供的价值,进行新产品的开发,清楚了解你们景区的客户定位,不要大而全的开发产品,一定要专注。

通过景区的定位,与景区产品的开发,塑造景区品牌IP。

通过,营销,运营,产品的升级,努力突破景区现有的支持模式,改变单纯的靠景区门票,或景区二销产品比重过低的现状。努力发展文创产品,电商产品,多元化开发景区依附性文创产品(为了的生活,用一句概括:文化外衣下的 高品质生活)。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