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反毒品的主題中看到這個圖。但是我嚴重懷疑這個圖的科學性。
煙草的成癮性高於美沙酮,接近可卡因。
酒精的成癮性也高於那麼多毒品。
我大學吸過2年的煙,酒也經常喝,卻從未成癮,相反,我討厭煙草和酒精,只是因為年輕時候為了同學間的社交,面子,才抽煙喝酒的。
現在我完全不抽煙,不喝酒。而且厭惡煙酒。

按照這個圖,我的意志力豈不是高於美沙酮? 可卡因也不過如此嘛!難不成我接下來可以挑戰可卡因了?搖頭丸更是不在話下嘛。

我強烈懷疑這個圖的科學性。


一類物質可以促進多巴胺分泌,刺激多巴胺受體等相關物質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快感,而多巴胺以前據說是快感物質,但其實主要是意志驅動物質,也就是做某種事的衝動,把某物作為重要的一件事.比如說色情上癮,也就是看一堆新的可交配目標,人就會分泌多巴胺,所以對老色皮來說,找新的AV其實比看AV本身獲得的快感更多,他們會不斷在各種av間切換和尋找新目標.相關物質主要有冰毒和可卡因這些,一旦沾上,尋常事物,比如av 考滿分 極限運動 遊山玩水這些刺激感就會薄弱很多,你就會回到這些化學品身上找刺激,也就是成癮.

另一類物質是以促進內啡肽分泌和生產的化學物質,這類物質有極強的鎮痛效果,包括肉體痛苦和精神痛苦.主要是海洛因 嗎啡鴉片這一類.因為他們是非天然的來源,所以嘗試後,人體正常的自己生產的內啡肽就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所以人會感覺到非常痛苦,繼而上癮.而人體正常情況下選擇喫辣,劇烈運動,人體為了保護自己會自己分泌麻醉物質繼而會有輕度的這類物質和行為上癮所以是健康的.但是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比較偏中性的行為,其實也是促進內啡肽分泌,比如中世紀僧侶用辮子抽打自己(某種意義上是尋求痛苦後獲得自身分泌的內啡肽安撫),還有比如新聞裏報道的性窒息,這種也是利用極端痛苦下大腦會自動分泌內啡肽來麻醉產生舒爽幹.由於性窒息勒脖子上吊這樣看起來就恐怖的事,人們通常就不會接受.但是有些毒品,如笑氣就是利用其他氣體代替氧氣,讓你產生一種窒息感,接著大腦就開始產生內啡肽.實際上等於自己在玩上吊,可想而知這些行為有多恐怖,以及大腦缺氧造成多大傷害

而有些物質表現為攝取再抑制,什麼意思呢.就是大腦正常代謝,一定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 內啡肽腎上腺一堆堆這類物質,他們在傳遞使用後,專門有部門負責對他們進行回收,不然大腦裏豈不是全是累計出來的各種化學物質了?而這類物質由於不是直接轉化或者刺激產生 多巴胺或者內啡肽.他們的威力相對會變弱,

比如安非他酮對去甲腎上腺素、5-HT、多巴胺再攝取有較弱的抑制作用,哌甲酯是治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症(ADHD)的藥物,被認為通過阻斷突出前神經元對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攝取

這類藥物由於是間接性的抑制回收,所以產生的效果,不及前面提到的,但是由於也會產生內啡肽 多巴胺在大腦內的含量增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產生癮,所以這些物質都是需要到正規的醫院由國家來控制,給那些在神經系統上有一些缺陷的人帶來幫助.如果被人濫用,可能就會追求效果更強的物質,繼而產生更多社會問題.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知道還有一種神經傳遞物質,血清素.這類物質會讓人處在滿足狀態,內心平靜.相對而言他產生的快感,興奮感,麻醉等作用遠不及多多巴胺和內啡肽來的多.所以一般來說和血清素掛鉤的藥品成癮性要少弱.在很多新聞裏,看到年輕女孩在酒吧被人下藥,就是類似MDMA之類,由於這種物質產生了強效的血清素,這種狀態下,一個平時拘謹的人可能會突然變得對一切事物充滿愛感,願意敞開心扉,甚至對陌生男子產生一見鍾情的感覺.從而遭到性侵,但在過程中,女孩子的內心反而是心甘情願的,但是事後絕對會覺得我怎麼會是這麼瘋的女人.所以那些去酒吧的女孩子千萬注意不要喫陌生人的東西,最好是不要去.另一類薄弱的血清素相關藥物就是抗抑鬱葯,常見的比如SSRI,起到血清素回收再抑制的作用,所以抑鬱症患者可以保持大腦內的血清素水品,從而不會產生過多的憂鬱情緒.但是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那就是血清素水品過高的人類可能性慾會很低,表現為陽痿性冷淡等等.由於血清素的刺激性較弱,所以醫院會開抗抑鬱藥物給患者回家服用,而那些內啡肽類物質之內在手術臺或者癌症晚期的患者身上使用,而MDMA這類物質,由於被不懷好意的人利用會產生不良後果,所以也需要國家嚴格管控,但是目前在國外的一些醫療機構已經開始在醫院使用,在醫生的照顧下(而不是酒吧舞曲奔奔跳跳)用來解決一些人的社交障礙 PTSD等心理疾病,因為他讓人敞開心扉,重新獲得愛的能力.但是你看,這得對環境要求多高.酒吧裏觸碰到這種東西,那就等著被"撿屍"吧,而且這種經歷可能會形成新的陰影.

最後還有一類和血清素受體有關的物質,主要是致幻類,他們的分子式主要和血清素很相似,但是又稍微有點區別.主要是他可能存在社會危害性,比酒駕還厲害的狀況.比如LSD會讓你10多個小時出現幻覺,而且各種感官情緒會被放大.如果遇到badtrip之類那種感受據說生不如死.而且如果一個人在駕駛的時候服用這類,那還怎麼看信號燈,怎麼看斑馬線.相對於酒精造成的反射變慢,這類致幻物質會對世界產生錯誤的認知,那就可能會帶來悲劇,所以也是需要國家管控的.在上個世紀雖然全世界嬉皮士包括一些名人比如喬布斯都接觸過致幻類物質,不過這種物質極度依賴set and setting,也就是心境情緒這些.那些到亞馬遜密林裏接受dmt的,那些在醫生守護下用 裸蓋菇素來治療心理疾病的人,乃至一羣人在陽光下公園草地上共同互相照顧的嬉皮士.都可以獲得比較好的背景,所以放大的情緒感官不會過於嚴重產生bad trip.相反你前天看了恐怖電影,或者有個人在你旁白逗弄恐嚇你,或者在高空作業的地方,在短暫的認知錯誤中,你可能產生極強的恐懼,以及覺得自己是一隻鳥說不定就在高空跳下來了.但是目前在國外做了相關研究,血清素受體相關物質可能具有治療抑鬱焦慮症等相關精神疾病的作用.所以在醫生或其他類似薩滿角色的照顧下,運用此類藥物是合理的,而自己亂喫是有很大風險的.希望國內國內相關醫學領域可以像國外那樣運用於臨牀治療實驗.(雖然可能性不大)

總結,

(1)和內啡肽分泌增多成癮性最強,和多巴胺分泌增多成癮性其次,血清素類一般成癮性較弱.但是諸如MDMA在釋放大量血清素的同時也可能帶來少量內啡肽,同時一些場所會在藥物裏混入前面兩種讓人上癮的物質(這樣你就會長期想買想去),所以千萬不要嘗試非醫院環境下的MDMA,但是這個估計只有國外醫院可能會有了.

(2)至於多巴胺和內啡肽抑制再吸收類物質,這個去三甲醫院,做相關檢查和評估,醫生會給你準確判斷,是否需要.比如多動症,帕金森等等等...至於血清素抑制吸收的SSRI,感覺管理不是太嚴格,去醫院很多醫生會給你開這種抑鬱葯

(3)至於血清素受體相關物質,請關好門窗,收好刀具.不要心情狀態差的時候,需要出門,會被打攪的狀態下.經過絕對科學系統的理解後,或在薩滿和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如果你是海外華人,希望你們在國外的旅途順利.

(4)尼古丁直接刺激多巴胺,會把吸煙當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比哌甲酯(利他林,多巴胺抑制吸收)的成癮性絕對強.至於可卡應應該是比吸煙還強的多巴胺刺激分泌的.所以成癮性很高,千萬不要嘗試.MDMA在原理上確實不強,但問題是不能保證純度和環境,只有國外醫院內部在臨牀使用上才會有,你要是從別人手裡買這些東西,人家加點成癮物質,以後你就變成"老客戶"不斷找ta買了,所以千萬不要嘗試.除非你在美利堅找到正規醫院醫生在現場指導下給你做相關治療.


柳葉刀有篇論文在知乎上討論很多,這張圖也成為關於大麻危害是不是比吸煙還低的討論常常引用的證據之一。

不知道題主給的圖是不是這張圖的引申版本。

因為知乎上有人就從論文中截取數據,自己用軟體繪製了一份新的圖,用橫坐標、縱坐標、顏色、圓的大小等分別表示不同的參數,所以僅僅看圖的長相不同不能輕易斷定二者沒有聯繫。不過還是建議以柳葉刀(我給的*^_^*)原圖為準。

Reference:

Development of a rational scale to assess the harm of drugs of potential misuse

《The lancet》


從統計學意義上,這張圖沒有問題,但你從個人角度上說不絕對準確。比如一個人又吸煙又喝酒,酒的對身體危害性超過煙,但他有可能不死於酒引起的疾病,而是死於煙引發的疾病。所以從大概率上,你吸煙喝酒沒成癮,成癮性在其下的那些輕度吸食也很可能不上癮。但這只是大概率事件而不是絕對會發生的事件。


毒品只對心理有問題的人上癮,有依賴性人格以及逃避型的人更容易上癮,而且很難戒除。

記得有份調查是說,大多數毒癮者在吸毒之前就已經對生活棄絕了,他們都抱著「死前把所有毒品都嘗試一遍「的想法 。,所以真正戒毒的關鍵並不在於使吸毒者脫癮,而是在於環境、家庭及個人心理因素的健全,才能成功戒除毒癮的,那些戒毒超過五年以上的人,他們的生活中肯定有一件事情讓他覺得比吸毒更有意義。
你抽兩年煙不成癮不代表所有人都抽煙不成癮,而且根據實際情況來看,抽煙越抽癮越大的人佔比例更大。不要拿個例去推翻一個統計的科學性,毫無意義。
這個東西因人而異,不要以為自己不上癮就隨便嘗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