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反毒品的主题中看到这个图。但是我严重怀疑这个图的科学性。
烟草的成瘾性高于美沙酮,接近可卡因。
酒精的成瘾性也高于那么多毒品。
我大学吸过2年的烟,酒也经常喝,却从未成瘾,相反,我讨厌烟草和酒精,只是因为年轻时候为了同学间的社交,面子,才抽烟喝酒的。
现在我完全不抽烟,不喝酒。而且厌恶烟酒。

按照这个图,我的意志力岂不是高于美沙酮? 可卡因也不过如此嘛!难不成我接下来可以挑战可卡因了?摇头丸更是不在话下嘛。

我强烈怀疑这个图的科学性。


一类物质可以促进多巴胺分泌,刺激多巴胺受体等相关物质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快感,而多巴胺以前据说是快感物质,但其实主要是意志驱动物质,也就是做某种事的冲动,把某物作为重要的一件事.比如说色情上瘾,也就是看一堆新的可交配目标,人就会分泌多巴胺,所以对老色皮来说,找新的AV其实比看AV本身获得的快感更多,他们会不断在各种av间切换和寻找新目标.相关物质主要有冰毒和可卡因这些,一旦沾上,寻常事物,比如av 考满分 极限运动 游山玩水这些刺激感就会薄弱很多,你就会回到这些化学品身上找刺激,也就是成瘾.

另一类物质是以促进内啡肽分泌和生产的化学物质,这类物质有极强的镇痛效果,包括肉体痛苦和精神痛苦.主要是海洛因 吗啡鸦片这一类.因为他们是非天然的来源,所以尝试后,人体正常的自己生产的内啡肽就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所以人会感觉到非常痛苦,继而上瘾.而人体正常情况下选择吃辣,剧烈运动,人体为了保护自己会自己分泌麻醉物质继而会有轻度的这类物质和行为上瘾所以是健康的.但是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比较偏中性的行为,其实也是促进内啡肽分泌,比如中世纪僧侣用辫子抽打自己(某种意义上是寻求痛苦后获得自身分泌的内啡肽安抚),还有比如新闻里报道的性窒息,这种也是利用极端痛苦下大脑会自动分泌内啡肽来麻醉产生舒爽干.由于性窒息勒脖子上吊这样看起来就恐怖的事,人们通常就不会接受.但是有些毒品,如笑气就是利用其他气体代替氧气,让你产生一种窒息感,接著大脑就开始产生内啡肽.实际上等于自己在玩上吊,可想而知这些行为有多恐怖,以及大脑缺氧造成多大伤害

而有些物质表现为摄取再抑制,什么意思呢.就是大脑正常代谢,一定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 内啡肽肾上腺一堆堆这类物质,他们在传递使用后,专门有部门负责对他们进行回收,不然大脑里岂不是全是累计出来的各种化学物质了?而这类物质由于不是直接转化或者刺激产生 多巴胺或者内啡肽.他们的威力相对会变弱,

比如安非他酮对去甲肾上腺素、5-HT、多巴胺再摄取有较弱的抑制作用,哌甲酯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ADHD)的药物,被认为通过阻断突出前神经元对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摄取

这类药物由于是间接性的抑制回收,所以产生的效果,不及前面提到的,但是由于也会产生内啡肽 多巴胺在大脑内的含量增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瘾,所以这些物质都是需要到正规的医院由国家来控制,给那些在神经系统上有一些缺陷的人带来帮助.如果被人滥用,可能就会追求效果更强的物质,继而产生更多社会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知道还有一种神经传递物质,血清素.这类物质会让人处在满足状态,内心平静.相对而言他产生的快感,兴奋感,麻醉等作用远不及多多巴胺和内啡肽来的多.所以一般来说和血清素挂钩的药品成瘾性要少弱.在很多新闻里,看到年轻女孩在酒吧被人下药,就是类似MDMA之类,由于这种物质产生了强效的血清素,这种状态下,一个平时拘谨的人可能会突然变得对一切事物充满爱感,愿意敞开心扉,甚至对陌生男子产生一见钟情的感觉.从而遭到性侵,但在过程中,女孩子的内心反而是心甘情愿的,但是事后绝对会觉得我怎么会是这么疯的女人.所以那些去酒吧的女孩子千万注意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最好是不要去.另一类薄弱的血清素相关药物就是抗抑郁药,常见的比如SSRI,起到血清素回收再抑制的作用,所以抑郁症患者可以保持大脑内的血清素水品,从而不会产生过多的忧郁情绪.但是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那就是血清素水品过高的人类可能性欲会很低,表现为阳痿性冷淡等等.由于血清素的刺激性较弱,所以医院会开抗抑郁药物给患者回家服用,而那些内啡肽类物质之内在手术台或者癌症晚期的患者身上使用,而MDMA这类物质,由于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也需要国家严格管控,但是目前在国外的一些医疗机构已经开始在医院使用,在医生的照顾下(而不是酒吧舞曲奔奔跳跳)用来解决一些人的社交障碍 PTSD等心理疾病,因为他让人敞开心扉,重新获得爱的能力.但是你看,这得对环境要求多高.酒吧里触碰到这种东西,那就等著被"捡尸"吧,而且这种经历可能会形成新的阴影.

最后还有一类和血清素受体有关的物质,主要是致幻类,他们的分子式主要和血清素很相似,但是又稍微有点区别.主要是他可能存在社会危害性,比酒驾还厉害的状况.比如LSD会让你10多个小时出现幻觉,而且各种感官情绪会被放大.如果遇到badtrip之类那种感受据说生不如死.而且如果一个人在驾驶的时候服用这类,那还怎么看信号灯,怎么看斑马线.相对于酒精造成的反射变慢,这类致幻物质会对世界产生错误的认知,那就可能会带来悲剧,所以也是需要国家管控的.在上个世纪虽然全世界嬉皮士包括一些名人比如乔布斯都接触过致幻类物质,不过这种物质极度依赖set and setting,也就是心境情绪这些.那些到亚马逊密林里接受dmt的,那些在医生守护下用 裸盖菇素来治疗心理疾病的人,乃至一群人在阳光下公园草地上共同互相照顾的嬉皮士.都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背景,所以放大的情绪感官不会过于严重产生bad trip.相反你前天看了恐怖电影,或者有个人在你旁白逗弄恐吓你,或者在高空作业的地方,在短暂的认知错误中,你可能产生极强的恐惧,以及觉得自己是一只鸟说不定就在高空跳下来了.但是目前在国外做了相关研究,血清素受体相关物质可能具有治疗抑郁焦虑症等相关精神疾病的作用.所以在医生或其他类似萨满角色的照顾下,运用此类药物是合理的,而自己乱吃是有很大风险的.希望国内国内相关医学领域可以像国外那样运用于临床治疗实验.(虽然可能性不大)

总结,

(1)和内啡肽分泌增多成瘾性最强,和多巴胺分泌增多成瘾性其次,血清素类一般成瘾性较弱.但是诸如MDMA在释放大量血清素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少量内啡肽,同时一些场所会在药物里混入前面两种让人上瘾的物质(这样你就会长期想买想去),所以千万不要尝试非医院环境下的MDMA,但是这个估计只有国外医院可能会有了.

(2)至于多巴胺和内啡肽抑制再吸收类物质,这个去三甲医院,做相关检查和评估,医生会给你准确判断,是否需要.比如多动症,帕金森等等等...至于血清素抑制吸收的SSRI,感觉管理不是太严格,去医院很多医生会给你开这种抑郁药

(3)至于血清素受体相关物质,请关好门窗,收好刀具.不要心情状态差的时候,需要出门,会被打搅的状态下.经过绝对科学系统的理解后,或在萨满和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你是海外华人,希望你们在国外的旅途顺利.

(4)尼古丁直接刺激多巴胺,会把吸烟当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比哌甲酯(利他林,多巴胺抑制吸收)的成瘾性绝对强.至于可卡应应该是比吸烟还强的多巴胺刺激分泌的.所以成瘾性很高,千万不要尝试.MDMA在原理上确实不强,但问题是不能保证纯度和环境,只有国外医院内部在临床使用上才会有,你要是从别人手里买这些东西,人家加点成瘾物质,以后你就变成"老客户"不断找ta买了,所以千万不要尝试.除非你在美利坚找到正规医院医生在现场指导下给你做相关治疗.


柳叶刀有篇论文在知乎上讨论很多,这张图也成为关于大麻危害是不是比吸烟还低的讨论常常引用的证据之一。

不知道题主给的图是不是这张图的引申版本。

因为知乎上有人就从论文中截取数据,自己用软体绘制了一份新的图,用横坐标、纵坐标、颜色、圆的大小等分别表示不同的参数,所以仅仅看图的长相不同不能轻易断定二者没有联系。不过还是建议以柳叶刀(我给的*^_^*)原图为准。

Reference:

Development of a rational scale to assess the harm of drugs of potential misuse

《The lancet》


从统计学意义上,这张图没有问题,但你从个人角度上说不绝对准确。比如一个人又吸烟又喝酒,酒的对身体危害性超过烟,但他有可能不死于酒引起的疾病,而是死于烟引发的疾病。所以从大概率上,你吸烟喝酒没成瘾,成瘾性在其下的那些轻度吸食也很可能不上瘾。但这只是大概率事件而不是绝对会发生的事件。


毒品只对心理有问题的人上瘾,有依赖性人格以及逃避型的人更容易上瘾,而且很难戒除。

记得有份调查是说,大多数毒瘾者在吸毒之前就已经对生活弃绝了,他们都抱著「死前把所有毒品都尝试一遍「的想法 。,所以真正戒毒的关键并不在于使吸毒者脱瘾,而是在于环境、家庭及个人心理因素的健全,才能成功戒除毒瘾的,那些戒毒超过五年以上的人,他们的生活中肯定有一件事情让他觉得比吸毒更有意义。
你抽两年烟不成瘾不代表所有人都抽烟不成瘾,而且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抽烟越抽瘾越大的人占比例更大。不要拿个例去推翻一个统计的科学性,毫无意义。
这个东西因人而异,不要以为自己不上瘾就随便尝试。。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