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拿咱们中国来举个例子。

1.我知道中国古代是没有「国家」这一说法的,只有「天下」这种观念。所谓的蛮夷之族只要认可中原王朝并且称臣纳贡就会被纳入「文明社会」的范围内。那么像这种无国界观念的「天下观」,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爱国主义和现在的爱国主义有什么不一样?

2.以上是我对于在「大统一时期」的爱国主义的疑问,还有就是分裂时期。比如屈原,历史上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我就有疑问了:难道说一个从主国家内分离出去的割据政权内的人去「爱」这个割据政权就是所谓的「爱国」吗?要是这样的话岂不是很容易就扰乱大众的爱国思想吗?

3.补充一条。想起来商鞅了。商鞅是卫国人,但为什么商鞅却跑到秦国做了官帮助他们变法呢?虽然商鞅再卫国被迫害,但是按照国家层面来说这不算叛国吗?


国家这个概念在古代是有的,不然汉语里面就不会有国家这个词,道德经里面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你怎么能说国家这个概念不存在呢?

当然你的这种观念是现代义务教育的结果,现代这个唯物史观就想让你这么想。比如说蛮夷和华夏,楚被视为蛮夷,他自己也曾经这么说,但楚是祝融氏之后在当时是人尽皆知的事实,那么他只要认同华夏文化,按照华夏文化的规则办事当然就是华夏,本身他就是华夏的一支,很多蛮夷的祖先就这么来的。匈奴也被认为是夏后氏之裔。所谓蛮夷从华夏之俗则为华夏是有前提的,北魏拓拔氏官方自称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人。

至于家国天下的概念在过去是很明确的,家就是家族,不只是现在的小家庭,因为这些概念产生的时候是封建时代,所以国的概念是诸侯国,齐国鲁国楚国秦国都是指的这个国。天下在不同民族概念是不一样的,比如日本人说的天下就是整个日本,跟中国的天下不是一个概念。天下又取决于当时人认知范围,或者有效统治范围。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

也就是说家国天下是一个由小而大的概念,一个人把一个家族的领地,也就是家治理好了,就让他治理诸侯国,把诸侯国治理好了,就让他治理天下,这不就都好了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我」这个概念的推广外延,我自己,我家族,我国,我们共同的天下。

那么到了秦汉之后国家和天下的概念就开始模糊,因为实行郡县制,诸侯国都没了,但仍然是两个概念,因为是家天下,国家就有了统治者家族这一概念,而天下的内涵则是所有中国人和中国文化。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衰肉食者谋之就说这个区别。当然这个时候家的概念被抹去了家族领地这个含义,更多指的家族的人。

那么到了现在,人们认识的时间比以前大的多,以前人知道中国之外还有国,但那是化外之地,跟我们没关系,现在没人这么想,那么国家与天下的区别就被冲淡了,但国家的含义仍然是政权,这个没有变,天下的含义更类似于世界,但具体说天下的时候还是有全部人的意思。

那么爱国主义呢?古代没爱国主义这一说,只讲忠,对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国,或者天下的忠。当然古代的忠是相对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就是说古代人对待国家,对待君从来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跟现在宣传的爱国主义完全不一样。现在宣传的爱国主义要求人对国家政权无限热爱,奉献一切,抛头颅洒热血,它很绝对化。古代讲的是你国家对我有恩我就忠于你,你对我无恩我不理你,你不仁不义我就有权对付你,不闻弑其君纣,闻诛一独夫。

那么古代爱国主义是啥呢?现代爱国主义教育引用古代的例子而已,就说屈原把,他是楚国的大贵族,国家的核心成员,古代讲的是地位越高对国家的义务越大,因为你的地位是国家给的,那么你的责任当然的也就越大,所以国家破败的时候他投江是可以理解的。但楚国小民跟这个有什么关系呢?过去他们可能是鲁国、吴国、越国的小民,这些国家灭亡不过是换了个统治者而已。

但现代爱国主义就不这么讲了,他把顾炎武的后半句截掉了,光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就是把国家政权等同于天下,把国家政权的利益等同于全体人民的利益,把楚国王族和屈景昭这些贵族的利益等同于所有楚国疆域内人民的利益,让楚国人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

任何时候家国天下都是不同的,家国总有兴衰存亡,寿不过几十年数百年,而天下则如天地一般长久。


先说第一个,这事儿是我们提出来并如此做的,你可以看成国家的建立除了疆域之外还有文化认同感。没有文化认同感的「国家」最后都会四分五裂,典型案例——日不落帝国已经消失了。

用一些人说的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个族不单单是血缘,疆域,还有所受的文化教育,当然也可以说是利益共同体。但一个利益共同体想要长长久久的在一起是需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

第二个问题也是一样的,《阿房宫赋》里说过——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屈原的出现就是六国文化不相容的典型案例。谁的问题?屈原的问题?不是,这是时代的问题。秦国不珍爱楚国,而楚国又自己糟践自己。

我们现在接受的教育经常说什么地球村,我们和整个世界都是一体的,所以模糊了国家的概念。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糖衣炮弹。

他们需要廉价劳动力,他们需要世界加工厂,他们需要人才输入,有些国家不想要付出,就用这种概念来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这么做。但是当他们国家真的出现问题时,又想把自己摘的干干净净。请问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个时候不提屈原,难道要把自己变成贡品吗?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对自己的认同感,最后只会沦为被他国蹂躏的对象,我们应该庆幸,今天我们是站著的。


谢邀。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目前所理解的爱国情怀,总体来说指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产生的,因为在此之前,整个中国不是「统一」的,或者说,不是我们目前所谓的统一概念。

我们知道,两周时期,虽然名义上大家尊奉周天子,但实际上各个诸侯国有著自己的独立武装、独立财权、政权、外交,甚至国与国之间可以交战。这种所谓的「统一」和后世的统一完全是两个概念。这种感觉特别像现在的联合国。所以,在那个年代,臣民一般只拥护自己所在的封国。就好像我们现在,一般人只会拥护自己所在的祖国,而至于联合国,说说就好了。

肯定你会反问,为什么屈原不拥护周天子,而为楚国的兴衰哭的死去活来。只能说的是,先秦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还没有这个概念,虽然大家都尊奉周天子,可那是为了大家好好过日子,彼此组成一个联盟而已,还是比作今天的联合国。

而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有了现在的国家概念了呢?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因为从此之后,我们中国大地上的政权形式和以前大不一样,「天下」和「国」合并了,而且,「国」只有一个, 那就是秦国。在此之后,历朝历代都采用秦朝的制度,整个中华大地都被紧紧地包裹在一起,而不是以前那样松散的状态。


中国古代都是民族国家,从春秋战国的列国各自认同,到两汉之后的汉家天下,爱国就是爱民族。

我对题主的一个思路不认同,在我看来爱国源自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家乡源自爱自己的家族。也就是说爱国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不爱家无从爱乡,不爱乡无从爱国。可能这和主流宣传不同,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很多问题是经不起反向推敲的,以先秦为例,除了屈原,我们找不到第二个爱国的范例,但可以找到数不清的士大夫在他国建功立业的事迹,甚至就是帮助他国灭自己的祖国,典型的如伍子胥,但在当时并没有人会在道德上批判他们。

有人把周天子的统治比作联合国,这是完全错误的,周代的松散是相对于秦汉的,但与联合国存在本质区别,与英联邦鼎盛时期倒有几分相像,首先,周天子的权威是建立在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之上的,其次,周天子有权力对诸侯国的内政进行干预,甚至可以直接废立诸侯国君,齐哀公被周天子烹杀,强大如齐国也没敢把这笔账算在周天子的头上,反而怪罪于纪国,总之,不应该把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看做是周代的正常形态。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是不强调忠君爱国的,爱的也是自己的「家」,作为统治阶层,亡国有可能会被灭「家」,很可能会丧失自己的贵族地位,封地(家)归属他人,这本质上还是从个人利益考虑的。君子讲的是仁智礼义信,心系的是天下,所谓诸子百家,其实都是在为天下找出路,宗旨就是怎样实现和平,春秋时期大家还想著回到过去的那个分封制下的和平时代,到了战国时期,大家发现回去是行不通的,只能寻找一种新的和平体制,这就是变法的目的,变法国就是这些士们寻找到的试验田,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自己国家不行就去找合适的,无关乎道德,最后实现的就是秦代的郡县制。而屈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就显得很另类。

屈原的爱国本质上是一种忠君,问题是,在先秦,忠君同样没有市场,伍子胥鞭楚平王的尸在当时人看来没什么不对的,最强调秩序的儒家同样不强调单方面的忠君,《孟子》有:「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事实上,「忠君」的观念是大一统的汉代才开始出现的,那么,屈原这个角色就变得愈发诡异。

另外,屈原这个角色是孤立的,是嵌入不进战国中晚期的那段历史里的,其它就不多说了,毕竟我们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总之,屈原及其爱国的秘密也许只有刘安知道是咋回事儿。

总之,先秦时期既不讲忠君也不讲爱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