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是永恒的,回忆幸福是一件很残忍的事。

另外你的不安和害怕可能是没有实现自身意义上的幸福,而是靠寄托在他人他事身上。这样是虚浮的,不会自足,安稳。


我个人觉得还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心理表达。因为可能自己感觉到的幸福并不是永恒的、不是持久的,会感觉自己体验到的幸福是暂时的、是可能会消失的,一种“不确定”体验的反映。人大多数时候是这样的,所以才会有“居安思危”的感受。


珍惜幸福所以才会害怕失去幸福

谢邀

张爱玲有一句话“人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其实也算是比较好理解,在靠近幸福时能感受到幸福逐渐被自己得到而有精神上的满足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而得到了却会患得患失则很明显的说明了,您再害怕失去幸福

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以下观点均为个人看法,欢迎讨论但勿杠勿喷)

一,自卑

自卑心理导致的对自我的不相信与否认,不敢确定自己真的得到了幸福,同时认为自己随时有可能失去幸福

二,无意间突然获得

很简单的例子,中彩票,可能有那么一瞬间害怕,怕自己是做梦

三,在长期艰难困苦的生活中经过长久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想要的生活

这一点也很简单,前后过程的较大落差所带来的冲击感容易使人产生“我这不是在做梦吧”的感觉,有一个词在这种情况下比较适用,那就是“恍如隔世”

总之,如果您真的确定这就是您的幸福,那么请您不要怀疑,并且,

好好珍惜

以上


谢邀。由于没有办法跟你去确认具体害怕或不安的是什么,所以只能简单的做一些推测,仅供参考。

一个是分离焦虑的主题,乍一听这句话可能完全想到不到和分离有什么关系,但其实这句话透露出了一种“融合焦虑”(如果害怕与不安的是失去对方,或对关系的持久性有所担心等等),从感受上来说就好像“因为害怕失去,而不敢拥有”,既渴望亲密、又害怕亲密等等。“融合焦虑”更像是一个变种,它的根源其实是“分离焦虑”。所谓分离焦虑,就是指婴幼儿因与主要照顾者(比如父母)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比如妈妈要去工作了,孩子吵着闹着不想和妈妈分开,这是一种分离。而“分离焦虑”背后的核心感受是恐惧。因为婴幼儿的客体恒常性(即父母虽然不在眼前,但是我知道他们还会回来或依旧存在)其实还未建立,有的时候父母只是消失了一下,但或许就被婴幼儿体验为永远的离开了,从而感受到一种被抛弃、恐惧又无助的感觉。如何与孩子分离是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正视的一门课,因为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个恐惧的阴影可能会影响到成人后在关系上的相处。

另一个是自我价值感方面的主题,比如有的人很幸福的时候会产生自我怀疑,我能hold住这种幸福吗?我值得吗?今后ta会不会遇到比我更好的人?造成这个的原因可能和父母养育方式有关,比如一个擅于控制的父母,只有在孩子听话的时候才会面露悦色;一个无法从伴侣身上获得情感回馈的主要养育者,只有在孩子身上去寻求这种满足,当孩子给了,孩子同时也获得了肯定,也就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好像只有自己在符合对方预期或要求的情况下,才会获得认同,才会体会到自己有价值,这是一种价值条件化。然而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各有各的价值,价值的标准也是多元的。

多说一点与题无关的。以上的分析并不是要去责怪父母,“父母皆祸害”这句话听了很多,原生家庭这个点也不新鲜,但其实作为父母,那也是他们的第一次,对于父母与孩子来说都是成长,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毋庸置疑,只是爱的方式值得商榷。没有完美的父母,再好的养育方式也会有不同类型或程度的问题要面对,重点是,从自己做起,我相信一代会比一代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