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多次给咨询师提出的对来访很重要的影视作品,安利了好多好多次,并且将这个作品的东西作为信物,想zs的时候翻出来看一集就有了些许活下去的希望,咨询师真的会去看吗!!!

给咨询师姐姐安利好多次动画《少女终末旅行》(想要活下去)和漫画《蘑菇拟态日常》(想要出门去学校回归社会),很好奇咨询师姐姐真的会在白忙之中抽出时间去看吗……?


真的会看。

除非是没什么时间看,(当然也有其他一些原因)。

我就被来访安利过一些视频、动漫、MTV、和书。

其中有一些只是ta们提到了,我自己感兴趣于是网上搜...

但通常来讲,许多咨询师会由得来访自己谈那个影视作品,(哪怕咨询师可能也看过那部作品),

而这种情况下,来访当然会假设咨询师没看过,于是就给咨询师讲那个故事。

相信我,哪怕是看同一部电影,每个人关注的点,体验到的情感,复述整个故事的方式,相差极大!

如果咨询师自以为看过那部电影,就懂了来访想表达但还没表达的意思,那这是很遗憾的事儿。

因为你看过那部电影,顶多你很明白你体会到的情感和对这个故事的理解——但这跟来访体会到的、想说的内容,没联系!

我已经不止一次,在来访跟我说了某个作品之后,我又去看(此前我没看过),

我发现我单纯在这个作品里边体会到的感受,跟来访给我讲的那种感受,差别极大!

使得你不得不承认,每个人都是带著各自的滤镜来体验这个世界的;

我觉得作为咨询师,看到客观世界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看到来访者体验到的世界。


当然会去看啊。

对心理咨询师来说,被来访者们推荐了对ta们而言很重要的作品,这表示心理工作者们可能有机会拥有一份很重要的信任和依托。

也许在看过作品之后一起的工作里,大家一起讨论作品,可能里面会有来访者的防御,也有可能是借著这个作品表达来访者很难直接言说的创伤与愤怒……

但无论如何,我想,这个都是需要的,有这些作品作为一个过渡的客体,也许,一些内在的痛苦,也许是可以慢慢被感受,看见,转化为创造力与活力。

别说我本身就深深喜爱二次元和影视啦。别的领域也会仔细去查阅的,曾经,为了感受那份愤怒与绝望,我在三天之内抽碎片化时间在网上搜索一个之前从来没听说过的极端女拳写的所有言论;还读完过一个金融犯罪者写的回忆录。

虽然,无论你看过还是没看过,心理工作的主体都是来访者们,你都要把自己空置起来。

但是,建立在了解之上的空,和毫无知情的空,是不同的,对吧?

就好比,李叔同在看尽繁华之后的「断舍离」;与没什么条件,所以一直都不得不「断舍离」,虽然都是感受生活的质朴,但是其中毕竟有不同,对吧。

如果在絮叨几句,讲一段我自己的经历吧。

我在十五年前进行过「自我体验」(精神分析取向到心理动力学),经历过三个心理工作者,都是「中德一期班」,全部是正规国家注册系统,其中两位是注册系统督导。

第一位是高频分析,一周三次,历经近三年。ta对文学、艺术、哲学、甚至政治话题一无所知,我提起ta也不会去看,如同所谓「完全光滑的镜面」……但是因为对方反移情非常深,最后结束的很狼狈和伤害。

第二位从开始到结束,就是剥削性和没有设置的,尽管对方是绝对性位高权重的心理工作者。我提到的,对方也许会看(根据ta自己的利益需求);我没提到的,ta会问。但不是出于了解我,而是用来满足ta的工作和心理需求。

第三位,是我经历过的最好的心理工作者之一,即使后来在欧洲这么多年,每每遇到真的感觉可以称为有责任感的大师的人,只能深深感慨,原来最好的心理工作者都是不分国籍和种族的相似。

我当时登记用的名字就是「耷耷」,不是真名,ta问我为什么选这个名字,我说挺喜欢的一位艺术家……很明显,ta当时并不知道。但下一次,ta主动跟我聊了很多八大山人的作品、生平……

我在二十出头时很防御,曾经在咨询室里张口马尔克斯闭口博尔赫斯……第一位咨询师毫无反应,面带微笑不住点头;第二位拿出小本本,疯狂的询问,一边问一边掩饰不住的兴奋,说,真好,我要用到我正在写的文章里,太诗意了,你真有B格……

第三位,在我一次开口之后,ta严厉的阻止了我,不要再提马尔克斯一个字,全部用你自己的话讲。

当时心里是委屈的,但是,后来我才明白这背后深意,也因为如此,我慢慢更懂得自己,才越来越成为自己。

……很幸福呢。

但是,慎重操作,因为我和第三位咨询师信任关系建立的非常好,而且,根据一些场外信息,知道ta的文学修为,所以当时明白ta并不是因为听不懂我在讲什么而愤怒阻止,而是真正关注点在我身上。

因此,我真的懂得在咨询室里,在设置框架之内的无条件的爱,不带诱惑的深情,没有敌意的拒绝。

我也非常明白,心理工作者因为自身的软弱与自己的利益,美其名曰:来访者需要关系,所以设置可以被打破,这会带来的是什么样的重复性创伤与绝望。

一定是必须是在框架之内,真正的愿意去了解ta,去看到ta所看到,欣赏和喜爱,来访者也在其中感受ta们自己,真的是会越来越成长和圆融的。

也许在极具破坏力的同时,往往象征的是极具生命力、创造性——「这里隐藏了一种古老的能量,类似尼伯龙根指环的神力,一旦在握,便指向哪里,战胜哪里。」

因为经历了很多,我所以能一直很有效的工作至今吧。


……

这里的关键是想自杀的时候去看感觉能有活下去的动力……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需要和你的谈论是痛苦感和需要喜欢的这部份心情和应对模式

而不只是去看对自己很重要的影视作品

有时候我真好奇,人能一辈子用喜欢的饮食作品这类,网路游戏这类,小确幸喜好这类,熬过人生?

你们连自杀都回避,一起转喜欢的方式,如果是陪伴,所谓教育,教练技术,认知类的心理咨询还算好。

真正对心灵了解,帮助自己能直面自己情绪情感等成长的咨询,这是还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的。

(可能我的经验会说这很难)

不只是要咨询师去看你要求的,你需要自己要看你自己面对的。

确实看动漫轻松愉快太多,我昨天就看了些增加很多乐趣,但是,这样的负强化方式并不足够,太容易导致宅和只是二次元的逃避。

祝福你能在和你心理咨询师这类互动有在生活中积聚力量去做些你这个年龄和生活中需要面对去做的事情。


我的咨询师是会看的。她把我推荐的书都看了一遍。我本人学文学,看书多一些,没有推荐过电影。实际上我遇到的大部分咨询师都会去看来访者反复提到的作品,然后再在咨询里讨论。

盲猜题主这么问的意思:看似是想知道咨询师会不会看你安利的电影,深层含义是要确认她到底在不在乎你理不理解你。然后这里可能有比较深的动机,关于「凝视」……婴儿时期最需要的就是来自母亲的关注(看著我!),如果得不到的话也许会一辈子渴求这个关注,但是又会因为「并没有被关注」而去压抑这个需求。

来访者很多时候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另外「关注」这个议题背后隐藏著「信任」,也就是说你并不完全相信咨询师会关心你,你需要通过考察她看不看你安利的电影来确认她是不是关心你。当然这也是很常见的情况,信任本来就是不太好随便给别人的。

信任之后呢?还有一个「希望」的议题。你明显是希望咨询师关注你,但希望不会永远实现,咨询师肯定不会一直只关注你。这里就衍生出「失望」,如何面对失望,如何处理因为失望引发的愤怒、分裂感、隔离、冷漠、悲伤、耻辱感……会不会和你的抑郁有关?这也是我的盲猜了。

在「希望」背后藏著还有一个「爱」。你要通过了解咨询师看不看你安利的电影,来确认「咨询师是爱我的吗?是一直爱还是有时候爱?什么时候爱?我要怎么做才能赢得她的爱?咨询师对我的爱和妈妈对我的爱有什么不同……」这就又涉及「关系」议题。你在咨询室外面感觉不到「被爱」吗?还是你得到的「爱」都附带严苛的条件(注意不是无条件的爱,毕竟我们自从出生和脱离子宫,就已经永远失去了绝对意义上的无条件的爱)呢?我还在盲猜。

这个问题你可以拿去问你的咨询师,知乎上只能给出大方向的答案。我的盲猜也只是提供一个思考角度。希望你能有所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