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訪多次給諮詢師提出的對來訪很重要的影視作品,安利了好多好多次,並且將這個作品的東西作為信物,想zs的時候翻出來看一集就有了些許活下去的希望,諮詢師真的會去看嗎!!!

給諮詢師姐姐安利好多次動畫《少女終末旅行》(想要活下去)和漫畫《蘑菇擬態日常》(想要出門去學校回歸社會),很好奇諮詢師姐姐真的會在白忙之中抽出時間去看嗎……?


真的會看。

除非是沒什麼時間看,(當然也有其他一些原因)。

我就被來訪安利過一些視頻、動漫、MTV、和書。

其中有一些只是ta們提到了,我自己感興趣於是網上搜...

但通常來講,許多諮詢師會由得來訪自己談那個影視作品,(哪怕諮詢師可能也看過那部作品),

而這種情況下,來訪當然會假設諮詢師沒看過,於是就給諮詢師講那個故事。

相信我,哪怕是看同一部電影,每個人關注的點,體驗到的情感,複述整個故事的方式,相差極大!

如果諮詢師自以為看過那部電影,就懂了來訪想表達但還沒表達的意思,那這是很遺憾的事兒。

因為你看過那部電影,頂多你很明白你體會到的情感和對這個故事的理解——但這跟來訪體會到的、想說的內容,沒聯繫!

我已經不止一次,在來訪跟我說了某個作品之後,我又去看(此前我沒看過),

我發現我單純在這個作品裡邊體會到的感受,跟來訪給我講的那種感受,差別極大!

使得你不得不承認,每個人都是帶著各自的濾鏡來體驗這個世界的;

我覺得作為諮詢師,看到客觀世界當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看到來訪者體驗到的世界。


當然會去看啊。

對心理諮詢師來說,被來訪者們推薦了對ta們而言很重要的作品,這表示心理工作者們可能有機會擁有一份很重要的信任和依託。

也許在看過作品之後一起的工作裏,大家一起討論作品,可能裡面會有來訪者的防禦,也有可能是借著這個作品表達來訪者很難直接言說的創傷與憤怒……

但無論如何,我想,這個都是需要的,有這些作品作為一個過渡的客體,也許,一些內在的痛苦,也許是可以慢慢被感受,看見,轉化為創造力與活力。

別說我本身就深深喜愛二次元和影視啦。別的領域也會仔細去查閱的,曾經,為了感受那份憤怒與絕望,我在三天之內抽碎片化時間在網上搜索一個之前從來沒聽說過的極端女拳寫的所有言論;還讀完過一個金融犯罪者寫的回憶錄。

雖然,無論你看過還是沒看過,心理工作的主體都是來訪者們,你都要把自己空置起來。

但是,建立在瞭解之上的空,和毫無知情的空,是不同的,對吧?

就好比,李叔同在看盡繁華之後的「斷舍離」;與沒什麼條件,所以一直都不得不「斷舍離」,雖然都是感受生活的質樸,但是其中畢竟有不同,對吧。

如果在絮叨幾句,講一段我自己的經歷吧。

我在十五年前進行過「自我體驗」(精神分析取向到心理動力學),經歷過三個心理工作者,都是「中德一期班」,全部是正規國家註冊系統,其中兩位是註冊系統督導。

第一位是高頻分析,一週三次,歷經近三年。ta對文學、藝術、哲學、甚至政治話題一無所知,我提起ta也不會去看,如同所謂「完全光滑的鏡面」……但是因為對方反移情非常深,最後結束的很狼狽和傷害。

第二位從開始到結束,就是剝削性和沒有設置的,儘管對方是絕對性位高權重的心理工作者。我提到的,對方也許會看(根據ta自己的利益需求);我沒提到的,ta會問。但不是出於瞭解我,而是用來滿足ta的工作和心理需求。

第三位,是我經歷過的最好的心理工作者之一,即使後來在歐洲這麼多年,每每遇到真的感覺可以稱為有責任感的大師的人,只能深深感慨,原來最好的心理工作者都是不分國籍和種族的相似。

我當時登記用的名字就是「耷耷」,不是真名,ta問我為什麼選這個名字,我說挺喜歡的一位藝術家……很明顯,ta當時並不知道。但下一次,ta主動跟我聊了很多八大山人的作品、生平……

我在二十齣頭時很防禦,曾經在諮詢室裏張口馬爾克斯閉口博爾赫斯……第一位諮詢師毫無反應,面帶微笑不住點頭;第二位拿出小本本,瘋狂的詢問,一邊問一邊掩飾不住的興奮,說,真好,我要用到我正在寫的文章裏,太詩意了,你真有B格……

第三位,在我一次開口之後,ta嚴厲的阻止了我,不要再提馬爾克斯一個字,全部用你自己的話講。

當時心裡是委屈的,但是,後來我才明白這背後深意,也因為如此,我慢慢更懂得自己,才越來越成為自己。

……很幸福呢。

但是,慎重操作,因為我和第三位諮詢師信任關係建立的非常好,而且,根據一些場外信息,知道ta的文學修為,所以當時明白ta並不是因為聽不懂我在講什麼而憤怒阻止,而是真正關注點在我身上。

因此,我真的懂得在諮詢室裏,在設置框架之內的無條件的愛,不帶誘惑的深情,沒有敵意的拒絕。

我也非常明白,心理工作者因為自身的軟弱與自己的利益,美其名曰:來訪者需要關係,所以設置可以被打破,這會帶來的是什麼樣的重複性創傷與絕望。

一定是必須是在框架之內,真正的願意去了解ta,去看到ta所看到,欣賞和喜愛,來訪者也在其中感受ta們自己,真的是會越來越成長和圓融的。

也許在極具破壞力的同時,往往象徵的是極具生命力、創造性——「這裡隱藏了一種古老的能量,類似尼伯龍根指環的神力,一旦在握,便指向哪裡,戰勝哪裡。」

因為經歷了很多,我所以能一直很有效的工作至今吧。


……

這裡的關鍵是想自殺的時候去看感覺能有活下去的動力……

心理諮詢師的工作需要和你的談論是痛苦感和需要喜歡的這部份心情和應對模式

而不只是去看對自己很重要的影視作品

有時候我真好奇,人能一輩子用喜歡的飲食作品這類,網路遊戲這類,小確幸喜好這類,熬過人生?

你們連自殺都迴避,一起轉喜歡的方式,如果是陪伴,所謂教育,教練技術,認知類的心理諮詢還算好。

真正對心靈瞭解,幫助自己能直面自己情緒情感等成長的諮詢,這是還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的。

(可能我的經驗會說這很難)

不只是要諮詢師去看你要求的,你需要自己要看你自己面對的。

確實看動漫輕鬆愉快太多,我昨天就看了些增加很多樂趣,但是,這樣的負強化方式並不足夠,太容易導致宅和只是二次元的逃避。

祝福你能在和你心理諮詢師這類互動有在生活中積聚力量去做些你這個年齡和生活中需要面對去做的事情。


我的諮詢師是會看的。她把我推薦的書都看了一遍。我本人學文學,看書多一些,沒有推薦過電影。實際上我遇到的大部分諮詢師都會去看來訪者反覆提到的作品,然後再在諮詢裏討論。

盲猜題主這麼問的意思:看似是想知道諮詢師會不會看你安利的電影,深層含義是要確認她到底在不在乎你理不理解你。然後這裡可能有比較深的動機,關於「凝視」……嬰兒時期最需要的就是來自母親的關注(看著我!),如果得不到的話也許會一輩子渴求這個關注,但是又會因為「並沒有被關注」而去壓抑這個需求。

來訪者很多時候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另外「關注」這個議題背後隱藏著「信任」,也就是說你並不完全相信諮詢師會關心你,你需要通過考察她看不看你安利的電影來確認她是不是關心你。當然這也是很常見的情況,信任本來就是不太好隨便給別人的。

信任之後呢?還有一個「希望」的議題。你明顯是希望諮詢師關注你,但希望不會永遠實現,諮詢師肯定不會一直只關注你。這裡就衍生出「失望」,如何面對失望,如何處理因為失望引發的憤怒、分裂感、隔離、冷漠、悲傷、恥辱感……會不會和你的抑鬱有關?這也是我的盲猜了。

在「希望」背後藏著還有一個「愛」。你要通過瞭解諮詢師看不看你安利的電影,來確認「諮詢師是愛我的嗎?是一直愛還是有時候愛?什麼時候愛?我要怎麼做才能贏得她的愛?諮詢師對我的愛和媽媽對我的愛有什麼不同……」這就又涉及「關係」議題。你在諮詢室外面感覺不到「被愛」嗎?還是你得到的「愛」都附帶嚴苛的條件(注意不是無條件的愛,畢竟我們自從出生和脫離子宮,就已經永遠失去了絕對意義上的無條件的愛)呢?我還在盲猜。

這個問題你可以拿去問你的諮詢師,知乎上只能給出大方向的答案。我的盲猜也只是提供一個思考角度。希望你能有所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